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

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

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

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百科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妊娠期感染不僅嚴重地危害孕婦,也累及胎兒,該病的防治是圍產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近幾年來,肝炎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據1974年國外統計,發病率為28.1/10萬,並估計僅為實際數字的20%.而妊娠合並肝炎的發生率差別很大,可為0.025~1.6%.

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

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

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病因

發病原因:

妊娠與肝炎互為不利因素,即肝炎可影響妊娠的正常發展,對母兒可產生不良後果,如妊高征,產後出血,胎兒窘迫,胎兒生長發育受限,早產,死胎,死產等的發生率明顯增高[2];而妊娠可以影響肝炎,妊娠期新陳代謝旺盛,胎兒的呼吸排泄等功能均需母體完成;肝臟是性激素代謝及滅活的主要場所,妊娠期胎盆分泌的雌,孕激素大大增加;妊娠期孕婦所需熱量較非妊娠期高20%,鐵,鈣,各種維生素和蛋白質需求量大大增加,若孕婦原有營養不良,則肝功能減退,加重病情;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可引起小血管痙攣,使肝,腎臟血流減少,而腎功能損害,代謝產物排泄受阻,可進一步加重肝損害,易致肝細胞大塊壞死,誘發重型肝炎.

發病機制:

1.病毒性肝炎對妊娠的影響:

(1)對母體的影響:妊娠早期合並病毒性肝炎,可使妊娠反應加重,發生於妊娠晚期,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率增高,可能與肝病時醛固酮滅活能力下降有關,分娩時因肝功能受損,凝血因子合成功能減退,產後出血率增高,若為重癥肝炎,常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出現全身出血傾向,直接威脅生命.

(2)對胎兒的影響:妊娠早期患肝炎,胎兒畸形率約增高2倍,近年來連續研究指出病毒性肝炎和Down綜合癥的發病密切相關,肝炎孕婦發生流產,早產,死胎,死產和新生兒死亡均較非肝炎孕婦高,圍生兒死亡率明顯增高,妊娠期並發病毒性肝炎,新生兒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而感染,尤以乙肝病毒為甚.

(3)母嬰傳播:

①甲型肝炎:HAV能否通過母嬰傳播,目前尚缺乏證明,一般認為HAV經糞-口傳播,不會通過胎盤或其他途徑傳給胎兒,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中,未發現甲肝孕婦所生的新生兒受染,說明母嬰傳播的可能性很小,近年來國外資料報道,妊娠晚期患急性甲肝可引起母胎傳播,這可能是胎兒在分娩過程中,暴露於污染的母體血液或糞便的結果.

②乙型肝炎:不同地區母嬰傳播狀況不同,在東南亞地區母嬰傳播極為普遍,據報道每年新發病人中35%~40%是由於圍生期傳播造成的,而在北美與西歐圍生期傳播並不常見,乙肝的母嬰傳播途徑可分下列3個方面:

A.宮內傳播:以往認為HBV很少通過胎盤,通過胎盤引起宮內感染5%~10%,近幾年較多資料證明宮內感染率為9.1%~36.7%,Tong等應用分子雜交法,在引產胎兒肝,脾,胰,腎,胎盤等組織中均檢出HBV-DNA,證實宮內感染的存在,HBV通過胎盤屏障的機制尚不清楚,多認為由於胎盤屏障受損或通透性改變引起母血滲漏而造成.

Wong等曾提出宮內傳播的診斷標準:a.臍血或出生後第3天嬰兒靜脈血存在抗-HBcIgM,由於IgM不能通過胎盤,提示嬰兒近期有HBV感染;b.出生後第3天靜脈血HBsAg水平高於臍血水平,往往說明嬰兒本身有病毒的復制;c.出生時嬰兒註射乙肝高效價免疫球蛋白(HBIG),由於HBsAg可被被動免疫的HBs抗體所中和,如第3天靜脈血中存在HBsAg,無論水平高低都意味宮內感染,但抗-HBeIgM是否可以判斷HBV宮內感染,尚未定論,IgM是個體發育中最早合成的免疫球蛋白,為母血中含量的10%,若胎兒存在宮內感染,其血清IgM量顯著升高,因此理論上臍血中IgM水平可作為診斷胎兒期有無感染的指標,應註意的是雖然正常妊娠中IgM不能透過胎盤,但當母血漏入胎兒血循環時,IgM濃度也可升高,且往往IgA濃度也同時升高,出生後二者迅速下降,有學者提出抗-HBcIgM可作為新生兒感染和病毒復制刺激免疫系統的標志,但在一些宮內感染的新生兒出生時未能查到抗-HBcIgM,可能與胎兒免疫系統未成熟,對HBcAg無反應或低反應有關,因此有人認為單用抗-HBcIgM作為判斷HBV宮內感染不十分可靠,20世紀80年代以來,HBV-DNA檢出已成為敏感的HBV感染標志,為探討防治HBV宮內感染提供瞭可靠依據.

