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

秋燥

秋燥

秋燥百科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病邪從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氣幹燥的癥狀,如鼻咽幹燥、幹咳少痰、皮膚幹燥等.燥有兩種不同的性質:一偏於寒,一偏於熱,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人體極易受燥邪侵襲而傷肺,出現口幹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種秋燥病癥,臨床上分為“涼燥”、“溫燥”二種類型.

秋燥

秋燥

秋燥病因

本病所發外因感受燥熱病邪,內因人體值夏令炎熱過汗之後,津氣耗損或素體陰液虧損,復感燥熱病邪而發病.

津氣耗損(45%)

人體值夏令炎熱過汗之後,津氣耗損或素體陰液虧損,復感燥熱病邪而發病,是秋燥變化發展的內在根據.既指一事物內部矛盾對立雙方的相互作用和鬥爭.內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內在本質,是事物運動的源泉和動力,它規定著事物運動和發展的基本趨勢.

外感病邪(40%)

感受燥熱病邪.是秋燥變化、發展的外在原因,即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互相聯系和互相影響.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隻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外因隻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秋燥

秋燥

秋燥症状

1、聲音沙啞

秋燥中,咳嗽最要命.其實,口喉部位也是最容易判斷身體是否幹燥的地方.癥狀較輕的會出現聲音嘶啞,喉嚨疼痛以及口腔潰瘍等癥狀;有些人會咳嗽,聲啞氣喘不停,特別容易於夜晚發作,進而無法安心入睡;還有些體質差的人會將這種秋咳一路持續入冬,或轉變為慢性支氣管炎等嚴重癥狀.

2、鼻敏感

中醫認為,鼻子敏感多為肺虛所致.每逢秋天,十個人裡會有九個患有鼻子敏感問題.鼻黏膜在秋天特別容易幹燥,而一旦幹燥,又用手指去挖,由於鼻黏膜附著豐富毛細血管,越是幹燥,挖鼻孔的行為越為頻繁,最終會導致鼻子出血.還有些人的表現就是不停地流鼻涕打噴嚏.

3、皮膚幹燥

皮膚在幹燥的環境下特別容易幹燥、瘙癢甚至皸裂.如果你經常性撓皮膚、抓癢甚至舔舐嘴唇,說明肌膚已經喪失水分瞭.這個時候你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補水,每天多喝水,然後日常生活中最好帶上一瓶噴霧保濕的,時常潤一潤自己,也可以多喝一下緩解秋燥的湯水.

4、驚厥

幹燥的秋天,會陷入兩個極端:身體免疫力好,性格開朗的人會安然入睡;而另一方面,一些身體免疫力不是太好的人則會心神不寧,甚至會出現驚厥現象.有這種現象的人千萬要小心,提早去醫院治療.

5、頭發幹燥

秋天幹燥,氣血循環變差,血液無法將養分帶到頭發毛囊,頭發容易出現幹燥枯黃.當你發現自己秋天一到的時候,頭發枯黃拼命掉落,那就是秋燥找上你瞭.這個時候你就該做好應對措施瞭.

6、便秘

秋天體內水分過度蒸發,加上腸胃功能變弱,不少人都會出現大便幹結的情況.便秘的問題可大可小,而且一旦被纏上的話,煩惱就不是一般的煩惱而已,因為畢竟是發生在私密地方的毛病,即使看醫生也有許多不方便.所以想要讓自己過的舒服正常,千萬要防止秋燥來襲.

秋燥

秋燥

秋燥检查

秋燥患者較輕的會出現聲音嘶啞,喉嚨疼痛以及口腔潰瘍等;有些人會咳嗽,聲啞氣喘不停,特別容易於夜晚發作,進而無法安心入睡;還有些體質差的人會將這種秋咳一路持續入冬,或轉變為慢性支氣管炎等嚴重癥狀.鼻敏感者導致鼻黏膜幹燥,挖鼻孔最終會導致鼻子出血;還有就是不停地流鼻涕打噴嚏.皮膚也特別容易幹燥、瘙癢甚至皸裂.頭發容易出現幹燥枯黃,便秘等.據這些表現詢問病史和查體.

秋燥预防

蜂蜜是大自然贈給人類的禮物,它所含的營養成分特別豐富,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兩者的含量達70%,此外,還含有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等.蜂蜜具有強健體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紅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久服可延年益壽.現代醫學證明,蜂蜜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均有療效.

在秋天經常服用蜂蜜,不僅有利於這些疾病的康復,而且還可以防止秋燥對於人體的傷害,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從而使人健康長壽.秋燥時節,還要註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蔥及酒等,特別是生薑.這些食品屬於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後容易上火.當然,將少量的蔥、薑、辣椒作為調味品,問題並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

秋燥治疗

中醫

辨證論治

邪在肺衛

證見

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幹鼻燥,口渴.舌紅苔白而幹,脈數.

