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 嬰兒秋季腹瀉

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 嬰兒秋季腹瀉

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 嬰兒秋季腹瀉

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 嬰兒秋季腹瀉百科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rotavirusgastroenteritis)是由輪狀病毒(rotavirus)所致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病原體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主要臨床表現為急性發熱,嘔吐及腹瀉,病程大多較短.是腹瀉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可發生流行或大流行,本病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常由A組輪狀病毒引起,發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嬰兒秋季腹瀉”.全世界每年因輪狀病毒感染導致約1.25億嬰幼兒腹瀉,其中大多數發生在發展中國傢.B組輪狀病毒可引起成人腹瀉.

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 嬰兒秋季腹瀉

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 嬰兒秋季腹瀉

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 嬰兒秋季腹瀉病因

病毒感染(45%):

輪狀病毒進入體內後能否致病取決於感染病毒的數量,入侵病毒量多,有助於病毒侵入,輪狀病毒進入體內後通過兩個途徑引起腹瀉:一是輪狀病毒直接對小腸絨毛上皮細胞損害,引發病理改變;二是輪狀病毒在復制過程中的代謝產物作用於小腸內皮細胞,破壞瞭腸內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腹瀉.少量的病毒會被人體自身免疫掉,不會發病.

生理因素(10%):

機體自身的生理性特征可以導致該病的發生,機體腸上皮刷狀緣的乳糖酶(為輪狀病毒受體)含量較多時,如在嬰兒時期,則容易感染輪狀病毒.隨年齡增長,此酶量減少,易感性下降.

免疫力低下(10%):

各種原因導致免疫力下降時,有助於輪狀病毒侵入,誘發疾病.

發病機制

輪狀病毒侵入人體到達小腸後,通過其外殼蛋白Vp4(吸附蛋白)與腸黏膜絨毛上皮細胞上的乳糖酶結合而進入上皮細胞,在上皮細胞質內增生並使其受到破壞,脫落,由於絨毛上皮細胞受到破壞,使乳糖酶等二糖酶減少,導致乳糖向其他單糖轉化受阻,乳糖在腸腔內積聚造成小腸及結腸腔內高滲透壓,使水分移入腸腔,導致腹瀉和嘔吐,隨後,來自隱窩底部的立方上皮細胞上移,替代已脫落的絨毛上皮細胞,由於其細胞功能未成熟,仍處於高分泌,低吸收狀態,結果導致腸液瀦留,使腹瀉時間延長,輪狀病毒復制過程中合成的非結構蛋白NSP4,在輪狀病毒致病過程中起腸毒素的作用,可引起細胞內Ca2水平升高,促使小腸黏膜cAMP水平上升也參與腹瀉的形成,如腹瀉及嘔吐嚴重,可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的發生.

本病為可逆性病理改變,黏膜常保持完整性,主要受損部位在小腸,活檢可見小腸絨毛縮短而鈍,固有層單核細胞浸潤,上皮細胞不規則,呈立方形,有空泡或壞死.

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 嬰兒秋季腹瀉

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 嬰兒秋季腹瀉

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 嬰兒秋季腹瀉症状

1.嬰幼兒患者潛伏期為24~72h,起病多急,嘔吐常為首發癥狀,伴有腹瀉1天數次不等,多為大量水樣便,黃綠色,有惡臭,可有少量黏液,無膿血,可呈假性霍亂腹瀉,患者有低熱,很少超過38℃,發病初期多數伴有流涕,噴嚏與輕咳,半數以上的患兒有不同程度的脫水與酸中毒,可因嚴重脫水,病情在數小時內惡化而死亡,一般發熱,嘔吐多在48h內消退,而腹瀉可持續1周以上,病情重者,對碳水化合物不耐受,常需數周至半年方能恢復.

新生兒也可發病,腹瀉較輕,可有腹脹及排血便,X線檢查可見異常腸型,甚至可發生腸穿孔.

2.成年患者潛伏期最短數小時,最長可達1周,平均2~3天,本病多起病急,以腹痛腹瀉為主,乏力,伴惡心嘔吐等,大便多為黃色水樣便,無黏液及膿血,腹瀉一般每天5~9次或10餘次不等,嚴重者每天可達20次以上,腸鳴音增強,腹部壓痛以臍周明顯,部分患者有程度不等的脫水,多數患者體溫正常,少數患者有低熱,病程短,一般3~5天,多呈自限性,少數可達9天以上.

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 嬰兒秋季腹瀉

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 嬰兒秋季腹瀉

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 嬰兒秋季腹瀉检查

1.常規檢查: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多數正常,少數略為增多,細胞分類中可有淋巴細胞增加,糞便檢查:外觀為黃色水樣稀便,無黏液膿血,鏡檢多無異常.

2.糞便中病毒,病毒抗原檢測:電子顯微鏡檢測糞便中的病毒:電子顯微鏡通過典型形態的觀察作出特異性診斷,其陽性率可達90%,本法快速準確,但設備昂貴,操作要求高,故多用於流行病學調查.病毒特異性抗原的檢測:許多免疫學方法可用於檢測輪狀病毒特異性抗原,如酶免疫測定(EIA),補體結合試驗(CF),免疫熒光(IF)方法等,其中EIA法特異性,敏感性最高,且操作簡便.

