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百科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瞭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各種各樣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征.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病因

頸椎間盤變性(25%):

其主要病理改變是:早期為頸椎間盤變性,髓核的含水量減少和纖維環的纖維腫脹,變粗,繼而發生玻璃樣變性,甚至破裂,頸椎間盤變性後,耐壓性能及耐牽拉性能減低,當受到頭顱的重力和頭胸間肌肉牽拉力的作用時,變性的椎間盤可以發生局限性或廣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間盤間隙變窄,關節突重疊,錯位,以及椎間孔的縱徑變小,由於椎間盤的耐牽拉力變弱,當頸椎活動時,相鄰椎骨之間的穩定性減小而出現椎骨間不穩,椎體間的活動度加大和使椎體有輕度滑脫,繼而出現後方小關節,鉤椎關節和椎板的骨質增生,黃韌帶和項韌帶變性,軟骨化和骨化等改變.

頸椎間盤向四周膨隆(15%):

由於頸椎間盤向四周膨隆,可將其周圍組織(如前,後縱韌帶)及椎體骨膜掀起,而在椎體與突出的椎間盤及被掀起的韌帶組織之間形成間隙,稱"韌帶間盤間隙",其中有組織液積聚,再加上微細損傷所形起的出血,使這種血性液體發生機化然後鈣化,骨化,於是形成瞭骨贅,椎體前後韌帶的松弛,又使頸椎不穩定,更增加瞭受創傷的機會,使骨贅逐漸增大,骨贅連同膨出的纖維環,後縱韌帶和由於創傷反應所引起的水腫或纖維疤痕組織,在相當於椎間盤部位形成一個突向椎管內的混合物,就可能對脊神經或脊髓產生壓迫作用.

鉤椎關節壓迫神經根及椎動脈(15%):

鉤椎關節的骨贅可從前向後突入椎間孔壓迫神經根及椎動脈,椎體前緣的骨贅一般不會引起癥狀,但文獻上也有這種前骨贅影響吞咽或造成嘶啞的報告,脊髓及神經根受壓後,開始時僅為功能上的改變,如不及時減輕壓力,逐漸會產生不可逆的變化,因此如果非手術治療無效,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補充說明:

頸椎病主要因為頸椎間盤和頸椎及其附屬結構的退行性改變引起.

頸椎病的發病機制和腰椎間盤突出癥一樣,不能單純用機械壓迫因素來解釋,還有血管因素和化學因素在起作用,因而引起水腫及炎癥引發或加重瞭神經癥狀.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症状

臂叢神經痛:臂叢神經痛疼痛局限於臂叢神經所支配的范圍內,刺激或壓迫臂叢使疼痛加劇.

(一)特發性臂叢神經痛或臂叢神經炎:泛指肩胛帶和上肢疼痛肌無力和肌萎縮綜合征(神經痛性肌萎縮),癥狀復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17號染色體q25位點)成年人多見,有感染和疫苗接種史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病初伴發熱和全身癥狀典型以肩部&上肢劇烈疼痛起,病數日內出現上肢肌無力反射改變,感覺障礙C5和C6節段易受累導致肌萎縮,單側也可為雙側.

(二)繼發性臂叢神經痛:肩部及上肢不同程度疼痛持續或陣發性加劇夜間及肢體活動疼痛明顯臂,叢分佈區感覺障礙肌萎縮腱反射減低自主神經障礙,若是頸椎病引起本病常在40~50歲起病男性多見;病程緩慢,反復發作;感覺神經根(C5C6多見)受壓導致根性神經痛多,為前臂橈側和手指觸電樣疼痛,伴感覺減退;運動神經根受壓引起肌痛性疼痛常在上肢近端肩部肩胛區,持續鈍痛和深部鉆刺樣不適感肩部運動受限,病程長可導致凝肩.

運動神經元疾病:本病主要表現,最早癥狀多見於手部分,患者感手指運動無力、僵硬、笨拙,手部肌肉逐漸萎縮,可見肌束震顫.四肢遠端呈進行性肌萎縮,約半數以上病例早期呈一側上肢手部大小魚際肌萎縮,以後擴展到前臂肌,甚至胸大肌,背部肌肉亦可萎縮,小腿部肌肉也可萎縮,肌肉萎縮肢體無力,肌張力高(牽拉感覺),肌束顫動,行動困難、呼吸和吞咽障礙等癥狀.如早期病變性雙側錐體束,則可先出現雙下肢痙攣性截癱.

創傷性樞椎前滑脫:981年,Effendi等根據骨折的穩定程度將其分為三型:①Ⅰ型是穩定的骨折,骨折線可以涉及椎弓的任何部位,C23椎體間結構是正常的.②Ⅱ型骨折是不穩定的骨折,樞椎椎體顯示屈曲或伸展的成角或明顯的向前滑脫,C23椎體間結構已有損傷.③Ⅲ型骨折是移位的骨折,樞椎椎體向前移位並有屈曲,C23小關節突關節發生脫位或交鎖.

最常見的主訴是頸部疼痛和僵硬,其次是麻木和無力,外傷史是明確的,常是車禍或墜落.另一臨床特點是合並有頭和頜面部的損傷,位於前額或下頦,多為皮膚挫傷.有時可有其他椎體和長有骨的骨折.

短頸畸形:先天性頸椎融合畸形有三大臨床特點:頸部短粗、後發際低平、頸部活動受限,但並非所有患者都具有上述特點.

1.頸部短粗:常不太明顯,但仔細觀察其頸部較正常人變短.面部不對稱,從乳突至肩峰的兩側頸部皮膚增寬,呈翼狀頸.

2.後發際低平:主要表現為後發際明顯低於正常人.

3.頸椎活動受限:由於椎體的融合,使頸椎的活動范圍明顯受限,旋轉和側彎受限尤為明顯.多節段和全節段融合活動受限明顯,單節段和下節段融合不太明顯.

4.上頸椎融合引起的短頸畸形,常合並枕頸部畸形:多在早期出現神經癥狀,主要表現為枕部不穩引起的脊髓受壓表現.

5.中低位頸椎融合引起的短頸畸形:此類患者幾乎都是在遭受輕微外傷後出現明顯的神經癥狀.其臨床特點是創傷輕、癥狀重,可造成四肢癱瘓,而X線檢查又不表現出明顯的骨損傷征象.

6.短頸畸形合並頸肋、隱性脊柱裂、神經根或叢分佈畸形:可出現臂痛、腰痛和坐骨神經痛.合並心臟畸形、腎臟畸形者也會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此外,短頸畸形可合並脊柱側彎、高位肩胛骨和蹼狀畸形.

頸椎半脫位:頸椎前半脫位的癥狀比較輕,主要表現在局部,如頸部易勞累,局部疼痛、酸脹、乏力;頭頸伸屈和旋轉功能受限;頸部肌肉痙攣,頭頸呈前傾、自身感覺僵硬;損傷節段的棘突和棘突間隙腫脹並具有壓痛,椎前側也可有觸痛.

神經系癥狀較為少見,即使發生也多不嚴重,有時表現為神經根受刺激的癥狀和體征.但頸椎半脫位的真正意義還在於其容易造成日後不穩,椎間盤的退變加劇.若椎體間的這種不穩持續存在,根據Wolf定律,椎間盤上下方椎體必然通過骨質增生,增加椎體間接觸面來增加穩定性.骨質的增生可造成椎管矢狀徑變短,嚴重時壓迫脊髓,使脊髓慢性損傷,其臨床表現與頸椎病相似.

頸椎管狹窄:1.感覺障礙:主要表現為四肢麻木、過敏或疼痛.大多數患者具有上述癥狀,且為始發癥狀.主要是脊髓丘腦束及其他感覺神經纖維束受累所致.四肢可同時發病,也可以一側肢體先出現癥狀,但大多數患者感覺障礙先從上肢開始,尤以手臂部多發.軀幹部癥狀有第二肋或第四肋以下感覺障礙,胸、腹或骨盆區發緊,謂之“束帶感",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

2.運動障礙:多在感覺障礙之後出現,表現為錐體束征,為四肢無力、僵硬不靈活.大多數從下肢無力、沉重、腳落地似踩棉花感開始,重者站立行走不穩,易跪地,需扶墻或雙拐行走,隨著癥狀的逐漸加重出現四肢癱瘓.

