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氏病 BD Behcet病

白塞氏病 BD Behcet病

白塞氏病 BD Behcet病

白塞氏病 BD Behcet病百科

白塞病(Behcet’sdisease,BD)是一種全身性、慢性、血管炎癥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復發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炎及皮膚損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經系統、消化道、關節、肺、腎、附睪等器官,大部分患者預後良好,眼、中樞神經及大血管受累者預後不佳.好發於男性青壯年.本病根據其內臟的系統損害不同而分為血管型、神經型、胃腸型等.血管型指有大、中型動脈、靜脈受累者;神經型指有中樞或周圍神經受累者;胃腸型指有胃腸道潰瘍、出血、穿孔等.

白塞氏病 BD Behcet病

白塞氏病 BD Behcet病

白塞氏病 BD Behcet病病因

感染(30%):

病毒:早期認為病毒為其發病原因,後經流行病學,組織培養,血清學,動物接種,免疫熒光及電鏡等檢查均未能得到進一步證實,洗染報告認為發病可能與慢病毒感染引起的自體免疫異常有關;還有些報告發現HSV-1與本病發生關系的證據,如患者血中抗HSV-1與本病發生關系的證據,如患者血中抗HSV-1抗體滴度升高HSV-1影響CD4淋巴細胞而致免疫異常,以及HSV-1具有與本病周圍血淋巴細胞同源的DNA.

鏈球菌:由於一些患者常發扁桃體炎,咽炎及牙周炎等疾病,故認為發病與這些病灶中的細菌有關,研究發現病人血清中抗鏈球菌抗體滴度升高;從病人口腔內分離的菌株中以鏈球菌關系最密切,而特別是血鏈球菌(s.sanguinis),以其菌體成分進行皮內試驗及巨噬細胞遊走抑制試驗均可得到陽性結果;鏈球菌的65-KDa熱休克蛋白試驗能引起皮膚超敏反應和系統性癥狀,這些研究主要在日本學者中進行,雖認為在發病中有重要作用,但並未獲得一致結論.

結核菌:自1964年,在我國有認為發病與結核菌感染有關的病例報告,即在Behct病初發損害之前已患有結核病,如肺結核,淋巴結核等多種結核病灶,可以是陳舊性病灶,而以活動性病灶居多,OT試驗大都為強陽性;抗結核藥物治療,不但對原發病灶有明顯效果改善Behcet病的有關損害,因而認為是結核菌的一種過敏性表現,結核菌的65-KDa熱休克蛋白也與本病發生有關.

微量元素(30%):

少數報告發現患者病變組織如血管內皮細胞,巨噬細胞,腓腸神經以及房水,血清和中性粒細胞內多種微量元素含量增高,研究較多的是有機氯,有機磷和銅離子,其中以後者含量最高,這可能是由職業或環境因素所致.

遺傳因素(20%):

本病有地區性發病傾向,如多見於地中海沿岸國傢;有血緣性傢族性發病病例,可見於2,3或4代,且發病以男性為多,HLA-B5(+)是免疫遺傳性的標志,其陽性率可達67%~88%,表明發病與HLA-B5有關,而與HLA-D,特別是HLA-DR也有一定關系,Behcet病易感性基因位於染色體6位臂上,在HLA-B與TNF-beta位點之間,這可能為以後研究基因治療提供方向,Behcet病無一定遺傳方式,可能系統染色體隱性遺傳.

免疫異常(10%):

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口腔粘膜抗體,抗動脈壁抗體;另外,血清中尚存在復合物,其陽性可達60%,並與病情活動有關;除IgG,IgT和IgM輕度升高外,有時IgE升高;DIF檢查發現血管壁特別是細靜脈壁內存在IgG,IgA,CIC和C3,在體外試驗中這些患者的淋巴細胞轉化試驗值一般偏低,DNCB皮膚試驗多為陰性,T-細胞和TH細胞值均降低;結節性紅斑樣損害中浸潤的細胞主要是T細胞,而特別是TH和NK細胞,而眼球組織內浸潤細胞主要是CD4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很少B細胞和NK細胞,這些CD4淋巴細胞與巨噬細胞是HLA-DR(+)的,以上事實說明本病有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常表現,但一般傾向認為細胞免疫異常與本病發生關系更為密切.

