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垂體瘤 老年人垂體腫瘤 老年人垂體瘤

老年垂體瘤 老年人垂體腫瘤 老年人垂體瘤

老年垂體瘤 老年人垂體腫瘤 老年人垂體瘤

老年垂體瘤 老年人垂體腫瘤 老年人垂體瘤百科

垂體瘤(hypophyseoma)是指腺垂體細胞腺瘤,它不包括鞍旁發生的瘤,也不包括從遠處轉移到垂體的惡性腫瘤.

老年垂體瘤 老年人垂體腫瘤 老年人垂體瘤

老年垂體瘤 老年人垂體腫瘤 老年人垂體瘤

老年垂體瘤 老年人垂體腫瘤 老年人垂體瘤病因

下丘腦調節功能失常(20%):

(1)下丘腦多肽激素促發垂體細胞的增殖,如移植入GHRH基因後,可引發大鼠促GH細胞增生,並進而發展成真正的垂體腫瘤.

(2)抑制因素的缺乏對腫瘤發生也可起促進作用,如ACTH腺瘤可發生於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的病人.

垂體細胞自身缺陷因素(20%):

(1)垂體腺瘤來源於一個突變的細胞,並隨之發生單克隆擴增或自身突變導致的細胞復制.

(2)外部促發因素的介入或缺乏抑制因素:

①DA(多巴胺)受體基因表達的缺陷.

②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癌基因實際上是參與細胞正常生長調節的一類基因,有些癌基因產物即是生長因子及其受體,另一些則是參與生長信號在細胞內的傳遞過程,其表達的異常均可導致異常的細胞增生.

垂體腫瘤細胞的基因突變或缺陷(20%):

①Gsa基因突變,因其突變有明顯的活性,並未在正常人細胞中發現,故稱gsp瘤基因(生長刺激蛋白癌基因),大約40%的GH腺瘤中發現有gsp基因,這可以解釋GH瘤具有特征性的GH大量分泌,而且對cAMP系統的活性無正常反應,則是因聯系腺苷酸環化酶的G蛋白刺激物(Gs)存在著異常,這種異常就是Gsa基因突變,即Gs蛋白的α亞單位的第201和227位氨基酸存在點突變,其突變均表現為Gs蛋白的GTP酶活性受抑制;

②ras基因突變,是在H-ras基因12密碼上發生突變,與細胞增殖有關;

③在某些催乳素瘤中存在DNA順序的改變,可能導致hst(FGF4)基因的異常表達和常伴多巴胺受體D2的變異,而在正常組織FGF則不表達;

④已證實11號染色體長臂13位點(11q13)等位基因的丟失可致傢族性多發性內分泌腺瘤Ⅰ型(NEN-1),並有報道在一些促性腺激素腺瘤和PRL瘤中也發現有11q13等位基因的缺失,故這個位點的基因丟失可能與垂體瘤的發生有關.

最近已趨向將“垂體”和“下丘腦”兩大學說統一起來,成為內分泌腫瘤形成的兩期學說,即內分泌腫瘤的發生可分為兩期:誘導期和促長期,在誘導期的垂體細胞有自發的或誘導的基因突變,導致異常的細胞基因表達;隨後進入促長期,在一些生長因子或激素的作用下,促進腫瘤無限制的生長.

老年垂體瘤 老年人垂體腫瘤 老年人垂體瘤

老年垂體瘤 老年人垂體腫瘤 老年人垂體瘤

老年垂體瘤 老年人垂體腫瘤 老年人垂體瘤症状

1.內分泌激素過多表現

大約70%的病例,臨床以腺垂體的高分泌性為特征,結果引起特征性的高分泌綜合征,這類患者多見於年輕人,例如,閉經-溢乳癥,巨人癥與肢端肥大癥,皮質醇增多癥,垂體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癥,Nelson綜合征.

2.腺垂體本身受壓征群

垂體促激素減少和周圍相應靶腺萎縮,可表現為部分或全垂體功能低下的癥狀,如疲勞,軟弱,性腺功能減退或陽痿,甲狀腺功能減退,有時腫瘤壓迫神經垂體或下丘腦可產生尿崩癥.