3.大小便障礙:一般出現較晚.早期為大小便無力,以尿頻、尿急及便秘多見,晚期可出現尿瀦留、大小便失禁.

4.體征:頸部癥狀不多,頸椎活動受限不明顯,頸棘突或其旁肌肉可有輕壓痛.軀幹及四肢常有感覺障礙,但不很規則,軀幹可以兩側不在一個平面,也可能有一段區域的感覺減退,而腰以下正常.淺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睪反射多減弱或消失.深感覺如位置覺、振動覺仍存在.肛門反射常存在,腱反射多明顯活躍或亢進,Hoffmann征單側或雙側陽性,這是頸6以上脊髓受壓的重要體征.下肢肌肉痙攣側可出現Babinski征陽性,髕、踝陣攣陽性.四肢肌肉萎縮、肌力減退,肌張力增高.肌萎縮出現較早、且范圍較廣泛,尤其是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的患者,因病變基礎為多節段之故,因而頸脊髓一旦受累,往往為多節段.但其平面一般不會超過椎管狹窄最高節段的神經支配區.

頸椎過伸性損傷:1.頸部癥狀:除頸後部疼痛外,因前縱韌帶的受累,亦同時伴有頸前部的疼痛.頸部活動明顯受限,尤以仰伸(切勿重復檢查).頸部周圍多伴有明顯的壓痛.

2.脊髓受損癥狀:因病理改變位於中央管周圍,愈靠近央管處病變愈嚴重,因此錐體束深部最先受累.臨床上表現為上肢癱瘓癥狀重於下肢,手部功能障礙重於肩肘部.感覺功能受累主要表現為溫覺與痛覺消失,而位置覺及深感覺存在,此種現象稱為感覺分離.嚴重者可伴有大便失禁及小便瀦留等.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1.一般概況: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的發生與發展一般均較緩慢,因此患者早期可不出現任何臨床癥狀但當骨化塊增厚增寬到一定程度引起頸椎椎管狹窄時,或是病變進程較快及遇有外傷時或後縱韌帶骨化雖不嚴重但伴有發育性椎管狹窄癥時則可造成對脊髓或脊髓血管的壓迫,因而患者多在中年以後出現癥狀.

2.頸部癥狀:病變早期,患者頸部可由無痛而逐漸出現輕度酸痛及不適;頸椎活動大多正常或有輕度受限,以頭頸後伸受限為明顯;當被動活動超出其正常活動范圍時,可引起頸部疼痛或酸脹感.

3.神經癥狀:主要是脊髓壓迫癥狀,其特點是不同程度的可有間歇期的、慢性進行性、痙攣性四肢癱瘓.一般先從下肢開始,漸而出現上肢癥狀.少數病例亦可先出現上肢癥狀或四肢同時發病.

(1)上肢癥狀:主要是一側或雙側手部或臂部肌力減弱,並又出現麻木無力及手部活動靈活性減退,嚴重者不能拿筆持筷或捏取細小物品;患者握力大多減退,肌肉呈中度或輕度萎縮,尤以大、小魚際為明顯.

(2)下肢癥狀:主要表現為雙下肢無力抬舉困難,拖地而行或步態顫抖不穩,有踩棉花感.內收肌痙攣明顯者行路呈剪式步態.同時可有雙下肢麻木、無力及痙攣嚴重者不能自行起坐及翻身,完全癱於床上.下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或活躍,髕陣攣陽性,病理反射多為陽性,可有深感覺及淺感覺減退.

(3)其他癥狀:主要是尿道括約肌功能障礙,表現為排尿困難或小便失禁;排便功能亦多低下,每3~5天一次,常有便秘及腹脹.患者胸腹部可有束帶感,並易於查出痛覺障礙平面腹壁反射及提睪反射減弱或消失.

4.後縱韌帶骨化癥脊髓受累程度的分型

脊髓及脊神經根受累的程度不一甚至可毫無改變.臨床上一般是根據神經組織受累的程度不同而分為以下五型:

(1)脊髓橫斷癱瘓型:包括四肢麻木、運動障礙手指精巧活動受限步行困難及排尿失控等表現.

(2)佈朗征:表現為一側運動麻痹而對側感覺障礙,此在後縱韌帶骨化癥中較為常見.

(3)襪套樣麻痹型:手與足的指、趾部感覺異常(麻木異物感)並伴有手足的運動障礙等,呈套狀.

(4)脊髓中央管型:表現為手部嚴重癱瘓而足部卻幾乎沒有癥狀,或僅有輕度運動障礙.

(5)神經根型:患者有頸項部疼痛或一側上肢疼痛.

頸椎結核:1.全身癥狀:患者常有全身不適、倦怠乏力、食欲減退、身體消瘦、午後低熱、夜間盜汗、脈率加快、心慌心悸和月經不調等輕度中毒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如膿腫發生混合感染可出現高熱.兒童患者發熱可能比較明顯,常有性情急躁,不喜玩耍,抱時啼哭和夜間驚叫現象.大部分患者有營養不良及貧血.患者若合並有肺結核,可出現咳嗽、咳痰、咯血或呼吸困難.合並有泌尿系統結核,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和血尿等癥狀.

2.局部癥狀:頸部輕微持續性鈍痛,後伸則加劇,勞累後加重,臥床休息可減輕.夜間痛不明顯,患者多能較好地睡眠,這與惡性腫瘤不同.病變加重刺激或壓迫神經根後疼痛可向肩部、上肢或枕後放射.患部棘突有壓痛和叩擊痛.

3.頸部僵硬:方向的運動都受限制,低頭視物連同軀幹一同轉動,多由於疼痛後病椎周圍肌群的保護性痙攣所致.有些患者常有斜頸畸形;部分患者頭前傾、頸短縮、喜用雙手托住下頜部以免在行動中加劇疼痛.此亦稱拉斯特(Rust)征.寰樞椎關節受累後頭部旋轉功能大部分消失.後凸畸形多不明顯,多為生理曲度變平.

頸前膿腫形成時,可出現咽部不適感,發音聲調改變,睡眠時鼾聲大作,重者可出現呼吸及吞咽困難.少數患者自口腔吐出膿汁、死骨片和幹酪樣物質,系咽後膿腫或食管後膿腫破潰所致.體檢時可在咽後部及頸部兩側觸及膿腫.頸後三角區的波動性膿腫,多提示寒性膿腫.

頸椎結核發生脊髓受壓時,患者可出現痙攣性癱瘓.壓迫較輕者可出現不完全截癱,可有運動障礙,亦可合並有感覺障礙及括約肌障礙.壓迫較重者,可出現完全截癱而有明顯的感覺障礙平面.肢體的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如巴彬斯基征多為陽性.

頸椎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頸痛慢性頸痛是本病特征性表現,多為持續性鈍痛,活動時可誘發或加劇,頸2~3或頸5~6小關節受到創傷和勞損發生率高,相當發病率也高,不同節段的小關節病變可引起不同區域的疼痛.牽涉痛由於頸神經根在頭,頸,胸,上肢等有廣泛分佈,因此除局部疼痛外,還常可引起牽涉痛表現,頭痛主要由於頸2~3小關節受累引起的牽涉痛.局部體征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常有明顯固定壓痛,活動時間加劇,頸部可因疼痛而使頸部活動減少,甚至頸部可處於強迫體位,局部相應支配小關節的脊神經後內側支阻滯可使疼痛緩解.

急性頸椎間盤突出癥:本病起病急,大多數病例有明顯頭頸部外傷史,有的可因輕微損傷起病,甚至伸懶腰亦可誘發.臨床表現因壓迫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較大差異.根據椎間盤突出部位及壓迫組織不同,本病可分為三型:側方型、中央型、旁中央型.

1.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癥:突出部位在後縱韌帶外側和鉤椎關節內側,突出的椎間盤壓迫由該處通過的頸脊神經根而產生根性壓迫癥狀.表現為頸痛,僵硬,活動受限,猶如“落枕";頸部過伸時可產生劇烈疼痛,並可向肩胛或枕部放射;一側上肢有疼痛或麻木感,但很少兩側同時發生.頸部處於僵直位;病變節段椎旁壓痛,叩痛,下頸椎棘突間及肩胛內側可有壓痛;頸脊神經根張力試驗和Spuring試驗陽性;受累神經根支配區感覺,運動和反射改變,支配肌肉可有萎縮及肌力減退現象.

