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共濟失調 G11.904 傢族性共濟失調
遺傳性共濟失調 G11.904 傢族性共濟失調百科
遺傳性共濟失調是一組以慢性進行性小腦性共濟失調為特征的遺傳變性病;有遺傳史,共濟失調表現及小腦損害為主的病理改變是三大特征.本組疾病除小腦及傳導纖維受累外,常累及脊髓後柱,錐體束、腦橋核、基底核,腦神經核、脊神經節和自主神經系統等.共濟失調步態最先出現且逐漸加重,最終使患者臥床,臨床癥狀復雜、交錯重疊,即使同一傢族也可表現高度異質性.
遺傳性共濟失調 G11.904 傢族性共濟失調
遺傳性共濟失調 G11.904 傢族性共濟失調病因
基因遺傳(90%):
小腦性共濟失調(cerebellarataxia,CA)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近年來部分亞型基因已被克隆和測序,顯示致病基因三核苷酸(如CAG)重復序列動態突變,拷貝數逐代增加為致病原因.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具有遺傳異質性,最具特征性的基因缺陷是擴增的CAG三核苷酸重復編碼多聚谷氨酰胺通道,該通道在功能不明蛋白(ataxins)和神經末梢上發現的P/Q型鈣通道α1A亞單位上;其他類型突變包括CTG三核苷酸(SCA8)和ATTCT五核苷酸(SCA10)重復序列擴增,在許多病例中這種擴增片斷的大小與疾病嚴重性有關,且發病年齡愈小,病情愈重.
Friedreich型共濟失調(FRDA)是9號染色體長臂(9q13-12.1)frataxin基因非編碼區GAA三核苷酸重復序列異常擴增所致,正常GAA重復擴增42次以下,病人異常擴增(66~1700次)形成異常螺旋結構可抑制基因轉錄.
發病機制小腦性共濟失調(ADCA)病理改變主要表現小腦,脊髓和腦幹變性,故又稱為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SCA),根據臨床特點和基因定位分為SCA1~21種亞型.
SCAs基因突變改變蛋白的性質,使之無法被正常加工,異常加工的片斷與一種參與非溶酶體降解的缺陷蛋白泛素(ubiquitin)結合,共同以蛋白酶體(protease)的復合體形式轉運至核內,推測這種核內蛋白聚集可影響細胞核的功能,每種SCA亞型基因位於不同的染色體,有不同的大小和基因突變部位,例如,SCA1基因位於染色體6q22-23,基因組跨度450Kb,cDNA長11Kb,含9個外顯子,編碼816個氨基酸殘基組成ataxia-1蛋白,該蛋白位於細胞核,CAG突變位於8號外顯子,擴增拷貝數為40~83,正常人為6~38,SCA3(MJD)是我國最常見的SCA亞型,基因位於14q24.3-32,至少含4個外顯子,編碼960個氨基酸殘基組成ataxia-3蛋白,分佈在細胞質中,CAG突變位於4號外顯子,擴增拷貝數為61~89,正常人為12~41.
盡管SCA有共同的基因突變機制,導致各亞型臨床表現雷同,但仍有差異,如有的伴眼肌麻痹,有的伴視網膜色素變性,病理損害部位和程度也不相同,提示除瞭多聚谷氨酰胺毒性作用外,其他因素可能也參與發病.
SCA共同的病理改變主要是小腦,腦幹和脊髓變性和萎縮,但各亞型也有其特點,如SCA1主要是小腦,腦幹的神經元丟失,脊髓小腦束和後索受損,很少累及黑質,基底核及脊髓前角細胞;SCA2以下橄欖核,腦橋,小腦損害為重;SCA3主要損害腦橋和脊髓小腦束;SCA7的特征是視網膜神經細胞變性.
Friedreich型共濟失調(FRDA)基因產物frataxin蛋白存在於脊髓,骨骼肌,心臟及肝臟等細胞線粒體內膜,導致線粒體功能障礙而發病,重復擴增愈多,發病年齡愈早,肉眼可見脊髓變細,胸段明顯;鏡下顯示後索,脊髓小腦束和皮質脊髓束變性,後根神經節和Clarke柱神經元丟失,周圍神經膠質增生,腦幹,小腦和大腦受累較輕,心臟因心肌肥厚而擴大.
遺傳性共濟失調 G11.904 傢族性共濟失調
遺傳性共濟失調 G11.904 傢族性共濟失調症状
依據共濟失調類型的不同分為:
1.脊髓型:⑴Friedreich型共濟失調: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青少年起病,初始行走不穩,漸出現後索損害的癥狀,Romberg征(+),睜眼可以改善.繼之脊髓小腦束受累,出現步基寬,蹣跚步態,定向性震顫和小腦性構音障礙.肢體肌張力降低,腱反射減低或消失,下肢沉重.部分病人可伴有弓形足、脊柱側彎及其他畸形,個別病人可有心臟異常.⑵遺傳性痙攣性截癱: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或性連遺傳.兒童期起病,男性多見,主要為錐體束受損,多為下肢呈緩慢加重的痙攣性癱、剪刀狀步態.無感覺障礙,上肢很少受累,可伴有原發性視神經萎縮或視網膜色素變性.
