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絲菌病 側孢病黴

孢子絲菌病 側孢病黴

孢子絲菌病 側孢病黴

孢子絲菌病 側孢病黴百科

孢子絲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氏孢子絲菌(Sporothrixschenckii)及其盧裡變種引起的皮膚、皮下組織、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統的慢性感染,偶可播散至全身引起多系統損害.

孢子絲菌病 側孢病黴

孢子絲菌病 側孢病黴

孢子絲菌病 側孢病黴病因

孢子絲菌一般生存在土壤和植物上(我國主要是申克氏孢子絲菌),人的皮膚接觸帶菌植物或土壤後可引起感染.

孢子絲菌病 側孢病黴

孢子絲菌病 側孢病黴

孢子絲菌病 側孢病黴症状

臨床表現 本病遍佈世界,我國南方多見,在黑龍江、吉林省的沼澤和蘆葦生長區有小范圍流行,多累及礦工和造紙工人.本病一般可分為四型:

(一)局限性皮膚型 亦稱固定型.好發於面、頸、軀幹和手背,常局限於初發部位.皮損呈多形性,可見丘疹、膿皰、疣狀結節、浸潤性斑塊、膿腫、潰瘍、肉芽腫、痤瘡樣、膿皮病樣或呈壞疽性皮損.

(二)皮膚淋巴管型 較常見.原發皮損常在四肢遠端,孢子由外傷處植入,經數日或數月後局部出現一皮下結節,進而表面皮膚呈紫紅色,中心壞死形成潰瘍,有稀薄膿液或覆有厚痂(孢子絲菌性初瘡),數天乃至數周後,沿淋巴管向心性出現新的結節,排列成串,可延伸至腋下或腹股溝淋巴結,但引起淋巴結炎者甚少.舊皮損愈合的同時新皮損不斷出現,病程延續數月乃至數年.

(三)皮膚播散型 可繼發於皮膚淋巴管型或由自身接種所致,於遠隔部位出現多發性實質性皮下結節,繼而軟化形成膿腫,日久可潰破,皮損也可表現為多形性.

(四)皮膚外型 又稱內臟型或系統性孢子絲菌病,多累及免疫力低下者,多由血行播散引起,吸入孢子可發生肺孢子絲菌病,還可侵犯骨骼、眼、中樞神經系統、心、肝、脾、胰、腎、睪丸及甲狀腺等器官.

組織病理 早期病變表現為真皮非特異性肉芽腫;成熟皮損中央為化膿區,周圍由組織細胞、上皮細胞和多核巨細胞組成的結核樣結構,外層呈梅毒樹膠腫樣,為漿細胞、淋巴細胞浸潤.PAS染色可見圓形、雪茄形孢子和星狀體.

孢子絲菌病 側孢病黴

孢子絲菌病 側孢病黴

孢子絲菌病 側孢病黴检查

實驗室檢查 病灶組織液、膿液或壞死組織塗片,革蘭染色或PAS染色,高倍鏡下可見G+或PAS陽性的卵圓形或梭形小體;真菌培養可見初為乳白色酵母樣菌落,以後成為咖啡色絲狀菌落.

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真菌培養和組織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本病需與皮膚結核、著色芽生菌病、梅毒樹膠腫、膿皮病及皮膚腫瘤等進行鑒別.

孢子絲菌病 側孢病黴预防

流行區應對污染的腐物、雜草焚燒清除,盡量消除傳染源;從事造紙、農牧業的人員應做好個人防護,切斷傳染途徑;一旦發生皮膚外傷,要及時處理,以免感染.

孢子絲菌病 側孢病黴治疗

1.內用藥物治療 碘化鉀是治療孢子絲菌病的首選藥,常用10%碘化鉀溶液30ml/d,分3次口服,若無不良反應可逐漸增加至60~90ml/d,兒童用量酌減,療程一般為2~3個月,皮損消退後需繼續服藥3~4周以防復發.碘過敏者可用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等藥物口服,病情嚴重者可用兩性黴素B靜滴.

2.外用藥物治療 局部溫熱療法可控制組織內真菌生長,溫度應達40℃~43℃左右,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鐘,部分患者可在1~4個月內治愈.

孢子絲菌病 側孢病黴饮食

一、飲食

1、孢子絲菌病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1)清淡的食物

2、孢子絲菌病最好不好吃哪些食物?

1)辛辣刺激食物

孢子絲菌病 側孢病黴并发症

一、並發病癥

可並發腎炎、睪丸附睪炎、乳腺炎、糖尿病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蜂螫傷 T63.401 眼酸鹼化學傷 Acid and alkali chemical injury 椒瘡 結腸炎 K52.909 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眼眶骨折 周期性麻痹 G72.304 周期性癱瘓 強直性周圍性癱瘓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