2.中央型頸椎間盤突出癥: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脊髓正前方,可壓迫脊髓雙側的前面而產生脊髓雙側壓迫癥狀.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四肢無力,下肢往往重於上肢,表現為行走不穩;病情嚴重者出現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癱瘓;大,小便功能障礙,表現為尿瀦留和排便困難.不同程度的四肢肌力下降;感覺異常,深淺感覺均可受累,依椎間盤突出節段不同感覺異常平面的高低而異;四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可出現髕陣攣及踝陣攣陽性,病理征如Hoffmann,Openheim征陽性.

3.旁中央型頸椎間盤突出癥:突出部位偏於一側而介於頸脊神經根和脊髓之間,壓迫單側神經根和脊髓,除有側方型癥狀,體征外,尚有不同程度的單側脊髓受壓癥狀,表現為不典型的Brown-Sequard綜合征,此型常因劇烈的根性疼痛掩蓋瞭脊髓壓迫癥,而一旦表現脊髓壓迫時,病情多較嚴重.

寰樞椎旋轉脫位固定:1.特發性斜頸:斜頸的特征是向一側傾斜20°並呈輕度屈曲,為“雄性知更鳥"姿勢,長期的斜頸致頭面部發育不對稱.

2.頸部僵硬可使患者頭頸旋轉功能受限明顯.

3.枕頸部有疼痛.

4.活動受限可使頭頸固定.

頸肋綜合征:1.癥狀

(1)好發於40歲以後的女性,右側多於左側.

(2)頸部不適、強硬、頸肩痛,同時放射到肘關節、前臂尺側、手的4指及5指,疼痛伴有麻木,白天疼痛厲害,休息時則有緩解.抬高上肢時疼痛消失或減輕;向下牽拉上肢則疼痛加劇.

(3)抬肘工作容易疲勞,手無力、不自覺的丟落持物.

(4)手與指出現反復腫脹、寒冷、蒼白、發紺或麻木刺痛,為血管受累表現.極嚴重者可發生手指間的壞疽.有時出現交感神經癥狀與血管癥狀不易區別.

2.體征

(1)頸部基底壓痛,頸椎活動受限.

(2)在頸肋部加壓能引出局部壓痛及放射痛.

(3)在鎖骨上區偶可觸及飽滿的搏動並能觸及一個有壓痛的腫物.在鎖骨下動脈處可聽到雜音.患者手發涼、橈動脈搏動弱甚至消失.皮膚光亮、指甲碎裂或指間發生潰瘍.嚴重者出現運動癥狀,患手無力、肌萎縮和手內在肌的顫動.

(4)尺神經受壓時第4、5指感覺過敏並有骨間肌、小魚際肌與母內收肌萎縮.正中神經受影響表現為大魚際肌萎縮,有時二、三頭肌與橈骨膜反射等減低.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检查

一、頸椎的試驗檢查

頸椎病的試驗檢查即物理檢查,不需借助儀器,它包括:

1.前屈旋頸試驗:令患者頸部前屈,囑其向左右旋轉活動,如頸椎處出現疼痛,表明頸椎小關節有退行性變.

2.椎間孔擠壓試驗(壓頂試驗):令患者頭偏向患側,檢查者左手掌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拳輕叩左手背,則出現肢體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傳遞到椎間孔變小,有根性損害;對根性疼痛厲害者,檢查者用雙手重疊放於頭頂,間下加壓,即可誘發或加劇癥狀,當患者頭部處於中立位或後伸位時出現加壓試驗陽性稱之為Jackson壓頭試驗陽性.

3.臂叢牽拉試驗:患者低頭,檢查者一手扶患者頭頸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這稱為Eaten試驗,如牽拉同時再迫使患肢作內旋動作,則稱為Eaten加強試驗.

4.上肢後伸試驗:檢查者一手置於健側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於患者腕部,並使其逐漸向後,外呈伸展狀,以增加對頸神經根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表明頸神經根或臂叢有受壓或損傷.

二、頸椎病的X線檢查

正常40歲以上的男性,45歲以上的女性約有90%存在頸椎椎體的骨刺,故有X線平片之改變,不一定有臨床癥狀,現將與頸椎病有關的X線所見分述如後:

正位:觀察有無樞環關節脫位,齒狀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鉤錐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或變窄.

三、側位

1.曲度的改變:頸椎發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彎曲.

2.異常活動度:在頸椎過伸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中,可以見到椎間盤的彈性有改變.

3.骨贅:椎體前後接近椎間盤的部位均可產生骨贅及韌帶鈣化.

4.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可以因為髓核突出,椎間盤含水量減少發生纖維變性而變薄,表現在X線片上為椎間隙變窄.

5.半脫位及椎間孔變小:椎間盤變性以後,椎體間的穩定性低下,椎體往往發生半脫位,或者稱之為滑椎.

6.項韌帶鈣化:項韌帶鈣化是頸椎病的典型病變之一.

四、斜位

攝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間孔的大小以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情況.

五、頸椎病的肌電圖檢查

頸椎病及頸椎間盤突出癥的肌電圖是由於不論是頸椎病還是頸椎間盤突出癥都可使神經根長期受壓而發生變性,從而失去對所支配肌肉的抑制作用,這樣,失去神經支配的肌纖維,由於體內少量乙酰膽堿的刺激,可產生自發性收縮,因此,在一側或兩側上肢肌肉中出現纖維電位,偶而出現少數束顫位,小用力收縮時,多相電位正常,不出現巨大電位,大用力收縮時,呈完全於擾相,運動單位電位的平均時限和平均電位正常,振幅為1~2毫伏,頸椎病因椎間盤廣泛變性,引起骨質增生,損害神經根的范圍較廣,出現失神經支配的肌肉也多些,在病變的晚期和病程較長的患者,在主動自力收縮時,可以出現波數減少和波幅降低,而頸椎間盤突出癥往往為單個椎間盤突出,其改變多為一側上肢,失神經支配的肌肉范圍呈明顯的節段分佈.

六、頸椎病的CT檢查

CT業已用於診斷椎弓閉合不全,骨質增生,椎體暴破性骨折,後縱韌帶骨化,椎管狹窄,脊髓腫瘤所致的椎管擴大或骨質破壞,測量骨質密度以估計骨質疏松的程度,此外,由於橫斷層圖象可以清晰地見到硬膜鞘內外的軟組織和蛛網膜下腔,故能正確地診斷推間盤突出癥,神經纖維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癥,對於頸椎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

臨床檢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壓痛點椎旁或棘突壓痛,壓痛位置一般與受累節段相一致.

(2)頸椎活動范圍即進行前屈,後伸,側屈及旋轉活動的檢查,神經根型頸椎病者頸部活動受限比較明顯,而椎動脈型頸椎病者在某一方向活動時可出現眩暈.

(3)椎間紮擠壓試驗讓患.者頭向患側傾斜,檢查者左手掌平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掌輕叩擊左手臂背側,如出現根性痛或麻木則為陽性,在神經根癥狀較重者則雙手輕壓頭部即可出現疼痛,麻木表現或加劇.

(4)椎間紮分離試驗對疑有根性癥狀者,患者坐位,雙手托住頭部並向上牽引,如出現上肢疼痛麻木減輕者則為陽性.

(5)神經根牽拉試驗.又稱臂叢牽拉試驗,患者坐位,頭轉向健側,檢查者一手抵住耳後部,一手握住手腕向相反方向牽拉,如出現肢體麻木或放射痛即為陽性.

(6)霍夫曼民征檢查右手輕托患者之前臂,一手中食指夾住其中指,用拇指叩擊中指指甲部,若出現陽性即四指屈曲反射,則說明預部脊髓,神經損傷.

(7)旋頸試驗又稱椎動脈扭曲試驗,病人坐位,做主動旋轉頸部活動,反復幾次,若出現嘔吐或突然跌倒,即為試驗陽性,提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

(8)感覺障礙檢查對頸椎病人做皮膚感覺檢查有助於瞭解病變的程度,不同部位出現的感覺障礙可確定病變頸椎的節段;疼痛一般在早期出現,出現麻木時已進入中期,感覺完全消失已處在病變的後期.