性激素(5%):

曾測定21例男性和排卵前期女性性激素,如睪酮,孕酮,雌二醇,促黃體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和垂體催乳素,經統計學處理,男性睪酮和女性孕酮值比對照組低,其p值分別為<0.01和0.05,其餘均在正常范圍;同時測定14例排卵前期女性患者PGF-2d,其平均值較對照組低約2倍以上(p<0.001).

其他(5%):

本病病因雖未明確,但發病與免疫異常是有關的,在免疫調節和炎癥反應過程中,細胞成分發生改變及所產生的多種活性物質,如纖溶酶抑制物可使纖溶酶溶解纖維蛋白的活性降低,而致纖維蛋白原含量增高;以及中性粒細胞的趨化性增強;腫瘤壞死因子(TNF-beta),IL-2和IL-6等產生,這些在病變的發展中可能也有一定作用.

白塞氏病 BD Behcet病

白塞氏病 BD Behcet病

白塞氏病 BD Behcet病症状

全身各系統均受累,而較常見的是口腔,皮膚,生殖器和眼等,中樞神經系統,血管和消化道發病均較重,並以男性發病為高,日本學者報告各器官系統損害的發生率分別為:口腔潰瘍100%,皮疹90%,外生殖器潰瘍97%,眼部損害79%,眼部損害男性多於女性,其發生率分別為90%及40%,其他系統損害為中樞神經系統28%,消化系統20%,心血管系統15%,關節15%,黃正吉等分析瞭我國白塞病各臨床表現的發生率為:口腔潰瘍99%,眼部病變43.2%,外生殖器病變73.6%,皮膚病變96.8%,神經系統26%,大血管8.7%,消化道8.4%,關節炎60.9%.

少數患者為急性發病,可於5天至3個月內兩個以上部位同時發生損害,病情重,常伴有高熱等,經過一定時期的緩解後,可慢性反復發作,兩次復發間隔的平均時間1~2個月,大多為慢性發病,先於一個部位發生損害,經不同時期的反復發作與緩解之後,再分別於其他部位發病,後者以局部損害為主,全身癥狀較少,但在病程中可以急性加重.

無論是急性發作或是在慢性病程中急性加重,主要的全身癥狀都是高熱,頭痛,乏力,食欲不振,關節疼痛或腫脹等,熱型不定,少數病例可持續高熱,過度疲勞,睡眠不佳,月經,季節氣候改變等,均可使不同部位的損害加重,少數患者有傢族史,無接觸傳染病例.

基本癥狀:指在本病中最常見又往往是最早出現的癥狀,它們可以在長達數年時間內相繼的出現或同時出現,大部分起病隱匿,少數起病急驟並伴有發熱,乏力等全身癥狀.

復發性口腔潰瘍(recurrentoralulceration):每年發作至少3次,發作期間在頰黏膜,唇緣,唇,軟腭等處出現不止一個的痛性紅色小結繼以潰瘍形成,潰瘍直徑一般為2~3mm,有的以皰疹起病,約7~14天後自行消退,不留瘢痕,亦有持續數周不愈最後遺有瘢痕者,潰瘍此起彼伏,本癥狀見於98%的患者,且是本病的首發癥狀,它被認為是診斷本病的最基本且必需的癥狀.

復發性外陰潰瘍(recurrentgenitalulceration):與口腔潰瘍癥狀基本相似,隻是出現的次數較少,數目亦少,常見的部位是女性患者的大,小陰唇,其次為陰道;男性的陰囊和陰莖,也可以出現在會陰或肛門周圍,約80%有此癥狀.

皮膚病變:皮膚黏膜損害是本病的一個主要癥狀,占95.7%,皮膚損害有如下4種:

①結節性紅斑:是皮膚損害中最多見的一種,主要在下肢,特別是小腿,有時也可發生於上肢及軀幹,以伸側面多見,皮下結節一般為蠶豆到胡桃大,深淺不一,有疼痛和壓痛,皮膚色淡紅,暗紅或紫紅,質地偏硬,從幾個至幾十個不等,無規律散在分佈,1個月左右可自行消退,但易復發,或為一面消退,一面新發,多數是夏天較重,極少破潰,部分結節紅色范圍可超過結節面積,越向外顏色越淡,似有一紅暈環繞.