影響宮內傳播的因素:a.妊娠後期患急性肝炎的孕婦易傳播給胎兒,Tong報告孕12周前急性HBV感染婦女出生之嬰兒無1例HBsAg陽性,孕28周後或產褥期患急性HB時,75%嬰兒HBsAg陽性,b.合並e抗原陽性,因e抗原體積小,且不為HBs抗體束縛,易於通過胎盤,母嬰宮內傳播危險大,c.羊水中存在HBsAg,有報道羊膜腔穿刺檢測羊水中HBsAg,其陽性率為26%,以合並e抗原陽性孕婦為高,凡羊水陽性者,其出生的嬰兒在第1月齡時HBsAg均陽轉.

B.產時傳播:根據目前資料,分娩期感染是HBV母嬰傳播的主要途徑占40%~60%,新生兒臍血HBsAg陰性,3個月內轉為陽性,這與肝炎的潛伏期相符合,由於陰道分泌物HBsAg陽性率較羊水陽性率高,產時新生兒通過產道時吞咽含HBsAg的母血,羊水,陰道分泌物,或在分娩過程中因子宮收縮使胎盤絨毛血管破裂,母血滲漏入胎兒血液循環,隻要有10-8ml母血進入胎兒即可使乙肝傳播.

影響產時傳播因素:a.孕婦e抗原陽性,據研究e抗原陽性攜帶者的陰道分泌物96%存在HBsAg,其所分娩的新生兒的胃液中90%陽性;b.產程超過9h臍血陽性率高,因產程長短與母兒間血液交流成正比;c.HBsAg滴定度越高,母兒傳播可能性越大,HBsAg滴定度≤1∶128時,新生兒陽性率45.5%,而滴定度≥1∶256時70%嬰兒陽性,因高滴定度在微量血液交流中有充分量的HBsAg傳播,HBeAg存在與HBsAg滴定度有關,HBeAg陽性者HBsAg的滴定度較高,故傳播率也高.

C.產後傳播:主要通過母嬰接觸使病毒感染新生兒,主要與接觸母親唾液及母乳喂養有關,Lee研究HBsAg陽性產婦的乳汁病毒攜帶率為70%,認為哺乳是母嬰傳播途徑之一,但以後的流行病學調查未能證實,多數學者認為血中乙肝3項陽性者和HBeAg加上抗HBC者其初乳中HBV-DNA陽性率為100%,不宜哺乳,但目前對HBsAg陽性母親,尤其是雙陽性者是否母乳喂養問題,尚未達成一致意見.

我國HBsAg陽性攜帶者約1/3來源於母嬰傳播,2/3來源於幼年的水平傳播,嬰兒T細胞功能沒有完全發育,對HBsAg有免疫耐受,容易成為慢性攜帶狀態,以後容易發生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癌.

③丙型肝炎:根據對HCV研究資料,大多數人認為HCV能在母嬰之間垂直傳播,晚期妊娠時患HC,2/3發生母嬰傳播,其中1/3以後發展為慢性肝病,這些小孩除轉氨酶增高外無其他臨床表現,另外,孕婦為靜註毒品成癮者和HIV感染者是導致HCV圍生期傳播的危險因素,但也有作者認為,HCV在血液中濃度很低,其垂直傳播很少發生,有關HCV的母嬰傳播尚需更多的資料研究.

HDV的母嬰垂直傳播比較少見,主要見於HBeAg陽性的孕婦,HEV的母嬰傳播國內尚未見報道;Khuroo1995年對8名在妊娠期患HE的產婦的新生兒進行研究,發現5名新生兒出生時的血標本中檢出HEV-RNA,同時IgG抗HVE陽性,其中1名出生時有黃疸並伴ALT升高.