(9)肌力的檢查頸椎病損傷神經根或脊髓者,肌力均下降,若失去神經支配則肌力可為零,根據各肌肉支配的神經不同可判斷神經損傷的部位及節段.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预防

1.閱讀有關頸椎病的書,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

2.保持樂觀精神,樹立與疾病艱苦抗衡的思想,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

3.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餘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4.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5.註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

6.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7.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

8.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

9.註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註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10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退變的作用.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治疗

臂叢神經痛:首先明確病因然後做相關治療.

臂叢神經炎於急性期應使肢體適當休息,減少病肢活動前臂屈曲,並以懸帶掛於胸前避免提重物局部,可予理療針灸疼痛、劇烈,病者可給地塞米松靜滴數天後改用口服治療.

確診頸椎病狀者以保守治療為主首選頸椎牽引,可結合應用針灸推拿理療消炎止痛藥物等.

對於頸胸出口綜合征患者可用懸帶,將上肢肘關節屈曲吊於胸前,以減輕對神經幹的壓迫避免使癥狀加重的各種活動,對於已發現有頸胸出口區結構畸形或保守治療無效且癥狀嚴重的病例,可考慮手術治療以探查臂叢神經解除病變對臂叢的壓迫.

大劑量維生素可以輔助治療.

運動神經元疾病:

1.維生素E和維生素B族口服.

2.輔酶肌註,胞二磷膽堿肌註等治療,可間歇應用.

3.針對肌肉痙攣可用安定,口服,氯苯氨丁酸,分次服.

4.可試用於治療本病的一些藥物,如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幹擾素,卵磷脂,睪酮,半胱氨酸,免疫抑制劑以及血漿交換療法等,但它們的療效是否確實,尚難評估.

5.近年來,隨幹細胞技術的發展,幹細胞治療已成為治療本病手段之一、可緩解並改善病情.

6.患肢按摩,被動活動.

7.蜂針療法,利用蜜蜂尾針按穴位蜇刺能獲得一定療效.

8.吞咽困難者,以鼻飼維持營養和水分的攝入.

9.呼吸肌麻痹者,以呼吸機輔助呼吸.

10.防治肺部感染.

創傷性樞椎前滑脫:治療方法的選擇取決於骨折的穩度程度,大多數創傷性樞椎前滑脫患者采用密切關註的非手術治療可以獲得僅有最小畸形的堅固的骨性愈合,不融合的發生率很低.

1.非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包括頭頸胸石膏石膏頸托,Halo支架和牽引.

2.手術治療:顯然,Levine-EdwardsⅢ型骨折是惟一需要手術治療的Hangman骨折,因後方的小關節突骨折和脫位若不予復位,可引起待續的頸部疼痛.可行後路手術復位及“∞"字鋼絲固定植骨融合術,然後Halo支架制動以獲得植骨的融合和骨折的愈合.

短頸畸形:頸椎融合畸形治療方案的選擇主要根據畸形椎體的數目、部位以及有無神經癥狀對癥治療.

1.單純中下位頸椎融合引起的短頸畸形

早期常無神經癥狀,不需特殊處理,但應註意避免頸椎過度活動,防止外傷,延緩頸椎退變的進程;對頸部外觀醜陋者,可行雙側頸部皮膚“Z"型成形術或雙側胸鎖乳突肌切斷術改善外觀.晚期因頸椎退變引起椎管狹窄出現脊髓受壓癥狀者,可根據脊髓受壓部位行前路或後路減壓術.

2.上頸椎融合引起的短頸畸形

可在早期出現神經癥狀,應予以高度重視.對無神經癥狀者,應隨訪觀察,防止頸部外傷,減少頸部活動或局部頸托固定,對出現神經癥狀者,可采用相應的減壓和穩定手術.

3.短頸畸形創傷合並引起脊髓損傷但不伴有骨性損傷者

應先采用非手術治療,如顱骨牽引或枕頜帶牽引,癥狀消失後給予頭頸胸石膏固定;伴明顯骨折脫位者,則先采用顱骨牽引使之復位,然後根據神經癥狀變化情況選擇治療方案.

4.對短頸畸形合並其他異常如

脊柱側彎、心臟畸形、腎臟畸形和枕頸部畸形等應給予相應的治療.

頸椎半脫位:1.牽引治療:牽引通常可以復位,但不必使用顱骨牽引,枕頜帶牽引就足以復位.牽引時取頭顱正中位,重量2~3kg.拍片證實復位後,持續牽引3周.由於復位後存在嚴重不穩傾向,極易再發脫位,因此復位後應以頭頸胸石膏固定,為期2~3個月.拆石膏後再以頸部支架維持一段時間.手法復位並不足取,若必須做,則需謹慎操作,防止加重損傷.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采用.

2.手術治療:急性期不主張手術.如在後期仍然存在損傷節段的不穩定或伴有遲發性脊髓或神經根壓迫癥者,應手術治療.取頸前路檢間盤摘除、減壓及植骨融合術.若有脊髓壓迫,應施行擴大減壓和植骨固定術.

頸椎管狹窄:對輕型病例可采用理療、制動及對癥處理.多數患者非手術療法往往癥狀獲得緩解.對脊髓損害發展較快、癥狀較重者應盡快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按照入路不同可分為:前路手術、前外側路手術、後路手術.

1.前路手術

前路減壓手術分為兩類:一類為摘除椎間盤突出物,把突向椎管的髓核及纖維環徹底刮除;另一類是摘除硬性突出物減壓,把突向椎管或根管的椎間盤連同骨贅一起切除,或將椎體開一骨槽,並同時植骨.

2.後路手術

全椎板切除脊髓減壓術可分為局限性椎板切除椎管探查減壓和廣泛性椎板切除減壓術.

(1)局限性椎板切除椎管探查減壓術一般切除椎板不超過3個,術中切斷束縛脊髓的齒狀韌帶.脊髓受擠壓較為明顯時,可以不縫合硬脊膜,使它形成一個光滑而松懈的脊髓包膜.

(2)廣泛性椎板切除減壓術適用於發育性的或繼發性的頸椎管狹窄患者,其頸椎管矢狀徑小於10mm,或在10mm~12mm而椎體後緣骨贅大於3mm者,或脊髓造影顯示頸脊髓後方有明顯壓跡且范圍較大者.一般切除頸3~7的5個椎板,必要時還可擴大切除范圍.如關節突增生明顯壓迫神經根時,則應部分切除關節突.本術式可直接解除椎管後壁的壓迫,減壓後頸脊髓後移可間接緩解頸脊髓前方的壓迫.但由於術後瘢痕廣泛形成和收縮,導致術後早期功能恢復滿意,而遠期常可癥狀加重,還可因頸椎後部結構切除廣泛而發生頸椎不穩,甚至前凸或後凸畸形.

3.一側椎板切除脊髓減壓術

該手術目的在於即能解除頸脊髓壓迫、擴大椎管,又能保留頸椎後路大部分穩定結構.手術要點:椎板切除范圍從棘突基底部至外側關節突基底部保留關節突.縱向切除長度為頸2~7.該術式能保證術後頸椎的靜力和動力學穩定.有效持久地保持擴大的椎管容積.CT檢查證實,術後硬膜囊從椎體後緣向後移動,脫離椎管前方的致壓物.術後形成的瘢痕僅為新椎管周徑的1/4.

4.後路椎管擴大成形術

鑒於預後路全椎板切除的許多弊病,各國學者進行瞭各種椎板成形術.由於日本後縱韌帶骨化癥發病率較高,成人X線普查為1.5%~2%.實驗研究證明,開門術後椎管矢狀徑增大而呈橢圓形,瘢痕組織較少與硬膜粘連,故不致壓迫脊髓.由於保留瞭椎板,可以進行植骨融合術,使椎管的穩定性增加.手術方法有①單開門法;②雙開門法.

頸椎過伸性損傷:頸椎過度伸展性損傷的機制和病理變化提示瞭該損傷並不存在因外傷所致的持續椎管的骨性狹窄,或需要復位的明顯骨折脫位.

1.手術療法為主,除一般治療措施外,還要求註意以下四點:

(1)頸部的制動與固定應及早采用顱骨或Glisson帶行持續牽引.牽引力線略向前屈,一般為5°~10°,切勿仰伸.牽引重量不宜過重,1.0~1.5kg即可.

