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腦橋角腦膜瘤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百科

橋小腦角腦膜瘤包括腫瘤起於巖骨後面,或侵及小腦幕者,但不含起源於斜坡的腦膜瘤.許多無癥狀腦膜瘤多為偶然發現.多發腦膜瘤偶爾可見,文獻中有傢族史的報告.50%位於矢狀竇旁,另大腦凸面,大腦鐮旁者多見,其次為蝶骨嵴、鞍結節、嗅溝、小腦橋腦角與小腦幕等部位,生長在腦室內者很少,也可見於硬膜外.其它部位偶見.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病因

發病機制:

腫瘤的類型以內皮型和纖維型多見,多發生於巖骨後面和內聽道內側的腦膜上,常與巖上,下竇或乙狀竇相連,多數呈球形結節狀,少數為扁平狀,腫瘤的血供來自於巖骨後面的硬腦膜,也可來自於小腦前下和小腦後小動脈的分支,按腫瘤與內聽道的關系,常分為內聽道前組和內聽道後組.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症状

由於生長的部位,擴展范圍及機體代償功能的差異,癥狀可略有不同,但最常見的癥狀是Ⅴ,Ⅶ,Ⅷ腦神經損害和小腦功能障礙,隨著腫瘤的增長,小腦,腦幹受腫瘤的壓迫而出現相應癥狀,後期因導水管,第四腦室受壓,腦橋小腦角池及環池被阻塞,而出現顱內壓增高,僅有少數病人表現為三叉神經痛,或顱內壓增高伴有輕度的小腦癥狀.

腦神經以聽神經損害最多見,患側聽力減退和早期耳鳴占90%以上,眩暈較少見,前庭功能試驗和電測聽檢查多可發現異常,其次為輕度面神經損害;病側面肌癱瘓或面肌痙攣多為早期表現,有人報道約占68%.

三叉神經損害也較多見,病人表現患側面部麻木,感覺減退,角膜反射遲鈍或消失;若三叉神經運動支受累可見顳肌萎縮,個別病例患側面部或舌部陣發性劇痛,單就疼痛的程度難與繼發性三叉神經痛鑒別.

較常受損的是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吞咽嗆咳,聲音嘶啞,檢查可見咽反射減弱或消失,軟腭下垂或提腭無力,而展神經,舌下神經和副神經的損害在橋小腦角腦膜瘤中較少見.

小腦功能障礙是僅次於聽神經損害的常見癥狀,表現為走路不穩及患側肢體共濟失調,粗大的水平眼球震顫;出現語言障礙者較少見,腫瘤較大壓迫腦幹時,可出現同側肢體肌力減弱,少數患者伴有病側淺感覺減退,後期有時可出現雙側錐體束征.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检查

1.腦血管造影:正位像可以顯示大腦後動脈及小腦上動脈向內上移位,腫瘤向斜坡發展時,基底動脈分叉處向對側移位,側位像小腦後下動脈向後移位,同時可見腫瘤染色.

2.CT及MRI掃描:腫瘤體積一般較大(多大於3.5cm),位於橋小腦角,以廣基與巖骨相連,邊界清楚,呈卵圓形,基底附著寬,不增強時密度不高,均勻一致,註射造影劑後呈均一性強化,可見鈣化或巖骨骨質破壞或增生,腫瘤不以內聽道口為中心,內聽道一般不擴大,而往往與小腦幕有粘連,冠狀掃描更能證實腫瘤與小腦幕的關系,在MRI圖像中,腫瘤信號與腦灰質相似,T1加權像上為低,等信號,T2加權像上為等,高信號;瘤內可見鈣化或囊變,腫瘤周圍多伴有水腫,腫瘤與周圍的關系顯示更加清晰,這對制訂手術方案是極為有利的.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预防

目前手術切除仍是惟一有效的方法.手術多采用患側枕下開顱,術中放出腦脊液,這樣可不必過分牽拉小腦,後組腦神經暴露和保護都很容易,而且暴露小腦幕切跡、中腦、基底動脈上部以及第Ⅲ腦神經與顳下入路相差不多.有時顳下入路和枕下入路可聯合使用,使腫瘤暴露更充分,為全切腫瘤提供更有利的條件.顳下入路切開小腦幕,術野較寬闊,基底動脈、第Ⅲ、Ⅳ、Ⅴ腦神經顯示更清楚,但此入路會造成腦損傷及Labbe靜脈損傷,嚴重可術後出現癲癇和偏癱.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治疗

(一)治療

目前手術切除仍是惟一有效的方法.手術多采用患側枕下開顱,術中放出腦脊液,這樣可不必過分牽拉小腦,後組腦神經暴露和保護都很容易,而且暴露小腦幕切跡、中腦、基底動脈上部以及第Ⅲ腦神經與顳下入路相差不多.有時顳下入路和枕下入路可聯合使用,使腫瘤暴露更充分,為全切腫瘤提供更有利的條件.顳下入路切開小腦幕,術野較寬闊,基底動脈、第Ⅲ、Ⅳ、Ⅴ腦神經顯示更清楚,但此入路會造成腦損傷及Labbe靜脈損傷,嚴重可術後出現癲癇和偏癱.

