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狼瘡 L93.001

紅斑狼瘡 L93.001

紅斑狼瘡 L93.001

紅斑狼瘡 L93.001 百科

紅斑狼瘡(1upuserythematosus,LE)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可分為以下幾種亞型:①盤狀紅斑狼瘡;②深在性紅斑狼瘡;③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④系統性紅斑狼瘡;⑤新生兒紅斑狼瘡;⑥藥物性紅斑狼瘡.除特殊類型如NLE外,臟器受累及嚴重程度呈現由盤狀紅斑狼瘡到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病譜狀變化,可僅累及皮膚黏膜,也可累及全身多個臟器.

紅斑狼瘡 L93.001

紅斑狼瘡 L93.001

紅斑狼瘡 L93.001 病因

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瞭,目前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 SLE患者的一級或二級親屬中,約0.4%~5%可罹患本病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比一般人群高數百倍;同卵雙生子SLE共患率(24%~69%)較異卵雙生子(2%~9%)明顯增高.本病可能為多基因疾病,近年來已發現幾十個位點與SLE易感性有關,如1q31、4p16-p15.2、6p21-p11、16q13、12q24等.此外,紅斑狼瘡HLA多態性存在明顯相關性.

2.性激素 本病多見於育齡期女性,妊娠可誘發或加重SLE,而終止妊娠後本病往往可緩解;動物實驗表明雌激素使NZB/NZW小鼠病情加劇,而雄激素則可緩解其病情.

3.環境因素 紫外線可誘發或加重本病,可能與紫外線使表皮細胞DNA發生改變,誘發機體產生抗DNA抗體有關;另外紫外線照射還可使某些抗原(如Ro/SSA抗原)由細胞內遷移到細胞表面,後者與自身抗體結合並促發免疫反應.某些感染(如鏈球菌、EB病毒等)也可誘發或加重本病.此外寒冷、外傷、精神創傷等可促使本病的發生,高脂、高熱量飲食可明顯加重自身免疫性疾病小鼠的心血管及腎臟損害.

發病機制 LE的發生與免疫異常有關,可能是具有遺傳素質的個體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免疫功能發生紊亂,導致T細胞調節功能障礙,抑制性T細胞功能受損,而B淋巴細胞功能亢進,產生多種自身抗體引起免疫損傷.LE患者血清中最有代表性的自身抗體為抗核抗體(ANA),其他自身抗體多達幾十種,如抗雙鏈DNA(dsDNA)抗體、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體,包括U1RNP、Sm、Ro/SSA、La/SSB等.上述自身抗體與自身抗原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可介導免疫反應發生(Ⅲ型變態反應),造成相應組織或臟器的損傷和功能異常,臨床上可出現血管炎、腎小球腎炎等損害;此外本病的發生還涉及Ⅱ型和Ⅳ型變態反應,產生諸如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溶血性貧血以及淋巴細胞浸潤等損害.

紅斑狼瘡 L93.001

紅斑狼瘡 L93.001

紅斑狼瘡 L93.001 症状

(一)盤狀紅斑狼瘡(DLE)

男女比為1:2,起病年齡以30餘歲為多.損害初起時為一片或數片鮮紅色斑,發生在面部、耳、頭皮等部位,綠豆至黃豆大,上覆粘豐性鱗屑,以後逐漸向外圍擴大,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明顯色素增深,略高於中心,中央色淡,有毛細血管擴張,鱗屑下有角質栓和擴大毛孔,伴不同程度瘙癢和燒灼感.新損害逐漸增多或多年不增加,疏散分佈或融合合片,二側顴頰和鼻梁間的損害連接成蝶翼形.3%病例有粘膜損害,主要在唇,其次為頰、舌、腭部,呈灰白色小片糜爛、結痂、繞以紫紅色暈.病程慢性,陳舊損害中央萎縮,有時伴著色斑點,較四周低窪.頭皮上的萎縮常更顯著,失去頭發,稱假性斑禿.盤狀損害有時可在曝曬太陽或勞累後加劇.約5%可轉變成系統型,偶見發展展鱗狀細胞癌.倘皮膚損害局限在頸部以上稱局限性盤狀紅斑狼瘡,此外尚可累及上胸、臂、手足背和足跟等部位稱播散性盤狀紅斑狼瘡,其中約1/5病例顯系統型,損害肥厚或疣狀的稱肥厚性或疣狀盤狀紅斑狼瘡.