(2)保持呼吸道通暢尤其是對損傷平面較高者,應酌情給予氧氣吸入或行氣管切開.

(3)脊髓脫水療法按前述的方法及要求進行,在臨床上多以地塞米松及高滲葡萄糖溶液為主.

(4)預防並發癥及肢體功能鍛煉應註意預防墜積性肺炎、尿路結石及褥瘡等並發癥,加強以手部為主的雙上肢功能鍛煉與康復.

2.手術治療

不宜在早期進行,除非有明確的骨性致壓物者.一般選擇傷後3周左右手術,此時創傷反應已減退,且病情大多穩定.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後縱韌帶骨化癥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手術治療.

1.非手術治療

對於癥狀輕微,或癥狀明顯但經休息後能得到緩解者,以及年齡較大有器質性疾病者,均可采用非手術療法.常用的有持續頭顱牽引、臥床休息、頸托固定、理療和藥物治療等.由於後縱韌帶的骨化塊既可以對脊髓產生直接接續的壓迫,又可以在頸部活動時對脊髓產生摩擦,采用保守療法將頸部固定後可以消除擦引起的刺激,取得的療效往往較預期的為好.對於頸椎的間歇性牽引法與推拿療法,有引起癥狀加重的報道,應慎重選用.藥物療法除註射消炎止痛、神經營養藥物之外,近來有神經生長因子運用於臨床,顯示瞭一定的療效.

2.手術治療

對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患者應首先采取保守治療,若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守療法仍無效時考慮手術治療.

頸椎結核:血運豐富的頸椎不但發病率低,而且病變吸收快,修復能力強.因此,不少病例可以通過非手術療法獲得治愈.

(一)一般治療

患者要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同時改善營養狀況也很重要.積極補充營養,給予可口、易消化、富於營養的食物.營養狀況較差的可補給魚肝油,維生素B、C等.貧血的可給鐵劑、維生素B12、葉酸等.嚴重貧血的患者可間斷輸血,每周1~2次,每次100~200ml.肝功能不好的需進行保肝治療.合並感染的可給廣譜抗生素,或根據藥物敏感試驗給敏感藥物.

1.局部制動

病情較重者可采用頸托、支架或石膏保護.病情較重或已發生截癱者,應絕對臥床.必要時還可行枕頜帶牽引或顱骨牽引.枕頜帶牽引適用於小兒及病期較短、肌力較弱的患者,牽引重量為1-2kg.成年人可用5kg重量,兒童酌減,畸形糾正後可使用2kg維持.

2.抗結核藥物治療

抗結核藥物的應用在頸椎結核治療中起重要作用,可提高療效,促進病變的愈合.目前常用的一線藥物有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鏈黴素.二線藥物包括丁胺卡那黴素、卷須黴素、卡那黴素、環絲氨酸、乙硫異煙胺和對氨柳酸等.

(1)異煙肼(INH):具有最強的早期殺菌作用,預防藥物產生耐藥性最好.口服吸收快,易滲入胸腔、腹腔,腦脊液和關節液中,且能滲入細胞內,故亦能殺滅細胞內的結核桿菌.

(2)利福平(RFP):利福平對結核病的治療效果較好.利福平有肝功能損害,胃腸道反應,皮膚反應,流感樣反應等副作用.故肝功能有嚴重損害及膽道有梗阻的患者忌用,老年人、兒童、營養不良者慎用.

(3)吡嗪酰胺(PZA):具有對酸性環境中細胞內結核菌群的特殊的滅菌作用.PZA和RFP聯合則具有最強的滅菌作用.中毒作用為肝功能損害,並能引起關節疼痛.

(4)乙胺下醇(EMB):抗結核作用較強,可彌漫到人體各組織中.副作用有視力障礙.當早期出現色覺障礙時即應停藥.

(5)鏈黴素(SM):屬抑菌藥,僅對細胞外的結核桿菌有殺滅作用.長期服用可有聽神經損害和腎功能損害,註意定期檢查腎功能.

抗結核藥物的使用原則是早期、足量、聯合、規律用藥,有人研究表明:INH、RFP和PZA三藥聯合使用能發揮各自作用和協同作用.療程一般為6~9個月.用藥期間註意觀察毒副反應.

(二)手術治療

在抗結核藥物的控制下,及時徹底地清除結核病灶,可以大大縮短療程,預防畸形或截癱的發生,大大提高瞭頸椎結核的治愈率.同時應強調手術適應證,還應系統使用抗結核藥物.對全身狀況較差者應加強營養,盡量糾正貧血和低蛋白血癥等.必要時輸血、人體白蛋白等.寰樞椎結核有脫位發生和出現嚴重畸形的患者術前作牽引治療,使脫位整復,糾正畸形.

寰樞椎結核病灶多位於寰椎前弓和樞椎齒狀突,多數病例經過牽引、休息及抗結核藥物治療後可吸收.若保守治療無效,則應行寰樞椎結核病灶清除術,為瞭維持頸椎穩定性,大多在半年後行頸1~2或枕頸融合術.寒性膿腫較大,病灶不易清除或有些患者不能長時間耐受手術者,可行單純膿腫切開排膿術.病變嚴重造成椎管狹窄者,可行椎體病灶清除和椎管探查術.

術後應繼續使用抗癆藥物,並根據患者全身情況及病灶穩定程度制定合適的化療方案和用藥時間.為瞭防止感染,手術後可加抗感染藥物7~10天.加強營養和全身支持治療.每3個月復查肝腎功能、血沉和X線片以瞭解病灶愈合和病變穩定情況.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加強功能鍛煉.

急性頸椎間盤突出癥: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如出現脊髓壓迫癥狀,應盡早施行手術治療.

1.非手術療法

(1)頸椎牽引原:無退變的椎間盤突出,經牽引恢復其椎間盤高度,部分突出物有望還納.牽引方法:采取坐位或臥位,用枕頜帶牽引,重量2.0~3.0kg,一般認為持續牽引比間斷牽引效果好,2周為一療程.牽引適用於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癥,對中央型頸椎間盤突出癥有加重病情可能,應慎用.

(2)頸部圍鄰制動:主要作用是限制頸部活動和增強頸部的支撐作用,減輕椎間盤內壓力.一般可采用簡易圍頸保護,對嚴重病例伴有明顯頸椎失穩者可采用石膏圍頸固定.對牽引後癥狀緩解者制動有利於病情恢復.

(3)理療:對輕型病例僅有神經根刺激癥狀者有一定效果,其中以蠟療和醋離子透入療法效果較好.

(4)藥物治療:對癥處理,對疼痛劇烈者可采用沃卡恩聚能離子風濕骨痛貼藥物.

2.手術療法

對頸椎間盤突出癥診斷,神經根壓迫癥狀嚴重者應手術治療.

(1)頸前路減壓術:適用於中央型和旁中央型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環鋸減壓摘除損傷的椎間盤並行椎體間植骨融合術效果較好.退變者應同時去除增生的骨贅,以免殘留可能的致壓物.頸後路減壓術適用於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癥或多節段受累、伴椎管狹窄或後縱韌帶骨化者.單純的椎間盤突出可采用半椎板及部分關節突切除術,通過減壓孔摘除壓迫神經根的椎間盤組織.伴有椎管狹窄或後縱韌帶骨化則可采用全椎板減壓術.

(2)頸椎間盤顯微切除術:有後側和前側兩種入路,在治療頸椎軟椎間盤突出中,其入路選擇仍有較大爭議.外側入路治療單根神經根受損的外側型髓核脫出,取得良好療效,術中小關節突切除的范圍依神經根和突出椎間盤的關系而定.該法的優點是:①操作簡便;②切口小、創傷小;③並發證少,危險性小.但此術僅適用於單純頸椎間盤突出,而對於合並頸椎管狹窄癥及後縱韌帶骨化癥患者,由於減壓范圍有限,手術效果差,不宜采用此法.

(3)頸椎間盤溶核術:由法國的Bonafe和Lazorthes提出並首先作瞭研究.適用於需要手術的頸椎間盤突出癥.尤其年輕患者,經非手術治療數周無效則可選用此法.雖有不少學者報道該法療效不亞於外科手術治療,但諸多因素限制其廣泛應用:①該法采用頸前路穿刺途徑,而頸前方解剖結構密集,如血管神經束、氣管食管束等,增加瞭穿刺的難度和危險性;②使用木瓜凝乳蛋白酶有損傷脊髓的潛在危險性.