2.小腦型:
⑴Marie型共濟失調:常染色顯性遺傳,成年起病,自下肢開始出現小腦型共濟失調而無感覺障礙,言語常頓挫或暴發,可有錐體束征及欣快,智力減退.
⑵橄欖小腦橋腦萎縮(OPCA):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中年後起病,除小腦型共濟失調和構音障礙外有早期尿失禁,部分病人有智能減退和錐體外系癥狀如帕金森綜合征等,但無眼球震顫.
3.脊髓小腦型:
主要有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癥.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嬰兒期發病,小腦型共濟失調,構音障礙,皮膚、顏面毛細血管擴張,多數伴有舞蹈樣手足徐動,隨年齡增長而明顯.青春期後出現深感覺消失等脊髓後索癥狀,和病理反射陽性.可因免疫缺陷而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晚期有肺部廣泛纖維化、肺功能不全等.
遺傳性共濟失調 G11.904 傢族性共濟失調
遺傳性共濟失調 G11.904 傢族性共濟失調检查
1.合並弓形足脊柱側彎者相應部位X線攝片有改變.
2.頭顱MRI對OPCA有確診價值.
遺傳性共濟失調 G11.904 傢族性共濟失調预防
應進行遺傳咨詢,預防措施包括避免近親結婚,攜帶者基因檢測及產前診斷和選擇性人工流產等,防止患兒出生,本病發展緩慢,如無嚴重的的心肺並發癥,多數不影響壽命,少數患者臥床不起而殘廢.
遺傳性共濟失調 G11.904 傢族性共濟失調治疗
無有效治療方法.
1.痙攣性截癱者以安坦2mg3次/d,減低肌張力,營養神經藥物胞二磷膽堿250mg1次/d,輔酶Q1010mg肌註1次/d.
2.OPCA、小腦性共濟失調可試用生物制劑:腦活素、腦多肽、神經生長因子治療,或經手術將胎腦植入小腦,部分患者有效.
3.部分小腦萎縮者可行顱外血管搭橋術,改善小腦循環,增加血供.
4.低頻電刺激、環跳、曲池、夾脊穴1次/1-2d,12-15次為一療程,或頭皮電針取穴平衡區及位聽區部分病人可減輕癥狀.
5.椎管內小量維生素B12或紫外線照射自身血回輸治療亦可試用.
中醫治療
針灸治療本病,首見於1964年,為個案報告[1],七十年代亦僅隻一篇以頭針治療本病的臨床文章[2].八十年代雖有多篇,但均為個案.所以本病的較大樣本的深入觀察實際上是在1990年後.綜合已收集到的1990~1996年的6篇文章看,除1篇為個案外,其餘均為多病例報道,在治療方法上以頭針療法為主,或單獨用頭針,或頭針與針灸相結合,亦有單用體針的.總的來說療效亦較滿意,平均有效率在90%以上.有人還將針刺法與西醫治療作對照,結果明顯以針刺為優[3].隻要進一步積累病例,統一療效標準和觀察遠期療效,可以預見,針灸不失為本病值得開發的有效療法之一.
頭針
(一)取穴
主穴:平衡區、感覺區、語言Ⅰ、Ⅱ、Ⅲ區.
配穴:額頂帶(前1/4和後1/4)、頂顳帶、頂枕帶.
額頂帶位置:神庭至百會穴左右各旁開半寸處的一寸寬帶,將全帶由前至後分為4等份.
頂顳帶位置:前頂穴至頭維穴,向前後各旁開半寸的條帶.
頂枕帶位置:自百會穴至腦戶穴連線左右各旁開半寸的一寸條帶.
(二)治法
可先用主穴,如效不顯,則改配穴.主穴以28號1.5~2寸針沿皮快速刺入1~1.5寸,用200次/分的頻率進行快速捻轉,持續5分鐘,間隔10分鐘再捻轉5分鐘,重復3次出針.配穴:額頂帶前1/4由上向下刺,額頂帶後1/4由前向後刺,頂顳帶應用4根毫針由上向下接連透刺,而第1針須與額頂帶後1/4針行交叉刺,每根毫針中間間隔1寸.采用輕而慢插針,快速而有力的抽氣法,並行快速捻轉1分鐘,留針15分鐘,期間可行針3次.上述方法每日針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7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定標準:基本治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能勝任一般勞動;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生活可自理;有效:癥狀、體征有所改善,但生活尚需照顧;無效:癥狀、體征未見改善或惡化者.
