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結核 A18.301+ 腸癆

腸結核 A18.301+ 腸癆

腸結核 A18.301+ 腸癆

腸結核 A18.301+ 腸癆百科

腸結核為消化系統結核中最常見者.絕大多數繼發於腸外結核病,特別是空洞型肺結核.據統計,25%~50%的肺結核病人可並發腸結核.腸結核的來源主要是食入性的,由於咽下含結核桿菌的痰液而引起,偶爾可以來自被結核桿菌污染的食物,亦可來源於血源性或腹腔、盆腔其他臟器結核的直接蔓延.發病年齡多為青壯年,女性多於男性,約為1.85:1.病理上分為潰瘍型、增生型及混合型三型.

腸結核 A18.301+ 腸癆

腸結核 A18.301+ 腸癆

腸結核 A18.301+ 腸癆病因

細菌感染(45%):

MTB主要經口傳染而侵入腸道,患者常為開放性肺結核,由於吞咽瞭自身含有MTB的痰液而致病,或者經常與開放性肺結核病人共餐,缺乏必要的消毒隔離措施從而致病,少數情況下飲用未經消毒的含有MTB的牛奶或乳制品也可引起原發性腸結核.

疾病因素(32%):

粟粒型結核時,MTB可經血行播散而引起腸結核.腹腔內結核病灶,如女性生殖器官結核和腎結核直接蔓延可引起腸結核.

然而上述途徑獲得感染僅僅是致病條件,隻有當入侵的MTB數量多,毒力強,而人體免疫功能降低,腸道功能紊亂,局部抵抗力降低時才會發病.

腸結核 A18.301+ 腸癆

腸結核 A18.301+ 腸癆

腸結核 A18.301+ 腸癆症状

一、癥狀

臨床表現

腸結核的臨床表現在早期多不明顯,多數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如與腸外結核並存,其臨床表現可被遮蓋而被忽略.因此,活動性腸外結核病例如出現明顯的消化道癥狀.應警惕腸結核存在的可能性.本病主要臨床表現可歸納如下:

1、腹痛是本病常見癥狀之一,疼痛多位於右下腹,反映出腸結核好發於回盲部的病理特征;然而也可在中上腹或臍周,系回盲部病變引起的牽涉痛,經仔細檢查可發現右下腹壓痛點.疼痛性質一般為隱痛或鈍痛,有時在進餐時誘發,由於回盲部病變使胃回腸反射或胃結腸反射亢進,進食促使病變腸曲痙攣或蠕動加強,從而出現疼痛與排便,便後可有不同程度的緩解.在增生型腸結核或並發腸梗阻時,有腹絞痛,常位於右下腹,伴有腹脹、腸鳴音亢進、腸型與蠕動波.

2、大便習慣異常由於病變腸曲的炎癥和潰瘍使腸蠕動加速,腸排空過快,以及由此造成的繼發性吸收不良,因此腹瀉是潰瘍型腸結核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腹瀉常具有小腸性特征,糞便呈糊樣或水樣,不含黏液或膿血.不伴有裡急後重.一般每天排便約2~4次,如果病變嚴重,涉及范圍較廣,則腹瀉次數增多,有達每天十餘次者.潰瘍涉及乙狀結腸或橫結腸時,大便可含黏液、膿液,但便血者少見.此外,間有便秘,大便呈羊糞狀,腹瀉與便秘交替.在增生型腸結核多以便秘為主要表現.

3、腹部腫塊主要見於增生型腸結核,系極度增生的結核性肉芽腫使腸壁呈瘤樣腫塊.在少數潰瘍型腸結核合並有局限性結核性腹膜炎者,因其病變腸曲和周圍組織粘連,或包括有腸系膜淋巴結結核,也可出現腹部腫塊.腹部腫塊常位於右下腹,一般比較固定,中等質地,伴有輕重不等的壓痛.

4、全身癥狀和腸外結核的表現常有結核毒血癥,以潰瘍型腸結核為多見,表現輕重不一,多數為午後低熱或不規則熱、弛張熱或稽留熱,伴有盜汗.患者倦怠、消瘦、蒼白,隨病程發展而出現維生素缺乏、脂肪肝、營養不良性水腫等表現.此外,也可同時有腸外結核,特別是腸系膜淋巴結結核、結核性腹膜炎、肺結核的有關表現.增生型腸結核一般病程較大,但全身情況較好,無發熱或有時低熱,多不伴有活動性肺結核或其他腸外結核證據.

5、腹部體征無腸穿孔、腸梗阻或伴有腹膜結核或增生型腸結核的病例,除在右下腹部及臍周有壓痛外,通常無其他特殊體征.

腸結核 A18.301+ 腸癆

腸結核 A18.301+ 腸癆

腸結核 A18.301+ 腸癆检查

實驗室檢查

1.血象:潰瘍型腸結核可有中度貧血,無並發癥者白細胞計數正常,但淋巴細胞增多,90%的患者血沉明顯增快.