②血栓性靜脈炎:主要發生於下肢,有時也發生於上肢,為觸之發硬的皮下索條,有局部壓痛,若發生於皮下深部,則體檢時僅有皮下索條感;若發生於皮下淺表靜脈,可有不同程度皮膚表面發紅和高起皮膚的索條狀物,淺表性血栓性靜脈炎也可繼發於靜脈註射藥物之後.

③毛囊炎樣及癤樣損害:男性多於女性,毛囊炎樣損害多於癤樣損害,該種皮損可發生於體表任何部位,多見於頭,面,胸背及陰部,皮損多少不一,可反復發作,以夏天為重,這些皮損基底浸潤較顯著,頂端膿皰較少,周圍紅暈較大,並伴有不同程度的硬結,細菌培養呈陰性,抗生素治療無效.

④針刺反應:註射(肌肉,靜脈),針灸等刺傷皮膚真皮層,24~48h後即可在針刺部位產生帶紅色的丘疹,中心有膿皰,以後逐漸結痂,此種反應稱為針刺反應,1周左右消退,病情活動期多呈陽性,有特異性診斷意義,有時針刺反應為陰性,此時用生理鹽水註射,一般在24h後可於針刺部位出現膿皰,必須強調,即使針刺反應陰性,也不能排除白塞病.

白塞氏病 BD Behcet病

白塞氏病 BD Behcet病

白塞氏病 BD Behcet病检查

實驗室檢查

皮膚刺激試驗:前臂屈面皮內註射生理鹽水0.1ml,48h出現直徑大於2mm紅色硬結或小膿皰,小丘疹者為陽性,提示中性白細胞趨化性增強,陽性率約40%.

反應蛋白(CRP)測定:CRP在眼部炎癥發作前後均有升高,特別是在發作前不久最明顯;CRP增高同時有中性粒細胞數值增多者,1周內眼病發作的陽性率達86.1%,因此認為測定CRP對預測眼部炎癥發作有一定價值.

紅細胞沉降速度及白細胞分類:本病發病時,血沉明顯加快,中性粒細胞比值亦顯著增高.

病理學檢查:所有受害器官的基本病理改變為血管炎,大多為滲出性,少數為增生性,或兩者兼而有之,急性滲出性病變表現為管腔充血,血栓形成,管壁及其周圍組織纖維蛋白樣變性,並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和紅細胞外溢,中性粒細胞核常破碎成核塵,有明顯的水腫,纖維素滲出,膿腫形成,增生性病理所見也無例外.

有條件或必要時,還可做血清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和免疫遺傳學方面(6號染色體短臂)檢查.

其他檢查

線檢查:消化道鋇餐檢查,病程在7年以內的患者,常合並胃,十二指腸球部及小腸潰瘍,個別病例可發生潰瘍穿孔,小腸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改變,可見腸腔增寬,小腸黏膜皺襞增粗,有分節現象,有時可見部分空腸腸壁平直而呈香腸狀.

病程在10年以上的晚期患者,可有胃,小腸及結腸廣泛性小息肉樣充盈缺損,以小腸及結腸部為明顯,在回盲部及升結腸部位可表現有增殖性大小不等的結節狀充盈缺損,黏膜皺襞紊亂,病理診斷為潰瘍性回,結腸炎.

肺部表現較少見,若肺血管梗死或出血,常表現在肺野或肺門區有類似肺炎,肺轉移瘤的密度增高圓形或橢圓形陰影,心臟影可增大,氣腦造影可有輕度腦室擴大,脊髓造影可發現蛛網膜粘連.

血管造影可發現腎動脈,腸系膜動脈,腦動脈等不同部位的血管呈節段性狹窄性改變.

心電圖:部分患者可出現ST段與T波改變,多數有竇性心動過速.

腦電圖:神經系統受累時,多數表現有彌漫性慢波,但也可有多種波形變化而無特征性波形,有腦幹癥狀者可出現彌漫性慢波,無腦幹癥狀者可出現輕度到中度慢波.

針刺反應:這是本病目前惟一的特異性較強的試驗,它的做法是用無菌皮內針頭在前臂屈面的中部刺入皮內,然後退出,48h後觀察針頭刺入處的皮膚反應,局部若有紅丘疹或紅丘疹伴有白皰疹則視為陽性結果,同時進行多部位的針刺試驗時,有的出現陽性結果,但有的卻為陰性,病人在接受靜脈穿刺的檢查或肌內註射的治療時,也往往出現針刺陽性反應,靜脈穿刺出現陽性率高於皮內穿刺的陽性率.針刺的陽性反應與疾病受累的部位無明顯關系,但與本病的活動性呈正相關,針刺試驗陽性結果出現在我國60%以上的BD患者,而在地中海沿岸國傢陽性率達80%,歐美國傢本試驗的陽性率較低,本試驗假陽性較少,其特異性達90%.

