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皮膚病 皮膚真菌病

真菌性皮膚病 皮膚真菌病

真菌性皮膚病 皮膚真菌病

真菌性皮膚病 皮膚真菌病百科

真菌性皮膚病,亦稱皮膚真菌病,是指由病原真菌所引起的人類皮膚以及黏膜、毛發和甲等皮膚附屬器的一大類感染性疾病.是皮膚癬菌侵犯表皮,所引起的淺部真菌感染性疾病.臨床上多呈水皰鱗屑型表現,損害多限於一側,初發生小水皰,數目多少不一,皰液幹涸後脫屑,范圍日漸擴大,久之脫屑處皮膚粗糙增厚,皮紋寬深,失去正常的光澤,柔韌性,觸之有粗沙感.

真菌性皮膚病 皮膚真菌病

真菌性皮膚病 皮膚真菌病

真菌性皮膚病 皮膚真菌病病因

環境因素(25%)

引起本病傳播場所相當廣泛,可以通過公共物品,象拖鞋、浴盆、腳盆、毛巾、理發工具等而使病原菌廣為傳播.由此可見,上述公共場所必須有嚴格管理制度和消毒措施,否則欲控制其發病率則不容易實現.

免疫因素(15%)

雖然有人認為真菌傳染力低,即便在趾間,如果局部不破傷,還是不易發病.但眾所周知,不講究個人衛生的人;患有全身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惡性腫瘤等;長期因病而使用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及抗生素等.以上情況,無疑將對癬病的發生起促進作用.

機體傳播(45%)

由於人們對癬的危害性認識還不夠,因而不重視它,有病往往任其發展.以足癬而論,多數患者,病情不很嚴重,僅微癢而已,故從不主動去求醫;某些病人即使有較明顯癥狀,亦仍不積極醫治,緣於患病日久,習以為常瞭;還有部分患者,雖經治療而獲痊愈,但因感染源沒有控制,又無預防措施,所以往往再次復發.以上例舉的三種人都是帶菌者,其最終造成後果:對已則可能引起自身傳染而招引他處發生癬;對社會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向周圍人群傳播.

病理

淺部真菌病是由寄生於角蛋白組織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膚病,其病原菌可分為:

一.皮膚癬菌:寄生在皮膚角蛋白組織致病真菌統稱為皮膚癬菌.該菌憑其侵犯組織不同和培養特點差異把它再劃分以下三屬:

(一)毛癬菌屬:侵犯皮膚、毛發和甲.本菌屬已查明有13種可使人類致病.常見有黃癬菌、紅色毛癬菌、斷發毛癬菌、紫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等;彼等培養特點呈棒形大分子孢子,壁光滑.

(二)孢子菌屬:侵犯毛發及皮膚,在中國以鐵銹色小孢子菌、羊毛樣小孢子菌等為多見;這些培養特征是梭形大分子孢子,壁有刺.已報道有8種能引起人類發病.

(三)表皮癬菌屬:侵犯皮膚和甲.本菌屬僅絮狀表皮癬菌一種可使人類致病,其培養所見呈杵狀或梨形大分子孢子.上述三屬的皮膚癬菌,感染人體後可引起組織反應而發生紅斑丘疹、水皰、鱗屑、斷發、脫發和甲板改變等.按其侵犯部位差別,臨床可分為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癬和甲癬.

二.角層癬菌:寄生於皮膚角層或毛幹表面的致病真菌可謂之角層癬菌.此類癬菌又分兩型,即角層型和毛發型.前者有花斑癬菌、紅癬微細棒狀桿菌,曼遜氏癬菌及威尼克氏癬菌;後一型有腋毛癬菌.由於角層癬菌是寄生於人體組織的表面,故一般不引起組織的炎癥反應,即使有也極輕微.

流行病學

淺部真菌病流行頗廣,遍佈在世界各地區,在我國也是常見多發病.發病率,據上海幾傢醫院報告,該類皮膚病占皮膚科門診患者總數的第二或第三位,有的甚至居首位;某部隊依據1985年空軍醫院調查滇桂前線官兵發病情況的資料:該院對某集團軍2370名官兵進行查體,結果發現罹患淺部真菌病的人有1414名,占被檢人數的59.66%;在附屬一、二院對1955-1964年門診初診費40731病例統計,本類疾病6108例占15.98%.淺部真菌病發生與菌種類別、個體抵抗菌力及環境有關,但這一類皮膚病之所以流行這般廣泛,發病率如此之高,究其原因可能與下面因素有關:

一.真菌生活力極強:該菌不含葉綠素、無光合作用能力,隻憑寄生或腐生來生存.真菌喜好潮濕溫暖的環境、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5-26℃,在pH值此3.0-10.0條件下皆可生長.雖然對高溫(45℃以上)抵抗力弱,但溫度在4℃以下卻有很強適應力.對紫外線、放射線等也有相當的抵抗力.由此可見,真菌對生活條件要求不苛刻.故此,人們可從大氣中、動植物的體上、人類糞便、地板上和土壤裡等可培養檢出致病真菌,總之,真菌生活能力極強,在自然界中幾乎無處不存在,所以真菌感染人類的機會自然也隨之增加.

