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半乳糖血癥 小兒半乳糖血

小兒半乳糖血癥 小兒半乳糖血

小兒半乳糖血癥 小兒半乳糖血

小兒半乳糖血癥 小兒半乳糖血百科

半乳糖血癥系半乳糖-1-磷酸尿苷酸轉移酶(galactose-1-phosphateuridyltransferase,Gal-1-PUT)缺乏所引起的先天性代謝紊亂性疾病.半乳糖分解代謝中的這3種酶(激酶、轉移酶和異構酶)的先天性缺陷臨床均已發現,其中以半乳糖-1-磷酸尿苷轉移酶缺陷較為多見.

小兒半乳糖血癥 小兒半乳糖血

小兒半乳糖血癥 小兒半乳糖血

小兒半乳糖血癥 小兒半乳糖血病因

(一)發病原因

本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病兒紅細胞和肝細胞中缺乏Gal-1-PUT致使半乳糖-1-磷酸轉變成葡萄糖-1-磷酸的過程受阻,導致半乳糖和半乳糖-1-磷酸大量聚積在血流和組織內.

(二)發病機制

1.發病機制

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轉移酶的編碼基因(GLAT)位於9p13~p21,它的缺陷即導致半乳糖,半乳糖-1-磷酸和半乳糖代謝旁路生成的半乳糖醇在各種組織中積累,1-磷酸半乳糖具細胞毒性,對糖代謝途徑中的多種酶有抑制作用,特別是葡糖磷酸變位酶的作用被阻抑後不能使1-磷酸葡萄糖轉化為6-磷酸葡萄糖,阻斷瞭糖原的分解過程;高濃度的1-磷酸半乳糖還抑制葡萄糖異生過程,因而在臨床上呈現低血糖癥狀,半乳糖進入晶體後即被醛糖還原酶(aldosereductase)還原成為半乳糖醇,沉積在晶體中造成晶體內滲透壓增高,含水量增加,氨基酸轉運和蛋白合成降低等代謝異常,最終形成白內障,本型患兒的肝,腎,腦等組織中都有大量1-磷酸半乳糖和半乳糖醇存積,這類異常代謝產物改變瞭組織細胞的滲透克分子濃度和其能量代謝過程,致使這些器官功能受損,其詳細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2.病理改變

半乳糖-1-磷酸的蓄積可引起顯著的肝臟病變,早期患兒在出生後數周內即可有彌漫性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膽汁淤積,隨著病情進展,數周後肝細胞呈腺泡樣排列,匯管區膽小管增殖,4~6個月後即出現纖維化和肝硬化改變,高濃度的半乳糖在晶體內轉化成半乳糖醇導致晶體白內障形成;半乳糖-1-磷酸在發育中的腦及腎小管蓄積,可分別導致智能發育障礙和腎小管再吸收功能不良,腦,腎等其他組織病理改變較輕.

小兒半乳糖血癥 小兒半乳糖血

小兒半乳糖血癥 小兒半乳糖血

小兒半乳糖血癥 小兒半乳糖血症状

典型者在圍生期即發病,常在喂給乳類後數天即出現嘔吐,拒食,體重不增和嗜睡等癥狀,繼而呈現黃疸和肝臟腫大,若不能及時診斷而繼續喂給乳類,將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在2~5周內發生腹水,肝功能衰竭,出血等終末期癥狀,如用裂隙燈檢查,在發病早期即可發現晶體白內障形成,約30%~50%患兒在病程第1周左右並發大腸埃希桿菌敗血癥,使病情更加嚴重,未經及時診斷和治療的患兒大多在新生兒期內夭折,少數患兒癥狀可較輕微,僅在進食乳類後出現輕度的消化道癥狀,但如繼續使用乳類食物則在幼嬰兒期逐漸呈現生長遲緩,智能發育落後,肝硬化和白內障等征象.

小兒半乳糖血癥 小兒半乳糖血

小兒半乳糖血癥 小兒半乳糖血

小兒半乳糖血癥 小兒半乳糖血检查

早期正確診斷需依賴實驗室檢測.

1.新生兒期篩查

通過對新生兒進行群體篩查不僅可以達到早期診斷和治療的目的,還可以為遺傳咨詢和計劃生育提供資料,大多數篩查中心都選用兩種方法:

(1)Beutler試驗:用於檢測血滴紙片的半乳糖-1-磷酸尿酰轉移酶活性,其缺點是假陽性率過高.

(2)Paigen試驗:是用於檢測血滴紙片半乳糖和半乳糖-1-磷酸的半定量方法,優點是很少假陽性,並且3種酶缺陷都可被檢出,應用雙質譜聯用儀(tandemMS)進行篩查尤為便捷,正確.

2.尿液中還原糖測定

對有疑似癥狀的患兒都必須及時檢查其尿中是否含有還原糖,尿液中可能排出的還原糖種類較多,如葡萄糖,半乳糖,乳糖,果糖和戊糖等,故在定性試驗陽性時,應進一步采用濾紙或薄層層析方法進行鑒定.

