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 乳癌

乳腺癌 乳癌

乳腺癌 乳癌

乳腺癌 乳癌百科

乳腺癌(mammarycancer)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占全身各種惡性腫瘤的7-10%,在婦女僅次於子宮癌,已成為威脅婦女健康的主要病因.它的發病常與遺傳有關,以及40—60歲之間,絕經期前後的婦女發病率較高.它是一種通常發生在乳房腺上皮組織,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乳腺癌男性罕見,僅約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

乳腺癌 乳癌

乳腺癌 乳癌

乳腺癌 乳癌病因

年齡(30%):

在女性中,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在月經初潮前罕見,20歲前亦少見,但20歲以後發病率迅速上升,45~50歲較高,但呈相對的平坦,絕經後發病率繼續上升,到70歲左右達最高峰,死亡率也隨年齡而上升,在25歲以後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時始終保持上升趨勢.

非浸潤性癌(30%):

是乳腺癌的早期階段,當癌瘤局限在乳腺導管或腺泡內,未見突破其基底膜時稱非浸潤性癌.(1)導管內癌:癌細胞局限於導管內,未突破管壁基底膜.多發生於中小導管,較大導管少見,一般為多中心散在性分佈.(2)小葉原位癌:發生於小葉導管及末梢導管上皮細胞的癌,多見於絕經前婦女,發病年齡較一般乳腺癌早5-10年.小葉增大,管、泡增多,明顯變粗,充滿無極性的癌細胞.小葉原位癌發展緩慢,預後良好.

浸潤性特殊型癌(20%):

(1)乳頭狀癌:發生於大乳管的上皮細胞,癌實質以有纖維脈管束或無纖維脈管束的乳頭狀結構為主者,可為非浸潤性與浸潤性乳頭狀癌.其浸潤往往出現於乳頭增生的基底部.(2)髓樣癌伴有大量淋巴細胞浸潤:切面常有壞死和出血,鏡下可見大片癌細胞間質中有大量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以癌周邊部更明顯,一般認為是機體對腫瘤產生的抵抗.(3)小管癌:發生於導管或小導管上皮細胞,是惡性度較低的一類型,預後良好.(4)腺樣囊性癌:由基底細胞樣細胞形成大小、形態不一的片塊或小染,內有數目不等,大小較一致的圓形腔隙.腔面及細胞片塊周邊可見肌上皮細胞.(5)大汗腺樣癌:癌細胞胞漿豐富,嗜酸,有時可見頂漿突起,胞核輕度到中度異型,形成腺管、腺泡或小乳頭結構.(6)粘液腺癌:發生於乳腺導管上皮粘液腺化生的基礎上,多見於近絕經期或絕經後的婦女,尤以60歲以上婦女多見.癌實質中,上皮粘液成分占半量以上.粘液絕大部分在細胞外,形成粘液湖;偶見在細胞內,呈印戒樣細胞.(7)鱗狀細胞癌:來源於鱗狀上皮化生的乳腺導管上皮.癌實質全部為典型的鱗狀細胞癌,即可見細胞間橋和角化.若其他型癌發生部分鱗狀上皮化生,則不在此列.(8)乳頭派傑氏病:又稱乳頭濕疹樣癌,Paget(1874)首先描述此病.經過多年的研究,目前認為其鏡下瘤細胞形態具有體積大,胞漿豐富淡染,常呈空泡狀,核較大,明顯不規則,偶見核分裂象.

浸潤性非特殊型癌(10%):

(1)浸潤性小葉癌:小葉癌明顯向小葉外浸潤,包括小細胞型浸潤癌.

(2)浸潤性導管癌:導管癌明顯浸潤間質,但浸潤部分不超過癌實質一半.若超過一半,則以浸潤性癌的主要形態命名.

(3)硬癌:癌細胞排列成細條束或零散分佈,很少形成腺樣結構,纖維間質成分占三分之二以上,且致密.

(4)髓樣癌:癌巢呈片狀或團塊狀密集,可有腺樣結構,癌實質占三分之二以上,間質可有少量淋巴細胞及漿細胞.