二.帶菌者是造成淺部真菌病菌流行傳播的主要原因:由於人們對癬的危害性認識還不夠,因而不重視它,有病往往任其發展.以足癬而論,多數患者,病情不很嚴重,僅微癢而已,故從不主動去求醫;某些病人即使有較明顯癥狀,亦仍不積極醫治,緣於患病日久,習以為常瞭;還有部分患者,雖經治療而獲痊愈,但因感染源沒有控制,又無預防措施,所以往往再次復發.以上例舉的三種人都是帶菌者,其最終造成後果:對已則可能引起自身傳染而招引他處發生癬;對社會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向周圍人群傳播.

三.致病真菌傳播場所廣泛以致預防頗困難:引起本病傳播場所相當廣泛,可以通過公共物品,象拖鞋、浴盆、腳盆、毛巾、理發工具等而使病原菌廣為傳播.由此可見,上述公共場所必須有嚴格管理制度和消毒措施,否則欲控制其發病率則不容易實現.

四.機體自身抵抗力強弱對本病流行也有不容忽視的作用:雖然有人認為真菌傳染力低,即便在趾間,如果局部不破傷,還是不易發病.但眾所周知,不講究個人衛生的人;患有全身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惡性腫瘤等;長期因病而使用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及抗生素等.以上情況,無疑將對癬病的發生起促進作用.

五.外界環境與癬的流行也有重要關系:真菌喜在潮濕環境中生長繁殖,故本病好發於趾間,並多見在濕熱地區和炎熱夏季發病或加重.

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淺部真菌病是具有一定傳染性,既可自身傳染,也可傳染他人.本病傳染方式:一則直接接觸傳染,如頭癬的發病往往是直接接觸罹患頭癬的兒童或患有癬病的動物後引起;二則間接接角傳染,如經常使用癬病患者用過的東西,象拖鞋、枕巾、擦腳佈等就可能發生癬.

真菌性皮膚病 皮膚真菌病

真菌性皮膚病 皮膚真菌病

真菌性皮膚病 皮膚真菌病症状

真菌性皮膚病的癥狀:

細網狀到斑片狀的色素沉著廣泛紅斑浸潤損害伴有脫屑大量皮膚脫屑背部長痘

常見的真菌性皮膚病有:

一、花斑癬和馬拉色菌毛囊炎:兩者為同一種嗜脂酵母—正圓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不同皮膚病變.花斑癬亦稱汗斑,表現為細碎脫屑的斑片,伴色素沉著和或色素脫失.馬拉色菌毛囊炎又稱糠秕孢子菌毛囊炎,表現為痤瘡樣丘疹.在正常人皮膚可寄生此菌,但在多汗、多脂、不勤洗澡、不勤換內衣、患有慢性病、營養不良時,或接受皮質類固醇治療的病人或慢性感染時容易發病,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較為多見,以青少年發病為主,16-40歲為高發年齡.人體上半部毛囊皮脂腺豐富,為本病的好發部位.

二、皮膚癬菌病

1、頭癬:頭癬是一種頭皮毛囊的皮膚癬菌病,通常可導致炎癥性或非炎癥性脫發,主要發生在青春期前兒童.頭癬在顯微鏡下有三種類型:發外型、發內型和黃癬.臨床表現為脫發和鱗屑並常伴炎癥反應.

2、體股癬:體癬和股癬是指光滑皮膚表皮的皮膚癬菌感染,股癬系專指發生於腹股溝、會陰、肛周和臀部的體癬.患病初期時皮膚發紅,出現針頭大或米粒大小紅色斑丘疹、小水瘡、但邊緣清楚,隨著病情進展,皮損逐漸向外擴大,而中心部分愈合,擴張的邊緣可見明顯的水瘡、丘皰疹、多同心圓形,面積可大可小,自覺瘙癢.發病率的高低受氣候條件、患者職業或生活習慣、衛生狀況、機體抵抗力等諸多因素影響.

3、手足癬:手癬和足癬是指發生在手足皮膚且除其背面以外部位的皮膚癬菌感染.尤以足癬常見,人群患病率高達30%-70%.易感因素為氣候濕熱、足部多汗少脂以及局部欠透氣、患糖尿病等.手足癬分為三種類型:鱗屑角化型、水皰型、擦爛型.鱗屑角化型主要表現為皮膚角化過度、粗糙無汗、幹燥、有鱗屑、角化和破裂,可引起疼痛.水皰型表現為散在或群集的深在性小水皰,發生在掌蹠或指(趾)間,自覺癥狀為劇烈瘙癢.水皰可繼發感染,引起淋巴結炎等.擦爛型往往與水皰型混合存在,趾面皮膚浸漬發白,常因搔抓除掉浸漬的表皮,露出紅潤的濕爛面,易繼發細菌感染引起淋巴管炎、丹毒、蜂窩組織炎等.

