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痹癥

小兒麻痹癥

小兒麻痹癥

小兒麻痹癥百科

小兒麻痹癥又稱脊髓灰質炎(poliomyelitis,以下簡稱polio),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流行時以隱匿感染和無癱瘓病例為多,兒童發病較成人為高,普種疫苗前尤以嬰幼兒患病為多,故稱小兒麻痹癥(Infantileparalysis).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咽痛和肢體疼痛,部分病人可發生弛緩性麻痹.其主要病變在脊髓灰質,損害嚴重者可有癱瘓後遺癥.自50年代末普遍采用疫苗預防本病後,其發病率已大大下降,天花於70年代被消滅後,小兒麻痹癥已定為本世紀末下一個被消滅的目標.

小兒麻痹癥

小兒麻痹癥

小兒麻痹癥病因

[病因與發病機制]

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virus)屬於小RNA病毒科的腸道病毒,按其抗原不同,、可分為I、Ⅱ、Ⅲ型,各型間很少交叉免疫.該病毒體外存活力很強,在水和糞便中存活甚久,低溫環境中能長期保存活力;高溫、紫外線照射和漂白粉、雙氧水等氧化劑均能殺滅之.病毒從咽部或腸壁進入局部淋巴組織中增殖,同時向外排出病毒,此時機體免疫反應強,病毒可被消除,則形成隱性感染;如果免疫應答未能將局部病毒清除,病毒可經淋巴進入血循環,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癥,進而擴散到全身淋巴組織中增殖,病毒大量增殖後再次人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癥.如果病毒未侵犯神經系統,機體免疫系統又能清除病毒則形成頓挫型感染;病毒侵入神經系統,輕者不發生癱瘓,稱無癱瘓型;重者發生癱瘓,稱癱瘓型.在此期間,一些因素如勞累、感染、局部刺激(如外傷、肌內註射)、手術及預防接種均可使機體抵抗力降低,使病情加重,並可促進癱瘓的發生.

[病理]

病理變化以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損害為主,尤以頸段和腰段損害多見,其次是腦幹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其他部位.神經細胞內胞漿溶解,周圍組織充血、水腫,血管周圍炎性細胞浸潤.急性期後,水腫和炎癥消退,神經細胞可逐漸恢復功能.病變嚴重者則神經細胞壞死、瘢痕形成,則可造成持久性癱瘓.其它病變為局灶性心肌炎、間質性肺炎、肝及其它臟器充血和血腫、淋巴結增生腫脹等.

小兒麻痹癥

小兒麻痹癥

小兒麻痹癥症状

[臨床表現]

1.潛伏期一般為5-14天.臨床表現因輕重程度不等而分為無癥狀型,占90%以上;頓挫型占4%~8%.癱瘓型為本病之典型表現,可分為以下各期.

2.前驅期 主要表現為發熱、納差、乏力、多汗、咽痛、咳嗽及流涕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尚可見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癥狀.持續1-4天,多數患者體溫下降,癥狀消失,稱頓挫型.

3,癱瘓前期 可從前驅期直接發展至本期,也可在前驅期熱退後1~6天再次發熱至本期(雙峰熱)開始,也可無前驅期而從本期開始.本期特點是:出現高熱、頭痛、頸強直、腦膜刺激征陽性等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癥狀及體征,同時伴有頸、背、四肢肌肉疼痛及感覺過敏.小嬰兒拒抱,較大患兒體檢可見:①三角架征(tripodsign):病兒在床上坐起時需兩臂向後伸直以支撐身體呈特殊的“三角架征";②吻膝試驗(虹ss-the-kneetest)陽性:小兒坐起後不能自如地彎頸使下頜抵膝;③頭下垂征(headdropsign):將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軀幹時,頭與軀幹不平行(正常者頭與軀幹平行).亦可有多汗、皮膚微紅、煩躁不安等自主神經系統癥狀.此時腦脊液已出現異常,呈現細胞蛋白分離現象.若3~5天後熱退則無癱瘓發生;若病情繼續發現,且出現反射改變(最初是淺反射,以後是深腱反射抑制),可能發生癱瘓.

