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端螺旋體病 鉤體病 七日熱 外耳病 外耳氏病 細螺旋體病
鉤端螺旋體病 鉤體病 七日熱 外耳病 外耳氏病 細螺旋體病百科
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簡稱鉤體病)是由各種不同型別的致病性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簡稱鉤體)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屬自然疫源性疾病.鼠類和豬是兩大主要傳染源.鉤端螺旋體病幾遍及世界各大洲,尤以熱帶和亞熱帶為著.我國已有28個省、市、自治區發現本病,並以盛產水稻的中南、西南、華東等地區流行較重.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早期有高熱、全身酸痛、軟弱無力、結膜充血、腓腸肌壓痛、表淺淋巴結腫大等鉤體毒血癥狀;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彌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貧血、黃疸、全身出血傾向、腎炎、腦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損害表現;晚期多數病例恢復,少數病例可出現後發熱、眼葡萄膜炎以及腦動脈閉塞性炎癥等多與感染後的變態反應有關的後發癥.肺彌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貧血等與肝、腎衰竭為常見致死原因.
鉤端螺旋體病 鉤體病 七日熱 外耳病 外耳氏病 細螺旋體病
鉤端螺旋體病 鉤體病 七日熱 外耳病 外耳氏病 細螺旋體病病因
外傷因素(45%)
鉤體經人體正常或損傷的皮膚,亦可經黏膜進入人體,迅速從淋巴系統和血液到達全身,出現菌血癥,再進入各器官,組織,細胞,甚至還可侵入蛛網膜下腔,眼前房等組織,這種穿透力可能與其特別的,靈活的螺旋狀運動有關,與菌體內含有透明質酸酶成分亦有一定關系.
病毒感染(35%)
鉤體侵入人體引起感染後,由於人體與鉤體型別及其毒物性質不同,其相互作用的結果,可表現為不同臨床類型的鉤體病,在一般情況下,毒力較強的黃疸出血型,秋季型,澳洲型,犬型等菌型的感染,較易引起黃疸或出血等較重的臨床表現;而感冒傷寒型,七日熱型,特別是波摩那型等毒力較弱的感染,則常引起鉤體病的輕型,但黃疸出血型等毒力較強菌型的感染,也可出現輕型無黃疸型,反之,如流感傷寒型的感染,也可引起一定程度的黃疸或出血,這可能與人體原有免疫狀態高低有關.
發病機制
鉤體經人體正常或損傷的皮膚,亦可經黏膜進入人體,迅速從淋巴系統和血液到達全身,出現菌血癥,再進入各器官,組織,細胞,甚至還可侵入蛛網膜下腔,眼前房等組織,這種穿透力可能與其特別的,靈活的螺旋狀運動有關,與菌體內含有透明質酸酶成分亦有一定關系,菌血癥初期,臨床上出現感染中毒癥狀,全身毛細血管,肺,肝,腎,心,中樞神經系統等器官發生急性,嚴重的功能改變,鉤體病是全身廣泛性疾病,早期主要是感染中毒性微血管功能的改變,其特點是病理形態改變輕微而功能改變較為顯著,鉤體的侵襲力可能由其黏附細胞作用或其毒性產物侵入細胞,引起細胞超微結構變化,如線粒體腫脹,變空,嵴突消失,溶酶體增多;微血管充血,偶見微血管壁破損,毛細血管滲血或有纖維蛋白滲出,隨著病情的進展,鉤體及其毒物進一步引起肺,肝,腎,心,橫紋肌,淋巴結,中樞神經系統等器官的功能和形態損害,出現肺出血,黃疸,腎衰竭,腦炎等器官損害癥狀,由於鉤體菌型,毒力以及人體反應的不同,鉤體病的表現復雜多樣,輕重程度不一,臨床上往往以某種臟器病變占優勢,而出現不同類型,鉤體病組織形態損害一般較輕,經治療後,可完全恢復,不留瘢痕,鉤體侵入人體後,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首先增多,有不同程度吞噬鉤體的活動,出現微弱炎癥反應,但無明顯白細胞的浸潤,也不化膿,單核巨噬細胞增生,有明顯吞噬鉤體能力,腹股溝及其他表淺淋巴結腫大,鉤體發病後1周左右,血液中開始出現特異性抗體,以後隨病程抗體效價逐漸增高,距發病開始後1個月左右可達高峰,凝溶抗體效價有時高達1∶10000,IgM首先出現並效價逐漸增高時,血循環中鉤體開始減少並消失,此後病程中鉤體很少在血循環中出現,當血清中抗體出現,鉤體減少消失時,腎臟中的鉤體並不受血液中特異性抗體的影響,能在腎臟中生存繁殖並常隨尿排出體外,在感染鉤體後腫大的淋巴結中可見到生發中心及髓質迅速增大而副皮質區相對減少,漿細胞大量增加,表現出明顯的骨髓依賴淋巴細胞(B細胞)增生反應,在免疫反應出現,當鉤體從血液中消失時,可出現特異性的免疫反應,患者出現後發熱,眼和神經系統後發癥等與超敏反應有關的臨床表現,實驗動物研究,曾提出鉤體毒素,鉤體黏附,鉤體中毒閾值,器官鉤體含量等因素為引發本病的理論,但均未獲完全證實.