4、甲癬和甲真菌病:是由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甲板和甲下組織的真菌感染.真菌往往來源於手足癬,侵犯指甲的真菌主要是紅色癬菌,侵犯趾甲的多半是表皮癬菌,少數是白色念珠菌及紅色癬菌等.為一常見病,多發病.年齡愈大,愈易感染.肥胖和糖尿病、HIV感染、濫用抗生素及腎功能受損的患者易發生此病.

三、著色芽生菌病或稱著色真菌病:是由多種棕色(暗色)真菌引起的一組皮膚和皮下組織的慢性局灶性感染,最常累及部位是四肢,特征表現為逐漸增多的疣狀增生和結痂性損害.常見於戶外活動人群及赤足者.

四、孢子絲菌病:孢子絲菌病是由雙相型真菌申克孢子絲菌所致的亞急性或慢性感染.通常表現為淋巴管性傳播,偶可引起肺、關節、骨或其他部位的感染.溫帶及熱帶地區常見,成人比兒童常見,尤其在經常接觸土壤、植物或植物性物質的職業個體中更為普遍.

五、暗色絲孢黴病:暗色絲孢黴病是指由多種條件致病性棕色(暗色)真菌引起的皮下和深部組織感染.這種真菌不同於皮膚著色真菌病的病原菌,這些真菌的特征性表現為在組織中形成有隔菌絲相培養物中或多數病例組織中生長的真菌細胞壁中有色素形成.

六、皮膚粘膜念珠菌病:念珠菌病是指念珠菌屬所引起的感染.30-50%的正常人的口腔和消化道中可以分離出念珠菌.正常婦女生殖道念珠菌帶菌率也高達20%.念珠菌是人體正常菌群之一,為條件致病菌,易引起粘膜、皮膚和甲的感染,常見的有陰道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龜頭包皮炎、皮膚念珠菌病、甲念珠菌感染、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5種.

真菌性皮膚病 皮膚真菌病

真菌性皮膚病 皮膚真菌病

真菌性皮膚病 皮膚真菌病检查

真菌性皮膚病檢查項目:

皮膚病的物理檢查皮膚塗片顯微鏡檢查皮膚真菌鏡檢

可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特點,診斷一般較容易.必要時可進行如下輔助檢查:

一、真菌顯微鏡檢查:選取皮損邊緣的鱗屑或病發幾根.置於玻片上,加入氫氧化鉀溶液一滴,加蓋玻片.然後放在酒精燈上加熱片刻,以促進角質溶解.最後進行鏡檢觀察.真菌檢查陽性對診斷有確診作用,如陰性也不能排除癬的診斷.

二、真菌培養:常規的培養基是采用沙堡弱(sabourauad)培養基.將從病灶取來的鱗屑、毛發或皰膜接種後,放入25~30℃恒溫箱中培養.一般5天左右即可見菌落生長,隨後可進行菌種鑒定.如經三星期培養無菌落生長,可報告培養陰性.

三、濾過紫外線燈檢查:該燈又名伍德(wood)燈,系紫外線通過含有氧化鎳的玻璃裝置,於暗室裡,可見到某些真菌,在濾過紫外線燈照射下產生帶色彩的熒光.這樣可根據熒光的有無以及色彩不同,在臨床上對淺部真菌病,尤其頭癬的診斷提供重要參考.此外,本燈對諸如托兒所群體檢查也有幫助.

真菌性皮膚病 皮膚真菌病预防

一、努力做好衛生宣傳教育工作,普及癬病的防治常識和措施.

二、積極醫治癬病患者,特別是頭癬和手足癬,要充分發動群眾,開展群防群治.

三、講究個人衛生、不與患者共用日常生活.

真菌性皮膚病 皮膚真菌病治疗

手足癬:局部治療為主,根據不同類型而選不同的抗真菌藥.

水皰型:可用酊劑,復方苯甲酸酒精,復方士槿皮酊.

浸漬糜爛型:滲出液不多時用足粉,足爽粉;滲出液多用1:5000pp粉.

角化型:復方苯甲酸軟膏.

甲癬:必須清除病甲,方法有外科手術撥甲;病甲清除後用碘酒清除真菌,直至新甲長出.

真菌性皮膚病 皮膚真菌病饮食

註意事項:皮膚病患者應不喝酒與有興奮作用的飲料,以及不吃具有刺激性的辣椒、蔥、薑、蒜香料等物,這些食物往往易刺激感覺神經裝置,易加.

適宜飲食

1、凡與營養缺乏有關的皮膚病患者,一定要補充所缺乏的營養物質,如以皮炎、消化道及神經精神癥狀為主要表現的糙皮病患者,一定要給予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蛋、奶、肉、豆、花生,多吃水果蔬菜及雜糧.

2、可多食清熱解毒的食物,如綠豆、馬齒莧等.

真菌性皮膚病 皮膚真菌病并发症

主要是並發真菌感染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小兒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 小兒低鈉血癥 痔瘡 痔核 痔病 痔疾 角膜炎 胸骨骨折 S22.201 膽脂瘤型中耳炎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