寰樞椎旋轉脫位固定:治療方法的選擇應依據病變情況而定.急性期均宜采用牽引復位及石膏固定.枕頜帶牽引可達到復位目的,失敗者考慮顱骨牽引,經牽引復位而又穩定者施行寰樞椎固定術.

頸肋綜合征:1.保守療法

對於大多數病例保守治療可以解除疼痛,包括鍛煉肩部肌肉使肩部抬高,改變病人的工作與睡眠的習慣使肩部不下垂.按摩治療有的也能使癥狀減輕.

2.手術療法

鎖骨上切口,在鎖骨上窩作一個6~8厘米橫切口,開始於胸鎖關節的上外側,自此向上向後,在皮膚切口下方切斷頸闊肌,同時找出胸鎖乳突肌的鎖骨止端並切斷,在前斜角肌的前方找到頸外靜脈與肩胛橫動脈、頸橫動脈,分別結紮之.將肩胛舌骨肌切斷,在前斜角肌的前方可找到斜行向下的膈神經.將它遊離並向內側牽開,分離前斜角肌的前後緣,在它的附著點處切斷,避免損傷鎖骨下靜脈.此靜脈位於前斜角肌的前下方.在前斜角肌的後方有鎖骨下動脈與臂叢.註意將前斜角肌切斷能否緩解對這些組織的壓力,細心察看處於中斜角肌內側的神經血管束的纖維筋腱束壓迫這些組織、斜角肌畸形方面,探查頸肋或第7頸橫突過大等.頸肋通過前、中斜角肌間隙,臂叢最下的神經根與鎖骨下動脈跨越頸肋時被壓成弓狀.

3.手術的目的

解除神經與血管的壓迫.對頸肋要小心地遊離,切除其一部分或全部.切除全部纖維束,如發現中斜角肌夾緊臂叢,則應切除足夠的肌肉解除壓迫.術後關閉傷口放置橡皮條引流,24小時後取出引流條,一周拆線.

其他治療方法

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可分為非手術療法及手術治療兩類.目前對於頸椎病的治療,大多數的醫學專傢主張非手術治療,隻有少數病例需手術治療.非手術療法是中西醫結合的綜合療法,可根據不同情況選用其中一種或二至三種方法,同時施行.現分別介紹如下:

手法按摩推拿療法

這是中醫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方法,也是頸椎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它的治療作用是能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恢復頸椎活動,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來緩解癥狀,脊髓型頸椎病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復位,否則極易加重癥狀,甚至可導致截癱,即使早期癥狀不明顯,一般也推薦手術治療.

頸椎牽引療法

這是頸椎病較為有效並且應用較廣的一種治療方法,此療法適用於除脊髓型外各類頸椎病,對早期病例更為有效.

理療

在頸椎病的治療中,理療可起到多種作用.一般認為,急性期可行普長因離子透入、超聲波,紫外線或間動電流等;疼痛減輕後用超聲波、碘離子透入,感應電或其他熱療.

溫熱敷

此種治療可改善血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腫脹以減輕癥狀,有助於手法治療後使患椎穩定.本法可用熱毛巾和熱水袋局部外敷,最好是用中藥熏洗方來熱敷.急性期病人疼痛癥狀較重時不宜作溫熱敷治療.

頸椎病西醫治療方法

一、傢庭療法

1.自行恢復治療:

絕大多數頸椎病患者通過姿勢調整、特別是睡姿調整,適當休息以及正確的頸肩背部肌肉鍛煉就能恢復健康或是大幅度緩解癥狀.

2.自我運動治療:

每日可自行施術一次.手法由輕漸重,以能忍耐為度.依法施術,一般1-2月即可見效.

①頸部運動:頭向前傾十次,向後仰十次,向左傾十次,向右傾十次.然後緩慢搖頭,左轉十次,右轉十次.

②搖動上肢:左臂搖動二十次,再右臂搖動二十次.

③抓空練指;兩臂平伸,雙手五指作屈伸運動,可作五十次頸椎病.

④局部按摩:可於頸部、大椎穴、風池穴附近尋找壓痛點、硬結點或肌肉繃緊處,在這些反應點上進行揉按、推掐.

⑤遠道點穴: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側、小腿外側尋找壓痛點.於此反應點施點穴按摩.

⑥擦掌摩腰:將兩手掌合並擦熱,隨即雙手磨擦腰部,可上下方向擦動,作五十次.

⑦掐捏踝筋:兩手變替掐捏足踝後大筋.

⑧用拇、食指掐揉人中穴.

⑨提揉兩耳;用手提拉雙耳,然後搓揉,待耳發熱為止.

二、醫院療法

1.藥物治療:

可選擇應用止痛劑、鎮靜劑、維生素(如B1、B12),對癥狀的緩解有一定的效果.

2.磁療:

具有鎮痛、消炎、降壓、安眠、止泄、止癢等作用.早期頸椎病患者使用一種國內常用的醫療器械“鎮痛安眠墊",鎮痛安眠墊采用的是國傢863計劃的高新成果――釹鐵硼永磁體,襯墊為納米遠紅外線佈.而釹鐵硼生物高科技磁場本身磁場頻率與人體本身的磁場能產生協調一致,不但不會引起人體本身磁場的紊亂,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人體生物電磁能增強,推動人體經氣運行,從而達到通經活絡有效止痛的作用.在生物磁場的作用下,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同時使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加速炎癥滲出物吸收和消散,產生緩解疼痛,增加頸部周圍韌帶,肌肉組織血氧交換的飽和度,從而有效加強頸肩周圍,韌帶,肌肉保護頸椎的效應,抑制瞭髓核的脫出,達到頸椎病治療的效應.

3.運動療法:

各型頸椎病癥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癥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癥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癥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4.牽引治療:

“牽引"在過去是治療頸椎病的首選方法之一,但近年來發現,許多頸椎病患者在使用“牽引"之後,特別是那種長時間使用“牽引"的患者,頸椎病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牽引不但不能促進頸椎生理曲度的恢復,相反牽引拉直瞭頸椎,反而弱化頸椎生理曲度,故頸椎病應慎用牽引療法.

頸椎病中醫治療方法(僅供參考,詳細情況詢問醫生)

中藥治療

藥物在本病的治療中可起到輔助的對癥治療作用,可選擇應用止痛劑、鎮靜劑、維生素(如B1、B12),血管擴張劑及中草藥等,對癥狀的緩解有一定的效果.另外頸椎病在手法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分型論治,可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輕患者的痛苦.現將臨床常見的型及經驗處方介紹如下.

(一)中醫辨證類:寒濕阻絡型

(本型常見於頸椎病頸型和神經根型):頭痛或後枕部疼痛,頸僵,轉側不利,一側或兩側肩臂及手指酸脹痛麻;或頭疼牽涉至上背痛,肌膚冷濕,畏寒喜熱,頸椎旁可觸及軟組織腫脹結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治以溫經活血,祛寒除濕,通絡止痛.

方藥:川桂枝、羌活、威靈仙、秦艽、川芎、當歸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方中羌活、靈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濕止痛;川芎、天麻療頭痛.桂枝、川芎、歸尾、赤芍、炮甲珠溫經活血,通絡;葛根解痙,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調和諸藥.

(二)中醫辨證類:氣血兩虛夾瘀型

(本型常見於椎動脈型頸椎病):頭昏,眩暈,視物模糊或視物目痛,身軟乏力,納差,頸部酸痛,或雙肩疼痛.舌淡紅或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而潤.脈沉細無力.治以益氣養血,醒腦寧神,活血通絡.

方藥:天麻、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術、熟地、砂仁、當歸、白芍、雞血藤.

方中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術補氣;熟地、川芎、白芍、當歸養血;天麻、川芎、雞血藤安神健腦,活血通絡,砂仁理氣和胃導滯.

(三)中醫辨證類:氣陰兩虛夾瘀型

(本型常見於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眩暈反復發作,甚者一日數十次,即使臥床亦視物旋轉,伴惡心,嘔吐,身軟乏力,行走失穩,或心悸,氣短,煩躁易怒,咽幹口苦,眠差多夢等.舌紅、苔薄白或微黃而幹,或舌面光剝無苔,舌下靜脈脹大.脈沉細而數,或弦數.治以益氣養陰、安神醒腦,調和氣血.