(二)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SCLE)

由Sontheimer(1979)等首先提出和命名的一個特殊中間類型.男與女之比約為1:2.5.以30餘歲發病為多,損害分豈有此理在頰、鼻、耳輪、上胸、肩、背、上臂外側、前臂伸面、手和指背,腰以下罕見.偶或唇和頰粘膜累及.基本損害呈水腫性紅斑,以後有兩種表現,一種向周圍擴大,呈環狀,弧狀,鄰近的融合成多環狀或腦回狀,鮮紅色,邊緣水腫隆起,內側緣復細小鱗屑,外繞紅暈,中央消退,留暫時性色素沉著和毛細血管擴張;或呈離心性環,環中央消退後又起新環,這類稱環形紅斑型.另一種擴大成形狀不規則斑片、上覆鱗屑似銀屑病樣或糖疹樣,這類稱紅斑、丘疹鱗屑型,未見有毛囊性栓塞和粘著性鱗屑,大部份患者呈現一種類型,但亦有兩型同時存在;損害持續數周或數月後消退,不遺留疤痕,以後可在原位或他處復發;此外尚可有光敏感(27%)、雷諾現象(20%)和狼瘡發(3%).系統性癥狀可有關節痛或關節炎(67%)、發熱(17%)、肌痛(20%)、漿膜炎(7%)、腎病變少且輕,心和神經系統累及罕見.約20%病例伴有DLE損害和40%符合ARA(1982)SLE的診斷標準.

(三)深部紅斑狼瘡(LEP)

又稱狼瘡性脂膜炎,屬中間類型,以累及女性為主,男與女之比為1:3~13,發病年齡以中青年為多.損害為結節或斑塊,位在真皮深層和皮下脂肪組織,可發生在任何部位,以頰、臀和臂部常見,小腿和胸部其次,曾見發生於乳房,一側發生或兩側分佈,數目不定,大小不等,小者如蠶豆,大者直徑可達10cm,邊緣清楚,呈皮色或淡紅色,質堅實,無移動性,少數有疼痛、呈針刺樣或鉆痛和觸痛,可有短期不規則發熱和關節疼痛.經過緩慢,有的結節持續不變,而在其他部位發生新損害,有的結節逐漸擴大,或鄰近結節融合形成斑塊.有的結吸收而其上表現塌陷,或壞死而後成萎縮性瘢痕,有的萎縮邊緣呈堤狀隆起,或壞死結痂演變成DLE損害.本癥既見於SLE,又可見於DLE,亦可以結節形式獨立存在而無典型LE皮損,可先或後於LE損害發出或之間時出現.結節可發生於LE損害的深層或單獨發生.本型不穩定,可賂DLE或SLE病變,亦可初為DLE或SLE者,以後發展成LEP.

(四)系統型紅斑狼瘡(SEL)

本病累及男女之比為1:7~9,發病年齡以20~40歲最多,幼兒或老人亦可發病.臨床表現多樣和錯綜復雜,有:

1.皮疹約80%~85%患者有皮疹,其中具有典型皮疹者占43%,亦有報告60%~72%病例有皮疹.損害多形性,以水腫性紅斑最常見,綠豆至黃豆大,發生在顴頰經鼻梁可融合成蝶翼狀.前額、耳垂亦可累及,此外肩胛、上臂、四支大關節伸面、手背、指(趾)節伸面、甲擊、指(趾)端和屈面,常蹠部也可發生.顏面蝶形紅斑,甲周紅斑和指(趾)甲遠端下紅斑具有特征性,常出現較早,前者是診斷本病的一大癥狀.另一種損害為斑丘疹,有癢與痛感,可局限性或泛發性,有時呈丘疹或毛囊性丘疹,有時於顏面和其他暴露部位出現水皰、大皰和血皰,大都發生在原有紅斑或正常皮膚上,皰液初起溥澈,以後變混濁,亦可血性,皰壁緊張,日光曝曬常是促發因素,皰破後形成糜爛、潰瘍、結痂以及疤痕形成.上述紅斑等損害消退後,由於基底膜的變化,發生表皮營養障礙,可出現表皮萎縮、色素沉著和角化過度.有時可見瘀點和瘀斑,是由於長時間期應用大量皮質類固醇出現紫癜或血小板減少或皮膚細小的壞死性血管炎引起.有時有結節(約10%0),是由於血栓性血管造成,可發和指(趾)壞疽,重者手、足背亦累及,但罕見,可由於末梢小動脈壞死性血管炎或冷球蛋白血癥等引起,常與網狀青斑並發.有時呈多形紅斑,特別在寒冷季節容易發生.有時出現蕁麻疹樣損害,帶水腫性,紅斑上有點狀出血或血性水皰混合存在,損害持續不瘙癢,為真皮小血管壞死性血管炎產生的.尚可見紅斑肢痛癥、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後者由於大量血小板和紅細胞受免疫作用損傷釋放出凝血物質所致,在終末期多見.其他有杵狀指、澤和油膩,呈枯黃狀,易折斷脫落,長短滲差;在緩解期毛發可再生.約1/3患者有光敏現象和皮下鈣質沉積.

粘膜損害累及唇、頰、硬腭、齒齦、舌和鼻腔,約占20%,呈伴有毛細血管擴張紅斑,或彌漫性潮紅,其上可見點狀出血、糜爛、少數尚有水皰和潰瘍等.

2.發熱約占92%以上,各種熱型都可見見及,長期低熱較多見.

3.骨關節90%以上病例有關節疼痛,有時周圍軟組織腫脹,有時象風濕性關節炎,呈遊走性,多發性,且可呈現紅腫熱痛;或表現為慢性進行多發性關節炎,常累及指趾關節似類風濕性關節炎.5%~10%病例髖、肩和膝等關節可發生無菌性缺血性骨壞死,股骨頭最常累及,其次肱骨頭、脛骨頭等,單側或兩側受累.