其他相關檢查: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受累系統的相關檢查,包括磁共振等影像學,血管造影,超聲心血管檢查,內鏡,腦脊液等.

白塞氏病 BD Behcet病预防

註意勞逸結合,保持良好情緒;註意清潔衛生,防止各種感染;加強營養,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可緩解病情、減少復發.

飲食宜清淡富營養而易消化,少吃油膩煎炸及辛辣刺激的食品.戒煙、少喝酒及咖啡.吸煙最易損害呼吸道表面屏障,誘發疾病發作.煙酒及咖啡都會刺激神經興奮,有些人想借以“消除緊張和疲勞”,其實反而削弱瞭人體的抗病力,容易導致疾病發生.所以增強體質,保持衛生是關鍵.

白塞氏病 BD Behcet病治疗

治療

急性發作時,應嚴格臥床休息,食用富有營養及易消化的食物,忌生冷食物及飲酒,若有血管閉塞或動脈瘤,可考慮進行血管重建術或其他外科手術處理,白塞病的治療需要內科,眼科,口腔科等密切配合,不同病情又有其側重面,治療方案需高度個體化,常局部治療與全身藥物治療並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常可提高臨床療效.

一般治療:急性活動期,尤其是重要臟器受累時,應臥床休息,發作間歇期應預防復發,例如保持口腔內清潔,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及時控制口腔,咽部感染,可預防口腔病變發作,皮膚和眼部同樣也應保持清潔,腸白塞病急性期腹瀉,腹痛及便血嚴重時,應禁食,給予胃腸外營養,輸液甚或輸血等支持治療,有報道小劑量阿司匹林(80mg/d)能預防血栓形成,可試用於本病.

藥物治療

非甾類抗炎藥:具消炎鎮痛作用,對緩解發熱,皮膚結節紅斑,生殖器潰瘍疼痛及關節炎癥狀有一定療效,常用藥物有佈洛芬0.4~0.63/d;萘普生,0.2~0.42/d;雙氯酚酸鈉,25mg3/d等,或其他非甾體藥和COX-2選擇性抑制劑(見類風濕關節炎治療).

秋水仙堿:可抑制中性粒細胞趨化,對關節病變,結節紅斑,口腔和生殖器潰瘍,眼色素膜炎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常用劑量為0.5mg,2~3/d,應註意肝腎損害,粒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

沙利度胺(Thalidomide):用於治療嚴重的口腔,生殖器潰瘍,宜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至50mg3/d,妊娠婦女禁用,以免引起胎兒畸形(詳見強直性脊柱炎用藥),另外有引起神經軸索變性的副作用.

糖皮質激素:對控制急性癥狀有效,常用量為潑尼松40~60mg/d,重癥患者如嚴重眼炎,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嚴重血管炎患者可考慮采用靜脈應用大劑量甲基潑尼松龍沖擊,1,000mg/d,3~5天為一療程,與免疫抑制劑聯合效果更好,常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有不良反應(見系統性紅斑狼瘡用藥).

免疫抑制劑:重要臟器損害時應選用此類藥,常與腎上腺皮質激素聯用,此類藥物副作用較大,用藥時間應註意嚴密監測.

①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CB1348):用於治療視網膜,中樞神經系統及血管病變,用法為2mg3/d,持續使用數月直至病情控制至穩定,然後逐漸減量至小量維持,病情完全緩解半年後可考慮停藥,但眼損害應考慮用藥2~3年以上,以免復發,用藥期間,應定期眼科就診檢查,副作用有繼發感染,長期應用有可能停經或精子減少,無精.

②硫唑嘌呤(Azathioprine):效果較苯丁酸氮芥差,用量為2~2.5mg/kg/d,可抑制口腔,眼部病變和關節炎,但停藥後容易復發,可與其他免疫抑制劑聯用,應用期間應定期復查血常規和肝功能等.

③甲氨蝶呤(Methotrexate):每周7.5~15mg,口服或靜註用藥,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皮膚黏膜等病變,可長期小劑量服用,不良反應有骨髓抑制,肝損害及消化道癥狀等,應定期檢查血常規和肝功能等.