方藥: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參、炙甘草、炒棗仁、炒柏子仁、炙遠志、白芍、丹參、地龍、夜交藤.方中炙甘草、沙參、白芍、枸杞子益氣滋陰;天麻、杭菊花、炒棗仁、炒柏子仁、炙遠志、夜交藤醒腦益智,養心安神;川芎、丹參、地龍活血通絡止痛.

(四)中醫辨證類:脾腎陽虛夾瘀型

(本型常見於脊髓型頸椎病手術後遺癥或久治不愈者);四肢不完全癱(硬癱或軟癱),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飲食正常或納差.舌淡紅,苔薄白或微膩,脈沉細弦,或沉細弱.治以補腎健脾,溫經和陽,強筋健骨.方藥:熟地、棗皮、炮幹薑、龜板膠、鹿角膠、炮甲珠、白芥子、炒杜仲、牛膝、淮山藥、炒神曲、白芍、川桂枝、肉桂、炙甘草.

方中熟地、炒杜仲、牛膝補腎養血;鹿角膠、龜板膠填精益髓,強筋健骨;棗皮補肝腎,收澀止遺;川桂枝、肉桂溫經和陽;炮幹薑、淮山藥、炙甘草、炒神曲健脾和胃,溫陽益氣;白芥子祛痰散結;炮甲珠軟堅散結,通經活絡.

(五)生化藥物治療

采用從豬的四肢骨或牛的胎骨提取出的骨肽制劑骨肽片、骨肽註射液等治療頸椎病,有臨床研究表明,口服骨肽片3周(2片,tid),對神經根型、脊椎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總有效率為分別為74%、68%、90%和75%.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夾脊頸4~7;2、啞1~4、風池、天柱、大椎.

配穴:神經根型加肩井、胛縫、曲池、合谷、後溪、養老;椎動脈型加百會、四神聰、太陽、頭維、三陰交、太溪、行間;交感型加百會、四神聰、心俞、肝俞、膽俞、太沖;脊髓型加足三裡、太陽、外關、委中、陽陵泉、環跳.啞1~4位置:啞1與啞2、啞4均位於督脈上,啞1為第2、3頸椎棘突間(啞門下1寸)、啞2為第3、4頸椎棘突間,啞4為第6、7頸椎棘突間(大椎上1寸).啞3在啞2旁開05.寸(雙側).

胛縫穴位置:肩胛骨內緣壓痛點.

(二)治法

主穴每次選1組,可輪流選用.其中第1組穴,一般取夾脊頸5~6,如頸肩痛麻至腕指,可均取;第2組穴每次僅選啞(1~4)中之1穴,餘穴選1~2穴.配穴據不同癥型,取2~4穴.夾脊穴操作:取28~30號1.5~2寸之毫針,向脊椎方向成75度角刺入或旁開夾脊穴成45度角刺入,至針尖有抵觸感即退針5分.采用提插結合小幅度捻轉,促使針感傳導.疼痛重者緊提慢插,肢體麻涼甚者緊插慢提.一般則用平補平瀉法.啞1、2、4穴,均為直刺1~2寸,反覆提插不捻轉,啞3進針法同夾脊穴.要求取穴準確,得氣後輕提插3~5分鐘或搗針2~3分鐘,要求啞3針感為上肢觸電感餘穴應達到四肢觸電感.

針感宜由弱到強,逐步獲得,不可亂搗猛刺.如針感不滿意,可調整方向,如仍無上述針感,則不必強求.緩慢出針,出針後揉按穴孔片刻.大椎穴,快速進針,緩慢送針至1.5寸深.進針時針尖略朝上,得氣後針尖略朝下,然後以拇食指夾持針柄作快速小幅度捻轉,使病人有酸麻感循督脈下行,繼而改為自上而下有節奏捻轉(即拇指向上、食指向下捻針),運針半分鐘.退針至皮下,復將針尖指向患側,提插捻轉1分鐘,使酸麻達到肩臂,不留針.風池向鼻尖方向進針1.5寸左右,使針感向頭頸部放射,天柱穴略向脊椎斜刺,針感向頸部放散為宜,均用平補平瀉之法.配穴,進針得氣後亦用平補平瀉法,其中,胛縫穴進針3~5分,有局部酸脹為宜;養老穴取穴時手掌朝胸前,針尖向內關方向刺入,針感應向肩、肘、腕放射.以上穴位,除不留針者外,均留針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臨床痊愈:癥狀完全消失,頸椎活動度正常,但頸部X片顯示退行性病變未見明顯改善;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勞累後頸部稍有不適,餘同上;有效:臨床癥狀減輕,可做輕工作,餘同上;無效:癥狀、體征均未見改善.共治1991例.其中1741例,按上述標準評定,臨床痊愈778例(44.7%),顯效566例(29.6%),有效401例(23.1%),無效46例(2.6%),總有效率為97.4%.另250例,頸肩部疼痛改善率為91.6%,指麻及頸肩關節活動障礙有效率分別為89.5%和94.2%.從總的治療情況看,以神經根型針刺效果最好,而以脊髓型最差.

電針

(一)取穴

主穴:夾脊頸2~7.配穴:養老、天柱、大椎、腎俞、大腸俞、曲池、外關、合谷、陽陵泉、秩邊.

(二)治法

主穴,根據增生部位,選擇相應夾脊穴.配穴,每次取4~5穴.主穴以2寸毫針作45度角向脊椎方向刺入,運針至針感出現傳導,配穴進針得氣.平補平瀉1分鐘,然後接通電針儀,負極接主穴,正極接配穴,連續波,頻率120~250次/分,電流強度以病人感到舒適為宜,一般在1~1.5毫安.每日1次,每次30分鐘,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4~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168例,部分配合中、西藥物,總有效率為93.3~96.4%.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阿是穴或大椎;2、大杼、風門.配穴:天宗、肩井、肩貞.阿是穴位置:頸部壓痛點.

(二)治法

主穴第一組為刺絡拔罐法,第二組為竹罐法.每次一組,可交替選用.如僅用主穴療效不顯,改用或加用1~2個配穴.

刺絡拔罐法操作:可先以鈹針刺,直入直出,深至骨膜,出針後有少量血液流出(一般不超過5毫升),亦可以皮膚針局部叩刺至皮膚微出血.針後加火罐,留罐15分鐘,去罐後作局部按摩及頭部作旋轉運動,3~5天1次,3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竹罐法:將大小不同之竹罐在煮沸的藥水鍋內煮2~3分鐘,取出並甩盡藥水,然後迅速置於穴位上使吸住皮膚,7~10分鐘後取下,以出現瘀斑或充血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藥液制備:艾葉、杜仲、防風、麻黃、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鱉蟲、羌活、蒼術、獨活、蘇木、紅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10克,乳香、沒藥各5克,佈包加水煎煮而成.(三)療效評價共治療300例,結果臨床痊愈54例,顯效及有效215例,無效31例,總有效率為86.7%.

穴位註射

(一)取穴

主穴:新設、阿是穴、大椎、天宗.

配穴:神經根型加天鼎,椎動脈型及交感型加風池.

新設穴位置:風池穴直下方,後發際下1.5寸.

阿是穴位置:頸部壓痛點.

(二)治法

藥液:混合註射液(丹參註射液2毫升+10%葡萄糖註射液5~10毫升);野木瓜註射液、復方丹參註射液.主穴每次選1穴,據癥選1配穴.阿是穴多在頸椎周圍,須仔細探找,如能發現條索狀或結節性痛點更佳.在註入藥液之前,應略作提插,使得氣感明顯,天鼎穴應使針感到達病臂及手指為佳,然後緩緩註入,每穴任選上述藥液一種,註入1毫升(阿是穴可註入藥液2毫升).隔日1次,12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489例,臨床痊愈184例(,顯效247例,有效45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97.3%.如把頸椎病分為3期,第1期為頸椎失穩期,第2期為骨贅刺激期,第3期為骨贅壓迫期,以第1、2期穴位註射效果最好.

挑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即反應點.多出現在頸、背部,為黨參花樣的皮損改變.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豆粒或花生米粒大,邊緣整齊,邊的顏色稍深於正常皮膚,且反光弱.以大椎及頸椎增生部位更為多見.