4.腎約75%病例受累,經腎穿刺活檢有腎損害者占80%~90%,屍檢發現率幾乎達100%,表現為腎炎或腎病綜合征.腎炎時尿內出現紅細胞、白細胞、管型和蛋白質.腎功能測定早期正常,逐漸進展,後者可出現尿毒癥.腎穿刺活檢所見病理變化可分為局灶性增殖性腎小球腎炎型和彌漫性增殖性腎小球腎炎型,前者較輕,後者較劇,且進展較快,預後差.腎病綜合征分為真性和假性兩種,所謂真性者指具有典型腎病綜合征的臨床和實驗室表現,即全身水腫,伴不等程度腹水、胸腔和心包積液,大量蛋白尿,血清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多數正常或偏高.與所謂假性狼瘡性腎病綜合征不同者,為後者血膽固醇正常或低下,病情較重且預後差.腎病綜合征的病理變化為膜性腎小球炎,或彌漫性增殖性腎小球腎炎,後者除大量蛋白尿外,尿中可有較多紅細胞和管型,腎功能受損和高血壓.亦有部分病例僅有輕度蛋白尿而無任何腎臟損害的臨床征象,病理變化常為系膜型.

5.心血管約有50%~89%患者有心臟癥狀,超聲檢出率36%~88%、屍體檢出率53%~83%.心包炎最常見,以幹性為多,為纖維素性心包炎,也可能積液,積液多時可見心包堵塞癥狀,如二層心包粘連,可使主包腔閉塞,造成縮窄性心包炎.患者除心前區不適及氣急外,最主要的癥狀是心前區疼痛和心包磨擦音或心影增大,心音減弱,超聲心動圖檢查診斷率高,心包積液中可查見LE細胞.

心肌炎常見,一般可有氣短、心前區疼痛心動過速,心音減弱,奔馬率,心律失常,脈壓小、繼之出現心臟擴大,可導致心力衰竭.心電圖可出現相應改變如低電壓,ST段抬高,T波平坦或倒置,PR間期延長.臨床上可無任何癥狀而在某種誘因下突然發生;有些病變,生前難於診斷.

心內膜炎典型疣狀心內膜炎(Libman-acks心內膜炎)常與心包炎並存,在生前較難作出診斷,主要是壁層心內膜受損癥狀不明顯.當病變累及瓣膜時,常見的為二尖瓣,偶爾主動脈瓣和三尖瓣同時亦被累及,引起瓣尖乳頭肌攣縮、粘連變形或腱索斷裂,造成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心內膜內形成血栓可脫落引起栓塞,心內膜炎還可成為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基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為無創傷性顯示瓣膜及形態的最佳方法.

此外,可出現心律失常,呈房性、室性早搏和快速心率以及各級房室傳導阻滯,主要由於全心炎癥擴展侵犯房室或左右束支,加以冠狀動脈炎使竇房結、房室結和房室附近動脈管腔變窄,使傳導系統產生局限性退行性變所致.

約50%病例可有動脈炎和靜脈炎,比較常見的為鎖骨下靜脈的血栓性靜脈炎.少數可出現冠狀動脈炎,常累及左前降支,臨床上可因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而發生心絞痛,較大的冠狀動脈炎能導致心肌梗塞.

此外部分病例可有周圍血管病變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遊走性靜脈炎等.

6.呼吸系統在整個病程中,胸膜和肺受累分別為36%和7%,可發生胸膜炎,多為幹性,也可為濕性,積液少量或中等量,兩側發生頻率相仿,約1/3病例為雙側性.

急性狼瘡性肺炎的患病率為1%~4%,患者有發熱、幹咳、氣急,偶見咯血,低氧血癥常見,X線顯示單側或雙側肺浸潤,以兩下肺野多見,可伴肺不張,橫膈抬高和胸腔積液.也要發生慢性間質性肺炎,從肺泡炎到纖維化各種病理改變可以交織並存,X線特征為肺部片狀浸潤斑,多見於肺基底段,往往持續存在多日,可引起肺不張,甚至呼吸衰竭,亦可見條索狀,網狀或斑點狀陰影.肺動脈受侵犯(肺動脈炎)可發生咯血、空洞;常合並尤其終末期小葉性肺炎.

7.神經系統往往在急性期或終末期出現癥狀,少數作為首發癥狀表現.可呈現為各種精神障礙如躁動、幻覺、猜疑、妄想、強迫觀念等.也可以出現多種神經系統癥狀,如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常見的有顱壓增高、腦膜炎、腦炎、腦血管意外、脊髓炎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等,並出現相應癥狀如頭痛、惡心、嘔吐、頸項強直、驚厥、昏迷、偏癱、截癱,病變嚴重時可導致死亡.顱神經亦可受累,常見的為Ⅲ、Ⅴ、Ⅵ、Ⅶ對神經,周圍神經病變少見.

