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 急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 急性骨髓炎百科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acutehematogenousosteomyelitis)也稱急性骨髓炎,因為多數病例系化膿細菌經血行侵襲骨髓內結締組織所引起的炎癥.少數從鄰近軟組織感染擴散而來或繼發於開放骨折,若不及時治療,會使骨結構破壞發生殘疾,甚至感染擴散,危及生命.有些病例可轉成慢性病變,病程冗長,由於多見於兒童,可能影響小兒營養和生長發育.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 急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 急性骨髓炎病因
本病多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起始於長骨的幹骺端,成團的細菌在此處停滯繁殖,病灶形成後膿腫的周圍為骨質,引流不好,多有嚴重的毒血癥表現,以後膿腫擴大依局部阻力大小而向不同方向蔓延.
(一)發病原因
致病菌常為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近年來也有毒性較強的溶血性白色葡萄球菌,偶爾可見沙門桿菌,肺炎球菌或其他化膿菌,大部分對青,鏈黴素有抗藥性,常見的原發病灶有膿皰,齒齦膿腫及上呼吸道感染.
(二)發病機制
骨髓炎的發生,細菌毒力大小是外在因素,全身狀況或局部骨骼抵抗力是內在因素,長骨幹骺端有很多終末小動脈,循環豐富,血流慢,細菌易於繁殖,有的細菌如葡萄球菌常聚集成團,在細小動脈內形成栓塞,使血管末端阻塞,導致局部組織壞死,利於細菌生長和感染的發生,臨床上,扭傷和挫傷等所致局部組織損傷,常為骨髓炎發生的間接原因.
感染開始後48h細菌毒素即可損害幹骺端的毛細血管循環,在幹骺端生成膿液,經過哈佛氏系統和伏克曼管進入骨膜下,使骨膜剝離,導致骨質破壞,壞死和由此誘發的修復反應(骨質增生)同時並存,早期以破壞和壞死為主,皮質骨內層接受幹骺端的血液供應,血供受損後,骨質壞死,肉芽組織將其與存活的骨分開,形成死骨片,骨膜反應生成新骨稱為包殼(involucrum),包裹感染骨和壞死骨,以後包殼出現缺損形成骨瘺(cloaca)和竇道,引流膿液,後期以骨增生為主.
骨內感染灶形成後,因周圍為骨質,引流不暢,多有嚴重的毒血癥表現,以後隨著膿腫的擴大,感染沿局部阻力較小的方向向四周蔓延.
1.膿腫蔓延途徑
(1)膿腫向長骨端蔓延,因骨骺板抵抗感染的能力較強,膿液不易穿破骺板進入關節腔,多向骨髓腔擴散,致使骨髓腔受累,髓腔內膿液壓力增高,可再沿中央管擴散至骨膜下層,形成骨膜下膿腫.
(2)膿液突破幹骺端的堅質骨,穿入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膿腫;壓力進一步增高時,突破骨膜流入軟組織,也可沿哈佛管侵入骨髓腔.
(3)穿入關節,引起化膿性關節炎,小兒骨骺板是抗禦感染的天然屏障,膿腫不易進入關節腔,但成人骺板無抵禦能力,較易並發關節炎,如幹骺端位於關節囊內(如股骨頸位於髖關節囊內),則膿腫亦可穿破幹骺端骨皮質進入關節,形成化膿性關節炎.
2.骨的營養
靠近骨髓腔部分由滋養血管供給,貼近骨膜的骨皮質部分由骨膜下小血管網供給,骨膜被膿腫掀起時,該部骨皮質失去來自骨膜的血液供應,嚴重影響骨的循環,造成骨壞死,膿液進入骨髓和中央管後,在管腔內通過的滋養血管因炎癥而形成血栓和膿栓,骨內血供被阻斷,造成骨壞死,壞死區的分佈和大小,視缺血范圍而定,嚴重時可發生整個骨幹壞死,由於骨膜剝離,骨膜深層成骨細胞受炎性刺激而生成大量新骨,包裹於死骨外面,形成包殼,可代替病骨起支持作用,膿液即由此流出,小塊死骨可吸收或經竇道排出,大塊死骨則不能排出或吸收,死腔不能閉合,傷口長期不愈,成為慢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 急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 急性骨髓炎症状
1.全身癥狀起病急,開始即有明顯的全身中毒癥狀,多有弛張性高熱,可達39~40℃,有時並發寒戰,脈搏快,口幹,食欲不振,可有頭痛,嘔吐等腦膜刺激癥狀,患兒煩躁不安,嚴重者可有譫妄,昏迷等敗血癥表現,追溯病史,有的曾有感染灶.
