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中暑和暑熱癥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百科

人是恒溫動物,無論外界氣溫有多大變化,通過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調節,正常情況下體溫都能維持在36~37℃左右,但人體對周圍環境溫度的升高程度和持續時間有一定耐受限度,長時間置身於高溫環境中,機體則失去調節代償功能,在高溫、高濕環境中或在烈日直射下活動時間過長,導致體溫調節功能失調,引起水和電解質代謝紊亂和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等一系列癥狀時,即為中暑(heatillness)或暑熱癥(summerfever),一般將起病急、病情較重者稱為中暑.起病緩,癥狀較輕,持續時間較長者稱之為暑熱癥.近年來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空調的大量應用,其發病率有明顯下降的趨勢.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病因

本病的發生與環境高溫,高濕及低氣壓有直接關系.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症状

1.中暑:凡有接觸高溫環境或有在烈日下曝曬病史的小兒,突起體溫升高,大汗,脫水伴煩躁,嗜睡,肌肉抽動或意識障礙者,均應考慮中暑,體溫升高是中暑的主要特征之一,體溫越高,持續時間越久,預後越差,體溫達41℃是一個危險指標,常出現昏迷或抽搐,超高熱若持續數小時不退,存活者可能遺留永久性腦損害;體溫高達42℃時,易繼發中樞性呼吸循環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體內丟失大量氯化鈉還可出現陣發性肢體肌肉痙攣和抽搐;因高熱,脫水,酸中毒,血液濃縮或黏稠度增加可誘發DIC,使病情突然惡化,甚至死亡.

2.暑熱癥:暑熱癥患兒多在盛夏時節發熱,絕大多數病兒發生於周歲前後至2歲間,6個月以下和3歲以上少見.

(1)體溫:在38~40℃之間,可為稽留型,弛張型或不規則熱型,持續不退,天氣越熱,體溫越高,發熱期可長達1~3個月,待氣候涼爽時自然下降,武漢兒科醫生曾觀察部分久熱不退的病兒,移居廬山後體溫即降至正常.

(2)多飲多尿:患兒雖有汗腺功能障礙,但腎功能正常,因此多尿,尿清而頻繁,尿量雖不如尿崩癥那樣多,也可在一晝夜達20餘次,不含蛋白質,尿比重常在1.008以下;由於組織間水分減少,使唾液分泌減少而引起口渴多飲,每天飲量可達3L以上.

(3)少汗或無汗:大多不出汗,僅有時在起病時頭部稍有汗液.

(4)其他情況:病初一般情況良好,不顯病容,或偶有消化不良或類似感冒的癥狀,但多不嚴重,體檢除咽部稍呈充血外,並無其他陽性體征,高熱時可見驚跳,嗜睡,少見神經系統嚴重癥狀,熱度持久不退時則可見食欲減退,蒼白,消瘦無力,煩躁不安,出現慢性病容,除部分病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數增高外,實驗室檢查結果多在正常范圍內.

(5)病程:多數歷時1~2個月,但亦可長達3~4個月,直至脫離高溫環境或秋涼後發熱及其他癥狀逐漸消退.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检查

由於大汗及呼吸加速致發生單純性失水或低滲性丟失,可致血pH降低,血鈉低,血尿素氮高,血清谷草轉氨酶(SGOT)或乳酸脫氫酶(LDH)可增高,可有蛋白尿,中暑因高熱,脫水可表現為血鈉升高,血漿滲透壓增加,暑熱癥患兒腎功能正常,因此多尿,不含蛋白質,尿比重常在1.008以下.

常規做X線胸片,心電圖,腦CT,B超檢查.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预防

在炎熱的夏季盡量減少孩子在烈日下或通風不好的地方遊玩;不要穿戴厚而通氣性能差的衣服;出汗多時應經常口服略有咸味的鹽水,並利用通風設備使皮膚保持涼爽;對酷熱下參加農業勞動的中小學生,要合理安排勞動時間,勞動時要戴草帽,並及時供應涼鹽開水或綠豆湯;發現孩子有中暑先兆時,應使其迅速離開現場;對有暑熱癥病史的小兒,到夏季盡可能移居到比較陰涼的地區.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治疗

1.降溫:對中暑患兒應立即采取強有力的降溫措施.首先使患兒脫離高溫環境,將其轉移到陰涼通風處或有空調的房間內,平臥後,在頭部、頸部、腋下和腹股溝處放置冰袋,用涼水或35%酒精液浸濕毛巾全身擦浴.在做物理降溫時,皮膚因受冷的刺激,可出現血管收縮和肌肉震顫,影響散熱並使機體產熱增加,因此多同時配合藥物降溫.氯丙嗪可擴張周圍血管,減少肌肉震顫,並可達到降溫的目的,一般每次0.5~1mg/kg,加入生理鹽水中1~2h內靜脈註入,但對面色蒼白、肢端濕冷、血壓已明顯下降者不宜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有迅速退熱作用,並可減少中暑合並癥的發生.

2.補液:神志清醒的患兒可立即飲用含鹽的冷開水或飲料;重度中暑者應靜脈輸液以迅速恢復正常血容量,保證心腦所需的血流灌註.

3.對癥處理:根據病情,給予止驚、升壓、呼吸循環支持等對癥治療.

4.中醫療法:原則為清暑益氣,養陰清熱.處方舉例:黨參6g,石斛9g,麥冬9g,黃連3g,淡竹葉6g,荷梗9g,知母6g,甘草6g.如在暑熱癥發病後期出現蒼白、消瘦、食少、肢涼、便溏、舌淡苔薄等脾腎不足的癥候,可去知母、麥冬,加黃芪6g、山萸肉6g、熟地6g,益智仁9g.亦可采用溫下清上湯,包括附子、黃連、磁石、補骨脂、菟絲子、覆盆子等.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饮食

1.暑傷肺胃治則:清暑益氣.

主方:王氏清暑益氣湯加減.加減:病初壯熱無汗,加香薷10克、羌活10克;煩渴引飲,舌苔黃燥,加生石膏30克、鮮生地10克;納呆食少,加白術10克、麥芽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要方.方中西瓜翠衣清熱解暑,西洋參益氣生津為主藥,荷梗、石斛、麥冬清熱生津,黃連、知母、竹葉清熱除煩,粳米、甘草益胃和中.

西洋參6克(另煎)石斛10克、麥冬10克、黃連3克、竹葉6克、知母10克、西瓜翠衣10克、荷梗10克、甘草6克.

2.下虛上盛治則:溫下清上.

主方:溫下清上湯加減.

加減:心煩口渴,加蓮子心3克、玄參10克;口渴不止,小便清長,加金匾腎氣九10克(包煎);大便稀薄,加山藥10克、扁豆衣6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虛實並治,寒熱並用之方.方中附子溫腎陽,黃連清心火,磁石潛降浮越之陽,補骨脂、菟絲子、覆盆子、桑嫖蛸、蓮須溫腎固澀,天花粉、蛤粉清熱生津止渴.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并发症

中暑因高熱,脫水,酸中毒,血液濃縮或黏稠度增加可誘發DIC,使病情突然惡化,甚至死亡,易繼發呼吸,循環功能衰竭,抽搐,可至腦水腫,休克等,暑熱癥熱度持久不退可有蒼白,消瘦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小兒神經母細胞瘤 小兒成神經細胞瘤 頭皮血腫 S00.002 瘢痕性類天皰瘡 良性粘膜類天皰瘡 外耳道乳頭狀瘤 D23.251 視網膜裂孔 腭裂 狼咽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