(二)治法

每次選3~4個阿是穴.常規消毒後用2%普魯卡因局麻,以細三棱針先破表皮,再挑斷淺表皮膚纖維絲.挑纖維絲時,針尖宜貼皮平刺,先平行向前滑動,再輕輕把針向上抬起,將纖維絲挑斷,挑凈.下一次挑時,將上一次挑過露在表皮外的纖維絲頭剪去.每隔5天挑治1次,5次為一個療程.註意每次選挑治點時,其中一定要有一個點在頸椎上.

(三)療效評價

共治560例,結果臨床痊愈504例,顯效38例,有效18例,總有效率100%.

拔罐加穴位註射

埋線療法

(一)取穴

主穴:頸部夾脊穴.

配穴:風池、天宗、肩井、肩Yi、合谷、外關、中渚.

(二)治法

先取主穴,針刺得氣後,用架火法或抽吸法拔罐,一般每次取1~2對夾脊穴.另選2~3對配穴針刺,得氣後施平補平瀉手法.留罐時間,以局部皮膚紅紫為度.留針15分鐘.次日,可交叉取2對夾脊穴,分別註入維生素B12250微克/1毫升(每穴0.5毫升)和當歸寄生註射液2毫升(每穴1毫升).上法每日一次,交替進行,兩個月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月.

(三)療效評價

用上述方法治療312例,結果臨床痊愈62例,顯效235例,有效3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1%.隨訪60例,隨訪期為6月~4年,僅1例復發.

埋線療法取穴

大椎曲池外關阿是穴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配穴:風池、肩yi、合谷、曲池、肩Liao.阿是穴位置:病灶區夾脊穴.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酌加.可采用以下二法照射.

1、氦氖激光照射:用氦氖激光照射器,輸出功率25毫瓦,照射距離100厘米,光斑直徑2厘米,直接照射阿是穴,配穴則用光纖末端貼近皮膚照射.阿是穴亦可以連接光纖的特別針灸針垂直刺入3~5厘米,至有強烈的脹麻感後,再行照射.阿是穴照射,每次10~15分鐘;配穴照射5分鐘.

2、二氧化碳激光照射:用二氧化碳治療機,在與穴區距離25~30厘米處照射,光斑直徑4厘米,散焦垂直照射每穴15~20分鐘,以有溫熱感為度.上述方法均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5~7日.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82例,結果治愈111例,顯效112例,有效44例,無效15例,其總有效率94.7%.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饮食

頸椎病患者的床

各種床鋪各有其優缺點,而且與個人居住地、氣候、生活習慣、經濟狀況有關.但單從頸椎病的預防角度說,應該選擇有利於病情穩定,有利於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鋪為佳.因此,選擇一個放在床板上有彈性的席夢思床墊為好.它可以隨著脊柱的生理曲線變化起調節作用.

頸椎病患者的枕頭

枕頭是維持頭頸正常位置的主要工具.這個“正常"位置是指維持頭頸段本身的生理曲線.這種重量曲線既保證瞭頸椎外在的肌肉平衡,又保持瞭椎管內的生理解剖狀態.因此一個理想的枕頭應是符合頸椎生理曲度要求的,質地柔軟,透氣性好的,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因為這種形狀可利用中間的凹陷部來維持頸椎的生理曲度,也可以對頭頸部起到相對制動與固定作用,可減少在睡眠中頭頸部的異常活動.其次,對枕蕊內容物選擇也很重要,常用的有:

①蕎麥皮:價廉,透氣性好,可隨時調節枕頭的高低.

②蒲絨:質地柔軟,透氣性好,可隨時調節高低.

③綠豆殼:不僅通氣性好,而且清涼解暑,如果加上適量的茶葉或薄荷則更好,但主要用於夏天.其他如鴨毛等也不錯,但價格較高.

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切忌"高枕無憂"以生理位為佳,一般講,枕頭高以8~15cm為宜,或按公式計算:(肩寬-頭寬)÷2.頸椎枕亦可起預防或治療作用.

頸椎病患者的睡眠體位

一個良好的睡眠體位,既要維持整個脊柱的生理曲度,又應使患者感到舒適,方可達到使全身肌肉松弛,容易恢復疲勞的調整關節生理狀態的作用.根據這一良好體位的要求應該使胸、腰部保持自然曲度,雙髖及雙膝呈屈曲狀,此時全身肌肉即可放松,這樣,最好采取側臥或仰臥,不可俯臥.

頸椎病啞鈴醫療體操

1.屈肘擴胸:兩腿分立肩寬,兩手啞鈴自然下垂,兩臂平肩屈肘,同時向後擴胸.反復12~16次.

2.斜方出擊: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屈肘置於胸兩側,上體稍向左移,右手向左前斜方出擊,左右交替,各反復6~8次.

3.側方出擊: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屈進置於胸兩側,左手持啞鈴向右側方出擊,左右交替,各反復6~8次.

4.上方出擊,兩腿分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屈時置於胸兩側,右手持啞鈴向上方出擊,左右交替,各反復6~8次.

5.伸臂外展:兩腿分立與肩寬,雙手持啞鈴下垂,右上肢伸直由前向上舉,左右交替重復6~8次.

6.聳肩後旋: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兩臂伸直向下,兩肩用力向上聳起,兩肩向後旋並放下,反復進行12~16次.

7.兩肩後張擴胸後伸: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兩肩伸直外旋,兩肩後張,同時擴胸,反復12~16次.

8.直臂前後擺動:兩腿前後分立,兩手持啞鈴下垂,左右上肢伸直同時前後交替擺動,重復6~8次,兩腿互換站定位置,同時擺動6~8次.

9.頭側屈轉: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頭頸部向左屈曲,達最大范圍,再向右側旋轉到最大范圍,左右交替,反復6~8次.

10.頭前屈後仰: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頭頸部前屈,盡可能達最大范圍;頭頸部向後仰達最大范圍,重復6~8次.

11.頭部旋轉: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頭頸部沿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再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重復6~8次.

以上動作要輕柔,旋轉動作因人而異每天可作1~2次.

頸椎病 頸椎骨質增生 頸椎退行性變并发症

1.吞咽障礙:吞咽時有梗阻感,食管內有異物感,少數人有惡心,嘔吐,聲音嘶啞,幹咳,胸悶等癥狀,這是由於頸椎前緣直接壓迫食管後壁而引起食管狹窄,也可能是因骨刺形成過速使食道周圍軟組織發生刺激反應所引起.

2.視力障礙:表現為視力下降,眼脹痛,怕光,流淚,瞳孔大小不等,甚至出現視野縮小和視力銳減,個別患者還可發生失明,這與頸椎病造成自主神經紊亂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發的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有關.

3.頸心綜合征:表現為心前區疼痛,胸悶,心律失常(如中搏等)及心電圖ST段改變,易被誤診為冠心病,這是頸背神經根受頸椎骨刺的刺激和壓迫所致.

4.高血壓頸椎病:可引起血壓升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壓升高為多,稱為“頸性高血壓“,由於頸椎病和高血壓病皆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故兩者常常並存.

5.胸部疼痛:表現為起病緩慢的頑固性的單側胸大肌和乳房疼痛,檢查時有胸大肌壓痛,這與頸6和頸7神經根受頸椎骨刺壓迫有關.

6.下肢癱瘓:早期表現為下肢麻木,疼痛,跛行,有的患者在走路時有如踏棉花的感覺,個別患者還可伴有排便,排尿障礙,如尿頻,尿急,排尿不暢或大小便失禁等,這是因為椎體側束受到頸骨刺的刺激或壓迫,導致下肢運動和感覺障礙所致.

8.猝倒:常在站立或走路時因突然扭頭出現身體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後能很快清醒,不伴有意識障礙,亦無後遺癥,此類病人可伴有頭暈,惡心,嘔吐,出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這是由於頸椎增生性改變壓迫椎動脈引起基底動脈供血障礙,導致一時性腦供血不足所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皮膚黏液瘤 皮膚粘液瘤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 急性骨髓炎 踝關節脫位 S93.002 踝骨脫 腳踝骱出 腳盤出臼 羊痘 傳染性膿皰性皮病 傳染性深膿皰疹 感染性唇部皮炎 腦外傷 腦損傷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轉移性胸膜腫瘤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