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骨折

踝部骨折

踝部骨折

踝部骨折百科

踝關節和足部的骨折、脫位是骨科常見的損傷,踝關節的關節面比髖、膝關節的關節面小,擔負但的重量與活動卻很大,故易發生損傷.占全身骨折的3.83%.多見於青少年.

踝部骨折

踝部骨折

踝部骨折病因

外力因素(80%)

骨折發生在離暴力作用較遠的部位,而不發生在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骨折是由於暴力通過傳導、杠桿或旋轉作用所致.例如踝部骨折,是由於傷員走路時不小心摔倒而導致的骨折.

物理因素(10%)

踝部縱向擠壓骨折為脛骨下端粉碎、壓縮骨折,踝關節脫位,腓骨下段骨折、錯位,有時合並下脛腓韌帶損傷.嚴重破壞瞭踝部的正常解剖關系,踝關節失穩.

發病機理

一,內翻(內收)型骨折,可分III度.

I度:單純內踝骨折,骨折緣由脛骨下關節面斜上內上,接近垂直方向.

II度:暴力較大,內踝發生撞擊骨折的同時,外踝發生撕脫骨折,稱雙踝骨折.

III度:暴力較大,在內外踝骨折同時距骨向後撞擊脛骨後緣,發生後踝骨折(三踝骨折).

二,外翻(外展)型骨折,按骨折程度可分為III度.

I度:單純內踝撕脫骨折,骨折線呈橫行或短斜行,骨折面呈冠狀,多不移位.

II度:暴力繼續作用,距骨體向外踝撞擊,發生外踝斜行骨折,即雙踝骨折,如果內踝骨折的同時脛腓下韌帶斷裂,可以發生脛腓骨下端分離,此時距骨向外移位,可在腓骨下端相當於聯合韌帶上方,形成扭轉外力,造成腓骨下1/3或中1/3骨折,稱為Dupuytren骨折.

III度:暴力過大,距骨撞擊脛骨下關節面後緣,發生後踝骨折,即三踝骨折.

三,外旋骨折:發生在小腿不動足部強力外旋,或足不動小腿強力內轉時,距骨體的前外側擠壓外踝前內側,造成腓骨下端斜行或螺旋形骨折亦可分成III度.

I度:骨折移位較少,如有移位,其遠骨折端為向外,向後並向外旋轉.

II度:暴力較大,發生內側付韌帶斷裂或發生內踝撕脫骨折,即雙踝骨折.

III度:強大暴力,距骨向外側移位,並向外旋轉,撞擊後踝,發生三踝骨折.

四,縱向擠壓骨折:高處墜落,足跟垂直落地時,可致脛骨前緣骨折,伴踝關節向前脫位,如果暴力過大,可造成脛骨下關節面粉碎骨折.

凡嚴重外傷,發生三踝骨折時,踝關節完全失去穩定性並發生顯著脫位,稱為Pott骨折.

踝部骨折

踝部骨折

踝部骨折症状

踝部受傷後,局部腫脹明顯,淤斑,出現內翻或外翻畸形,活動障礙,檢查可在骨折處捫多局限性壓痛,踝關節正位,側位X線拍片可明確骨折的部位,類型,移位方向,對第Ⅲ型骨折,需檢查腓骨全長,若局部有壓痛,應補充照X線片,以明確高位腓骨骨折的診斷.

踝部骨折

踝部骨折

踝部骨折检查

X線和CT檢查有利於本病的診斷:

1、X線檢查:

對於應力骨折明顯時,X線片顯示骨皮質斷裂,有的可見骨膜增厚;若骨折早期僅局限在骨皮質內,或骨膜增厚不明顯,X線平片容易漏診,X線平片隻能發現其大的撕脫骨塊,但微小的撕脫骨塊,則是無能為力,對關節周圍的血腫和關節腔內的積液,積血,以及腱鞘囊腫X線平片也難以發現.

2、CT檢查:

CT掃描分辨率高可清晰地顯示骨皮質斷裂及骨小梁走行情況,輕微的骨膜反應也可顯示,CT掃描可清晰顯示骨折所致的關節囊積液及腱鞘囊腫和微小的撕脫骨塊,以便臨床醫師及時處置.

踝部骨折预防

本病一般發生於外傷者,以青壯年運動員為多,踝部骨折為關節內骨折,常並發踝關節半脫位.治療要求骨折解剖或近解剖復位.半脫位要矯正.否則會致關節不穩,或因關節面不光滑,導致創傷性關節炎,影響生活和工作.這類骨折,應到醫院請骨科大夫及時診治.