8.消化系統約40%病例有消化道癥狀,常見有食欲減退、吞咽困難、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腹水、便血等.腹痛可能與腹膜炎、腸炎、腸系膜炎或腹膜後結締組織病變有關.多為臍周隱痛,嚴重時類似外科急腹癥.胃腸道病變主要是血管壁病變的結果.

9.淋巴網狀系統約半數病人有局部或全身淋巴結腫大,以頸、腋下腫大為多見.腫大淋巴結一般無壓痛,質軟,有時腫大很明顯,以致誤診為淋巴結結核或淋巴病瘤.病理檢查示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約1/3病人有肝腫大,極少引起黃疸和肝硬化.1/5病例有脾腫大.

10.造血系統貧血常見,大多數為正細胞性正色素性貧血,紅細胞表面可有IgG抗體或補體;抗人球蛋白試驗1/3~1/5病例陽性,可表現為自身免疫性貧血,抗體屬濕型抗體,主要為IgG、偶或IgM,罕見IgA.

白細胞減少,一般為粒細胞和/或淋巴細胞減少,活動期T、B淋巴細胞絕對數和相對數均下降而非活動期則下降不顯著,T淋巴細胞下降程度與疾病活動度相平行.T淋巴細胞的減少與細胞免疫功能減退和存在抗淋巴細胞抗體有關.B淋巴細胞數雖亦下降,但其功能檢測反而顯示增強.

血小板減少,存活時間縮短,血小板表面存有抗血小板抗體,結合補體時可損傷血小板.

11.眼約20%~25%病人有眼底變化,包括眼底出血,乳頭水腫,視網膜滲出物有卵圓形的白色混濁物,是繼發於小血管閉塞引起的視網膜神經變性灶,一般可逆.其他有玻璃體內出血、鞏膜炎等.

SLE可以和其他典型結締組織病如皮肌炎、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重疊,或先後發病.有報告與結締組織近緣疾病如幹燥綜合征,白塞病重疊,還可以合並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重癥肌無力癥、橋本甲狀腺炎、天皰瘡和類天皰瘡等.

紅斑狼瘡 L93.001

紅斑狼瘡 L93.001

紅斑狼瘡 L93.001 检查

1、血常規白細胞減少(<4000/mm3)或淋巴細胞減少(<1500/mm3)或血小板減少(<100000/mm3).

2、血沉增快.

3、血清蛋白白蛋白降低,α2和γ球蛋白增高,纖維蛋白原增高,冷球蛋白和冷凝集素可增高.

4、免疫球蛋白活動期血IgG,IgA和IgM均增高,尤以IgG為著,非活動期病例增多不明顯或不增高,有大量蛋白尿且期長的患者,血Ig可降低,尿中可陽性.

5、類風濕因子約20%~40%病例陽性.

6、梅毒生物學假陽性反應2%~15%陽性.

7、抗心磷脂抗體IgG型的陽性率為64%,IgM型為56%,與患者血栓形成,皮膚血管炎,血小板減少,心肌梗塞,中樞神經病變和習慣性流產或宮內死胎關系密切.

8、LE細胞Hargraves(1948)首先在骨髓中發現,Haserick(1949)從外周血中找到LE細胞,miecher(1954)證明紅斑狼瘡細胞因子為一種抗核因子,是一種γ球蛋白,現已明確形成LE細胞需要4個因素:

①LE細胞因子,是一種抗核蛋白抗體,存在於外周血,骨髓,心包,胸腔和腹腔積液,皰液和腦脊液中,其相應抗原為脫氧核糖核酸一組蛋白復合物,此抗原存在於細胞核內;

②受損傷或死亡的細胞核,無種屬和+器官特異性,即人或動物的各種器官的細胞核均可與LE細胞因子起作用;

③活躍的吞噬細胞,一般為中性粒細胞;

④補體:在吞噬時需要補體的參與,LE細胞形成的過程首先為LE細胞因子與受損傷或死亡的細胞核起作用,使細胞核脹大,失去其染色質結構,核膜溶解,變成均勻無結構物質,所謂“勻圓體"細胞膜破裂,勻圓體墮入血液,許多吞噬細胞聚合來吞噬此變性的核,形態花瓣形細胞簇,隨後此變性核被一個吞噬細胞所吞噬,就形成所謂LE細胞,補體參與起促進吞噬作用

約90%~70%活動性SLE患者,LE細胞檢查陽性,其他疾病如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中約10%病例可查見該細胞,此外,慢性活動性肝炎,藥疹如普魯卡因酰胺及肼酞嗪(肼苯噠嗪)等引起也可陽性.

9、抗核抗體試驗(ANA)本試驗敏感性高,特異性較差,現象作為篩選性試驗,一般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血清ANA,以鼠肝印片作底物,亦有采用Will-2細胞,Hep-2細胞等作底物,約80%~95%病便ANA試驗陽性,尤以活動期為高,反復測定累積陽性率更高,血清ANA效價≥1:80,意義較大,效價變化基本上與臨床病情活動度相一致,熒光核型可見周邊型,均質型和斑點型,偶見核仁型,另有5%~10%病例,臨床癥狀符合SLE,但ANA持續陰性,有其它免疫學特征,可能是一個亞型.

