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壓

低血壓

低血壓

低血壓百科

低血壓是指體循環動脈壓力低於正常的狀態.由於高血壓在臨床上常常引起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損害而備受重視,世界衛生組織也對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有明確規定,但低血壓的診斷尚無統一標準.一般認為成年人上肢動脈血壓低於12/8kPa(90/60mmHg)即為低血壓.根據病因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低血壓,根據起病形式可分為急性和慢性低血壓.

低血壓

低血壓

低血壓病因

生理性低血壓狀態(25%):

生理性低血壓狀態是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壓測值已達到低血壓標準,但無任何自覺癥狀,經長期隨訪,除血壓偏低外,人體各系統器官無缺血和缺氧等異常,也不影響壽命.

病理性的低血壓病(35%):

除血壓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癥狀以及某些疾病,低血壓病可分為:(1)原發性低血壓病:指無明顯原因的低血壓狀態,如生理性低血壓(體質性低血壓)和病理性低血壓(低血壓病).(2)繼發性低血壓病:是指人體某一器官或系統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壓降低,這種低血壓可在短期內迅速發生,以致出現虛脫和休克的征象,稱為急性低血壓,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創傷,感染,過敏等原因所致血壓急劇降低,而大多數情況下,低血壓為緩慢發生,可逐漸加重,如繼發於嚴重的肺結核,惡性腫瘤,營養不良,惡病質等所致低血壓,其防治主要是針對原發病.

低血壓

低血壓

低血壓症状

一、癥狀1.生理性低血壓狀態是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壓測值已達到低血壓標準,但無任何自覺癥狀,經長期隨訪,除血壓偏低外,人體各系統器官無缺血和缺氧等異常,也不影響壽命.據統計,有上述低血壓狀態的人約占健康人的2.5%~3.5%,常見於經常從事較大運動量的人群如體育運動員、重體力勞動者,而體型瘦長的年輕婦女也不少見.生理性低血壓可有傢族性傾向,無重要臨床意義.

2.原發性低血壓病主要有以下表現(1)疲乏、無力:

尤其是早上,患者常感到精神萎靡不振、四肢酸軟無力,經午睡或休息後可好轉,但到下午或傍晚又感乏力,這種倦怠感與患者實際工作或活動所消耗的體力不相稱,即這種乏力並非都是因疲勞過度所致.這種疲乏可能與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導致過多的肌肉收縮不協調,而不恰當地消耗肌力所致.

(2)頭痛、頭暈:

在低血壓病的患者中,頭痛可以是惟一的主訴,其頭痛往往在緊張的腦力或體力活動後較為明顯,頭痛性質和程度不一,多表現為顳頂區或枕下區隱痛,也可呈劇烈的搏動性疼痛或麻木性疼痛.頭暈輕重不一,輕者兩眼發黑、眩暈;重者可以失神,甚至暈厥倒地,常在突然改變體位,尤其是由蹲位突然起立時最易發生.此外,靜止而又負擔過重的工作條件下也易發生.頭痛和頭暈可能與血壓低致腦灌註不足有關.

(3)心前區隱痛或不適:

低血壓病患者心前區隱痛、不適,不僅可在體力勞動或緊張腦力勞動時發作,在安靜時也可發作,甚至引起心絞痛樣發作,尤其多見於40歲以上患者,這種情況不僅見於低血壓病並冠心病的患者,也可能由於血壓過低本身導致冠脈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氧、缺血而產生上述癥狀.

(4)神經功能障礙:

可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記憶力減退、睡眠障礙和失眠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可表現為多汗、皮膚蒼白或輕度發紺,渾身忽冷忽熱,時有蟻爬感,手腳麻木等.

低血壓

低血壓

低血壓检查

原發性低血壓病的診斷主要根據動脈血壓測值達低血壓標準,考慮為繼發性低血壓的患者應完善相關檢查明確病因.相關輔助檢查包括:

1.心電圖檢查有無心率和心律的變化,有無ST-T的改變,有無病理性Q波.

2.超聲心動圖及外周血管多普勒超聲檢查有助於心血管疾病源性低血壓的診斷.

3.心導管檢查及血管造影可明確外周血管疾病及心臟疾病.

4.胸部X線檢查通過透視胸片檢查,觀察有無腫塊壓迫外周大血管.

5.脊髓造影瞭解有無脊髓空洞等脊髓病變.