外傷引起的急性骨髓炎,除有嚴重並發癥或大量軟組織損傷及感染外,一般全身癥狀較輕,感染較局限,少有發生敗血癥,但應警惕並發厭氧菌感染的危險.
2.局部癥狀早期有局部劇烈疼痛和搏動性疼痛,肌肉有保護性痙攣,懼怕移動患肢,患兒常將肢體置於保護性姿勢,以減輕疼痛,患部皮溫增高,有深壓痛,但早期可無明顯腫脹,數日後,局部皮膚水腫,發紅,為已形成骨膜下膿腫的表現,膿腫穿破骨膜進入軟組織後,壓力減輕,疼痛緩解,但軟組織受累的癥狀明顯,局部紅,腫,熱,有壓痛,並可出現波動,膿液進入骨幹骨髓腔後,整個肢體劇痛腫脹,骨質因炎癥而變疏松,常伴有病理性骨折.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 急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 急性骨髓炎检查
本病的檢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實驗室檢查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患者早期血液中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均明顯增高,白細胞計數增高,一般都在10×10的9次方/L以上,中性粒細胞可占90%以上,可伴有貧血及血沉增快,早期血液細菌培養的陽性率為50%~75%,通常在感染後24h即可獲得血液陽性培養結果,局部骨穿刺抽出膿液,塗片找到細菌即可確診,血液及膿液細菌培養的同時,均應作細菌藥物敏感試驗,以便選擇有效的抗生素治療.
2、細菌學檢查
血培養可獲致病菌,但並非每次培養均可獲陽性結果,特別是已經用過抗生素者血培養陽性率更低,在寒戰高熱期抽血或初診時每隔2小時抽血培養一次,共三次,可以提高血培養陽性率,所獲致病菌均應作藥物敏感試驗,以便調整抗生素.
3、局部膿腫風層穿刺
選用的內芯的穿刺針,在壓痛最明顯的幹骺端刺入,邊抽吸邊深入,不要一次穿入骨內,以免將單純軟組織膿腫的細菌帶入骨內,抽出渾濁液體或血性液可作塗片檢查與細菌培養,塗片中發現多是膿細胞或細菌即可明確診斷,任何性質突刺液都應作細菌培養與藥物敏感試驗.
4、X線檢查
起病後14天內的X線檢查往往無異常發現,用過抗生素的病例出現X線表現的時間可以延遲至1個月左右,X線檢查難以顯示出直徑小於1cm的骨膿腫,因此早期的X線表現為層狀骨膜反應與幹骺端骨質稀疏,當微笑的骨膿腫合並成較大膿腫時才會在X線片上出現幹骨區散在性蟲蛀樣骨破壞,死骨可大可小,小死骨表現為密度增高陰影,位於膿腔內,與周圍骨組織完全遊離,大死骨可為爭段骨壞死,密度增高為而無骨小梁結構可見!少數病例有病理性骨折.
5、CT檢查
可以提前發現骨膜下膿腫,對細小的骨膿腫仍難以顯示.
6、MRI檢查可以更早期發現在長骨幹骺端與骨幹內有炎性異常信號,還可以顯示出骨膜下膿腫,因此,MRI檢查明顯優於X線和CT檢查.
7、核素骨顯像
病灶部位的血管擴張和增多,使99m锝早期濃聚於幹骨端的病變部位的一般於發病後48小時即可有陽性的結果,核素骨顯像隻能顯示出病變的部位,但不能作出定性診斷,因此該項檢查隻具有間接幫助診斷的價值.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 急性骨髓炎预防
多為血行播散感染引起,應積極預防,治療敗血癥;積極防治皮膚,黏膜的各種感染性疾病;積極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等,重點是對病人的護理,包括術前和術後的護理:
一、術前護理
1、急性骨髓炎初起時伴有高熱,寒戰,厭食,煩躁等癥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是局部癥狀,應按危重病人護理,高熱時應用物理降溫和藥物降溫,酒精擦浴等.
2、全身支持療法也不容忽視,如退熱,補液,計出入量,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貧血時可輸新鮮血,給予高蛋白飲食並補充多種維生素.