鉤體侵入人體引起感染後,由於人體與鉤體型別及其毒物性質不同,其相互作用的結果,可表現為不同臨床類型的鉤體病,在一般情況下,毒力較強的黃疸出血型,秋季型,澳洲型,犬型等菌型的感染,較易引起黃疸或出血等較重的臨床表現;而感冒傷寒型,七日熱型,特別是波摩那型等毒力較弱的感染,則常引起鉤體病的輕型,但黃疸出血型等毒力較強菌型的感染,也可出現輕型無黃疸型,反之,如流感傷寒型的感染,也可引起一定程度的黃疸或出血,這可能與人體原有免疫狀態高低有關.
不同型的鉤體病病變差異懸殊,而同型鉤體病的不同病例各器官組織損傷程度,也有明顯差異,對比鉤體病肺彌漫出血型與黃疸出血型的病理形態,這兩型的主要損傷器官及其基本病理形態變化不一致,但也有其共同的基本病理變化.
鉤端螺旋體病 鉤體病 七日熱 外耳病 外耳氏病 細螺旋體病
鉤端螺旋體病 鉤體病 七日熱 外耳病 外耳氏病 細螺旋體病症状
癥狀
潛伏期2~28天,一般是10天左右.
1.早期即鉤體血癥期,一般是起病後3天內,有下列主要癥狀,體征.
(1)發熱:多數患者起病急驟,伴畏寒及寒戰,少數患者於發熱前一兩天可能有軟弱,乏力,發熱多為稽留型,部分患者為弛張熱,體溫39℃上下,熱程7天左右,亦可達10天,脈搏常增速.
(2)頭痛,身痛:頭痛有時很突出,直至恢復期仍訴頭昏,頭痛,全身肌肉酸痛明顯,有些患者頸部,膝,大腿,以至胸,腹,腰背肌都痛.
(3)全身乏力:特別是腿軟明顯,有時行動困難或不能站立和下床活動.
(4)眼結膜充血:在發病早期出現,以後迅速加重,重者全結膜除角膜周邊外,均明顯充血,整個結膜呈紅色或粉紅色,小血管交織成細網狀,有時有結膜下出血;但無分泌物,疼痛或畏光感,充血在熱退後仍持續存在.
(5)腓腸肌痛,壓痛:在發病第1天即可出現,輕者僅感小腿脹,壓之輕度痛,重者小腿痛劇烈,猶如刀割,不能走路,輕壓即痛,甚至拒按.
(6)淋巴結腫大:一般自發病第2天即可出現,以腹股溝淋巴結多見,其次是腋窩淋巴群,一般為黃豆或蠶豆大,個別如鴿蛋大,表面多隆起,質軟,有壓痛,但無紅腫,亦不化膿.
此外,本病早期還可能出現其他的癥狀和體征,如咽痛,咳嗽,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咽腭黏膜有小出血點,消化道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個別病人也可出現溶血性貧血,中毒性精神癥狀或中毒性心肌炎癥狀.
鉤端螺旋體病 鉤體病 七日熱 外耳病 外耳氏病 細螺旋體病
鉤端螺旋體病 鉤體病 七日熱 外耳病 外耳氏病 細螺旋體病检查
1.常規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輕度增高或正常,黃疸出血型常增高,白細胞總數>20×109/L或<4×109/L者少見,血沉常持續增高,黃疸出血型更顯著,早期尿內可有少量蛋白,紅,白細胞及管型,這些改變在70%左右的患者中出現.
