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骨髓炎 M86.997 附骨疽

化膿性骨髓炎 M86.997 附骨疽

化膿性骨髓炎 M86.997 附骨疽

化膿性骨髓炎 M86.997 附骨疽百科

化膿性骨髓炎是指因各種感染因素造成的骨髓炎癥.以病程長短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骨髓炎以骨質吸收、破壞為主.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為主.

化膿性骨髓炎 M86.997 附骨疽

化膿性骨髓炎 M86.997 附骨疽

化膿性骨髓炎 M86.997 附骨疽病因

致病菌感染(36%):

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乙型鏈球菌占第二位.一般致病菌由位於皮膚或粘膜處的感染灶,在原發灶處理不當或機體抵抗力下降時進入血循環.而菌拴受阻於長骨幹骺端的毛細血管,在此沉積,引起感染.

局部外傷(25%):

局部外傷可能是誘因.系直接感染,由火器傷或其它外傷引起的開放性骨折,傷口污染,未經及時徹底清創而發生感染,即為外傷性骨髓炎.骨與關節手主時,無菌操作不嚴,也可引起化膿性感染.

化膿性骨髓炎 M86.997 附骨疽

化膿性骨髓炎 M86.997 附骨疽

化膿性骨髓炎 M86.997 附骨疽症状

急性骨髓炎

年齡及部位:兒童多見,以脛骨上段和股骨下段最多見.

發病前往往有外傷病史,但很少發現原發感染灶.

起病急驟.

全身中毒癥狀嚴重:寒戰,高熱至39?C以上,有明顯的毒血癥癥狀.

局部癥狀:

1.早期:患區劇痛,局部皮溫增高,有局限性壓痛,腫脹並不明顯.

2.後期:局部水腫,壓痛更為明顯說明此處已形成骨膜下膿腫.往後疼痛減輕,為膿腫穿破後成為軟組織深部膿腫,但局部紅.

腫、熱、壓痛則更加明顯.各關節可有反應性積液.如向髓腔播散,則癥狀更嚴重,整個骨幹都有骨破壞後,可發生病理性骨折.

3.急性骨髓炎的自然病程可維持3~4周.膿腫後形成竇道,疼痛緩解,體溫逐漸下降,病變轉入慢性階段.

4.部分低毒感染,表現不典型,體征較輕,診斷較困難.

慢性骨髓炎

1.全身表現:病變不活動階段可以無癥狀,急性感染發作時體溫可升1~2°C.急性發作約數月、數年一次,由於體質不好或身體抵抗力低下可誘發.

2.局部表現:骨失去原有的形態,骨骼扭曲畸形,增粗,皮膚色素沉著,有多處瘢痕,稍有破損即可引起經久不愈的潰瘍.因肌攣縮出現鄰近關節畸形,局部可有竇道口,長期不愈合,急性感染發作時局部紅、臨床表現腫、熱、痛,原已閉塞的竇道口可開放,排出多量膿液,掉出死骨後閉合.竇道口皮膚可能會癌變.兒童可因骨骺破壞而影響骨發育,偶有病理骨折者.

3.放射學變化:早期有蟲蝕狀骨破壞與骨質稀疏,並出現硬化區.有層狀骨膜反應,新生骨逐漸變厚和致密,壞死脫落成為死骨.X線片上死骨表現為完全孤立的骨片,沒有骨小梁結構,濃白致密,邊緣不規則,周圍有空隙.CT片可以顯示出膿腔與小型死骨.部分病例可經竇道插管造影顯示膿腔.

化膿性骨髓炎 M86.997 附骨疽

化膿性骨髓炎 M86.997 附骨疽

化膿性骨髓炎 M86.997 附骨疽检查

臨床檢查可見:

1、白細胞計數增高,在10×10/L以上,中性粒細胞可占90%以上.

2、血培養結果及藥敏實驗.

3、局部膿腫分層穿刺.

4、X-ray檢查:難以顯示1cm的骨膿腫.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無明顯變化,發病後3周左右可有骨質脫鈣,破壞,少量骨膜增生,以及軟組織腫脹陰影等.

5、CT檢查:可以提前發現骨膜下膿腫.

6、核素骨顯像發病後48小時有陽性結果.

7、化驗檢查: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血培養陽性率較高,局部膿液培養有化膿性細菌,應作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以便及時選用有效藥物,血化驗中白血球及中性多核白血球均增高,一般有貧血,應盡早診斷血源性骨髓炎,以便及時治療,早期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和血培養,必要時,局部穿刺抽取膿液作細菌培養,外傷所引起骨髓炎,根據外傷病史及局部癥狀即可診斷.

化膿性骨髓炎 M86.997 附骨疽预防

火器傷使軟組織和骨質受到損傷和污染,感染可能性很大.因此,外傷後,要及時進行清創預防感染,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使開放性骨折變為閉合性骨折.傷口換藥,保持引流,增強機體抵抗力和使用抗菌藥預防感染.對炸傷引起的開放性骨折,必須徹底清創,不縫合傷口,以利引流.

對非火器傷骨折,如能及時進行清創,應縫合傷口,放置引流條48小時,爭取傷口一期愈合,使骨折轉為閉合性.若感染已發生,應盡早擴大傷口,以利引流,並加強全身支持療法及抗感染治療.

還有主要是重視個人衛生勤洗澡防止皮膚瘡癤的發生.