治法

辛涼甘潤,輕透肺衛.

方藥

1、主方:桑杏湯(吳鞠通《溫病條辨》)處方:桑葉9克,杏仁9克,沙參15克,象貝9克,淡豆豉6克,梔子皮9克,梨皮12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1劑.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5克、蘆根12克.咽喉幹燥而痛者,加玄參18克、崗梅根15克.

2、中成藥養陰清肺膏,口服,每次15克,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雪梨川貝燉冰糖(黎文獻《中國常用民間療法》)組成:雪梨1~2個,川貝母9克,冰糖12克.雪梨洗凈去心核,將川貝(研末)、冰糖納入,燉1小時後,吃梨飲汁,每日吃服1次.對燥咳、咽喉幹癢或痛,頗有療效.

燥熱傷肺

證見

身熱,幹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幹燥,鼻燥,齒燥,胸滿脅痛,心煩口渴.舌紅,苔薄黃幹燥或白而幹,脈數.

治法

清肺潤燥,養陰止咳.

方藥

1、主方:清燥救肺湯(喻嘉言《醫門法律》)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冬桑葉9克,黨參(或太子參)9克,胡麻仁12克,真阿膠6克(烊化),麥冬12克,杏仁9克,炙杷葉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1劑.若咽喉疼痛者,加連翹12克、牛蒡子10克、板藍根15克.若咳嗽痰多而黃者,加瓜蔞皮12克、貝母9克.大便秘結者,加玄參15克、生地黃15克、枳殼9克.

2、中成藥清燥救肺丹,每次1丸,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滋燥飲(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處方:天冬10克,麥冬10克,生地黃12克,天花粉12克,白芍12克,秦艽9克.水煎去渣取汁,加蜂蜜10毫升、童便10毫升,溫服.每日煎服2劑,上、下午各1劑.

腑實陰傷

證見

身熱,幹咳少痰,口幹唇燥,大便幹結,或腹脹.舌紅,苔黑幹燥,脈沉細.

治法

養陰潤燥,通下泄熱.

方藥

1、主方:調胃承氣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味處方:生大黃9克(後下),芒硝8克(沖),炙甘草6克,鮮何首烏18克,鮮生地黃20克,鮮石斛20克.水煎服,每日2劑.大便得通暢,去芒硝,大黃不用後下.身熱退、舌苔凈而止後服.若口幹渴甚者,加天花粉15克、麥冬15克、玄參25克,腹脹滿而痛者,可加枳實8克、厚樸6克.

2、中成藥五仁潤腸丸,每次1~2丸,溫開水送服,每日1~2次.

3、單方驗方:通便散(李振瓊等《奇效驗秘方》)處方:太子參20克,玄參15克,當歸10克,炒萊菔子15克,番瀉葉4克.上藥共碾成細粉末,每次用5克,用開水50毫升焗泡5~10分鐘,濕服.

肺胃陰傷

證見

身熱不甚,但幹咳不已,口咽幹燥而渴,知饑納少.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

治法

甘寒滋潤,清養肺胃.

方藥

1、主方:五汁飲(吳鞠通《溫病條辨》)處方:雪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汁),臨時斟酌多少,和勻涼服.不甚喜涼者,重湯燉溫服.每日飲服2~3次.若口渴甚者,可加入西瓜汁適量.知饑而不欲食者,以扁豆15克,太子參15克、淮山藥15克水煎去渣,和勻諸汁,趁溫飲服.

2、中成藥玉泉丸,每次9克,溫開水送服,每日服4次.

3、單方驗方:潤燥養胃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處方:北沙參15克,石斛15克,麥冬12克,生地黃12克,白芍12克,當歸5克,炙烏梅10克,川楝子6克,玉竹12克.水煎兩次作兩次服,每日服2劑.

其他療法

敷貼療法用瓜蔞1枚、貝母50克、青黛15克共混碾細末,再將蜂蜜100克放入鍋內加熱,煉去浮沫後加入藥末,調勻如膏.分別攤貼在雙側肺俞穴、大抒穴、後溪穴,後蓋紗佈,用膠佈固定,1日或2日換藥一次.具有清肺止咳、潤燥生津的作用,適用於肺燥幹咳無痰者.

秋燥饮食

1、多以清淡食物為主,註意飲食規律.

2、根據醫生的建議合理飲食.

3、該疾病對飲食並沒有太大的禁忌,合理飲食即可.

秋燥并发症

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鳴鼻塞,胸悶氣逆,胸悶脅痛,心煩口渴,皮膚幹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花翳自陷 角膜潰瘍 角膜潰瘍 皮膚癬菌病 扁桃體結石 J35.851 煤氣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 小兒氣胸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感染 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感染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