(5)單純癌;介於硬癌與髓樣癌之間,即癌實質與纖維間質成分比例近似.癌細胞主要形成不規則的實性條束或小染,也可有腺樣結構.

(6)腺癌:癌細胞大小尚一致,胞漿豐富,可有分泌,核深染,核分裂象多見,癌細胞呈腺管樣排列,層次多,極性紊亂,缺少基底膜,在間質中呈浸潤性生長,癌細胞亦可呈條索片塊排列,腺管樣排列需占二分之一以上.

乳腺癌 乳癌

乳腺癌 乳癌

乳腺癌 乳癌症状

(一)隱性乳腺癌

指臨床上觸不到腫塊,乳腺切除後病理檢查證實的乳腺癌.常為X線檢查等方法發現或以腋淋巴結轉移為首發癥狀,應與副乳腺癌相鑒別.治療上,現在一般認為,一旦診斷為隱匿性乳腺癌,若無鎖骨上及遠處轉移,應行根治術治療.多數報道其療效優於或相似伴有腋窩淋巴結轉移的乳腺癌.

(二)男性乳腺癌

男性乳腺癌並不多見,發病率為乳腺癌中1%,為男性惡性腫瘤中0.1%.發病年齡較女性乳腺癌平均高出6~11歲.

男性乳腺癌的癥狀主要是乳暈下無痛性腫塊,20%病人有乳頭內陷、結痂、排淮,腫塊邊界常不清,常早期有皮膚或胸肌粘連,腋淋巴結轉移率較高.男性乳腺癌的病理表現與女性乳腺癌相似,絕大多數是浸潤性導管癌,男性乳腺無小葉組織,因而病理上未有小葉原位癌的報道.男性乳腺癌的治療同女性乳腺癌,但因男性病例乳腺組織較小,且易早期侵犯胸肌,手術方式應以根治術或擴大根治術為主.

對晚期或復發病例應用內分泌治療,效果比女性乳腺癌為好.主要治療方法是雙側睪丸切除,有效率可達50%~60%,之所以如此高療效率是由於近84%的腫瘤組織ER陽性.有效期平均持續12月.如果病人不願接受睪丸切除,或既切除後病情再發,尚可服用女性激素、男性激素或TAM而獲得好效,類此添加性內分泌療法在病人已顯示睪丸切除術無效的情況下將產生佳效,這種二線內分泌療法的顯效率界於30%~50%之間,化療僅在內分泌治療,包括祛除性和添加性,失敗後方宜開始,其用藥和給法相當於女性乳癌.

(三)炎性乳癌

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臨床類型,常呈彌漫性變硬變大,皮膚紅、腫、熱、痛和水腫明顯.發病呈爆發性,十分近似急性炎癥,因而又稱為癌性乳腺炎.本病的診斷要點為:①局部雖表現為紅腫熱痛,但無發冷發熱等全身炎癥反應.②體溫和白細胞計數多在正常范圍.③早期皮膚呈典型的紫羅蘭色,呈斑片狀水腫,境界清楚,邊緣稍隆起,毛孔粗大如桔皮樣改變,紅腫范圍大於乳腺的1/3以上,消炎治療1周後紅腫不見消退.④在紅腫乳腺組織內有時能觸及質地硬韌的腫塊.⑤同側腋窩多能觸及質地較硬的淋巴結.⑥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及病理切片能提供診斷依據.

炎性乳腺癌以往應用手術或放射治療的預後很差,平均生存期為4~9個月,因而對炎性乳腺癌不主張用手術治療.目前大多數作者對炎性乳腺癌均采用化療及放療的綜合治療,即先用3~4療程化療後作放療,放療後再作化療.

(四)妊娠期和哺乳期乳腺癌

乳腺癌發生於妊娠期或哺乳期者約占乳腺癌病例中0.75%~31%,妊娠期及哺乳期由於體內激素水平的改變,可能使腫瘤的生長加快,惡性程度增高.同時在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組織的生理性增大、充血,使腫瘤不易早期發現,同時易於播散.

妊娠期乳腺癌的處理原則與一般乳腺癌相似,但治療方法的選擇還決定於腫瘤的病期及妊娠的不同時期.早期妊娠時是否中止妊娠應根據不同的病期,病期較早時可不必中止妊娠,病期是Ⅱ、Ⅲ期或估計術後需要化療及放療者則宜先中止妊娠能提高生存率,相反常由於中止妊娠延遲瞭手術治療,反而影響治療效果.