3、術前必須清洗皮膚,以清除皮膚污垢,備皮時應避免損傷皮膚.
4、飲食管理:一般手術前8小時禁食,4小時禁水.
5、術前檢查配合:術前檢查對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極為重要,護理人員應密切配合,如督促患兒傢長留置大小便標本,護送患兒做好X光拍片,特殊檢查的準備以及做好皮試等.
6、心理護理:患兒到醫院後,護士應對患兒有高度同情心和責任感,細心護理患兒,與患兒建立起融洽的友好關系,並且多與傢長交談,讓傢長瞭解一般疾病知識與護理方法,使傢長和患兒對醫護人員有一種信任感,從而改善患兒心境,提高信心,促進患兒身心康復.
二、術後護理
1、觀察生命體征:小兒手術時大多數采取全麻,待返回病區後,一般采取去枕仰臥位,頭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誤吸,保持呼吸道通暢,測生命體征每30分種一次,直到全麻清醒.
2、術後給予易消化,富營養的食物,因制動臥床活動少,易引起便秘,多給予粗纖維食物,多飲水,多吃水果蔬菜,防止便秘.
3、患肢用石膏托固定,有利於減輕疼痛,防止骨折,但觸到骨突部位,若疼痛明顯,表明有石膏壓迫現象,需及時處理,並保持床鋪整潔幹燥,註意按摩受壓部位皮膚,防止褥瘡發生,觀察肢體遠端血液循環,註意皮膚色澤,溫度,感覺,疼痛及腫脹等情況.
4、骨髓腔擺入兩根矽膠管持續沖洗和引流滲液,可用生理鹽水內加慶大黴素沖洗骨髓腔,24小時沖洗液應均勻滴入,註入液量和流出液量要詳細記錄,若差額數大時,可能有輸出管堵塞,應用生理鹽水沖洗使之通暢,觀察引流量,氣味,顏色的變化,每日更換無菌引流瓶,並觀察患肢傷口敷料外觀是否清潔,拔管指征:①引流液清亮;②肢體腫脹消退;③患兒體溫正常時根據患兒全身情況可以拔管.
5、功能鍛煉:早期進行傷止肢肌肉舒縮活動,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粘連,晚期除繼續作肌肉舒縮運動外,活動范圍可擴展到各大關節為主的全面功能鍛煉.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 急性骨髓炎治疗
(一)治療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在磺胺及抗生素問世以前,死亡率高,治療不及時常轉為慢性骨髓炎,甚至發生各種並發癥,如化膿性關節炎、病理性骨折和肢體生長障礙,造成肢體短縮或畸形,影響肢體功能.近年來由於做到早期診斷,以及藥物療法和外科處理上的改進,其嚴重程度、並發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已顯著降低.急性骨髓炎治療成功的關鍵是早期診斷、早期應用大劑量有效抗生素和適當的局部處理.
1.全身治療加強全身支持療法.高熱時降溫、補液、糾正酸中毒;必要時少量多次輸血,以增強病人的抵抗力.給予易消化富於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飲食.
2.藥物治療骨髓炎為全身感染的一部分,應及早采用足量而有效的抗菌藥物.隨著耐藥性菌株的出現,抗生素不斷更新換代,根據作者的經驗,選用抗生素並非產品愈新價格愈貴就愈好,而應根據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有針對性地使用,一些已長期使用的藥物對於適當病例還是有效的.現將用於治療骨髓炎的幾種主要抗生素列舉如下.
(1)青黴素類(penicillin):青黴素對釀膿鏈球菌和肺炎球菌感染應列為首選,對厭氧菌感染也有良效.青黴素G對產氣莢膜芽孢桿菌應為首選.半合成青黴素如甲氧西林(甲氧苯青黴素)、萘夫西林(乙氧萘青黴素)和苯唑西林(苯甲異惡唑青黴素)能抵抗葡萄球菌β-內酰胺酶之作用,在檢出對甲氧西林(甲氧苯青黴素)敏感之金黃色葡萄球菌時使用,對釀膿鏈球菌和肺炎球菌也有作用.氯唑西林(鄰氯青黴素)和雙氯西林(雙氯青黴素)為首選口服劑型.氨基青黴素主要有氨芐西林(氨芐青黴素)和阿莫西林(羥氨芐青黴素),前者可口服、肌註和靜註,後者隻能口服.氨基青黴素類對β-內酰胺酶不穩定,對釀膿鏈球菌、肺炎球菌和無乳鏈球菌之作用不如青黴素G,但對腸球菌感染應為首選,對大腸桿菌和奇異變形桿菌也有效.替卡西林(羧噻吩青黴素)是抗假單胞菌的青黴素,對綠膿桿菌和多數腸桿菌有效.