3.垂體腺瘤鄰近組織受壓的表現,有:

①頭痛:可能早期出現,這歸因於鞍內腫瘤使鞍隔及硬膜的張力增高;

②視力減退,視野受損,視神經受壓,可出現顳部雙側偏盲;

③腦脊液漏:腫瘤向下生長破壞鞍底;

④下丘腦綜合征群:下丘腦受壓可影響睡眠,攝食,行為和情緒改變;

⑤海綿竇綜合征,眼球運動障礙和突眼.

4.分類

(1)按細胞嗜色性分類:可分為嗜酸性細胞瘤,嗜堿性細胞瘤和嫌色細胞瘤

(2)按腫瘤大小分類:

Ⅰ級微腺瘤腫瘤直徑<10mm

Ⅱ級鞍內型腫瘤直徑>10mm

Ⅲ級鞍上生長腫瘤直徑>2cm

Ⅳ級腫瘤直徑>4cm

Ⅴ級腫瘤直徑>5cm

(3)按功能分類:

①有分泌功能的垂體瘤,占垂體瘤65%~80%:

A.PRL瘤,是垂體分泌性腺瘤中最常見的腫瘤,在以往被認為是無功能性垂體瘤病例中,60%~70%是PRL瘤,在非選擇性屍檢中,PRL微腺瘤占23%~27%,其中大多數生前沒有功能紊亂的證據.

B.GH瘤僅次於PRL瘤,本病以青中年發病較多,此外為ACTH瘤,TH瘤,GnH瘤極少見,除GH-PRL的混合瘤外,絕大多數以一種細胞形態為主.

②非分泌(無功能)細胞瘤:用常規的方法測定血清激素濃度不增加,無特殊臨床癥狀,占垂體瘤20%~35%,無內分泌功能腺瘤是惟一的在老年期發病,尤其在男性呈遞增趨勢的腺瘤.

老年垂體瘤 老年人垂體腫瘤 老年人垂體瘤

老年垂體瘤 老年人垂體腫瘤 老年人垂體瘤

老年垂體瘤 老年人垂體腫瘤 老年人垂體瘤检查

1.內分泌功能檢查:

(1)垂體前葉功能檢查:垂體前葉主要分泌7種促激素:生長激素(GH),催乳素(PRL),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促甲狀腺激素(TSH),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FSH)和促黃體生成素(LH),應做7種激素的放免測定和必要時作抑制或刺激試驗以瞭解腫瘤有無功能,垂體前葉受累的情況,詳情見垂體前葉機能減退一節,嫌色細胞瘤和懷疑單純α亞基垂體腺瘤時,可行α亞單位測定,正常人血清α亞單位水平為0.5~2.5ng/ml,此類腫瘤該值可明顯升高,但在原發性甲狀腺機能減退和絕經期婦女中,α亞單位水平也可升高達5ng/ml,可能與TSH,LH和FSH升高有關,要註意鑒別.

(2)相應靶腺激素測定:在懷疑垂體腫瘤時,不管有無分泌功能都要做相應靶腺激素的測定,以明確促激素影響到靶腺功能情況和受損的程度,如有腎上腺皮質激素(PTF)或甲狀腺激素(T3,T4)減低,術前應給予補充.

(3)其他內分泌功能檢查:應註意檢查血糖,GH瘤或ACTH瘤可有血糖增高和糖尿病,在垂體明顯受壓,導致垂體前葉功能減退時則出現低血糖,若鞍上區腫瘤或鞍內的大腫瘤,要註意檢查神經垂體的功能,還應註意有無甲狀旁腺增生或腺瘤,胃腸道和胰腺腫瘤及相應激素的變化,以除外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的可能.

2.視力,視野檢查

視力,視野檢查也是很重要的,早期發現視力,視野損害有助於確立鞍區或鞍上區病變的診斷,晚期可幫助估價腫瘤侵襲的范圍,視力,視野損害是鞍上區腫瘤的早期表現,典型表現為視力下降,雙顳側偏盲,顱咽管瘤有1/3病人可有原發性視神經萎縮,視盤水腫多是晚期表現,但雙顳側視野缺損也非垂體瘤特異的表現,須註意除外鞍旁腫瘤,血管異常,蛛網膜炎等.