哺乳期乳腺癌的治療首先應中止哺乳,術後輔助治療方法與一般乳腺癌相似.預防性去除卵巢並不能提高生存率.

乳腺癌 乳癌

乳腺癌 乳癌

乳腺癌 乳癌检查

1.X線檢查:

乳腺照相是乳腺癌診斷的常用方法,常見的乳腺疾病在x線片上表現一般可分為腫塊或結節病變,鈣化影及皮膚增厚征群,導管影改變等,腫塊的密度較高,邊緣有毛刺征象時對診斷十分有助,毛刺較長超過病灶直徑時稱為星形病變,x線片中顯示腫塊常比臨床觸診為小,此亦為惡性征象之一,片中的鈣化點應註意其形狀,大小,密度,同時考慮鈣化點的數量和分佈,當鈣化點群集時,尤其集中在1厘米范圍內則乳腺癌的可能性很大,鈣化點超過10個以上時,惡性可能性很大.

2.超聲顯像檢查:

超聲顯象檢查無損傷性,可以反復應用,對乳腺組織較致密者應用超聲顯象檢查較有價值,但主要用途是鑒別腫塊系囊性還是實性,超聲檢查對乳腺癌診斷的正確率為80%~85%,癌腫向周圍組織浸潤而形成的強回聲帶,正常乳房結構破壞以及腫塊上方局部皮膚增厚或凹陷等圖像,均為診斷乳腺癌的重要參考指標.

3.熱圖像檢查:

應用圖像顯示體表溫度分佈,由於癌細胞增殖塊血運豐富則相應體表溫度較周圍組織高,用此差異可做出診斷,但是這種診斷方法缺乏確切的圖像標準,熱異常部位與腫瘤不相對應,診斷符合率差,近年來漸少應用.

4.近紅外線掃描:

近紅外線的波長為600~900&mum,易穿透軟組織,利用紅外線透過乳房不同密度組織顯示出各種不同灰度影,從而顯示乳房腫塊,此外紅外線對血紅蛋白的敏感度強,乳房血管影顯示清晰,乳腺癌常有局部血運增加,附近血管變粗,紅外線對此有較好的圖像顯示,有助於診斷.

5.CT檢查:

可用於不能捫及的乳腺病變活檢前定位,確診乳腺癌的術前分期,檢查乳腺後區、腋部及內乳淋巴結有無腫大,有助於制訂治療計劃.

6.腫瘤標志物檢查:

在癌變過程中,由腫瘤細胞產生,分泌,直接釋放細胞組織成分,並以抗原,酶,激素或代謝產物的形式存在於腫瘤細胞內或宿主體液中,這類物質稱腫瘤標志物.

(1)癌胚抗原(cEA):為非特異性抗原,在許多腫瘤及非腫瘤疾病中都有升高,無鑒別診斷價值,可手術的乳腺癌術前檢查約20%~30%血中cEA含量升高,而晚期及轉移性癌中則有50%~70%出現CEA高值.

(2)鐵蛋白:血清鐵蛋白反映體內鐵的儲存狀態,在很多惡性腫瘤如白血病,胰腺癌,胃腸道腫瘤,乳腺癌中有鐵蛋白的升高.

(3)單克隆抗體:用於乳腺癌診斷的單克隆抗體cA,15-3對乳腺癌診斷符合率為33.3%~57%.

7.活體組織檢查:

乳腺癌必須確立診斷方可開始治療,目前檢查方法雖然很多,但至今隻有活檢所得的病理結果方能做唯一肯定診斷的依據.

(1)針吸活檢:針吸細胞學檢查由Gutthrie於1921年建立,現已發展為細針針吸細胞學檢查,其方法簡便,快速,安全,可代替部分組織冰凍切片,陽性率較高在80%~90%之間,且可用於防癌普查,若臨床診斷惡性而細胞學報告良性或可疑癌時,需選擇手術活檢以明確診斷.