化膿性骨髓炎 M86.997 附骨疽治疗

急性骨髓炎的治療

目的:中斷骨髓炎由急性期趨向於慢性階段,早期診斷與治療是主要的關鍵.

1.抗生素治療:早期,足量,敏感,聯合應用.發病5天內使用往往可以控制炎癥.5天後使用或細菌對所用抗生素不敏感時,都會影響療效.應用時選用一廣譜抗生素和一針對革蘭氏陽性球菌的抗生素聯合應用,待檢出致病菌後再調整.治療後有以下四種結果:

(1)在x線片改變出現前全身及局部癥狀均消失,骨膿腫未形成.

(2)在出現x線片改變後全身及局部癥狀治療消失,說明骨膿腫已被控制,有被吸收的可能.這兩種情況不需要手術治療,但仍須連續用抗生素至少3周.

(3)全身癥狀消退,但局部癥狀加劇,說明抗生素不能消滅骨膿腫,需要手術引流.

(4)全身及局部癥狀均不消退.說明A.致病菌對所用抗生素有耐藥性.B.有骨膿腫形成;C.產生遷徙性膿腫.為保全生命需切開引流.

2.手術治療

目的:(1)引流膿液,減少毒血癥癥狀.

(2)阻止急性骨髓炎轉變為慢性骨髓炎.手術治療宜早,最好在抗生素治療後48~72小時仍不能控制局部癥狀時進行手術.治療延遲的手術隻能達到引流目的,不能阻止急性骨髓炎向慢性骨髓炎的演變.

1.手術的方:(1)鉆孔引流(2)開窗減壓.

2.傷口的處理:(1)閉式灌洗引流(2)單純閉式引流.

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的治療

以手術治療為主,原則是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組織和消滅死腔,即病灶清除術.

1.手術指征:有死骨形成,有死腔及竇道流膿者均應手術治療.

2.手術禁忌證:(1)慢性骨髓炎急性發作時不宜作病灶清除術,應以抗生素治療為主,積膿時宜切開引流.

(2)大塊死骨形成而包殼尚未充分生成,過早取掉大塊死骨會造成長段骨缺損,須待包殼生成後再手術.但近來有感染下植骨成功的,為相對禁忌證.

3.手術方法:術前作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最好在術前2日開始應用抗生素.同時必須解決:a.病灶的清除;b.消滅死腔;c.傷口的閉合這三個問題.

(1)清除病灶:

(2)消滅死腔:a.碟形手術治療;b.肌瓣填塞;c.閉式灌流:灌洗持續時間一般為2~4周,待吸引液轉為清晰時即可停止灌洗並拔管;d.慶大黴素-骨水泥鏈珠填塞和二期植骨:2周後可拔珠.

(3)傷口的閉合:最好一期縫合,並留置負壓引流管.傷口不能閉合,竇道不能消滅的主要原因是病灶清除不徹底與不能消滅死腔.

化膿性骨髓炎 M86.997 附骨疽饮食

1、骨髓炎:患者在施治的早期強調並提倡清淡可口的素食.因素食能提供最天然最易消化,最能直接吸收之營養素.如素食配制合理,人體所需要的糖、脂肪、蛋白質這三大營養要素都非常豐富,足夠人類機體的合理需要.因骨與軟組織的修復又離不開維生素、微量元素與宏量元素和具有保護作用的植物荷爾蒙、纖維質等.素食中所含堿性物質最豐富,如在體內最活躍的鈣、鉀等離子,水果之中含量很高.

2、忌大量吃肉,多食蔬菜水果.

化膿性骨髓炎 M86.997 附骨疽并发症

化膿性骨髓炎的並發癥包括全身性並發癥和局部並發癥.

一、全身並發癥

(一)貧血、低蛋白血癥: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病程遷延,長期反復急性發作,低熱和竇道內膿性分泌物的排出,對全身將產生慢性消耗性損害,貧血和低蛋白血癥是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的常見並發癥,這些並發癥的存在,進不步降低瞭全身及局部的抗病能力,對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的治療更增添瞭不利因素,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在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的治療中糾正貧血及治療低蛋白癥甚為重要.

(二)全身性淀粉樣變:淀粉樣變是病理學上組織變性的一種,分全身性與局限性兩種,全身性淀粉樣變並發於象慢性化膿性骨髓炎這樣的長期反復化膿性炎癥,病理學表現為全身臟器的細胞間隙,血管基底膜上淀粉樣物質的沉積,沉積物實際上是一種蛋白類物質,但具有遇碘變藍的性質,病變的臟器常發生嚴重的功能損害,幸運的是,該病在我國罕見.

二、局部並發癥

(一)病理骨折:當骨的破壞嚴重且廣泛,而骨包殼尚未形成,或者骨包殼不牢固時,在外力作用下,即便是比較輕微的外力,也可造成骨折--即病理骨折,因此,在此期間患肢應予以制動,用石膏固定或牽引治療,以預防病理骨折的發生,待骨包殼完全形成且牢固以後,可拆除固定.

(二)骨不連:病理骨折發生後未進行及時正確的治療,可發生骨不連,另外,在骨包殼尚未完全形成之前進行手術治療,摘除大塊死骨,亦可造成骨缺損或骨不連,由於局部血循環差,病骨的破壞仍在繼續進行,這種骨折愈合十分困難,日久將形成假關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骨壞死 西尼羅河熱 A92.351 血奈熱 西尼羅熱 發育遲緩 R62.853 發育延遲 發育滯後 聯合瓣膜病變 毛囊周圍纖維瘤 息賁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