2.病原體檢查
(1)鉤體的直接檢查:
①暗視野顯微鏡檢查:鉤體不易著色,而未經染色的標本鉤體在光學顯微鏡下通常難以看清,用暗視野顯微鏡,可以清楚地看到鉤體典型特征的形態和運動方式,通常用以檢查體液或組織中的鉤體,可以提供快速診斷的結果,但是,由於鉤體在血液或組織中濃度過低(≤2×104條/ml)而不易檢查出來,特別是對人的自然感染,另一方面由於檢驗者經驗不足,很容易將其他成分如纖維蛋白絲誤認為鉤體,一般在基層不宜推廣,但適用於實驗感染動物的檢查,
②染色直接鏡檢:有鍍銀法,復紅亞甲藍染色法與吉姆薩染色法.
(2)鉤體的分離培養:在鉤體病早期,即發病1周內在外周血及腦脊液中,有相當多的鉤體出現,因而在此期采血接種於含兔血清的科索夫(Korthof)或弗勒喬(Fletcher)半固體培養基內,可緩慢生長,一般在1周以上,陽性率達30%~50%,如已用過青黴素類藥物,培養基中可加入青黴素酶,如在培養基中加入氟尿嘧啶(5-FU),可選擇性地抑制或殺滅雜菌,純化培養,但對鉤體的繁殖也可受到輕度的抑制,尿培養可在病程晚期呈陽性.
(3)動物接種:常用幼齡豚鼠或金地鼠腹腔內註射接種,一般不作常規應用.
3.血清學試驗發病1周後,血液中出現特異性抗體,可應用血清學試驗測定.
(1)顯微鏡凝集試驗(microscopicagglutinationtest,MAT):顯微鏡凝集試驗簡稱顯凝試驗,此試驗是應用活標準菌株作抗原,與可疑患者血清混合,在顯微鏡下觀察結果,如有特異性抗體存在,即可見到凝集現象,一次血清效價到達或超過1/400,或早,晚期兩份血清比較,增加4倍者即有診斷意義,此法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鉤體血清學方法之一,既可用於診斷患者,亦可用標準抗血清作鉤體菌株鑒定.
(2)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國內報告采用此法檢測鉤體病血清特異性抗體與顯凝試驗相比,其靈敏性與特異性均較常用的顯凝試驗為高,但仍無法用於早期診斷.
(3)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此法是從鉤體菌體中提取一種抗原成分,將其吸附於人“O"型紅細胞表面,使紅細胞致敏,如遇同屬抗體,則發生紅細胞凝集現象,故稱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本試驗具屬特異性而無群成型的特異性,較顯凝試驗陽性出現早,操作簡便,不需特殊設備條件,適合基層推廣應用.
(4)間接紅細胞溶解試驗:國外常用作鉤體病診斷方法,當新鮮綿羊紅細胞用鉤體抗原物質致敏後,在補體存在的條件下與含有抗體的血清混合時發生溶血,其靈敏性較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為高.
(5)間接熒光抗體法:此法是先將標準鉤體菌株作成塗片,然後將可疑患者的血清滴在有菌的玻片處,經洗滌,如患者血清中具有抗體,抗原抗體結合起來,再用抗人球蛋白熒光抗體與此復合物結合,發生熒光,即為陽性,此法無型特異性.
(6)補體結合試驗.
以上各種方法都是應用特異性抗原來測患者體內的特異性抗體,至於應用特異性抗體來測定體內抗原作為疾病的早期快速診斷的方法近年已有相當的進展,特別是單克隆制備技術的應用使診斷早期鉤體血癥中數量不多的鉤體成為可能,隨著分子生物學的技術發展和應用,鉤體DNA探針已制備成功,並已成功建立瞭聚合酶鏈反應方法早期診斷鉤體病,但這些方法要用於臨床,均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4.肺部X線攝片:輕度者可見肺紋理模糊的網狀陰影,或肺紋理紊亂,或顯著肺紋理增粗,常達肺野最外緣,病變范圍廣泛,中度者肺影像呈小點狀或雪花小片狀,密度低,邊界模糊,部分病灶可融合成1.5~2cm大小的片狀陰影,一般是分散,也可局限在某一區域,重度者在上述點狀或雪花小片陰影基礎上,出現大塊融合,可占肺一葉或多葉,單側或雙側的大部分,多居於中下肺野,肺尖受累者少,影像為大塊雲霧狀密度較高的陰影,但仍有殘留氣泡形成的透明區夾雜其中,與一般肺炎的均勻實變陰影像有所不同.