(2)切取活檢:由於本方法易促使癌瘤擴散,一般不主張用此法,隻在晚期癌為確定病理類型時可考慮應用.

(3)切除活檢:疑為惡性腫塊時切除腫塊及周圍一定范圍的組織即為切除活檢,一般要求從腫瘤邊緣至少1厘米左右盡可能完整切除,從下列切除標本的切面檢查可初步判斷惡性:①髓樣癌的質地較軟,切面呈灰白色,可有出血點,壞死和囊腔形成②硬癌的切面呈灰白色,收縮狀,有如疤痕感,向四周放射狀伸出,無包膜③管內癌的特點累及多處導管,甚至可向乳頭方向浸潤,切面呈灰白色,有時可擠出粉刺樣物④小葉癌的質地較軟,外形多不規則,切面呈灰白,粉紅色,有時瘤塊不明顯,僅見乳腺增厚.

乳腺癌 乳癌预防

乳癌的早期發現

眾所周知,癌瘤並非不治之癥,關鍵是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多年來,臨床實踐已經證實,對大多數癌瘤來說,若想提高治愈率,單靠改進治療方法,收效是難以令人滿意的,就乳房癌來講,近數十年來,國內外在治療方法上雖然經過瞭多方面的種種改進,但其病死率未見明顯下降,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仍由於就診較晚,在所治療的病人中,中晚期病例占多數所致,這就要求我們提倡檢出早期癌以減少晚期癌的出現,將是提高乳房癌生存率的有效途徑.

現代對早期乳房癌的要求應是微小癌(直徑0.5cm)和臨床上觸不到腫塊的To癌列為早期,因為此類癌甚少轉移,經手術治療後,其10年生存率一般可達90%以上,大量檢出此類癌,將有可能對生存率起到積極的作用,為瞭更多的檢出此類早期癌,提出以下幾點:

1.建立早期癌的新概念:在日常受檢的病人中,早期癌並非少見,而且理應多於常見的中晚期癌,因為在乳腺癌生長的自然病程中,臨床前期約占全程的2/3,盡管如此,早期癌卻甚少被檢出,表明在檢查時大多數早期癌從檢查者手下漏過,究其原因,主要由於檢查者對早期癌還缺乏足夠的認識,迄今絕大多數檢診者仍沿用以乳房腫塊作為診斷乳房癌首要體征的傳統概念,而前述早期癌未必都形成明顯的腫塊,在此概念指導下,早期癌必然難得檢出,因此應重新認識早期癌的新概念.

2.認真查詢乳腺癌易患因素:乳腺癌的易患因素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項:(1)乳癌傢族史,特別是受檢者的母親和姊妹曾否患本病(2)月經初潮過早(小於12歲),或閉經過遲(大於50歲)(3)大於40歲末育(4)一側乳房曾患癌,對側乳房也屬易患部位等等,凡有這些因素的人都應視為易患乳癌者,應作為重點檢查對象.

3.對乳房出現的任何異常均應查明原因.

(1)乳頭溢液,特別是血性溢液,較多與乳癌並存,尤其50歲以上婦女出現血性溢液時,約半數以上可能為惡性.

(2)乳房腺體局限性增厚,這是臨床上甚為常見但又不被重視的體征,此種情況如出現在未絕經的婦女,尤其隨月經周期有些大小變化時,多屬生理性,如果增厚組織長期存在,與月經周期變化無關,或日益增厚及范圍增大,尤其出現在絕經後婦女時,必須予以重視.

(3)乳頭糜爛經反復局部治療無效,多應考慮派傑病,作細胞塗片陽性率很高,均應及時作出診斷.

(4)乳房痛,在絕經前婦女,尤其隨月經周期改變,痛的程度也有或輕或重的不同變化時,多屬生理性,如痛為局限性,有固定的部位,與月經周期無關或為絕經後婦女,均應查明原因.

(5)不明原因的乳暈皮膚水腫,乳頭回縮以及乳房皮膚局限性凹陷等,均需認真查清原因.