6.化驗室檢查對懷疑由內分泌疾病引起的低血壓,應做相應的內分泌功能及激素檢測.血常規化驗如有紅、白細胞的改變亦有助於診斷.

低血壓预防

1.晚上睡覺將頭部墊高,可減輕低血壓癥狀.

2.早上起床時,應緩慢地改變體位,防止血壓突然下降,起立時不能突然,要轉身緩緩而起,肢體屈伸動作不要過猛過快,例如提起、舉起重物或排便後起立動作都要慢些.

3.洗澡水溫度不宜過熱、過冷,因為熱可使血管擴張而降低血壓,冷會刺激血管而增高血壓.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環,或以冷水,溫水交替洗足.

4.對有下肢血管曲張的老人尤宜穿有彈性的襪子、緊身褲,以加強靜脈回流.體格瘦小者應每天多喝水以便增加血容量.

5.不要在悶熱或缺氧的環境中站立過久,以減少發病.

6.無癥狀性低血壓不需要特殊處理,可以通過適當參加體力活動來增強體質,提高對血壓變化的調節能力,也可服補益氣血的中藥.

低血壓治疗

生理性低血壓狀態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但應定期隨訪.因為某些所謂生理性低血壓狀態在一定情況下,可能轉變為低血壓病,也可能原屬病理性低血壓病,隻是早期未能發現有關病理改變而誤認為是生理性低血壓狀態.密切觀察病情可防止漏診病理性低血壓病.

繼發性低血壓患者應針對病因治療,在解除誘因後血壓會逐漸恢復正常.原發性低血壓病的治療包括以下幾點:

(1)飲食營養方面應給予高營養、易消化和富含維生素的飲食:適當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B族和煙酰胺(維生素PP)等.適當飲用咖啡、可可和濃茶,有助於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改善血管舒縮中樞功能,有利於提升血壓和改善臨床癥狀.此外,飲用蜂蜜或蜂王漿也有裨益.

(2)適當參加運動和醫療體育:如醫療體操、保健操、太極拳、氣功、按摩以及理療等有助於改善心肺功能,提升血壓.

(3)對於上述治療無效且臨床癥狀嚴重者,可酌用小劑量激素治療,根據治療反應逐漸增加劑量,本藥具有水鈉瀦留作用,通過增加血容量而提高血壓.必要時可輔以咖啡因、麻黃堿和鹽酸士的寧肌內註射.此外,根據臨床癥狀可予以對癥治療.

低血壓饮食

低血壓患者宜葷素兼吃,合理搭配膳食,保證攝入全面充足的營養物質,使體質從纖弱逐漸變得健壯.如伴有紅細胞計數過低,血紅蛋白不足的貧血癥,宜適當多吃富含蛋白質、鐵、銅、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諸如豬肝、蛋黃、瘦肉、牛奶、魚蝦、貝類、大豆、豆腐、紅糖及新鮮蔬菜、水果.糾正貧血,有利於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腦的供血量,提高血壓和消除血壓偏低引起的不良癥狀.蓮子、桂圓、大棗、桑椹等果品,具有養心益血、健脾補腦之力,可常食用.伴有食少納差者,宜適當食用能刺激食欲的食物和調味品,如薑、蔥、醋、醬、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宜選擇適當的高鈉、高膽固醇飲食.氯化鈉(即食鹽)每日需攝足12-15克.含膽固醇多的腦、肝、蛋、奶油、魚卵、豬骨等食品,適量常吃,有利於提高血膽固醇濃度增加動脈緊張度,使血壓上升.

低血壓患者最好忌食生冷及寒涼、破氣食物,如菠菜、蘿卜、芹菜、冷飲等,也不要吃玉米等類降血壓食物.

低血壓并发症

一、並發病癥

低血壓病的患者可有頭暈、黑矇、眩暈,甚至暈厥,常在突然改變體位時發生.還可出現心絞痛,血糖降低或性功能衰退等並發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脊髓神經鞘瘤 D32.151 脊髓神經纖維瘤 脊髓許旺氏細胞瘤 白塞病性鞏膜炎 貝切特病性鞏膜炎 貝切特氏病性鞏膜炎 貝切特病性鞏膜炎 貝切特氏病性鞏膜炎 粉塵性上呼吸道職業病 胰石癥 胰腺結石 小兒卵巢腫瘤 心肌致密化不全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