以上肺部影像在輕度“鉤體血癥型"中約40%病例可見,在中度,重度肺彌漫性出血型患者約80%病例可見,但亦有少數病例(如前述中間型),肺部X線改變與臨床病情不盡一致,上述肺部X線初期或輕度變化,如未及時,有效地治療,可迅速發展為廣泛,嚴重的大塊狀或全肺性影像,肺部X線影像經治療後,多數在5~10天內,個別的在4天內或長達3周後才完全吸收.
鉤端螺旋體病 鉤體病 七日熱 外耳病 外耳氏病 細螺旋體病预防
一、預防
預防措施
一、消滅和管理傳染源開展滅鼠保糧滅鼠防病群眾運動.疫區內應滅鼠,管理好豬、犬、羊、牛等傢畜,加強動物宿主的檢疫工作.發現病人及時隔離進行檢查治療,並對排泄物如尿、痰和病人的血、腦脊液等進行消毒.
二、切斷傳染途徑保護水源和食物,防止鼠和病畜尿污染.應對流行區的水稻田、池溏、溝溪、積水坑及準備開荒的地區進行調查,因地制宜地結合水利建設對疫源地進行改造;加強疫水管理、糞便管理、修建廁所和改良豬圈、不讓畜糞、畜尿進行附近池溏、稻田和積水中;對污染的水源、積水可用漂白粉及其他有效藥物進行噴灑消毒;收割水稻前放幹田水,或放農藥處理;管理好飲食,防止帶菌鼠的排泄物污染食品.
三、保護易感人群在流行地區和流行季節避免在疫水中遊泳、嬉水、涉水.加強個人防護、皮膚塗佈防護藥.盡量穿長統靴和戴膠皮手套,並防止皮膚破損、減少感染機會.
四、藥物預防疫區居民、部隊及參加收割、防洪、排澇可能與疫水接觸的人員,盡可能提前1個月接種與本地區流行菌型相同的鉤體多價菌苗.每年2次,間隔7天.劑量成人第1次1ml,第二次2ml.全程註射後人體產生的免疫力可持續1年左右.以後每年仍需同樣註射.有心、腎疾患、結核病及發熱患者不予註射.
鉤端螺旋體病 鉤體病 七日熱 外耳病 外耳氏病 細螺旋體病治疗
鉤端螺旋體病治療方法
(一)治療
對鉤體病各型均應特別強調“三早、一就地",也就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並不宜長途轉送患者而就地治療.
1.一般治療強調早期臥床休息,給予易消化飲食,保持體液與電解質的平衡,如體溫過高,應反復進行物理降溫至38℃左右.在患者傢中、門診或入院24h內特別在6~24h內密切觀察病情,警惕青黴素治療後的雅-赫反應與肺彌漫性出血的出現.患者尿應采用石灰、含氯石灰等消毒處理.
2.早期及鉤體血癥型的治療
(1)抗菌藥物:青黴素國外常用大劑量,國內多用首次肌內註射40萬U,以後每6~8h再用同等劑量重復,直到體溫下降2天後,或治療共7天,兒童量酌減[5萬U/(kg?d)].發病急驟、中毒癥狀特重者,可給160萬~240萬U/d,分4~6次肌內註射.為瞭預防發生雅-赫反應,可在應用首劑青黴素肌內註射的同時或稍前用氫化可的松200~500mg,用5%葡萄糖註射液稀釋後靜脈滴註或以不稀釋液緩慢靜脈註射.青黴素過敏者,可改用慶大黴素,16萬~24萬U/d,肌內註射.也可采用四環素0.5g/次,4次/d,口服,7天,或多西環素0.1g/次,2次/d,口服,7天.
青黴素治療後的雅-赫反應,一般是在註射首劑青黴素0.5~4h,多數在2h內突然出現寒戰、高熱、頭痛、身痛、脈速、呼吸快等,比原有癥狀更重,或體溫驟降,出現低血壓、休克、冷厥等.反應一般在30min至1h即消失.少數患者可誘發肺彌漫性出血,應立即加強鎮靜劑如哌替啶或氯丙嗪、異丙嗪合劑,氫化可的松200~300mg緩慢靜脈註射或靜脈滴註,必要時還可采用物理降溫,嚴格控制輸液速度,糾正酸中毒,必要時可輔以強心.
(2)鎮靜藥物:對一般鉤體患者,均宜首先肌內註射苯巴比妥鈉0.1~0.2g或異丙嗪、氯丙嗪25~50mg或口服地西泮5mg以控制躁動,有助於防止肺彌漫性出血等重癥的發生.(3)腎上腺皮質激素:如發病特急,體溫超過40℃,或有其他嚴重感染中毒性表現如煩躁不安、神志淡漠、呼吸脈搏偏快、血壓偏低等則可能是肺彌漫性出血的前兆.可酌情用氫化可的松200~500mg加入5%葡萄糖註射液100~200ml靜脈滴註,20~30滴/min.病情緊急時可靜脈緩慢直接推註,並視病情變化重復使用.