總之,早發現和早治療無疑是乳癌防治的發展方向,當前迫切需要的是,大力普及早期乳癌的檢診知識,廣泛開展乳癌普查和婦女自查乳腺,以期早日實現提高生存率和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乳腺癌 乳癌治疗

一、外科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仍為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術式有多種,對其選擇尚乏統一意見,總的發展趨勢是,盡量減少手術破壞,在設備條件允許下對早期乳腺癌患者盡力保留乳房外形,無論選用何種術式,都必須嚴格掌握以根治為主,保留功能及外形為輔的原則.

(一)手術適應癥

Halsted首創乳癌根治術,因手術合理,療效明確,近百年來成為人們治療乳癌所遵循的標準方式,近半個世紀以來,對乳癌術式進行瞭不少探索性修改,總的趨勢不外保守和擴大兩方面,至今仍爭論不休,乳房局部切除和全乳切除是保守手術的代表性手術,術後需輔以放療,放射劑量不一,一般為30~70Gy,對嚴格選擇的局限性早期癌,可以收到較好的療效,但是否作為早期乳癌的常規治療方法,以及如何準確無誤地選擇此類早期癌,還難得出結論.

(二)手術禁忌癥

1.全身性禁忌癥:①腫瘤遠處轉移者,②年老體弱不能耐受手術者,③一般情況差,呈現惡液質者,④重要臟器功能障礙不能耐受手術者.

2.局部病灶的禁忌癥:Ⅲ期患者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①乳房皮膚桔皮樣水腫超過乳房面積的一半;②乳房皮膚出現衛星狀結節;③乳腺癌侵犯胸壁;④臨床檢查胸骨旁淋巴結腫大且證實為轉移;⑤患側上肢水腫;⑥鎖骨上淋巴結病理證實為轉移;⑦炎性乳腺癌,有下列五種情況之二者:①腫瘤破潰;②乳房皮膚桔皮樣水腫占全乳房面積l/3以內;②癌瘤與胸大肌固定;④腋淋巴結最大長徑超過2.5cm;⑤腋淋巴結彼此粘連或與皮膚,深部組織粘連.

(三)手術方式

1.乳腺癌根治術:1894年Halsted及Meger分別發表乳腺癌根治術操作方法的手術原則:①原發灶及區域淋巴結應作整塊切除;②切除全部乳腺及胸大,小肌;③腋淋巴結作整塊徹底的切除,Haagensen改進瞭乳腺癌根治手術,強調瞭手術操作應特別徹底,主要有①細致剝離皮瓣;②皮瓣完全分離後,從胸壁上將胸大,小肌切斷,向外翻起;③解剖腋窩,胸長神徑應予以保留,如腋窩無明顯腫大淋巴結者則胸背神經亦可以保留;④胸壁缺損一律予以植皮,術中常見並發癥有:①腋靜脈損傷:多因在解剖腋靜脈周圍脂肪及淋巴組織時,解剖不清,或因切斷腋靜脈分支時,過於接近腋靜脈主幹所致,因此,清楚暴露及保留少許分支斷端,甚為重要,②氣胸:在切斷胸大肌,胸小肌的肋骨止端時,有時因鉗夾胸壁的小血管穿通支,下鉗過深,而致觸破肋間肌及胸膜,造成張力性氣胸,術後並發癥有:①皮下積液:多因皮片固定不佳或引流不暢所致,可采用皮下與胸壁組織間多處縫合固定及持續負壓引流而防止,②皮片壞死:皮膚縫合過緊及皮片過薄等均可為其發生原因,皮膚缺損較多時,宜采用植皮,③患側上肢水腫,患側上肢抬舉受限:主要是術後活動減少,皮下疤痕牽引所致,因此,要求術後及早進行功能鍛煉,一般應在術後一個月左右基本可達到抬舉自如程度.

2.乳腺癌擴大根治術:乳癌擴大根治術包括乳癌根治術即根治術及內乳淋巴結清除術,即清除1&mdash4肋間淋巴結,本時需切除第二,三,四肋軟骨,手術方式有胸膜內法及胸膜外法,前者創傷大,並發癥多,因而多用後者.

3.仿根治術(改良根治術):主要用於非浸潤性癌或I期浸潤性癌,Ⅱ期臨床無明顯腋淋巴結腫大者,亦可選擇應用.