共治共濟失調患者17例,基本痊愈8例,顯效3例,有效5例[4,5].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分組.1、百會、後頂、風府、巨骨、曲池、小海、外關、魚際、犢鼻、陽陵泉、委中、足三裡、三陰交;2、百會、腦戶、大椎、風池、肩Yu、肩貞、肩髎、曲澤、足三裡、委陽、太溪、昆侖、太沖.
(二)治法
上述二組穴位交替使用.令患者取坐位,以1.5寸針,針體與皮膚呈30度角,針尖沿著皮下淺表層刺入穴位,不提插捻轉,醫者以針下有松軟感為宜.若病人有酸脹感,說明進針過深,重新調整.留針3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天.一般治療5個療程以上.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30例,結果,顯效9例,有效1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0%[2].
綜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組.1、平衡區、運動區;2、肩髃、曲池、足三裡、環跳.
配穴:分組.1、視區、暈聽區、足運感區;2、手三裡、合谷、腎俞、髀關、陽陵泉、太沖、昆侖.
(二)治法
采用第一組頭針穴加第二組體針穴,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可依據病人情況,或用頭針加針灸,或用頭針加穴位註射.
頭針刺法,一般單側有病取健側,雙側有病取雙側,針刺至規定深度後,快速捻轉(180~200次/分)3次,第1次捻轉3分鐘,休息5分鐘後再捻轉3分鐘,再休息5分鐘後,再捻轉5分鐘,最後1次捻5分鐘即可起針.每日1次.
穴位註射法:藥液:乙酰谷酰胺註射液100mg與川芎嗪註射液2ml.混合後註入所選體穴,每穴註入0.2~0.3ml,每次上下肢各選3~4個穴位.隔日1次.
溫針法:取28號1.5~2寸針,進針得氣後,采用捻轉或提插補法,留針15分鐘,在留針過程中,在針柄上可置黃豆大艾團點燃,每次灸6壯.溫針法為隔日1次.
上述方法頭針可每日使用,穴位註射和溫針可交叉或單獨配合應用.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以共濟運動、步態、構音、眼球震顫四項體征變化為指標.痊愈:患者自覺癥狀消失,生活或工作能力得到完全改善,神經系統恢復正常;顯效:癥狀、主要體征明顯改善,生活或工作基本得到改善;有效:患者自覺癥狀改善,體征至少有一項改善;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改善.
共治60例,痊愈26例,顯效20例,有效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0%[6,7].
主要參考文獻
[1]盛燦若.針灸治愈一例遺傳性共濟失調癥.廣東醫學.祖國醫學版1964;(4):16.
[2]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華山醫院.頭針治療遺傳性共濟失調和震顫麻痹的初步觀察.新醫學.神經系統疾病刊1975;(1):10.
[3]駱君驊,等.皮部針刺治療小腦共濟失調30例.上海針灸雜志1996;15(4):25.
[4]魏宏,等.針刺頭穴治療小腦共濟失調9例.針灸學報1990;6(2):49.
[5]李巧菊,等.頭皮針治療小腦共濟失調8例.山西中醫1992;8(6):37.
[6]傅積忠,等.頭針配合體穴封閉治療共濟失調50例臨床報道.1994;14(1):23.
[7]孫怡.溫灸、頭針法治療脊髓型共濟失調10例報告.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4;16(3):60.
遺傳性共濟失調 G11.904 傢族性共濟失調饮食
一、飲食遺傳性共濟失調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1)患者可以適量的吃雞蛋.雞蛋中所含的蛋白質是天然食物中最優良的蛋白質之一,而蛋黃除富含卵磷脂外,還含有豐富的鈣、磷、鐵以及維生素A、D、B等.
2)菠蘿、檸檬、香蕉菠蘿中富含維生素C和重要的微量元素錳,對提高人的記憶力有幫助;檸檬可提高人的認知能力;香蕉可向大腦提供重要的物質酪氨酸,可使人精力充沛、註意力集中,並能提高人的創造能力.
3)全麥制品和糙米.糙米中含有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對於提高患者的認知能力至關重要.
4)患者可以多吃魚類.魚肉脂肪中含有ω-3脂肪酸,有助於健腦.吃魚還有助於加強神經細胞的活動,從而提高學習和記憶能力.
5)核桃和芝麻也是患者應該多吃.核桃和芝麻核可為大腦提供充足的亞油酸、亞麻酸等不飽和脂肪酸,可排除血管中的雜質,提高患者的大腦功能(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細請咨詢醫生)
遺傳性共濟失調 G11.904 傢族性共濟失調并发症
易出現心肺並發癥,如心臟擴大,心律失常,呼吸道感染等.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