抗核抗體是自身對各種細胞核成分產生相應抗體的總稱,在SLE中所見的有:

1.抗脫氧核糖核酸(DNA)抗體可分為抗天然或雙鏈脫氧核糖核酸(n-DNA或ds-DNA)抗體和抗變性或單鏈脫氧核糖核酸(d-DNA或ss-DNA)抗體.

以綠蠅短膜蟲(Crithidialuciliae)或馬疫錐蟲(Trypanosomaequiperdum)或伊氏椎蟲(Trypanossmaevansi)作底物,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抗ds-DNA抗體,在SLE活動期其陽性率可高達93%~100%,然而放射免疫法檢測其陽性率為60%~70%,抗ds-DNA抗體熒光核型顯示周邊型最具特異性,提示患者常有腎損害,預後差,在緩解期,其陽性率下降以至陰轉,終末期患者亦可陰性,抗ss-DNA抗體特異性差,除SLE外在其他彌漫性結締組織疾病中亦可見到.

2.抗核蛋白(DNP)及組蛋白抗體不溶性抗DNP抗體亦即形成LE細胞的一種抗核因子-抗DNA和組蛋白復合物的抗體,熒光核型呈勻質型,往往在SLE活動期出現,在普魯卡因酰胺,異煙肼等引起狼瘡樣綜合征中約90%以上的病例可發現抗組蛋白抗體.

3.抗鹽水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體抗原從小牛胸腺或兔胸腺中撮,采用瓊脂擴散法或對流免疫電泳檢測,近年亦有用免疫印跡法檢測的,抗NNA抗體中主要包括抗Sm和nRNP等七種抗體,mRNP或U1RNP抗原為七種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質(12-68KD)與U1RNA(U為尿嘧啶核苷酸)結合的復合物;而Sm為同樣七種蛋白質與U2,U1,U4,U5,U6RNA所形成的復合物;抗Sm抗體在SLE的陽性率為20%~25%,為SLE的標記性抗體,常和抗ds-DNA抗體伴隨出現,與疾病活動性無關,可作為回溯性診斷的參考指標;抗U1RNP抗體可在多種結締組織病中出現,其高效價除發生在SLE外,常是診斷混合結締組織病的重要血清學依據.

4.抗Ro/SS-A和抗La/SS-B抗體通常采用對流免疫電泳法檢測,近亦可用免疫印跡法測定,用前法檢測抗Ro/SS-A抗體陽性率為30%~39%,抗La/SS-B為13%;兩種抗體對原發性幹燥綜合征和SLE合並幹燥綜合征以及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呈高陽性率和重要參考價值,抗Ro/SS-A抗體是新生兒紅斑狼瘡的重要血清學標記,與光敏感相關.

5.抗核糖體ρ蛋白抗體以免疫印跡漢檢測,陽性率約為10%,為SLE的標記性抗體.

6.其他文獻中報導SLE患者中尚可測出抗Ku抗體,抗內皮細胞抗體,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抗神經元抗體,抗層素和抗纖維結合蛋白抗體,抗Ⅶ型膠原抗體和抗神經節苷脂抗體等,這些抗體檢測的陽性率,特異性與臨床癥狀的關聯,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10、狼瘡帶試驗(LBT)應用直接免疫熒光抗體技術檢測皮膚免疫熒光帶或狼瘡帶,即在真皮表皮連接處可見一局限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積帶,皮損處陽性率SLE為92%,DLE為90%,正常皮膚暴光處SLE為70%,非暴光處為50%,但不見於DLE正常皮膚,在慢性萎縮性或過度角化的皮損熒光帶成團塊狀,新起的皮疹沉積如顆粒狀或細線狀,而在SLE正常皮膚呈點彩狀,此免疫熒光帶為Ig(主要為IgG,亦有IgM,IgA)與補體在真皮表皮連接處沉積造成.

曾凡飲等采用1M.Nacl分離人皮膚DIF法對SLE患者進行狼瘡帶的研究,發現本法的陽性率達90.9%,以Ig沉積於真皮側最為常見,其次為沉積於真表皮兩側,而未見單純於表皮側的病例,熒光形態以線狀多見,少數為顆粒太,近來張學軍等采用熱分離表皮真皮法在5例大皰性SLE中有3例血管結合在真皮側,另2例與真皮側,表示出抗體異質性.

11、細胞免疫功能測定淋巴細胞轉化試驗(PHA-LTT),舊結核菌素(OT),鏈球菌脫氧核糖核酸酶和鏈激酶(SD-SK)皮試往往陰性.

T細胞亞群檢測采用單克隆抗體熒光技術示活動性病例中總T細胞(CD3)和抑制性T淋巴細胞(CD8)明顯降低,輔助性T細胞(CD4)/抑制性T細胞(CD4)(CD8)比值增高,隨著治療病情穩定,T抑制細胞恢復正常,T輔助細胞降低,兩者比值恢復或低於正常.

自然殺傷細胞(NK)采用酶(LDH)釋放法檢測NK活性結果示活性顯著降低,在活動期更為顯著.