踝部骨折治疗

踝關節面比髖、膝關節面積小,但其承受的體重卻大於髖膝關節,而踝關節接近地面,作用於踝關節的承重應力無法得到緩沖,因此對踝關節骨折的治療較其他部位要求更高,踝關節骨折解剖復位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骨折後如果關節面稍有不平或關節間隙稍有增寬,均可發生創傷性關節炎.無論哪種類型骨折的治療,均要求脛骨下端即踝關節與距骨體的鞍狀關節面吻合一致,而且要求內、外踝恢復其正常生理斜度,以適應距骨後上窄、前下寬形態.

一、無移位骨折

用小腿石膏固定踝關節背伸90°中立位,1~2周待腫脹消褪石膏松動後,可更換一次,石膏固定時間一般為6~8周.

二、有移位骨折

1.手法復位外固定

手法復位的原則是采取與受傷機制相反的方向,手法推壓移位的骨塊使之復位.如為外翻骨折則采取內翻的姿勢,足部保持在90°背伸位,同時用兩手擠壓兩踝使之復位.骨折復位後,小腿石膏固定6~8周.

2.手術復位內固定

踝關節骨折的治療,應要求解剖復位,對手法復位不能達到治療要求者,仍多主張手術治療.

(1)適應證:a.手法復位失敗者;b.內翻骨折,內踝骨折塊較大,波及脛骨下關節面1/2以上者;c.外翻外旋型內踝撕脫骨折,尤其內踝有軟組織嵌入;d.脛骨下關節面前緣大骨折塊;e.後踝骨折手法復位失敗者;f.三踝骨折;g.陳舊性骨折,繼發創傷關節炎,影響功能者.

(2)手術原則:一般原則為:a.踝穴要求解剖對位;b.內固定必須堅強,以便早期功能鍛煉;c.須徹底清除關節內骨與軟骨碎片;d.手術應盡早施行.

(3)對不同部位骨折采用的方法:a.內踝撕脫骨折:用螺絲釘固定即可,如螺絲釘達不到固定要求,可用克氏針與鋼絲行“8"字張力帶加壓固定.b.外踝骨折:可用螺絲釘固定,如腓骨骨折面高於下脛腓聯合以及骨折面呈斜行者,可用鋼板或加壓鋼板固定.

c.後踝骨折波及脛骨下端關節面的1/4或1/3,手法復位較為困難且不穩定,一般應開放復位,螺絲釘內固定.d.Dupuytren骨折:可用骨栓橫行固定下脛腓關節,並同時修補三角韌帶.

踝部骨折饮食

踝部骨折食療方

①續斷15克,薏苡仁15克,粳米25克,洗凈,煮粥.用於腫脹疼痛甚者.

②生曬參250克,黃芪250克,當歸100克,川芎100克,濃煎2次取汁,加鹿角粉50克,蛋殼粉50克,紅棗250克,桃仁250克(炒香研碎),冰糖300克,收膏貯罐中,沖服.每次l匙,每日2次.用於骨折中、後期患者,可促進骨折愈合.

③蛋殼焙幹,研末.每次3克,每日2次.用於骨折後各個時期,能促進骨折愈合.

踝部骨折并发症

踝部骨折中,特別是腓骨斜行骨折或螺旋型骨折後可造成腓骨短縮,距骨外傾移位,關節紊亂等改變,外踝損傷後功能恢復優劣隨復位好壞而異,而本病最容易發生的並發癥是創傷性關節炎,當患者受傷時,外踝向外移位2mm,距骨隨之亦向外移位1~2mm,且伴距骨外旋1~2°,脛距關節接觸面減少51%,Ramsey指出距骨外移引起脛距關節接觸面的改,距骨外移1mm時,脛距關節接觸面減少42%,隨著外移距離的增加,接觸面逐漸減少,而局部壓力增加,是晚期發生創傷性關節炎的主要原因.

另外,踝部骨折為關節內骨折,常並發踝關節半脫位,治療要求骨折解剖或近解剖復位,半脫位要矯正,否則會致關節不穩,或因關節面不光滑,也可以導致創傷性關節炎,影響生活和工作,這類骨折,應到醫院請骨科大夫及時診治.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低鎂血癥 客忤 支原體肺炎 伊頓肺炎 伊頓氏肺炎 原發性非典型性肺炎 皮膚劃痕癥 人工性蕁麻疹 意識障礙 R41.851 神志障礙 性欲減退 性冷淡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