3.酶學診斷

外周血紅,白細胞,皮膚成纖維細胞,或肝活檢組織等均可供測定酶活性之用,以紅細胞最為方便,本病純合子患兒的酶活性缺如或甚低;雜合子攜帶者的酶活性則為正常人的50%,近年來通過對酶缺陷特征的研究,發現瞭本病的各種變異型(表1),其中,以Duarte型最為多見,純合的Duarte型酶活性為正常的50%,雜合的Duarte型則達75%,由於臨床上都不呈現癥狀,故僅可通過群體篩查始能發現,“Negro”型的紅細胞缺乏轉移酶活性,但其肝,腸等組織仍有部分酶活性存在,因此臨床亦無癥狀.

4.其他

必要時應檢測肝功能,凝血機制,血糖,血電解質和血,尿培養等項目以利診斷.

常規做X線,B超等檢查,可發現肝臟腫大,肝硬化,脾大,腹水等,裂隙燈檢查,可發現白內障,尚可發現眼底病變,如視網膜剝離,眼球內出血等,腦電圖檢查可發現異常波形.

小兒半乳糖血癥 小兒半乳糖血预防

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預防措施參照遺傳性疾病進行.

由於已證明病兒皮膚成纖維細胞有Gal-1-PUT酶異常,因此通過培養羊水細胞的酶分析顯示Gal-1-PUT活性減低,可做出產前診斷,Nadler等已用此法進行產前診斷,但由於有簡便易行的新生兒篩選方法,而且若能早期發現並控制飲食,病兒能正常發育,故對是否應做產前診斷尚有爭議.

患者在妊娠期間限制牛奶和奶制品的攝入,這樣既可減輕母親的病情又可預防嬰兒發生先天性白內障.

小兒半乳糖血癥 小兒半乳糖血治疗

(一)治療

1.飲食治療:限制乳類.控制飲食至少需要3年.立刻停用乳類,改用豆漿、米粉等,並輔以維生素、脂肪等營養必需物質.豆漿中雖含有能分解出半乳糖的蜜三糖(raffinose)和水蘇糖(stachyose),但不能被人體腸道吸收,故無礙於治療.通常在限制乳類3~4天後即可見臨床癥狀改善,肝功能在1周後好轉.開始控制飲食的時間越早,則患兒的預後越好.盡管患兒的智商可在正常范圍之內,但學習成績仍比不上正常兒童.有人主張8歲後可不再限制飲食,但一般認為宜終身堅持.由於患兒體內半乳糖代謝酶的缺乏並不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改善,因此需終身進行飲食控制.不能堅持飲食控制者,可發生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生長障礙及白內障.在患兒開始攝食輔助食物以後,必須避免一切可能含有奶類的食品和某些含有乳糖的水果、蔬菜如西瓜、西紅柿等.

2.支持治療:靜脈輸給葡萄糖、新鮮血漿,註意補充電解質.

3.對癥治療:A)對合並敗血癥的患兒應采用適當的抗生素,並給予積極支持治療.B)白內障需眼科手術治療.C)其他對癥治療如治療低血糖、糾正脫水、酸中毒、抗感染等.

4.基因療法:現代將半乳糖血癥患兒的皮膚纖維母細胞造就,加入載有自大腸桿菌切下來的半乳糖轉移酶基因的噬菌體,噬菌體侵入纖維母細胞,使這些細胞得到半乳糖轉移酶基因,從而使細胞內半乳糖轉移酶活性增高,並能維持8~10個細胞世代以上.雖有初步的結果,但目前仍有許多問題有待探索.

(二)預後

患兒的預後取決於能否得到早期診斷和治療.未經正確治療者大都在新生兒期死亡,平均壽命約為6周,即便幸免,日後亦遺留智能發育障礙.獲得早期確診的患兒生長發育大多正常,但多數在成年後可有學習障礙、語言困難或行為異常等問題.女性患兒在年長後幾乎都發生性腺功能不足,原因尚不甚清楚.

小兒半乳糖血癥 小兒半乳糖血饮食

立刻停用乳類,改用豆漿、米粉等,並輔以維生素、脂肪等營養必需物質.豆漿中雖含有能分解出半乳糖的蜜三糖(raffinose)和水蘇糖(stachyose),但不能被人體腸道吸收,故無礙於治療.通常在限制乳類3~4天後即可見臨床癥狀改善,肝功能在1周後好轉.在患兒開始攝食輔助食物以後,必須避免一切可能含有奶類的食品和某些含有乳糖的水果、蔬菜如西瓜、西紅柿等.

小兒半乳糖血癥 小兒半乳糖血并发症

黃疸和肝臟腫大,肝硬化,發生腹水,肝功能衰竭,出血,並發大腸埃希桿菌敗血癥,生長遲緩,智能發育落後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膽道華支睪吸蟲病 B66.151 支氣管哮喘 J45.903 哮病 子宮內膜增生癥 無排卵功血 骶管囊腫 唇炎 K13.013 感染性腹瀉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