④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在急性中樞神經系統損害或肺血管炎,眼炎時,與潑尼松聯合使用,可口服或大劑量靜脈沖擊治療(每次用量0.5~1.0/㎡體表面積,每3~4周一次),使用時囑患者大量飲水,以避免出血性膀胱炎的發生,此外可有消化道反應及白細胞減少等(見系統性紅斑狼瘡用藥).

⑤環孢素(Cyclosporine):對秋水仙堿或其他免疫抑制劑療效不佳的眼白塞病效果較好,劑量為3~5mg/kg/d,應用時註意監測血壓和肝腎功能,避免不良反應.

⑥柳氮磺吡啶:3~4g/d,可用於腸道白塞病或關節炎者,應註意藥物的不良反應.

其他

①α幹擾素:治療口腔損害,皮膚病及關節癥狀有一定療效,也可用於眼部病變的急性期治療.

②TNF單克隆抗體(Infliximab):用於治療復發性色素膜炎已有報道,仍需臨床進一步觀察.

③雷公藤制劑對口腔潰瘍,皮下結節,關節病,眼炎有肯定療效,對腸道癥狀療效較差.

④抗血小板藥物(阿斯匹林,潘生丁)及抗纖維蛋白療法(尿激酶,鏈激酶)亦可用於治療血栓疾病,但不宜驟然停藥,以免反跳.

⑤如患者有結核病或有結核病史,PPD皮試強陽性(5Iu有水皰)時,可試行抗結核治療(三聯)至少三個月以上,並觀察療效.

對癥治療:本病一般病情不甚嚴重,但是有少數病人可發生嚴重的或致命的並發病,如腦膜炎等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胃腸道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大血管病變引起主動脈破裂等,因此,臨床應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及時的必要的治療.

①口腔潰瘍:局部塗以糖皮質激素糊膏或貼膜,3~5次/d次或局部滴5%四環素液,以減輕疼痛,加速愈合,雷公藤總苷(雷公藤多甙)1mg/(kg·d),2~3個月,沙利度胺(肽胺哌啶酮)每天200~300mg,分次服用,可防止口腔潰瘍復發.

②眼部病變:急性眼色素膜炎時,需要擴瞳以防止色素膜粘連,用0.5%可的松每天滴眼3~4次,連用4~5天,嚴重時於球結膜下註射地塞米松5mg,1~2次,可減輕炎癥滲出,全身用藥可采用環磷酰胺沖擊治療,對後葡萄膜炎或視網膜血管炎,前葡萄膜炎及神經炎均有可靠療效,通常以環磷酰胺1.0g/m2體表面積,靜脈註射,每月1次,加用潑尼松龍(強的松龍)0.5mg/(kg·d),療效較好,無效時可試用環孢素治療.

③皮膚病變及外陰潰瘍:一般用高錳酸鉀溶液清洗陰部後塗以抗生素軟膏,用非甾體抗炎藥緩解外陰潰瘍疼痛,嚴重皮膚病變亦可考慮糖皮質激素小劑量短療程療法.

④神經白塞病:一般采用大劑量潑尼松(強的松)每天60~120mg,合並免疫抑制藥治療,如環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甲氨蝶呤及雷公藤總苷等,一旦病情控制,糖皮質激素應及時減量.

⑤腸白塞病:腸白塞病尤其有胃腸出血癥狀時,治療應積極而又慎重,首選雷公藤總苷或系統地使用抗結核藥物治療,一般不宜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內科不能控制的腸白塞病可考慮手術治療,但可能引致創口愈合不良,且復發率較高.

⑥血栓靜脈炎或靜脈血栓形成:口服腸溶阿司匹林0.3g,雙嘧達莫(潘生丁)25mg,3次/d,此外其他免疫調節劑左旋咪唑,轉移因子,生物反應調節劑--γ幹擾素,中性粒細胞功能抑制劑如秋水仙堿等也可適當選用.

⑦防治復發:白塞病有緩解與復發交替傾向,防止復發甚為重要,應特別註意防止各種感染,註意口部,眼部,陰部清潔及飲食衛生,一旦有復發現象應抓緊進行聯合治療.