3.肺彌漫性出血型的治療
(1)抗菌藥物:首選青黴素,首劑40萬U肌內註射,以後根據病情給藥.先兆期患者,40萬U/8h,肌內註射;極期(出血期)或垂危期患者首劑後40萬U/4h,肌內註射,連續3次,以後每6~8小時40萬U,肌內註射.體溫正常、病情穩定後酌情減量,直到血痰、?音消失超過7天,雖有低熱,仍可停藥.對垂危期患者亦可用青黴素首次40萬U,靜脈緩註,以後24h內每4~6小時1次,肌內註射,待病情好轉後,仍改為每6~8小時1次,肌內註射.國外對鉤體器官損害期患者用大劑量青黴素治療,達320萬~640萬U/d,且未發現雅-赫反應.推測除患者病情可能較輕外,與給藥途徑為靜脈持續滴註,量雖然很大,但單位時間進入體內的並不多.此種給藥方式值得在國內試用、觀察.
(2)鎮靜藥物:應保持患者完全安靜,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檢查和搬動.鎮靜劑的選擇、劑量、用法,應根據病情決定.對先兆期患者采用異丙嗪、氯丙嗪各25~50mg,肌內註射,0.5~1h仍不能達到有效鎮靜者,可再用1次,如仍無效,可用10%水合氯醛20~30ml灌腸,直至較好的鎮靜.如效果仍不滿意,可在糾正缺氧及水鹽代謝紊亂的同時,用哌替啶50~100mg肌內註射.病情穩定24h後可停止應用.對垂危期患者,因多有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使用大劑量哌替啶和氯丙嗪應特別謹慎,此時極度煩躁者可選用異丙嗪50mg肌內註射或10%水合氯醛30ml灌腸.
(3)腎上腺皮質激素:主要用氫化可的松,對因缺氧引起的腦水腫的病例,可加用地塞米松10~20mg靜脈註射.氫化可的松成人總劑量一般為400~600mg/d靜脈滴註,個別毒血癥特別嚴重者,可達1000~2000mg/d,劑量大小應根據起病早晚與病情決定.對先兆期患者,病情不太嚴重者,用200~500mg/d即可.對極期患者首劑500mg加入5%葡萄糖註射液100ml,靜脈滴註,對垂危期患者可用琥珀酸鈉氫化可的松500mg靜脈緩慢註射,必要時,直至病情穩定好轉以後,酌情減量,稀釋靜脈滴註.
(4)輸液:應酌情靜脈輸液.但輸液速度在病情嚴重的患者不宜過快,特別是對肺彌漫型出血患者伴發低血壓時,一般為20滴/min左右.如對此種病例采用一般常規擴容補液以提高血壓,常可迅速誘發肺彌漫性出血的嚴重後果.若確定為合並感染中毒性休克,可在嚴密觀察下適當加快輸液速度.
(5)強心藥物:如有第一心音減弱、奔馬律、心臟擴大,或有竇性心動過速,心率>120次/min,或其他快速室上性心律者,可采用毒毛花苷K0.25mg加入10%葡萄糖註射液10ml由緩慢靜脈註射或靜脈滴註;必要時3~4h後可重復應用0.125~0.25mg,1次,24h用量不超過1mg.其他如去乙酰毛花苷亦可選用.
經上述治療2~4h後,若患者仍高熱、煩躁不安、脈搏有力,可用30%溫乙醇全身擦浴,使皮膚發紅,反復數次,直至病情穩定,體溫下降到38℃左右後停止.對經搶救後肺部?音已減少或消失而缺氧無改善者,多有陳舊黏液血痰梗阻呼吸道,可用中西藥物氣熏,強力化痰、祛痰.極個別患者,經口鼻不斷湧血阻礙呼吸,一般吸氧無效時,近年有報道經氣管切開後用呼吸器呼氣末加壓給氧,自氣管內直接吸出積血並連續輸新鮮血、血小板等,因而得以脫險的病例.國內左鵬鷗采用較大劑量山莨菪堿治療本型患者5例.方法為10mg/15min靜脈註射,1~4h好轉後改10mg/1~2h,靜脈滴註.一般12h後即顯著好轉,5例痊愈,每例用山莨菪堿總量50~140mg.肺彌漫性出血型病情較重,但如在先兆期或極期處理恰當,患者反應較好則病情常在2~4h開始穩定,6~12h逐漸進步,24h後一般即脫離危險,且恢復後常不留任何後遺癥.