3.頭顱X線片

頭顱側位X線片可見蝶鞍擴大,變形,呈球形,鞍底和鞍背骨質受壓變薄,有破壞,可有雙鞍底,垂體腺瘤出血,壞死後可以鈣化,但較少見,蝶鞍及第三腦室處有鈣斑是顱咽管瘤的X線特征,垂體微腺瘤在頭顱X線上常無任何表現.

4.頭顱CT

正常垂體在冠狀面上呈橢圓形,高度為2~8.4mm,寬度為7~21mm,按上緣形態分為3型:平坦型,凹陷型和隆起型,前兩者多見,而隆起型常見於妊娠,月經期的青春期女性,平掃垂體密度均勻一致和腦組織相等或稍高,增強後可均勻增高.

(1)垂體大腺瘤:大多數垂體腺瘤與周圍正常垂體組織對比是低密度影,極少數呈高密度影,垂體上緣成凸形,增強後腫瘤明顯增高,腫瘤中有壞死和囊性變在增強後更清楚,腫瘤較大時,冠狀位可顯示其向上侵入鞍上池,壓迫或侵襲視交叉,自下壓迫鞍底或破入蝶竇,向一或兩側侵及海綿竇,急性垂體卒中,CT可見瘤內高密度影.

(2)垂體微腺瘤:頭顱CT有時診斷困難,主要是依靠臨床表現和激素測定,增強的CT征象可能有幫助:增強的垂體腺中有局限性低密度區,有時也可見小環狀增強結節影;其他征象還有垂體上緣隆凸,局部或偏側隆凸更有意義;垂體高度增加,常>8mm;垂體柄偏移,鞍底局部骨質變薄,破壞或鞍底傾斜等,在冠狀面圖像上,腫瘤底部緊貼鞍底或鞍底骨質異常,多為垂體腺瘤.

(3)顱咽管瘤:頭顱CT為首選方法,平掃表現特點:鞍區或鞍上區腫物,在鞍上區外形可不規整,密度不均,可向周圍發展使鞍上池正常輪廓消失,側腦室擴大,鞍內生長可致蝶鞍骨質破壞,鈣化是其影像學特征,可呈多發的圓形鈣化,或線形周邊鈣化,中間可有束變區而呈低密度影像.

(4)鞍上或鞍內腫瘤:腦膜瘤多在鞍上,可有鈣化,鄰近的骨質可有增厚,脊索瘤常有多個小鈣化灶,鞍區的蝶竇和斜坡骨質破壞明顯為特點,鞍區膠質瘤CT平掃時,常密度不均,為低密度影伴點狀鈣化,鞍區動脈瘤多位於鞍旁側,可有明顯骨質破壞,增強後密度明顯增高.

5.頭顱MRI

正常人垂體前葉MRI信號與腦灰質相似,神經垂體95%呈短T1高信號,垂體上緣多呈下凹偏平,少數偶見平緩的微凸狀,明顯的局部上凸者90%為垂體微腺瘤,正常垂體柄居中,小於4mm,垂體柄移位是垂體病變的間接指征,MRI診斷垂體大腺瘤效果等於或優於頭顱CT,能清楚的辨別垂體瘤與視神經視交叉的關系,一般MRI診斷垂體微腺瘤不如頭顱CT,但近年用1.5T高場強MRI掃描對垂體微腺瘤診斷的敏感性提高到83%,而頭顱CT僅為42%,以冠狀面和矢狀面影像最清楚,在T1加權像上呈局灶性低信號,在T2加權像上呈局灶性高信號,其特點表現:冠狀面垂體上緣局限性上凸,垂體腺高度增加,鞍底向下膨隆,雙側頸內動脈海綿竇段不對稱,病灶處向外下移位,強化後即刻掃描顯示微腺瘤呈局灶低信號,而正常垂體明顯強化.

MRI對顱咽管瘤的定性診斷不如CT,頭顱CT可顯示典型的鈣化灶,而MRI顯示鈣化效果欠佳,MRI的主要依據是:位於鞍上區是囊性腫物,增強後囊壁可呈環狀加強.

老年垂體瘤 老年人垂體腫瘤 老年人垂體瘤预防

本病屬惡性疾病,病情常發展為不可逆轉性,預防原則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本病預防的目的是延緩病情發展,延長病人生存期,關註和改善那些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因素,例如戒煙、合理飲食、有規律鍛煉和減少體重.適當鍛煉,增強體質,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任何人隻要遵守這些簡單、合理的生活方式常識就能減少患癌的機會.