2.糞便檢查:潰瘍型腸結核糞便外觀糊狀,無黏液膿血,鏡檢可見少量膿細胞和紅細胞,糞便濃縮找到MTB同時痰菌陽性具有診斷意義,合並肺結核者痰菌可陽性,對診斷有參考意義.

3.結核菌素試驗:可為陽性或強陽性,強陽性對增生型腸結核診斷意義較大.

4.聚合酶鏈式反應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又稱DNA體外擴增技術,PCR技術在基因水平上為結核病原學快速,敏感,特異診斷開辟瞭新的途徑.

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X線鋇餐造影包括雙重對比或鋇劑灌腸檢查對腸結核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鑒於鋇餐檢查除可明確胃腸的器質性病變外,還可瞭解其功能性障礙,故應屬首選,對有並發腸梗阻者,最好進行鋇劑灌腸,因為鋇餐可以加重腸梗阻,往往促使部分性腸梗阻演變為完全性腸梗阻;對病變累及結腸的患者宜加用鋇劑灌腸檢查,常可更滿意地顯示結腸器質性病變.

在潰瘍型腸結核,病變的腸段多有激惹現象,鋇劑進入該處排空很快,充盈不佳,病變上下兩端腸曲鋇劑充盈良好,稱為X線鋇影跳躍征象,在回盲結核,由於盲腸和其鄰近回腸有炎癥,潰瘍,該處往往不顯影或顯影極差,回腸末段則有鋇劑瀦留積滯,病變的腸段如能充盈,可因黏膜遭破壞而見皺襞粗亂,腸的邊緣輪廓不規則,且由於潰瘍,而顯鋸齒狀征象,當病變發展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有時可見腸腔變窄,腸段收縮變形,回腸盲腸正常角度喪失,回盲瓣硬化並有盲腸內側壓跡,此外,伴有腸功能紊亂常使鋇餐在胃腸道運動加快,於12h內幾乎全部排空,小腸有分節現象,並見鋇影呈雪花樣分佈,病變廣泛並涉及各段結腸者,其X線征象可酷似潰瘍性結腸炎的表現,但結腸結核多同時累及回腸末端,病變則以結腸近段為主,下段即使累及,病變較輕.

增生型腸結核主要表現為盲腸或同時升結腸近段,回腸末段的增生性狹窄,收縮與畸形,可見鋇影充盈缺損,黏膜皺襞紊亂,腸壁僵硬,結腸袋形消失,往往因部分梗阻而使近端腸曲明顯擴張.

2.乙狀結腸鏡和纖維結腸鏡檢查一般腸結核患者不作為常規檢查措施,但在重癥患者病變涉及乙狀結腸下段或直腸者,可借助乙狀結腸鏡檢查和直視下采取活組織檢查,以明確潰瘍的性質與范圍,對診斷與鑒別診斷有很大的幫助,用纖維結腸鏡檢查可察看升結腸,盲腸和回腸末段的病變,並可作活組織檢查及照相等,對本病診斷有重要價值,病變部可見腸壁僵硬黏膜充血,水腫,觸碰易出血,結節狀或息肉樣隆起,有時可見邊緣不規則的潛行潰瘍,黏膜活檢可有結核結節及幹酪樣壞死或查到抗酸桿菌是確診最有力的依據.

3.腹腔鏡檢查對腹腔無廣泛粘連,而診斷又十分困難的病例,可以考慮做腹腔鏡檢查,病變腸段漿膜面可能有灰白色小結節,活檢有典型的結核改變.

腸結核 A18.301+ 腸癆预防

一、預防

做好預防工作是防治結核病的根本辦法.並著重對腸外結核的發現,特別是肺結核的早期診斷與積極的抗結核治療,盡快使痰菌轉陰,以免吞入含菌的痰而造成腸感染.必須強調有關結核病的衛生宣傳教育.要教育患者不要吞咽痰液,應保持排便通暢.要加強衛生監督,提倡用公筷進餐,牛奶應經過滅菌消毒.接種卡介苗可增強人體對結核菌的抵抗力,有利於預防結核病的發生.

腸結核 A18.301+ 腸癆治疗

一、西醫

腸結核的治療目的是消除癥狀、改善全身情況、促使病灶愈合及防治並發癥.強調早期治療,因為腸結核早期病變是可逆的.

休息與營養:休息與營養可加強患者的抵抗力,是治療的基礎.

抗結核藥物:抗結核藥物是本病治療的關鍵.藥物的選擇、用法、療程同肺結核.應嚴格遵守“早期、規則、聯合、適量、全程"的治療原則.強化期:異煙肼(H)300毫克每日一次、利福平(R)600毫克每日一次、吡嗪酰胺(Z)500毫克,每日三次、鏈黴素(S)750毫克或乙胺丁醇(E)750~1000毫克,每日一次,共2~3月,必要時延長療程.繼續期:異煙肼、利福平,每日一次晨頓服.總療程1~1.5年.如果療效欠佳考慮耐藥情況可應用二線抗結核藥物.