4.癱瘓期 癱瘓大都於癱瘓前期的第3-4天出現,無法截然將這兩期分開,特別是不出現雙峰熱時,前驅期直接進入癱瘓期.癱瘓隨發熱而加重,熱退後癱瘓不再進展,無感覺障礙.可分為以下幾型:

(1)脊髓型:最常見.癱瘓的特點是兩側不對稱的弛緩性癱瘓,多見單側下肢.近端大肌群常較遠端小肌群癱瘓出現早且重.如累及頸背肌、膈肌、肋間肌時,可出現豎頭及坐起困難、呼吸運動障礙、矛盾呼吸等表現.腹肌或腸肌癱瘓則可發生頑固性便秘;膀胱肌癱瘓時出現尿瀦留或尿失禁.

(2)延髓型:病毒侵犯延髓呼吸中樞、循環中樞及腦神經核,可見顱神經麻痹及呼吸、循環受損的表現.

(3)腦型:較少見.表現為高熱、意識障礙、嗜睡或昏迷、上神經元癱瘓等.

(4)混合型:兼有以上幾型的表現,常見脊髓型合並延髓型.

5.恢復期 癱瘓肢體功能逐漸恢復,一般從肢體遠端開始,繼之近端大肌群,輕癥1-3個月恢復,重癥需6~18個月.

6.後遺癥期 如果神經細胞損傷嚴重,某些肌群的功能不能恢復,就會出現長期癱瘓.

繼而肌肉萎縮,肢體發生畸形,如脊柱彎曲、足內翻或外翻、足下垂等,而影響其功能使其不能站立、行走或跛行.

小兒麻痹癥

小兒麻痹癥

小兒麻痹癥检查

[實驗室檢查]

1.腦脊液 癱瘓前期始出現異常,其變化與病毒性腦炎相似,細胞數通常在(50-500)x106/L之間,早期中性粒細胞增多,蛋白增加不明顯,這種細胞蛋白分離現象對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至癱瘓第3周,細胞數多已恢復正常,而蛋白質仍繼續增高,4~6周後方恢復正常.

2.病毒分離 起病後1周內,從患兒鼻咽部、血、腦脊液及糞便中可分離出病毒.

3.血清學檢查 用中和試驗或補體結合試驗檢測血中特異性抗體,病程中雙份血清抗體滴度4倍以上增高有診斷意義.ELISA法檢測血及腦脊液中特異性IgM抗體,陽性率高,第1~2周即可出現陽性,可作早期診斷.近年來也有采用已知抗原的免疫熒光法檢測抗體,亦有快速診斷的作用.

小兒麻痹癥预防

[預防]

1.控制傳染源 對病人和疑似病人應及時隔離,自起病日起至少隔離40天,密切接觸的易感者進行醫學觀察20天.

2.切斷傳播途徑 病人衣物用具應煮沸或日光下曝曬2小時消毒.因隱性感染者極多,應廣泛搞好飲水衛生、個人衛生和糞便管理.

3,保護易感者 主動免疫是預防本病的主要而有效的措施.

(1)主動免疫:目前普遍采用脊髓灰質炎混合多價糖丸,一般首次免疫從2月齡開始連服3次,間隔4~6周,4歲時再加強一次.

(2)被動免疫:未服過疫苗而與患者有密切接觸的5歲以內小兒或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兒童應及早註射丙種球蛋白0.3~0.5ml/(kg·次),每日1次連用2日,可防止發病或減輕癥狀.

小兒麻痹癥治疗

[治療]

目前尚無藥物可控制癱瘓的發生和發展,隻是對癥處理.

