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 tài yáng xì
詞語解釋:
以太陽為中心的天體系統。由太陽、九大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構成。其中太陽質量占99.86%,其他天體都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下繞太陽公轉。其起源有多種學說,如星雲說、災變說等,現尚無定論。
[solar system] 太陽和由它的引力吸住並圍繞它旋轉的天體群(指行星、小行星、衛星、彗星、隕星等等)
分詞解釋:天體:
地球大氣外存在的一切集聚體。如太陽、月亮、星星和星雲等。有的呈球形,有的呈旋渦狀或彌漫狀。1957年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後,又出現一類與天然天體截然不同的“人造天體”。
衛星:
圍繞行星運動的天體。本身不發光。太陽系除水星、金星尚未發現衛星外,其他行星已發現有衛星,已證實的地球有一顆衛星、火星有二顆、木星十六顆、土星二十三顆、天王星十五顆、海王星八顆、冥王星一顆,還有一些尚待證實。小行星:
沿橢圓軌道圍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公轉周期3.3-6年,自轉周期2-18小時。大多數分佈在火星與木星運行軌道之間,形成“小行星帶”。自1801年意大利天文學傢皮亞齊發現第一顆小行星谷神星後,至今已發現一萬多顆。正式編號的僅五千多顆。最大的如谷神星直徑為770千米,小的直徑不足1千米。九大行星:
太陽系的九大行星。指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轉的主要天體。它們不能發光,以反射太陽的光而發亮。按距太陽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