對癥處理和手術治療:腹痛可用顛茄、阿托品或其它抗膽堿藥物.不完全性腸梗阻有時需行胃腸減壓,並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有貧血及維生素缺乏癥表現者,對癥用藥.手術治療主要限於完全性腸梗阻,或部分性腸梗阻經內科治療未見好轉者,急性腸穿孔引起糞瘺經保守治療未見改善者;大量腸道出血經積極搶救未能止血者.

二、中醫

1、辨證治療(1)濕熱內蘊:治法:清化濕熱.方藥:葛根芩連湯加味.方中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葛根解肌清熱、升清止瀉.可加銀花助其清熱之力,茯苓、木通、車前子增強利濕之效,使濕熱分消,則泄瀉自止.若濕偏重,證見胸腹滿悶,口不渴,或渴不欲飲,可加蒼術、佩蘭、厚樸燥濕寬中.(2)肝氣乘脾:治法:抑肝扶脾.方藥:痛瀉要方為主方.方中白術健脾補虛,白芍養血柔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升清止瀉.(3)脾胃虛弱:治法:健脾益氣.方藥:參苓白術散為主方.本方用四君子湯以補氣健脾為主,加入和胃理氣滲濕之品,標本兼顧.若脾陽虛衰,陰寒內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溫,宜用附子理中丸加吳萸、肉桂以溫中散寒.若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而致脫肛者,可用補中益氣湯,益氣升清,健脾止瀉.(4)腎陽虛衰:治法:溫腎健脾,固澀止瀉.方藥:四神丸加味.方中以補骨脂補腎陽,吳萸、肉豆蔻溫中散寒,五味子澀腸止瀉.酌加附子、炮薑以增強其溫腎暖脾之力.(5)氣滯血瘀:治法:理氣活血.方藥:少腹逐瘀湯加減.方中當歸、川芎、赤芍養營理氣活血:延胡索、沒藥、生蒲黃、五靈脂理氣逐瘀止痛;肉桂、幹薑、小茴香溫經止痛.可加五味子、白木等澀腸燥濕止瀉.2.簡易方治療銀花90g,當歸60g,地榆30g,麥冬30g,生甘草10g,苡米15g,黃芩10g.水煎服,每日2次.

中藥(1)加味香連丸6g.每日2次.用於濕熱泄瀉.(2)參苓白術丸6g,每日2次,用於脾虛泄瀉.(3)補中益氣丸6g,每日2次,用於中氣下陷者.(4)附子理中丸1丸,每日2次,用於脾胃虛寒型.(5)四神丸6g,每日2次,用於腎陽虛衰的五更瀉.

針灸1.針灸以補益脾胃與溫補腎陽為主.取脾俞、章門、中脘、天樞、足三裡、命門、關元等穴.針用補法,可灸.2.拔火罐選天樞、關元、足三裡、上巨虛、下巨虛、大腸俞、小腸俞等穴.適用於慢性虛寒性泄瀉.3.耳針取大腸、小腸、肺、脾、下腳端等穴.可針刺,也可貼敷.

腸結核 A18.301+ 腸癆饮食

飲食

1、〖材料〗鮮莧菜300克,田雞2隻(約150克),大蒜60克,扁豆60克,粳米60克.

〖用法〗先將田雞剝皮,去內臟;其餘各用料洗凈.把莧菜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煲半小時,去渣取汁,放入粳米、扁豆、大蒜、田雞煲1小時,調味佐膳.

2、〖組成〗鮮馬齒莧1500克、黃酒1250毫升.

〖用法〗鮮馬齒苑洗凈搗爛,放人黃酒浸3~4天,紗佈濾取汁,貯於瓷瓶,每天飯前飲15~20毫升.

腸結核 A18.301+ 腸癆并发症

腸結核在慢性演進過程中,可出現各種並發癥.

1.腸梗阻是本病最常見的並發癥,主要發生在增生型腸結核,潰瘍型腸結核由於鄰近腹膜粘連使腸曲遭受牽拉,束縛和壓迫,或因腸潰瘍愈合而有瘢痕收縮,可使腸腔狹窄引起梗阻,梗阻多系慢性進行性,常為部分患者,程度輕重不等,遷延時間較長,可嚴重地影響患者營養狀況,少數可發展到完全性腸梗阻.

2.腸穿孔發生率次於腸梗阻,居第2位,主要為亞急性或慢性穿孔,可在腹腔內形成膿腫,潰破後形成腸瘺,急性穿孔較少見,常發生在梗阻近端極度擴張的腸曲,或見於有多段腸狹窄造成的閉鎖性腸梗阻,潰瘍型腸結核雖有腸曲周圍組織粘連,潰瘍一般不穿破進入遊離腹腔,但在病情發展快,機體反應差時,潰瘍可向深部穿透,引起急性穿孔.

3.其他有腹膜炎,腸粘連,腸套疊和收縮性憩室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關節炎 肘關節脫位 曲瞅骱出 輸卵管妊娠流產 O00.102 宮外孕妊娠流產 鎖骨骨折 S42.001 鎖子骨傷 臀位難產 臀先露 腎功能衰竭 N19.X03 腎衰竭 腎衰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