(1)Ⅰ式:保留胸大肌,胸小肌,皮膚切口及皮瓣分離原則同根治術,先做全乳切除(胸大肌外科筋膜一並切除),將全乳解剖至腋側,然後行腋淋巴結清除,清除范圍基本同根治術,胸前神徑應予保留,最後,將全乳和腋淋巴組織整塊切除.

(2)Ⅱ式: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皮膚切口等步驟同前,將乳房解離至胸大肌外緣後,切斷胸大肌第4,5,6肋的附著點並翻向上方以擴大術野,在肩胛骨喙突部切斷胸小肌附著點,以下步驟同根治術,但須註意保留胸前神經及伴行血管,最後將全乳腺,胸小肌及腋下淋巴組織整塊切除.

二、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是治療乳腺癌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局部治療手段之一,與手術治療相比較少受解剖學,病人體質等因素的限制,不過放射治療效果受著射線的生物學效應的影響,用目前常用的放療設施較難達到&ldquo完全殺滅&rdquo腫瘤的目的,效果較手術遜色,因此,目前多數學者不主張對可治愈的乳腺癌行單純放射治療,放射治療多用於綜合治療,包括根治術之前或後作輔助治療,晚期乳腺癌的姑息性治療,近10餘年來,較早的乳腺癌以局部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日益增多,療效與根治術無明顯差異,放射治療在縮小手術范圍中起瞭重要作用.

(一)術前放射治療

1.適應癥

(1)原發灶較大,估計直接手術有困難者.

(2)腫瘤生長迅速,短期內明顯增長者.

(3)原發灶有明顯皮膚水腫,或胸肌粘連者.

(4)腋淋巴結較大或與皮膚及周圍組織有明顯粘連者.

(5)應用術前化療腫瘤退縮不理想的病例.

(6)爭取手術切除的炎性乳腺癌患者.

2.術前放療的作用

(1)可以提高手術切除率,使部分不能手術的患者再獲手術機會.

(2)由於放射抑制瞭腫瘤細胞的活力,可降低術後復發率及轉移率,從而提高生存率;

(3)由於放射,延長瞭術前觀察時間,有使部分已有亞臨床型遠處轉移的病例避免一次不必要的手術.

3.術前放療的缺點

增加手術並發癥,影響術後正確分期及激素受體測定.

4.術前放療的應用方法

術前放射應盡可能采用高能射線照射,可以更好地保護正常組織,減少並發癥,放射技術方面,目前多數采用常規分割,中等劑量,一般不用快速放射或超分割放射,放射結束後4~6周施行手術較為理想.

(二)術後放射治療

根治術後是否需要放射,曾經是乳腺癌治療中爭論最多的問題,近年來,較多作者承認術後放療能夠降低局部,區域性復發率,自從Fishor對乳腺癌提出新的看法後,乳腺癌的治療已逐漸從局部治療轉向綜合治療,術後輔助化療廣泛應用,術後放射已不再作為根治術後的常規治療,而是選擇性地應用.

1.適應癥

(1)單純乳房切除術後;

(2)根治術後病理報告有腋中群或腋上群淋巴結轉移者.

(3)根治術後病理證實轉移性淋巴結占檢查的淋巴結總數一半以上或有4個以上淋巴結轉移者.

(4)病理證實乳內淋巴結轉移的病例(照射鎖骨上區).

(5)原發灶位於乳房中央或內側者作根治術後,尤其有腋淋巴結轉移者.

2.放療原則

(1)Ⅰ,Ⅱ期乳腺癌根治術或仿根治術後,原發灶在乳腺外象限,腋淋巴結病理檢查陰性者,術後不放療;腋淋巴結陽性時,術後照射內乳區及鎖骨上下區;原發灶在乳腺中央區或內象限,腋淋巴結病理檢查陰性時,術後僅照射內乳區,腋淋巴結陽性時,加照鎖骨上下區.

(2)Ⅲ期乳腺癌根治術後,無論腋淋巴結陽性或陰性,一律照射內乳區及鎖骨上下區,根據腋淋巴結陽性數的多少及胸壁受累情況,可考慮加或不加胸壁照射.

