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骨折脫位 距骨骨折

距骨骨折脫位 距骨骨折

距骨骨折脫位 距骨骨折

距骨骨折脫位 距骨骨折百科

全身諸骨骼中距骨是惟一一塊無肌肉起止的骨骼,僅有滑膜、關節囊和韌帶相連,因此血供較差,不愈合及無菌性壞死者多見.此種損傷的發生率在足部骨折中約占1%左右,雖十分少見,但所引起的問題較多,屬臨床上為大傢所重視的難題之一.距骨分為頭部,頸部及體部;頭部與舟骨構成距舟關節,後方為較窄的距骨頸;距骨體位於後方,不僅體積最大,上方以滑車狀與脛骨下端構成踝關節,此處為力量傳導最為集中的部位,易引起損傷,距骨表面有60%左右部位為軟骨面所覆蓋,上關節面邊緣部分亦有軟骨延續,距骨可在“榫眼"內向前後滑動的同時,亦可向左右傾斜及旋轉活動.距骨體的後方有一突起的後結節,如在發育中未與體部融合時,則形成遊離的三角形骨塊,周邊部光滑,常可見於X線平片上,易與撕脫骨折相混淆.距骨無肌肉附著,但與關節囊及滑膜相連,並有血管伴隨進入,如在外傷時發生撕裂,則易因血供中斷而引起缺血性壞死.

距骨骨折脫位 距骨骨折

距骨骨折脫位 距骨骨折

距骨骨折脫位 距骨骨折病因

常為壓縮擠壓暴力所致.大多系高處墜下時的壓縮,或擠壓暴力所致;尤以足背伸時更易引起,此時以距骨頸部骨折為多發,次為距骨體骨折,足處於中間位時,多導致距骨體骨折,而足蹠曲時則距骨後突骨折多見,類同的暴力尚可引起距骨的脫位.

距骨骨折脫位 距骨骨折

距骨骨折脫位 距骨骨折

距骨骨折脫位 距骨骨折症状

踝部腫脹,劇烈疼痛,觸疼明顯,主動的關節活動消失,下肢負重障礙.

距骨骨折一般分為以下5型:

1.距骨頭骨折:多呈粉碎狀,較少見.

2.距骨頸骨折:較多發,視骨折情況不同又可分為.

(1)單純距骨頸骨折,不伴有脫位征者.

(2)伴距骨體後脫位的距骨頸骨折,此型較復雜,後期問題亦多.

3.距骨體骨折:亦可分為3型:

(1)無移位的距骨體骨折.

(2)有移位的距骨體骨折.

(3)粉碎性距骨體骨折.

4.距骨後突骨折:易與三角骨塊相混淆.

5.距骨軟骨骨折:多為較輕的暴力所致,尤為扭曲情況下受到撞擊暴力時易發生.

距骨骨折脫位 距骨骨折

距骨骨折脫位 距骨骨折

距骨骨折脫位 距骨骨折检查

距骨骨折脫位檢查X線檢查正位、側位及斜位片能夠確診.

CTCT的密度分辨力明顯優於X射線平片,更有利於明確關節及軟組織病變的大小、范圍和密度變化,以及骨病向毗鄰組織的侵襲.某些類型骨折以及軟骨損傷性病變都是CT檢查的適應證.

視診檢查踝部腫脹、劇烈疼痛、觸疼明顯,主動的關節活動消失,下肢負重障礙.

距骨骨折脫位 距骨骨折预防

多由直接暴力壓傷或由高處墮落間接擠壓所傷,因此在生活中應該註意安全.采取相對安全的措施.註意生活起居,註意飲食,以清淡營養的飲食為好,避免刺激辛辣的食物.

距骨骨折脫位 距骨骨折治疗

治療

應根據骨折的類型及具體情況不同,酌情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1.無移位的骨折一般選用小腿石膏功能位固定6~10周.於固定期間,如局部腫脹消退致石膏松動,可更換石膏.

2.可復位的骨折原則上是在手法復位後以小腿石膏制動,並按以下不同骨折類型處理.

(1)距骨頸骨折:牽引下將足蹠屈,並稍許內翻,再向後推進以使骨折復位.但蹠屈位不宜超過120°,以小腿石膏固定2~3周,換功能位小腿石膏繼續制動6~8周.

