棕閭 zōng lǘ
詞語解釋:
棕櫚。閭,同“櫚”。
分詞解釋:
棕櫚:
又稱“棕樹”。單子葉植物,棕櫚科。常綠喬木。樹幹直立,不分枝。葉大,簇生在莖頂。葉鞘分裂成棕褐色纖維狀毛,叫做“棕衣”。棕衣可制繩索、毛刷、地毯、蓑笠、床墊等。樹幹可作亭柱、欄桿等。葉柄基部棕毛、葉和果實,是傳統中藥。
● 閭(閭) lǘ ㄌㄩˊ
◎ 古代二十五傢為一閭。
◎ 原指裡巷的大門,後指人聚居處:倚閭而望。閭裡。閭巷。閭左(秦代居於裡門之左的貧苦百姓)。
◎ 匯聚:尾閭(水閭匯聚之處,泄水的處所)。
● 棕 zōng ㄗㄨㄥˉ
◎ 〔棕櫚〕常綠喬木,莖直立不分枝,葉大,木材可制器具,通稱“棕樹”。
◎ 〔棕毛〕棕櫚葉鞘的纖維,簡稱“棕”,如“棕繩”,“棕繃”,“棕帚”,“棕編”。
◎ 〔棕熊〕哺乳動物,體大,毛棕褐色。掌和肉可食,皮可制皮褥,膽可入藥。亦稱“馬熊”、“羆”;通稱“人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