4.黃疸出血型的治療對輕、中度患者,在抗菌療法的基礎上,適當對癥治療即可,對重癥患者,應加強下述療法.
(1)出血處理:維生素K110~20mg靜脈滴註,或維生素K38mg/次,2次/d,肌內註射.同時可用大劑量維生素C3~5g,1次/d,靜脈滴註,亦可用雲南白藥及其他止血劑.出血嚴重或有失血性休克者,爭取多次少量輸新鮮血,靜脈適量輸液,補充血容量.
(2)精心護理:患者應臥床休息,記錄出入量,給予易消化飲食,胃腸道出血者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昏迷患者應註意口腔衛生,勤翻身,保持皮膚清潔,預防褥瘡及繼發性感染,給予鼻飼,保證充足的營養等.
(3)保護肝臟:可適當的應用保護肝細胞的藥物,如多烯磷脂酰膽堿(易善復)、硫前列酮(前列腺素E)等細胞膜保護劑.亦可給予抑制肝臟炎癥的藥物,如復方甘草酸等降酶退黃藥物.同時預防和糾正肝性腦病.(4)保護腎臟:參閱腎衰竭型的治療.
5.腎衰竭型的治療對輕癥患者,在抗菌療法的基礎上,適當對癥治療,腎臟損害大多可自行恢復.對重癥患者,需進行透析治療,並註意水電解質平衡.
6.腦膜腦炎型的治療除青黴素劑量宜偏大、療程宜偏長外,可配合中醫中藥處理.中醫稱“暑痙型",是暑熱之邪亢盛,深入營分,熱極風動.方藥為清營湯加減,另服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
7.後發癥的治療後發熱、反應性腦膜炎等後發癥,一般僅采取對癥治療,短期即可緩解.必要時,可短期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則恢復更快.
(1)眼後發癥的治療:擴瞳,用1%阿托品溶液滴眼一至數次.如瞳孔不能充分擴大或虹膜後粘連未能拉開,則可用10%去氧腎上腺素溶液滴眼,1%去氧腎上腺素結膜下註射或用強力擴瞳劑(1%阿托品,4%可卡因,0.1%腎上腺素各0.1m1)結膜下註射等,使瞳孔擴大至最大限度,將已形成的虹膜後粘連盡可能拉開.瞳孔擴大後以1%阿托品點眼1~3次/d,保持至痊愈後數日到2周.眼部熱敷,20min/次,2~4次/d,局部應用可的松滴眼或結膜下註射.重癥患者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內服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靜脈滴註.其他可用1%~2%乙基嗎啡(狄奧寧)滴眼劑滴眼,內服水楊酸鈉.對後部葡萄膜炎可用煙酸、妥拉唑林、山莨菪堿、碳酸氫鈉靜脈滴註等,以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恢復期內服碘化鉀合劑.重癥患者當其他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應用免疫抑制劑.
(2)神經系統後發癥的治療:早期應用大劑量青黴素,並給與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有癱瘓,可給針炙、推拿治療.口服維生素B1、B6、B12及血管擴張藥,亦可選用中藥治療.早期治療,患者多能恢復.晚期開始治療者,可能遺留不同程度的後遺癥.
(二)預後
鉤體病的預後與治療的早晚個體差異、疾病類型有關.起病48h內接受抗生素與相應對癥治療者,恢復快,很少死亡.但如遷延至中、晚期,則病死率增高.肺彌漫性出血型垂危期、黃疸出血型出現廣泛出血或肝、腎衰竭與腦膜腦炎型有深昏迷、抽搐者,則預後不良.葡萄膜炎與腦內動脈栓塞者有時可遺留長期眼部與神經系統後遺癥.
鉤端螺旋體病 鉤體病 七日熱 外耳病 外耳氏病 細螺旋體病饮食
飲食方面要做到規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為主.選擇營養價值高的植物或動物蛋白,如牛奶、蛋類、魚類、瘦肉、各種豆制品等.各種新鮮蔬菜、瓜果富含維生素,營養價值高.
鉤端螺旋體病 鉤體病 七日熱 外耳病 外耳氏病 細螺旋體病并发症
一、並發病癥
並發癥有心肌炎、肺彌漫性出血、溶血性貧血、腎衰竭等疾病.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