(3)乳腺癌根治術後,腋淋巴結已經清除,一般不再照射腋窩區,除非手術清除不徹底或有病灶殘留時,才考慮補加腋窩區照射.

(4)放療宜在手術後4~6周內開始,有植皮者可延至8周.

(三)放射治療為主的治療

以往對局部晚期腫瘤,無手術指征者作放射治療,往往是姑息性的,近年來,隨著放射設備和技術的改進及提高,以及放射生物學研究的進展,放射可使局部腫瘤獲較高劑量,而周圍正常組織損傷較少,治療效果明顯提高,目前,開始進行小手術加放射治療早期乳腺癌的研究,使放射治療在乳腺癌的治療中從姑息轉向根治性,多數作者認為對原發灶小於3cm,N0或N1的病人可考慮小手術加放療,對於局部晚期的乳腺癌,放射治療仍是一種有效的局部治療手段,放射前切除全部腫瘤或作單純乳房切除可提高療效.

(四)復發,轉移灶的放射治療

乳腺癌術後復發是一個不良征兆,但並非毫無希望.

適當的局部治療可以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照射方面,大野照射比小野照射療效好,應當盡量采用大野照射,對於復發病例,應當使用放射,化療綜合治療,尤其對於發展迅速的復發病例,乳癌發生遠處轉移時首先考慮化療,適當地配合放射可緩解癥狀,減輕病人痛苦,如骨轉移病人經放療後疼痛可減輕或消失,對於有胸,腰椎轉移的病人,放射可以防止或延遲截癱的發生.

乳腺癌 乳癌饮食

乳腺癌飲食宜忌

(1)宜多吃具有抗乳腺癌作用的食物,如海馬、鱟、眼鏡蛇肉、抹香鯨油、蟾蜍肉、蟹、赤、文蛤、牡蠣、玳瑁肉、海帶、蘆筍、石花菜.

(2)宜多吃具有增強免疫力、防止復發的食物,包括桑椹、獼猴桃、蘆筍、南瓜、薏米、菜豆、山藥、香菇、蝦皮、蟹、青魚、對蝦、蛇.

(3)腫脹宜吃薏米、絲瓜、赤豆、芋艿、葡萄、荔枝、荸薺、鯽魚、塘虱、鮫魚、海帶、泥鰍、黃顙魚、田螺.

(4)脹痛、乳頭回縮宜吃茴香、蔥花、蝦、海龍、抹香油鯨、橘餅、柚子、鱟.

(1)忌煙、酒、咖啡、可可.

(2)忌辛椒、薑、桂皮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3)忌肥膩、油煎、黴變、醃制食物.

(4)忌公雞等發物.

乳腺癌 乳癌并发症

乳腺癌常見的並發癥

乳腺癌常見的並發癥為腫瘤食欲不振-惡病質綜合征,食欲不振既是惡病質的原因之一,又是惡病質的臨床表現.

同其他晚期癌癥的惡病質表現一樣,患者可出現食欲不振或厭食,消瘦,乏力,貧血及發熱等,嚴重衰竭以至死亡.

乳腺癌手術的常見並發癥

乳腺癌手術治療屬於體表手術,但由於手術范圍較廣泛,創傷較大,故術後亦可以出現多種並發癥,與乳腺腫瘤有關的手術並發癥常見的有:

一、出血

術後常見的並發癥之一,在行腫塊切除或根治性切除術後均可有此種並發癥的出現,出血的原因常為:

1.術中止血不徹底,遺留有活動性出血點

2.術後由於應用持續負壓引流,體位改變或劇烈咳嗽等原因使電凝的凝血塊脫落或結紮的絲線滑脫,導致引流出血

3.術前應用化療或激素類藥物使傷口容易滲血

術中徹底止血,尤其是胸骨旁的肋間血管穿透支應予以結紮對肌肉殘端及剖面的出血點應予以註意,結紮或電凝術畢沖洗創面並仔細檢查有無出活動性出血註意引流管放置的位置,適當加壓包紮有助於防止術後出血此外術後要註意負壓引流管的通暢及引流量,引流液的性質,對有凝血機制不良的患者應針對病因及時對癥處理.