1.前驅期和癱瘓前期 必須臥床休息至熱退後1周,避免勞累過度和肌註或進行任何手術;全身肌肉痙攣不適和疼痛,局部可用溫熱敷或口服鎮痛劑.靜脈滴註高滲葡萄糖及維生素C,可減輕神經組織水腫.有條件可靜脈輸註丙種球蛋白400mg/(kg·d)連用2~3天,可中和病毒,有減輕病情作用.早期應用α-幹擾素可抑制病毒復制,還有重要免疫調節作用, 100萬U/d肌註,14天為一療程.

2.癱瘓期 睡平板床,癱瘓肢體置功能位置,防止下垂或其他畸形.地巴唑有興奮脊髓擴張血管的作用,0.1~0.2mg/(kg·d)頓服,10天為一療程.加蘭他敏0.05-0.1mg/(kg·d)肌註,一般急性期後用,促進神經傳導,20-40天為一療程.VitBl2能促進神經細胞的代謝,0.1mg/夭肌註.其他對癥治療:如呼吸肌癱瘓者應給氧,並及早采用人工呼吸器;呼吸中樞麻痹者可用呼吸興奮劑、吞咽困難者輸液或用胃管保證營養.同時選用適宜的抗生素,防止肺部繼發感染.

3.恢復期及後遺癥期 可通過按摩、針灸、理療及功能鍛煉等方法,促進肌肉功能恢復,防止發生肌萎縮.如有肢體畸形,可用手術矯正.

小兒麻痹癥饮食

小兒麻痹癥食療方(資料僅供參考,具體請詢問醫生)

1.瓜蔞根粉15克,粳米50克,共煮成粥.適於肺熱津傷者.

2.鮮百合、粳米各50克,白糖適量.米煮粥至半熟加入百合同煮至熟,調入白糖即成.適於肺熱傷津者.

3.山藥、薏苡米各60克,柿霜餅24克,山藥、薏米煮熬至熟,再將柿霜餅顧碎入粥中,熬至熟爛即成.適於肺熱傷津者.

4.赤小豆50克,粳米200克煮成粥,放入適量食鹽、少許味精即成.適於濕熱浸淫者.

5.冬瓜200克,去皮煮湯.適於濕熱浸淫者.

6.薏米500克,煮粥加適量白糖即可.適於濕熱浸淫者.

7.白粳米150克,武火煮沸,文火燜熟,用於日常正餐.適於脾胃虛熱者.

8.山藥200克,陳皮3克,紅棗500克,鮮扁豆50克.將紅棗肉、鮮扁豆切碎,山藥切薄片,陳皮切絲,共同合勻,做成糕,上籠,用武火蒸20分鐘即可.適於脾胃虛熱者.

9.紅棗10個,粳米100克共煮粥,熟後加冰糖汁少許即成.適於脾胃虛熱者.

10.桑椹蛋糕:桑椹30克,女貞子20克,旱蓮草30克,共煎汁,將汁同500克雞蛋、300克糖、200克面粉和成面團,加入發面,待面發起後,加堿,試好酸堿度,做成糕上籠蒸熟即可.適用於肝腎虧虛者.

11.枸杞子30克,粳米100克,共煮成粥即可.適用於肝腎虧虛者.

12.治療小兒麻痹癥的食療方包括豬腎22上洗凈切成顆爛狀,和粳米30克,加入適量蔥白、五香粉、生薑、食鹽共煮成粥.食用後對小兒麻痹後遺癥有顯效.適用於肝能虧虛者.

小兒麻痹癥并发症

[並發癥]

多見於延髓型患者,呼吸肌麻痹者易繼發吸人性肺炎、肺不張.尿瀦留易並發泌尿系感染;長期臥床可致褥瘡、肌萎縮、骨質脫鈣、尿路結石和腎衰竭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眼科重癥肌無力 眼科假麻痹性重癥肌無力 眼科重癥肌無力癥 氣性膀胱炎 氣腫性膀胱炎 氣腫性膀胱炎 外傷性低顱內壓綜合征 臍膨出 羊膜疝 突臍 臍心 臍突出 臍帶疝 星形細胞瘤 子宮腺肌病 N85.856 子宮內子宮內膜異位癥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