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字 cì zì
詞語解釋:
1.寫在名刺上的官職﹑姓名等字樣。《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建安初,來遊許下。始達潁川,乃陰懷一刺,既而無所之適,至於刺字漫滅。”後遂用為典實。
2.指名刺。
3.古代的一種肉刑,亦稱墨刑,漢代稱黥刑。於罪人面上刺字,以墨塗之,故稱。漢文帝廢黥。魏﹑晉﹑南北朝雖有逃奴﹑劫盜刺字之制,亦旋行旋廢。隋唐皆無此法,《唐律》十二篇,不言刺字,五代後晉天福中始有刺配之法,宋元盛行,據罪狀之不同分別在犯者面部﹑額部﹑項部﹑臂部或身上刺字,用以標明犯罪事由及發遣地點。
4.宋代軍制,軍士常須刺字,以作標記。
5.有於背上刺字,以表示忠心報國者;直至明代,仍有人主張刺字。
分詞解釋:盛行:
流行、傳播得快且廣:街上盛行遮陽帽|庚午之歲,疫癘盛行。
不言:
1.不說。
2.不依靠語言。謂以德政感化人民。
3.不料。
漫滅:
被磨滅,模糊難辨:老仆懷書字漫滅|有碑仆道,其文漫滅。
名刺:
名帖;名片:投瞭名刺進去,卻被告知大人休息不見客。
主張:
主意,見解;也指持有某種見解:沒瞭主張|媽媽主張我學美術,爸爸主張我學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