12、血清補體測定約75%~90%SLE患者血清補體減少,尤其在活動期,以C3,C4為著,但在其他結締組織病如皮肌炎,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中不減少.

13、循環免疫復合物(CIC)血清CIC在活動期增高.

14、皮膚試驗采用自身或同種的白細胞進行皮試,75%SLE病例陽性,采用小牛胸中核蛋白作皮試,84%(21/25)陽性,采用小牛胸腺中脫氧核糖核酸作皮試,48%(12/25)陽性,采用小牛胸腺中組蛋白作皮試,92%(23/25)陽性.

15、毛細血管鏡檢查於SLE患者手指甲皺和舌尖微循環中可見多樣形成的障礙,表現為:

①微血管袢增多,微血管張力較差,微血管擴張尤以靜脈管擴張較突出,甚至有巨血管出現;

②微血流障礙,如血色暗紅,微血管袢頂瘀血,袢內血細胞聚集,流速減慢或瘀滯;

③微血管周圍有滲出和出血.

這些微循環障礙導致血流瘀滯和血細胞聚集異形微血管,巨形微血管和擴張膨大微血管,皆可形成微血管周圍的滲出和出血,同時又可進一步發展形成血流的泥化,甚至有微血栓產生,造成惡性循環.

16、血液流變學測定呈顯著異常,如全血比粘度,全血還原粘度,血漿粘度增加,這些提示血粘度的增加,血液流動性的下降;紅細胞電泳時間延長,血沉快,K值增大,一致表明紅細胞聚集性的增加,但血細胞壓積普通稍低(貧血);血中纖維蛋白原增高,血液粘聚性增加,導致血流緩慢,為活血化瘀中醫治療提供理論基礎.

紅斑狼瘡 L93.001 预防

1.樹立樂觀情緒,正確地對待疾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生活規律化,註意勞逸結合,適當休息,預防感染.

2.去除各種誘因,包括各種可能的內用藥物,慢性感染病灶等,避免刺激性的外用藥物以及一切外來的刺激因素.

3.避免日光曝曬和紫外線等照射,特別在活動期,需要時可加塗防日光藥物如3%奎寧軟膏,復方二氧化鈦軟膏,15%對氨安息香酸軟膏等,其他如寒冷,X線等過多暴露也能引起本病的加劇,不可忽視.

4.對肼酞嗪,普魯卡因,青黴胺,抗生素和磺胺藥要合理作用.

5.患者應節育,活動期需避免妊娠,若有腎功能損害或多系統損害者,宜爭取早作治療性流產.

紅斑狼瘡 L93.001 治疗

紅斑狼瘡西醫治療方法

治療原則為消除炎癥的抗炎療法和糾正病理過程,使用免疫抑制或促進二方面藥物進行免疫調節.

(一)盤狀紅斑狼瘡治療需及時以免毀容及繼發性癌變,一般先用局部治療,效果不顯時再加用全身療法.

1.局部療法①皮質類固醇的外用;②皮質類固醇如羥氫氟化潑尼松或醋酸氫化考的松混懸液,1~2周註射一次,可註射8~10次;③液體氮或CO2雪冷凍療法.

2.內用療法①抗瘧藥如氯喹等,氯喹有防光和穩定溶酶體膜,抗血小板聚集以及粘附作用,口服開始劑量為0.25~0.5g/d,病情好轉後減量;②酞咪呱啶酮,劑量為200~300mg/d;氯苯酚嗪;③中藥六味地黃丸加減,大補陰丸或雷公藤制劑等.

(二)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和深部狼瘡可采用酞咪呱啶酮有一定療效,氯喹、氯苯酚嗪或雷公藤制劑應用亦有效,無效病例可予皮質類固醇治療.

(三)系統性紅斑狼瘡

1.對輕型病例如僅有皮疹、低熱或關節癥狀者隻需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水楊酸類、吲哚美辛等,然該類藥物有時可損傷肝細胞,使腎小球濾過率降低,血肌酐上升,對腎病患者需慎用.如皮疹明顯可用抗瘧藥如氯喹,0.25~0.5g/d,也可用小劑量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潑尼松15~20mg/d,酞咪哌啶酮和六味地黃丸加減或雷公藤制劑等服用.

2.重型病例

⑴皮質類固醇:是目前治療重癥自身免疫疾病中的首選藥物,可顯著抑制炎癥反應,能抑制中性粒細胞向炎癥部位趨附,抑制其和單核細胞的吞噬功能及各種酶的釋放,具有抗增殖及免疫抑制作用,對淋巴細胞有直接細胞毒作用,使NK細胞的數量以及IL-1和IL-2水平皆降低,抑制抗原抗體反應.

⑵免疫抑制藥:如環磷酰胺和硫唑嘌呤,兩者劑量為每日每千克體重1~4mg,前者主要利用烴基與DNA結合,最明顯的是減少抗DNA抗體,血中DNA-抗DNA復合物及其在腎臟中的沉積減少.硫唑嘌呤能換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替瞭DNA的嘌呤基質,從而抑制DNA和RNA的合成.其他有苯丁酸氮芥(2mg,每日2~3次),6巰基嘌呤(50mg,每日3次),氨甲喋呤(7.5~15mg,每周口服一次)等.這類藥物常見的副作用有白細胞減少,甚至會骨髓抑制、胃腸道障礙和肝臟損害、易產生繼發感染、長期應用可引起不育、畸胎,削弱免疫作用而發生癌腫.環磷酰胺可發生脫發和出血性膀胱炎,需謹慎使用.