(2)頭孢菌素類(cephalosporin):具有抗菌譜廣,殺菌力強,對胃酸及β-內酰胺酶穩定,過敏反應少等優點.第1代頭孢菌素以頭孢西丁(cefazolin)在骨科使用最多,常用於治療葡萄球菌感染,包括骨髓炎,其半衰期較長,血清濃度較高.第2代頭孢菌素主要有頭孢孟多(cefamandole)、頭孢西丁(頭孢噻吩)、頭孢呋辛(cefuroxime)及頭孢尼西(cefonicid)等,與第一代頭孢菌素比較,其抗革蘭陰性菌作用較強,但不如第3代.頭孢西丁(頭孢噻吩)對厭氧菌特別是脆弱桿菌之作用,比其他第1、2代產品都強.第3代頭孢菌素主要包括頭孢噻肟、頭孢唑肟(頭孢去甲噻肟)、頭孢他啶(頭孢噻甲羧肟)和頭孢哌酮(cefaperazone)等,除腸球菌外對革蘭陽性菌均有作用,但抗革蘭陽性菌之作用不如第一代,對腸桿菌的作用則遠勝於後者;對除綠膿桿菌外之多數革蘭陰性菌有作用;對β-內酰胺酶有高度抵抗力.且對組織的穿透力強,能滲入到腦脊液中,對腎臟無毒性.據Mader等(1993)報道,頭孢他啶(頭孢噻甲羧肟)對綠膿桿菌作用較強,可抑制其91%的菌株生長,但對嚴重綠膿桿菌感染宜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合用.
(3)萬古黴素(vancomycin):萬古黴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腸球菌有很強的作用,對於不能耐受青黴素和頭孢菌素類之患者應列為首選抗生素.
(4)克林黴素(氯林可黴素):克林黴素(氯林可黴素)是對有臨床意義的厭氧菌(特別是脆弱桿菌群)作用最強的抗生素之一,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鏈球菌也有作用.克林黴素(氯林可黴素)對包括骨在內的多數組織穿透力強,還可滲入膿腫.
(5)利福平(rifampin):利福平對多種革蘭陽性和革蘭陰性菌有作用,對凝固酶陽性和陰性的葡萄球菌和鏈球菌作用尤為強大,但對多數革蘭陰性菌之作用不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常合並應用利福平與一種半合成青黴素治療葡萄球菌性骨髓炎.
(6)氨基糖苷類抗生素(aminoglycoside):氨基糖苷類包括慶大黴素(gentamicin)、妥佈黴素(tobramycin)、丁胺卡那黴素(amikacin)和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黴素).對需氧革蘭陰性菌感染效果好,對革蘭陽性菌效果差,對鏈球菌和厭氧菌也無作用.
(7)喹諾酮類(quinolone):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諾酮基本結構,對細菌DNA螺旋酶具有選擇性抑制作用的抗菌藥.其主要特點為過敏反應少,對革蘭陽性、陰性菌均有效,如流感嗜血桿菌、大腸桿菌和奇異變形桿菌等均有良好的制菌作用.其代表藥物有諾氟沙星、培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等.Gentry(1991)認為長期口服喹諾酮類藥物,如環丙沙星(環丙氟哌酸)和氧氟沙星(ofloxacin)可有效的控制慢性、頑固性骨髓炎.
(8)三甲氧芐氨嘧啶-磺胺甲異惡唑(TrimethoprimiEtSulfamethoxazoli,TMP-SM2)可註射或口服,主要用於需氧革蘭陰性菌感染,對一些革蘭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和釀膿鏈球菌也有效.據Ward等(1981)報道,合並應用TMP-SM2和利福平對甲氧西林(甲氧苯青黴素)產生耐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有效.
(9)甲硝唑(metronidazole):甲硝唑用於治療厭氧菌感染效果好且價廉,可用於除放線菌和微需氧鏈球菌以外的所有厭氧菌.此藥易吸收且易穿透各種組織和膿腫.