手術治療

重癥腸白塞病並發腸穿孔時可行手術治療,但腸白塞病術後復發率可高達50%,復發與手術方式及原發部位無關,故選擇手術時應慎重,血管病變手術後也可於術後吻合處再次形成動脈瘤,故一般不主張手術治療,采用介入治療可減少手術並發癥,眼失明伴持續疼痛者可手術摘除,手術後應繼續應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可減少復發.

中西醫結合治療

早期(急性發作期):此期可出現發熱,血沉增快或急性嚴重的多系統多部位局部損害等,西藥應根據損害部位加強局部用藥,如有危及生命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時,應及時短期使用皮質類固醇制劑,如潑尼松每天60~80mg,分次服用,病情控制後,及時調整劑量.

急性發作期中醫癥狀一般以濕熱毒邪熏蒸為主,中藥治療以清熱利濕,解毒瀉火為主要治療法則,可用龍膽瀉肝湯,黃連解毒湯為基本方進行加減組方治療.

中期:此期多為病情遷延不愈,多系統多部位局部損害呈反復性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病情一般不重,中醫癥狀以陰虛津虧,邪熱留戀為主,西藥治療應根據個體情況應用免疫抑制劑,可選用硫唑嘌呤,環磷酰胺,環孢素(環孢菌素A),甲氨蝶呤等.

中藥治療常需攻補兼施,以益氣養陰,清熱除濕為主要法則,可選用六味地黃湯(丸),甘草瀉心湯為基本方進行加減組方治療,此期病程一般較長,應正確立法,守方穩進,堅持治療.

晚期:由於病情遷延,晚期表現主要是不可逆的各系統損害,如局部潰瘍瘢痕,視力顯著減退或失明,血管損害,血栓形成致心肺功能減低或嚴重並發癥等,中醫癥狀主要為肝腎陰虛,脾腎陽虛,虛實惡化等癥候,此期西藥治療應充分個體化,竭力緩解病情,對血栓性病變一般主張使用腸溶阿司匹林,雙嘧達莫,丹參片等作用緩和的抗凝藥物,慎用或避免使用肝素和華法林(華法令),內科治療不能奏效者,應及時手術治療.

中藥治療以滋補肝腎,溫陽健脾,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為法則,常用六味地黃湯(丸),參苓白術散合四物湯,赤小豆當歸散,血府逐瘀湯基本方加減組方治療.

二)預後

口腔潰瘍有自限性,多於2周左右愈合;反復發作性,每年至少發作3次以上;繼發性病變實質為血管BD,預後較好.

眼部損害占50%~85%,男性一般較易受累,癥狀嚴重,預後差,脈絡膜視網膜炎,球後視神經炎,眼底出血或眼底動靜脈炎,視神經萎縮,玻璃體病變,可導致視力嚴重下降甚至失明.

常繼發於大動脈阻塞,動脈瘤,出血等,若有實質損害,多局限於病變動脈的供血區.

神經BD約占BD患者的20%,原發性實質病變是真正的神經BD,預後差,繼發性病變實質為血管BD,預後較好.

消化道損害占8.4%~27.5%,潰瘍單發或多發,平均直徑為2.7cm,可並發穿孔或出血,大多數病人在切除後易復發.

肺部損害可因動脈瘤破裂出血及肺膿腫形成造成死亡.

白塞氏病 BD Behcet病饮食

以清淡為宜,少量多餐,花樣多變,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無渣流質飲食,少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應鼓勵患者少量慢食,增加營養,增強體質,促進恢復.

白塞氏病 BD Behcet病并发症

皮膚並發癥,幾乎所有患者都有皮膚結節性紅斑,毛囊炎,皮疹或膿皰疹,還可並發皮膚的非特異性變態反應:若用無菌針頭刺入消毒皮膚,在24~28小時內表現為結節,硬結,丘疹或小膿皰.

心血管系統的過敏性小血管炎,上腔靜脈綜合癥,動脈內膜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末梢動脈瘤等.

神經系統的腦幹綜合癥,復發性陣發性頭痛等.

腸胃系統的消化道粘膜潰瘍,穿孔,增殖等;高熱敗血癥樣表現.

四肢大小關節風濕樣疼痛.

呼吸系統的大咯血,肺部血管炎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飛蚊癥 玻璃體混濁 中風後遺癥 風痱 暗痱 腎腫瘤 萎縮性胃炎 K29.402 慢性萎縮性胃炎 胃痞 陰道毛滴蟲病 滴蟲病 鋅缺乏癥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