⑶免疫增強劑:企圖使低下的細胞免疫恢復正常,如左旋咪唑、胸腺素、轉移因子等.

⑷血漿交換療法:其原理是企圖除去特異性自身抗體,免疫復合物以及參與組織損傷非特異性炎癥介質如補體、C-反應性蛋白、纖維蛋白原,並能改善單核吞噬細胞系統清除循環免疫復合物的能力,一般在多臟器損害,激素效果不著、器質性腦綜合征、全血細胞減少及活動性腎炎等重癥病例進行.因作用短暫,仍需配合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治療.文獻中已報導有50餘例采用長期間隙性血漿交換療法合並免疫抑制療法,獲得病情緩解.

⑸透析療法與腎移植:晚期腎損害病例伴腎功能衰竭,如一般情況尚好,可進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除去血中尿素氮及其他有害物質,以改善氮質血癥等情況.腎移植需在腎外損害靜止時進行,用親屬腎作移植,2年存活率據統計為60%~65%,用屍體腎移植為40%~45%.

此外,針刺療法對皮疹、關節痛和消腫,音頻電療對消炎、消腫和止痛均有一定療效;雷公藤制劑、紅藤制劑以及復方金蕎片均可應用,特別前者為一有相當療效的抗風濕病藥物.

近有人應用溴隱亭治療SLE亦取得一定效果;對病情活動伴嚴重感染時,有人試用大劑量γ球蛋白靜脈滴註治療,曾獲得良好的療效.對無菌性股骨頭壞死需要整形外科進行關節轉換成形術或關節固定手術.

斑狼瘡中醫治療方法

中成藥如秦艽丸、滋補肝腎丸、養血榮筋丸、八珍丸、六味地黃丸、黃精丸、烏雞白鳳丸、定坤丹、養陰清肺膏、牛黃清心丸、健身寧等,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使用.

4.中醫及中西醫結合療法近年我國在探索SLE的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方面已取得一些成就,及時合理的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僅對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延長緩解期,鞏固療效有良好功效,而且可減少皮質類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的用量和副作用,並有利於以後撤除此類藥物.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SLE大多采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方式,在具體運用方面我們是:

(1)對病情處於急性活動期,重要臟器(腎、心、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癥狀較重、並有高熱等全身癥狀者,以皮質類固醇療法及支持療法為主,以迅速控制病情,同時並用中藥.癥狀緩解,病情穩定,各項化驗指標改善後,逐漸減少皮質類固醇用量.

(2)亞急性病人如就診時仍在應用皮質類固醇藥或其他免疫抑制劑時,除繼續應用外,加用中藥以加強療效,並根據臨床癥狀及各項化驗指標的改善情況,逐漸減少皮質類固醇劑量,最後完全撤除,以中藥取代並作為維持用藥.

(3)對病情較輕,未有明顯的內臟受累的活動情況,以中藥為主,基本上不給皮質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嚴密觀察,定期做化驗檢查,如發現有活動癥狀時,則酌加皮質類固醇制劑.外用黃連膏、清涼膏、化毒散膏等.

預後

本病SLE急性型起病急驟,出現高熱、乏力、肌痛等全身癥狀,顏面紅斑顯著(有些可無皮疹)、伴有嚴重中毒癥狀,同時多種臟器受累,迅速發展,出現功能衰竭、預後差,目前臨床已較少見;亞急性型起病緩慢,早期表現多為非特異性癥狀,可有發熱、中等度全身癥狀,多種臟器受損,實驗室檢查異常,病程反復遷延,時輕時重,慢性型指盤狀損害,起病隱襲,病變主要局限於皮膚而累及內臟少,病程進展緩慢,預後良好.

紅斑狼瘡 L93.001 饮食

紅斑狼瘡食療(以下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咨詢醫生)

1、海帶荷葉扁豆粥

原料:水發海帶50克,鮮荷葉3張,扁豆50克.

制法:將扁豆洗凈加水煮八成熟,放入切碎的海帶和切碎的鮮荷葉,共同煮爛成粥.

功效:海帶性咸寒,可清熱利水;荷葉有清熱解暑鍵脾作用;扁豆味甘性平有鍵脾和中、消暑化濕功效.本食療方適用於熱毒熾盛型系統性紅斑狼瘡早期、有低熱尿少,便幹胃口不佳的病人.

2、柴胡根絲瓜薏仁湯

原料:柴胡30克,嫩絲瓜1條,薏米50克;

制法:將柴胡入鍋,加水煎煮去渣留汁,嫩絲瓜去皮切段,將薏米用柴胡汁煮爛加絲瓜煮將柴胡入鍋加水煎煮去渣留汁,嫩絲瓜去皮切段,將薏米用柴胡汁煮爛,在加絲瓜煮5分鐘即成.功效:柴胡有清熱涼血疏肝作用,絲瓜性甘涼、涼血解毒,用於系統性紅斑早期有發熱或感冒時.