2.妊娠對病毒性肝炎的影響:

妊娠期新陳代謝率高,營養物質消耗多;胎兒的代謝和解毒作用要依靠母體肝臟來完成;另孕期內分泌變化所產生的大量性激素,如雌激素需在肝內代謝和滅活,分娩時的疲勞,出血,手術和麻醉這些均加重瞭肝臟的負擔,故妊娠期間容易感染病毒性肝炎,或易促使原已有的肝病惡化,孕婦患肝炎時病情較非孕時為重,且妊娠期越晚,越易發生為重癥肝炎,但近20年,歐美文獻強調妊娠並不增加肝炎的發病率,肝炎病情的嚴重性也與妊娠本身無關,而發展中國傢的資料仍認為妊娠時患肝炎預後差,特別晚期妊娠如伴發急性肝炎,重癥肝炎及病死的機會遠比非妊娠期肝炎患者為多,如孕晚期患戊肝,孕婦病死率可達10%~20%.

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

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

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症状

妊娠合並甲型肝炎

其癥狀與非孕婦者相同,發病較急,除有消化道癥狀及黃疸外,血清學檢查中抗HAV-IgM陽性則可確診.

妊娠合並乙型肝炎

(1)有消化系統癥狀(惡心,嘔吐)及乏力,黃疸等,起病急,血清ALT升高.

(2)血清學檢測指標:

①乙肝表面抗原(HBsAg):為最常用的乙肝感染指標,在感染潛伏期,血清ALT升高之前HBsAg即可陽性;當HBsAg為高滴度時,則e抗原(HBeAg)也同時為陽性,臨床隻以單項HBsAg作為感染指標是不夠的,應與臨床表現及其他指標結合判斷之.

②乙肝表面抗體(抗HBs):為有保護性的抗體,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時,經過一段時間,出現抗HBs提示機體獲得瞭免疫力.

③乙肝e抗原(HBeAg):是HBcAg的降解產物,急性感染時HBeAg的出現稍晚於HBsAg,e抗原的亞型e1,e2更反映乙肝病毒復制的活性.

④乙肝e抗體(抗HBe):一般當HBeAg在血中消失,而後出現抗HBe,提示病毒復制減少,傳染性降低,病情多漸趨穩定.

⑤核心抗體(抗HBc):在急性感染時,HBsAg出現後2~4周,臨床癥狀出現之前即可檢出,所以抗HBC-IgM多見於感染早期或慢性感染的活動期.

⑥乙肝病毒DNA(HBV-DNA):HBV-DNA陽性是乙肝病毒復制的直接證據及傳染性指標,HBV-DNA與HBeAg和DNA-多聚酶呈平衡關系,凡是HBeAg陽性的血中,86%~100%可檢測到HBV-DNA.

根據臨床癥狀,體征,肝功能測定和血清學指標的檢測,對妊娠合並乙肝的診斷可很快明確.

應用血清學診斷乙肝病毒胎內感染應註意以下3項依據:

(1)新生兒臍血清HBsAg陽性可為參考指標.

(2)新生兒臍血清HBcAb-IgM陽性即可確定宮內感染.

(3)如有條件測臍血清,乙肝病毒DNA陽性,更可確診,但此項指標在國內尚不能推廣應用.

妊娠合並重癥肝炎

診斷標準

起病急劇,中毒癥狀明顯,黃疸嚴重.

(1)1周內血清膽紅素≥171μmol/L(10mg/dl),或每日升高≥17.1μmol/L(1mg/dl).

(2)凝血酶原時間明顯延長,較正常值延長0.5~1倍甚或更長.

(3)有不同程度的肝昏迷,嚴重者可出現肝臭.

(4)可有腹水出現甚或肝濁音界縮小.

妊娠合並甲型肝炎影響

甲肝對圍生兒的影響:根據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資料,甲肝產婦在孕中期與孕晚期的妊娠結局,圍生兒死亡率分別為42.3‰和125‰,即孕晚期圍生兒死亡率明顯升高,與上海市同年正常產婦的圍生兒死亡率14.1‰相比較,兩者有極顯著的差異,雖然無甲肝孕產婦死亡,但其圍生兒死亡率之高卻為不可忽視的問題.

妊娠合並乙型肝炎影響

乙肝對妊娠的影響:乙肝孕產婦的流產,早產,死胎,死產,新生兒窒息率及新生兒死亡率明顯增高,此與妊娠晚期患急性黃疸型肝炎特別是重癥甚或暴發性肝炎有關,暴發型肝炎的死亡率孕婦較非孕婦為高,妊娠期特別是妊娠後期尤易發生暴發型肝炎.