(二)預後

近幾年來,CT及MRI應用,早期發現腫瘤,應用顯微手術切除,使橋小腦角腦膜瘤全切的成功率進一步提高,手術效果越來越好,腫瘤未能全切的原因多是腫瘤較大且質地堅硬,與腦幹和腦神經粘連緊,不易分離,或腫瘤向幕上發展,幕下開顱無法暴露.提高橋小腦角巨大腦膜瘤的手術效果寄希望於腦神經和血管再造.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饮食

合理膳食可多攝入一些高纖維素以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營養均衡,包括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等必需的營養素,葷素搭配,食物品種多元化,充分發揮食物間營養物質的互補作用,對預防此病也很有幫助.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并发症

如進行手術治療,可能術後合並以下並發癥:

1.腦膜炎:顱後窩腫瘤術後比其他部位的腫瘤手術後更容易發生腦膜炎,多發生在術後1周左右,患者多持續高熱,頸部抵抗感,腦脊液白細胞增多,尤其是中性分葉核細胞增多明顯,但反復細菌培養呈陰性,老年人可能癥狀與體征都不如青壯年者明顯,但是一旦惡化,預後很差,因此對於顱後窩開顱手術的患者,尤其是腦橋小腦角區腦膜瘤的患者,早期,多次,緩慢適量的腰椎穿刺釋放腦脊液有利於促進腦脊液循環的恢復,減少腦膜炎的發生,另外應盡量縮短手術操作時間,減少腫瘤殘餘,手術結束後反復沖洗術腔,手術後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等都是預防腦膜炎的關鍵,腦膜炎一旦發生,則需要積極處理,更換有效的抗生素,多次腰椎穿刺釋放腦脊液,也可以腰椎穿刺置管引流,必要時可行慶大黴素鞘內註射.

2.後組腦神經損傷:若患者後組腦神經受牽拉,鉗夾或手術後粘連,則術後患者易發生飲水嗆咳,聲音嘶啞,咳嗽反射減弱等,此時患者易發生吸入性肺炎,術後有意識障礙的患者更容易發生,此並發癥一旦出現,可預防性行置胃管鼻飼,靜脈輸液保證患者的能量及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給予營養神經藥物治療,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平時護理時應註意多翻身,拍背等促進痰液排出,一旦發生吸入性肺炎,應盡量吸出吸入氣管內的食物,霧化稀釋痰液,必要時氣管切開,更換有效的抗生素.

3.腦幹損傷:若切除腫瘤過程中過度牽拉腦幹,電灼過多的腦幹供血動脈或直接電灼腦幹,則易導致偏癱,甚至出現呼吸循環功能紊亂,此並發癥應以預防為主,若一旦發生應針對性治療,呼吸循環紊亂的患者多預後不良,若僅為一過性腦幹水腫,則功能有可能恢復,若發生梗死則較難恢復,針對腦幹損傷無有效的治療措施,水腫應使用脫水藥,有時高壓氧可以促進功能恢復,針灸也有一定的效果,腦幹損傷所致肢體癱瘓,保守治療過程中應註意預防靜脈血栓形成,尤其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此並發癥也應以預防為主,手術後應針對癱瘓的肢體進行針對性治療,如被動活動,按摩,理療,針灸,抗凝等.

4.三叉神經,面神經損傷常發生營養不良性角膜潰瘍或暴露性角膜炎,此並發癥的發生與手術操作有很大的關系,一般發生在手術後半年左右,患者因長期眼瞼不能閉合或角膜反射減弱導致角膜炎,甚至角膜潰瘍的發生,防治的關鍵在於預防,術後患者出現角膜反射減弱或周圍性面癱時應及時處理,防止或延緩角膜炎及角膜潰瘍的發生,患者應長期應用氯黴素眼藥水或紅黴素眼藥膏,保持角膜的營養,必要時可將眼瞼縫合.

5.腦水腫:腦膜瘤術後易發生腦水腫,腦橋小腦角腦膜瘤也不例外,一旦發生應給予減輕腦水腫的藥物.

6.腫瘤復發:多因手術未完全切除腫瘤,或未處理好腫瘤的基底及受腫瘤侵蝕的顱骨所致,對於腫瘤未完全切除的患者,應進行放射治療或內放射治療,一旦腫瘤復發,仍應手術治療.

7.其他器官病變:若患者手術前合並心臟,肺或其他全身系統疾病,術後可能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此並發癥的防治關鍵在於預防,手術前充分估計患者耐受手術的能力,術前充分準備後方可進行手術.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急性闌尾炎 K35.902 腸癰 闌尾炎 盲腸炎 臀位難產 臀先露 肢萎 嬰幼兒胃食管反流 新生兒肺炎 老年人抑鬱癥 老年憂鬱癥 老年期抑鬱癥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