紅斑狼瘡飲食宜忌

紅斑狼瘡的食補類型很多,食物依其食性有平補、清補、溫補三大類.狼瘡病人陰虛的多,內熱、血熱而有熱象的多,故食物應以清補、平補為主,參合溫補.

1.大米、小米、高梁、大麥、小麥、燕麥、紅薯、山藥、芋艿、芡實、土豆、毛豆、蠶豆、赤豆、扁豆、青豆、菜豆、豇豆、白砂糖、蘋果、椰子、橄攬、白果、菠蘿、鮮葡萄、蓮子、花生、芝麻、葵花子、南瓜子、南瓜、絲瓜、黃瓜、青菜、白菜、卷心菜、胡蘿卜、豬肉、豬腰、鴿子、兔肉、雞蛋、鵪鶉、鯉魚、青魚、鰻魚、鯧魚、鱸魚、烏賊魚、魷魚、鮮貝、泥鰍、菜油、豆油、醬油等.

以上這些食物,性味平和,稍有偏溫或稍偏涼,是正常人或病人為維持健康和生命所必需的,隻要沒有過敏,有些食物可每天食用,有些可繼續交替食用.

2.甲魚、烏龜、鴨、黑魚、海蜇、蚌肉、蛤肉、蟹、螺螄、甘蔗生梨、生藕、荸薺、慈菇、百合、銀耳、西瓜、冬瓜、綠豆、西瓜子仁、苡米仁、萵筍、茭白、竹筍、茄子、蓴菜、蕹菜、西紅柿、米莧、紫菜、芹菜、草頭、蘿卜、金針菜、薺菜、蒿菜、香椿、枸杞子、馬蘭頭、黑木耳、茶葉等.

以上食物性涼,久食清火,內熱之體相宜,有些還能滑腸,軟化大便,但對其中蚌、蛤、蟹、螺、海蜇過敏者,則不能使用.萵筍能引起視力模糊,有眼睛損害者也不宜食用.

3.雞、鵝、牛、羊、狗、馬、鹿、牛奶、乳制品、胡桃肉、桂圓肉、荔枝千、紅棗、黑棗、橘子、甜橙、栗子、桃子、石榴、飴糖、紅糖、蜂蜜、咖啡、可可、黃鱔、鯽魚、鰱魚、帶魚、淡菜、海參、蟶子、海蝦、辣椒、甜椒、大蔥、大蒜、韭菜、芥菜、榨菜、香菜.

調味品大多溫熱,胡椒、花椒、桂皮、桂葉、茴香、紅豆蔻、薑、蔥、酒、醋等.至於蛇肉,品種較多,性溫、性涼、性平的均有,不能一概而論.

溫補的食物一般能量較高,有的是高糖、高蛋白或膽固醇較高;有的能引起興奮,或加速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從而產生熱的感覺,為冬天禦寒所必須.狼瘡性低蛋白血癥浮腫者,必須補充高蛋白,雞、鵝、牛奶、魚類、海參、蝦等是可以吃的,糖、橘子、胡桃、棗子等果品也是可以吃的,或者與清補食品混合交替進食.

紅斑狼瘡食療保健對部分脾腎兩虛、氣血兩虧的人才需要以溫補、平補為主,參合清補.

1.不食用或少食用具有增強光敏感作用的食物:如無花果、紫雲英、油菜、黃泥螺以及芹菜等,如食用後應避免陽光照射.磨菇、香菇等蕈類和某些食物染料及煙草也會有誘發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潛在作用,也盡量不要食用或少食用.

2.註意戒煙、戒酒.香煙中的尼古丁等有害成分能刺激血管壁而加重血管炎癥,應戒除.酒性溫烈,會加重SLE病人的內熱癥狀,不宜飲用.

3.註意避免使用含雌激素的藥品和食品.紫河車(胎盤)、臍帶、蜂皇漿、蛤蟆油、某些女性避孕藥均含有雌激素,而雌激素正是SLE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4.註意不能食用紅辣椒,韭菜,豬頭肉,狗肉,海物,非新鮮雞蛋和變質的食物.避免接觸農藥和化肥.在中醫臨床發現,有很多狼瘡復發病人食用過以上食物或接觸過以上的化學物品.

紅斑狼瘡 L93.001 并发症

易出現腎功能衰竭和中樞神經系統並發癥,如狼瘡性腦病等.

1.急性狼瘡肺炎,並發肺出血或發展成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

2.狼瘡性腹膜炎和狼瘡性腸系膜血管炎,可出現腸穿孔或腸麻痹,出血性回腸炎和腸套疊,重時還可有腸段壞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先天性冠狀動脈瘺 食管乳頭狀瘤 急性應激反應 F43.053 急性應激障礙 急性心因性反應 骨惡性淋巴瘤 網織細胞肉瘤何傑金病 肉痹 肌痹 粉刺樣痣 naevuscomedoicus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