二、積液

指皮瓣與胸壁或腋窩間有液體積聚,造成皮瓣不能緊貼於創面,它也是乳腺腫瘤術後常見的並發癥之一,常見的原因有:

1.引流不暢使創面的滲出液不能及時引出而積聚

2.創面內血液凝固形成凝血塊,不能引流出,以後液化形成積液

3.解剖腋靜脈周圍的淋巴脂肪時,一些小的淋巴管損傷而未結紮伴引流不暢形成積液,一般發生在腋窩外側

4.用電刀解剖腋靜脈時發生積液的機會較使用手術刀為多,可能電刀對創面的愈合有一定的影響,且經電刀解剖後一些小的淋巴管暫時封閉而在負壓吸引後又有開放,造成積液

此外,皮瓣張力過大使傷口不易覆蓋以及引流管拔除過早等也有一定的關系.

術時腋部解剖發現有細小的滲液時應予以結紮,減少皮瓣的張力,保持負壓通暢,適當加壓包紮將有利於減少積液的發生,如出現積液,若量較少時可以反復用空針抽吸若量較大或多次抽吸無效時,宜重置負壓吸引或皮片引流以及加壓包紮.

三、皮瓣壞死

也是乳腺癌術後常見的並發癥,由於皮片壞死愈合延遲可能影響後續的治療,乳腺癌根治術常需切除較多的皮膚,加之皮瓣分離的范圍較大,皮瓣剝離得過薄或厚薄不均,會使真皮內毛細血管破壞而影響術後皮瓣的血供或者皮瓣縫合時張力過大,術後傷口積液時也會引起皮瓣的缺血壞死有時因使用電刀操作不當造成局部皮膚燒傷或血管凝固性栓塞也容易導致皮瓣壞死,皮瓣壞死一般術後24小時即見缺血的皮膚變蒼白,逐步呈青紫色水腫,表面有小水泡,3~7日後壞死區域的界限逐步清楚,皮膚逐漸呈黑色硬痂狀.

手術前合理的設計切口,避免一側皮瓣過長註意皮瓣分離的層面,減少皮瓣張力,必要時予以植皮避免積液,適當的包紮等措施將有助於減少皮瓣的壞死,如果發生皮瓣壞死,在壞死區域界限明顯後可將壞死皮瓣去除,如為切口邊緣性壞死,面積小於2cm,在清創後予以濕敷,換藥,常可自行愈合壞死面積較大者應予以植皮若壞死面積大而患者又不願接受植皮時,常使傷口愈合延遲,且以後生長的表皮常呈白色菲薄,摩擦後易破損.

四、上肢水腫

乳腺癌根治術後,由於上肢的淋巴及血液回流受障礙易引起上肢的水腫,上肢水腫的發生率各傢報道自5%~40%不等,近年來嚴重上肢水腫的發生率已明顯下降,不超過5%,造成上肢嚴重回流障礙的原因:

1.腋窩清掃范圍不當,破壞瞭局部的側枝循環.以往對腋靜脈周圍的淋巴脂肪解剖,常同時將腋鞘一並刪除,亦影響術後的淋巴回流,因而手術時如未見有明顯腫大淋巴結時,可不必將腋血管鞘撥除,實際上腋窩如有腫大淋巴結侵犯腋鞘時,常已非手術所能完全達到根治目的.

2.腋區有積液或感染,造成局部充血,纖維化,疤痕形成防礙瞭側枝循環的建立.

3.術後鎖骨上,下區及腋區的放射治療,引起局部水腫,結締組織增生,局部纖維化繼而引起水腫.

上肢水腫可在術後數天以致數年後出現,腫脹部位往往在上臂,亦可在前臂或手背,術後經常鍛煉上肢功能,避免上肢進行過重的體力勞動以及避免上肢的感染可以減少上肢水腫的發生,一旦上肢出現水腫僅能應用對癥治療以減輕水腫.

五、上肢及手部肌肉萎縮

常因手術時損傷臂叢神經或其鞘膜所致,常見有小魚際肌的萎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斑禿 僂附 明癬 腦萎 彌漫性大腦萎縮癥 腦葉萎縮癥 舌咽神經痛 G52.102 舌咽神經痛性抽搐 心肌病 I42.905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