(2)伴有距骨體後脫位的距骨頸骨折:徒手牽引下(必要時跟骨斯氏釘牽引),使足部仰伸及外翻,以使脛距間隙增寬及松解跟骨載距突與距骨之間的交鎖,從而有利於距骨體的還納.與此同時術者用拇指將距骨向前推移,當感到已還納原位後,即逐漸將足蹠屈,並在此位置上行小腿或大腿石膏(後者用於移位明顯者,膝關節亦維持於微屈位)固定,3~4周後更換功能位石膏,再持續6~8周.

(3)輕度距骨體壓縮骨折:持續牽引3~5min,而後以小腿石膏功能位固定之.

3.無法閉合復位的骨折指手法復位失敗及粉碎性骨折等多需開放復位,並酌情行內固定術.

(1)單純開放復位術對因關節囊等軟組織嵌挾所致者,可利用長螺釘、克氏針等予以固定.內固定物尾部應避開關節面,或將其埋於軟骨下方.

(2)關節融合術新鮮骨折亦可選用.

手術適應證:凡估計骨折損傷嚴重、局部已失去血供、易引起距骨、尤其距骨體部無菌性壞死者,應考慮及早融合.在臨床上常見的類型有:

①距骨體粉碎性骨折:此種類型不僅易引起距骨體的缺血性壞死,且更易造成創傷性關節炎,因此可於早期行融合術.

②開放性骨折者:如發現周圍韌帶及關節囊大部或全部撕裂者,提示無菌性壞死幾率高,亦應行融合術.

③手法復位失敗者:多系錯位嚴重的骨折,此時軟組織的損傷亦多較嚴重,易引起距骨的缺血性壞死.

術式選擇:目前常用的術式包括:

(1)Blair手術:即將距骨體切除,而後使脛骨下端與殘留的距骨頸及前方的骨頭部一並融合,並取骨松質(多為髂骨)置於原距骨體處.再用克氏針自足跟部向上插至脛骨內固定.術畢以下肢石膏制動12周左右,俟其骨性融合後開始負重(多在4個月左右).

(2)脛跟融合術:即將距骨體取出後,使脛骨下端直接插嵌於跟骨上方.此為較古老的手術,由於縮短瞭肢體的長度及使踝關節完全骨性融合等不愉快的後果,已不再受人歡迎.

(3)跟距關節融合術:即於早期就將跟骨與骨折的距骨體融合,以便於通過跟骨向距骨增加血供來源而改善距骨的供血狀態,從而降低距骨頭的無菌性壞死率.適用於復位滿意而血供較差的距骨體及距骨頸骨折者.

距骨骨折脫位 距骨骨折饮食

1、距骨骨折脫位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應增進營養,多食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魚類、雞蛋、豆制品等及適當增加鈣質.多飲水,多食蔬菜、水果,如:青菜、芹菜、香蕉等.

2、距骨骨折脫位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忌食剌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香煙、飲酒等嗜好應戒除.

距骨骨折脫位 距骨骨折并发症

1.距骨缺血性壞死由於距骨的血供特點,此種並發癥較為多見,尤以距骨全脫位者發生率更高,應重視.

(1)早期:以非手術療法為主,可采取避免負重,局部制動及活血藥物治療,必要時亦可采取距骨鉆孔術以求導入血供.

(2)後期:需將壞死骨部分或全部切除,而後植入人工距骨,或行Blair手術,或脛跟融合術.

2.創傷性關節炎亦較為常見,尤以復位不佳者,亦可繼發於距骨

缺血性壞死之後.

(1)早期:減少或不負重,踝關節可使用鋅氧膏或護踝制動.

(2)後期:多需關節融合術,酌情施以跟距關節,三關節或四關節融合術;後者盡可能少用,或作為最後一次的手術選擇.

3.距骨假關節形成多見於距骨體骨折,此時如脛距關節正常或近於正常,可行跟距關節或三關節融合術,如脛距關節有咬合變異或伴有損傷性關節炎時,則需行四關節融合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瘢痕性類天皰瘡 良性粘膜類天皰瘡 積滯 積食 血灌瞳神 前房積血 玻璃體積血 胸降主動脈動脈瘤 假性尖銳濕疣 假性濕疣 肋骨骨折 S22.301 鎖骨骨折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