3.糞便中病毒核酸的檢測:可應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法,核酸雜交法及聚合酶鏈反應(PCR)方法,其中核酸雜交法特異性較高,PCR法敏感性較高,多用於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

4.輪狀病毒的血清抗體檢測:采用EIA等免疫學方法檢測患者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如發病急性期與恢復期雙份血清的抗體效價呈4倍增高,則具有診斷意義.

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 嬰兒秋季腹瀉预防

切斷傳播途徑是本病預防的重點.

1.管理傳染源:應早期發現患者及隔離患者,對密切接觸者及疑診患者實行嚴密的觀察.

2.切斷傳播途徑:加強飲食,飲水及個人衛生,做好患者糞便的消毒工作:防止飲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醫院要嚴格做好嬰兒區及新生兒室的消毒工作,如大便不能自控的小兒,應限制其進入日托或學校.

3.接種免疫:輪狀病毒的疫苗已可在臨床應用,在流行期間,對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采用被動免疫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人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保護作用,提倡母乳喂養,以減少幼兒患病的嚴重性,經牛輪狀病毒免疫後的犛牛的牛奶中含有IgA及IgG抗體,用此種牛奶喂養嬰兒也有保護作用.

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 嬰兒秋季腹瀉治疗

(一)治療

目前對輪狀病毒性胃腸炎尚無特效藥物.主要根據急性腹瀉的治療原則采取對癥治療.如糾正脫水可口服補液鹽(oralrehydrationsalts,ORS).配方為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氯化鉀1.5g、葡萄糖20g,加開水1000ml,分次服用.口服補液適用於輕、中度脫水,或重度脫水經靜脈補液後以口服補液維持者,根據病情可用1~3組.重度脫水患者需立即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和糾正酸中毒.成人用量:開始輸註5%葡萄糖鹽水1000ml,或10%葡萄糖液500ml、0.9%氯化鈉液500ml,以後的用量根據脫水程度、血壓脈搏而定.待血壓回升後給3:2:1溶液(10%葡萄糖3份、0.9%氯化鈉2份、1.4%碳酸氫鈉液1份)患者有尿後加氯化鉀液,濃度在3‰以內.其量在500~1000ml.兒童患者人院24h總輸液量按脫水程度以每公斤體重計算,輕度100~150ml,中度150~200ml.重度200~250ml.仍未見尿加鉀,濃度在3‰以內.液體成分選上述液體.有酸中毒者首選5%碳酸氫鈉液,參照二氧化碳結合力給予用量,也可按5ml/kg,可提高二氧化碳結合力10容積,或4.49mmol/L,來不及測定二氧化碳結合力者,成人可先給5%碳酸氫鈉300ml,然後再據二氧化碳結合力增減用量.腹瀉嚴重,不能自限停止者,可試選用下列止瀉劑.

1.洛哌丁胺(Loperamide、苯丁哌啶、易蒙停):本品對腸壁具有直接作用,可抑制腸蠕動和收縮,口服成人2~4mg/次,每天1~3次;5歲以下兒童1滴/kg•次(滴劑),每天2~3次.應用後,偶見有便秘、眩暈、惡心、口幹及皮疹.肝功能異常者慎用,孕婦及2歲以下兒童禁用.

2.地芬諾酯(Diphenoxylate,苯乙哌啶,止瀉寧):本品可提高腸張力,抑制腸蠕動,為一個非特異性的控制急慢性腹瀉的有效藥物,其止瀉作用迅速,對一些頑固性腹瀉隻限於癥狀治療,適用於急慢性腹瀉及腸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瀉.口服成人2.5~5mg/次,3~4次/d,2歲以上兒童1.25~2.5mg/次,3~4次/d.

控制腹瀉後應及時減量.偶見皮疹、惡心、眩暈、失眠、口幹、腹部不適等不良反應.減量或停藥後消失,過量可引起嚴重呼吸抑制及昏迷,長期服用可產生欣快感並成癮.2歲以下小兒及肝功能異常者禁用.

3.思密達(Smeta,雙八面體蒙脫石):是保護全消化道黏膜的止瀉劑,此藥為袋裝.每袋主要成分是雙八面體蒙脫石3g,主要作用是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有較強的選擇性固定抑制作用,對消化道黏膜有很強的覆蓋能力,並通過與黏液糖蛋白相結合,修復黏膜,提高黏膜對攻擊因子的屏障作用.口服,成人每次1袋,1天3次,根據情況連用3~5天.兒童<1歲,每天1包,分3次服;1~2歲,每天2包,分四次服;3歲及3歲以上,每天3包,分3次服.

(二)預後

本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後良好.嬰幼兒感染者病情一般較重,病死率高.近年口服補液(ORS)的使用顯著降低瞭因腹瀉所致的死亡.

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 嬰兒秋季腹瀉饮食

現在多主張繼續母乳喂養或繼續平常已習慣的飲食,如粥、面條、蔬菜、肉末、魚等,可給一些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鉀.

輪狀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 嬰兒秋季腹瀉并发症

少數並發腸套疊,胃腸出血,過敏性紫癜,Reye綜合征,腦炎,溶血性尿毒癥綜合征,DIC(彌漫性血管內凝血),ALT(丙氨酸轉氨酶)升高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少精子癥 胎赤 廣泛性焦慮障礙 F41.151 泛化性焦慮癥 廣泛焦慮障礙 廣泛焦慮癥 腦性癱瘓 G80.901 腦癱 淋巴癌 惡性淋巴瘤 脊柱壓縮性骨折 垂直壓縮性骨折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