對於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應根據感染類型、致病菌種、抗生素敏感試驗結果及宿主狀態,選擇適宜的抗生素治療.用藥方式多主張聯合用藥,Dahl(1998)指出兒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應優先選用青黴素或氨芐西林(氨芐青黴素)與氯苯黴素或雙氯西林(雙氯青黴素)聯合用藥,用藥時間至少持續4~7周.Dick曾報道用藥短於3周者導致20%的嬰幼兒及兒童的骨髓炎復發.用藥途徑應先經靜脈應用大劑量抗生素3周,然後再口服抗生素3周,待體溫正常,白細胞數恢復正常,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或消失後2周再停藥.此種用藥徑路可避免長期靜脈內用藥並發醫院感染(nosocomialinfections)的危險.
3.局部治療早期應用夾板、石膏托或皮膚牽引,抬高患肢並保持功能位,防止畸形和病理骨折,並有利於炎癥消退.如給予大劑量抗生素2~3天後仍不能控制癥狀,或診斷性穿刺時在骨膜下或骨髓腔內抽吸到膿液或滲出液,即應在壓痛明顯處骨皮質上鉆一系列小孔,然後用電鋸或骨刀沿鉆孔鑿開進行“開窗"引流.註意勿剝離骨膜.如病人來院時發病已有數日,或發病才來,經強化抗生素和全身支持療法1~2天內無顯效者,即應切開骨膜進行鉆孔,開窗引流.寧失之於過早而不失之於過晚,如引流不見膿液無甚危害,而過遲者,
可形成廣泛骨髓腔擴散,大塊骨壞死,全身病情趨於危重.對骨膜下的膿液引流的必要性應無爭議,但有人認為不一定需要鉆開骨皮質.有的學者認為骨內有足夠血液供應,抗生素可達骨髓和骨皮質,有效地消滅細菌,控制炎癥發展,此對發病1~2天內進行治療者可能有效.作者強調早鉆開骨皮質有利於判斷骨髓腔內感染,及時開窗引流可防止感染擴散.特別是病人來院治療往往較遲.
(二)預後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在無抗生素的情況下,死亡率很高.在有抗生素後死亡率下降為2%~3%,但治療效果仍然並不理想,療程長,常按月計算,嚴重影響健康.對成人患者癥狀重,痛苦大.對1歲以下的嬰兒的骨髓炎,由於全身癥狀不明顯,因此不能早期診斷,一旦發現,骨骺已遭嚴重破壞,引起肢體發育障礙,造成終身殘廢,若能及早診斷,及時進行有效的抗生素局部和全身治療,可獲得痊愈.Cunha指出及時有效的治療可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治愈率達到92%.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 急性骨髓炎饮食
1.盡量選擇適合病人口味的食物,小兒多食酸奶.
2.鼓勵少食多餐,註意食物色、香味.
3為病人提供潔凈,清新的進餐環境.
4向病人及其傢屬推薦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多飲水.
5遵醫囑使用支持療法:少量多次輸新鮮血、氨基酸、白蛋白等.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 急性骨髓炎并发症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過去死亡率很高(約25%),但由於近年來對此病有進一步的認識,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適當抗菌藥物與綜合療法的應用,死亡率已大為降低(約2%).
由於骨骼感染引起骨質破壞,形成死骨,常轉為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甚至發生各種並發癥,影響功能,常見的並發癥為:
(一)化膿性關節炎.
(二)病理骨折.
(三)肢體生長障礙,如骨骺破壞,肢體生長長度受影響,患肢變短;或因骨骺附近炎癥,血液供給豐富,使骨骺生長較快,患肢反而稍長,有時亦因骨骺部分受累,形成畸形生長,如膝內翻或外翻等.
(四)關節攣縮及強直.
(五)外傷性骨髓炎常因感染而有骨折延遲連接和不連接,以及關節活動受限等.
(六)若在急性期未能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或細菌毒力強,可並發敗血癥或膿毒血癥,嚴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
(七)骨髓炎復發的危險性與感染的部位及發病後是否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等因素有關:位於蹠骨的骨髓炎復發率可高達50%,涉及股骨近端,脛骨近端和遠端的幹骺端的骨髓炎復發率為20%~30%,而腓骨遠端,上肢骨與脊柱的炎癥感染則預後較好,易於痊愈,兒童急性骨髓炎經治療一年後的復發率為4%.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