老年垂體瘤 老年人垂體腫瘤 老年人垂體瘤治疗

一)治療治療目的主要是抑制自主的激素分泌、破壞腫瘤組織、糾正視力和神經方面的缺陷、恢復和保存垂體促激素的功能、防止局部和全身並發癥、防止生長和局部腫瘤的復發.

藥物治療瘤:

①溴隱停:為多巴胺受體激動劑,2.5~60mg/d,一般自小劑量1.25mg/d開始,每2~3天增加1次,每次增加1.25mg,直至充分有效為止,一天服2~3次,劑量大時分2~3次/d,與進食同服.

②溴隱亭(parlodel):為溴隱亭的長效制劑,1次/d,每次50~100mg,肌註.

瘤:

①溴隱亭:可改善70%~90%的病人癥狀和糖代謝,一般從小劑量開始,用量為10~20mg/d.

②賽庚啶:為抗血清素制劑,可作為輔助治療藥,最大劑量24mg/d.

③奧曲肽(Ocfreotide):為長效生長抑素類似物,治療1周後80%~90%患者癥狀改善.治療3~30周後,垂體瘤可縮小20%~54%,但停藥後易復發,一般為每6~8h皮下給藥1次,每次50~25μg.不良反應為局部疼痛、腹痛、腹瀉、膽汁鬱積(因其能抑制膽囊收縮).

手術治療微腺瘤,可經蝶竇手術治療,腺瘤超過10mm如有下述指征需經顱手術.

手術指征:

①腫瘤向鞍上生長,視神經交叉受壓,下丘腦及第三腦室受壓引起腦積水等癥狀者②腫瘤向鞍前生長達到前顱凹額底者③垂體卒中④放射治療效果不滿意或惡化者⑤有功能性或無功能性腺瘤產生臨床垂體功能亢進或減退者.

手術療效:

①垂體微腺瘤的手術療效較理想.

②治愈率PRL瘤為62%~90%,GH瘤為72%~89%,ACTH瘤70%~80%,Nelson征為44.4%.分泌性腺瘤術後長期隨訪復發率較高.

圍術期處理:垂體瘤術後內科並發癥可有尿崩癥、全垂體功能減退、代謝紊亂、心功能不全和胃腸道出血,因此手術前後的內科處理十分重要.內科處理有:手術前後的激素替代療法,術後尿崩癥的處理,水、電解質、糖代謝的平衡,預防感染等.

放射治療治療指征有:

①無手術指征者②手術後輔助治療③術後復發④放射治療後復發病例,相隔一年後再放療.

方法:

①外照射的方法有:

高能射線治療,60Co或加速器外照射.

重粒子放射治療.

γ刀,療效為80%~90%.

②內照射:手術後將放射性物質植入蝶鞍中進行放療.

療效:一般認為放射治療對無分泌性腺瘤效果較有分泌功能腺瘤為好,對PRL腺瘤僅可使PRL水平降低.但不能減少PRL的分泌,故療效較差;對GH腺瘤放療僅可使30%病例降低GH水平,且隻能維持1~2年,ACTH瘤的有效率為30%,故多不主張單純放療治療垂體分泌性腺瘤.

二)預後目前手術死亡率較低,小於1%.死亡者大多一般情況差,顱內腫瘤轉移者.

老年垂體瘤 老年人垂體腫瘤 老年人垂體瘤饮食

術後飲食給予營養豐富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便秘引起的顱內壓升高,護理中註意大便通暢,給足飲水,必要時給以通便潤腸藥物.

少吃辛辣及油膩的食物,不宜吃鮎魚.

老年垂體瘤 老年人垂體腫瘤 老年人垂體瘤并发症

可並發高熱,休克,消化道出血,低血壓,心律失常,電解質紊亂,肺感染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屍厥 嬰兒型黑矇性癡呆 晚發性嬰兒黑矇性傢族性癡呆 肛竇炎 肛隱窩炎 鐵線蟲病 先天性胃出口梗阻 血胸 J94.202 胸膜腔積血 胸腔積血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