妊娠對病毒性肝炎的影響:有人認為妊娠期易於產生非特異超敏反應,且孕期是處於非特異性超敏反應的準備狀態,所以在孕期發生重度或暴發性肝炎的概率顯著增加,動物實驗證明孕兔在產前和產後的急性肝壞死更加嚴重,所以近年來主張在孕早期如HBsAg滴度高的同時HBeAg陽性者可行人工流產,在妊娠晚期由於肝臟血流量相對不足,而並發肝炎之後,肝臟血流量更相對降低,因而可使肝炎病情加劇甚至成為重癥肝炎.

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

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

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检查

實驗室檢查

(1)周圍血象:急性期白細胞常稍低或正常,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偶可有異常淋巴細胞,但一般不超過10%,慢性肝炎白細胞常減少,急性重癥肝炎則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均可顯著增加,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血小板可減少.

(2)肝功能試驗:

①血清酶測定:血清酶的種類繁多,主要檢查反映肝實質損害的酶類,根據國內經驗丙氨酸轉移酶(ALT),羧門冬氨酸轉移酶(AST)更靈敏,應用也更廣泛,雖然其特異性不強,但如能除外其他引起升高的因素,特別是當數值很高(大於正常值10倍以上),持續時間較長時,對肝炎的診斷價值很大,AST有2種,一種是位於細胞質的ASTs,另一種為ASTm,存在於肝細胞線粒體中,重癥肝炎時以ASTm增加為主,由於ASTm的半衰期短於ASTs,故恢復也較早,急性肝炎中ASTm持續升高時,有變為慢性可能,慢性肝炎中ASTm持續增多者,應考慮為慢性活動性肝炎,也有人認為ALT/AST比值對於鑒別診斷有一定意義,病毒性肝炎時比值為0.56,梗阻性黃疸時為1.03,正常人為1.15,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在重癥肝炎時升高最早,有助於早期診斷,果糖1,6二磷酸酶是糖原合成酶之一,各型慢性肝炎血清含量明顯升高.

②其他:凝血酶原時間及其活動度的測定可用於判定重癥肝炎,如註射維生素K後仍明顯異常,常表示肝細胞組織嚴重受損,預後不良,此外如膽固醇,膽固醇酯明顯降低,亦常提示預後不良,血氨測定有助於肝性腦病的診斷.

血清學及病原學檢測

(1)甲型肝炎:

①病原學檢查:在潛伏期後期和急性早期,可檢測到HAV病毒與抗原,可使用免疫電鏡檢測HAV顆粒,或用CDNA-RNA分子雜交技術和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HAVRNA,用放射免疫(RIA)和酶免疫(EIA)檢測HAAg.

②血清學檢查:測定抗HAV抗體,常用RIA和EIA法,可分別測定抗HAVIgG和IgG抗體,抗HAV-IgM急性期病人發病第1周即可陽性,1~2個月抗體滴度和陽性率下降,於3~6個月後消失,因此對早期診斷十分重要,特異性高,HAV-IgG在急性期後期和恢復早期出現,持續數年或以上,主要用於瞭解過去感染情況及人群中免疫水平,對流行病學調查更有意義.

(2)乙型肝炎:

①HBV抗原-抗體的測定:人體感染HBV後,血液中可出現一系列的HBV有關的血清學標志,可作為臨床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的指標,常用的標志有HBsAg,HBeAg和HBeAg及其抗體系統,測定方法以RIA和EIA為最靈敏.

A.HBsAg與抗-HBs的檢測:HBsAg陽性是HBV感染的特異性標志,其滴定度隨病情恢復而下降,慢性肝炎,無癥狀攜帶者可長期檢出HBsAg,但HBsAg的滴度與病情無平行關系,HBsAg為病毒表面外殼,無傳染性,血清中抗-HBs陽性,提示有過HBV感染,它是一種保護性抗體,血清中出現陽性表示機體有免疫力,不易再次得乙型肝炎,此外乙型肝炎預防接種後,檢測抗-HBs是評價疫苗效果的重要標志之一.

B.HBeAg與抗-HBe的檢測:由於HBeAg是核心抗原的成分,其陽性和滴度常反映HBV的復制及判斷傳染性的強弱,急性乙肝時HBeAg呈短暫陽性,如持續陽性提示轉為慢性,在慢性HBV感染時,HBeAg陽性常表示肝細胞內有HBV活動性復制;當HBeAg轉陰,伴抗HBe轉陽常表示HBV復制停止,抗HBe出現於急性乙肝的恢復期,可持續較長時期,抗-HBe的出現意味著血清中Dane顆粒少或無,傳染性低.

C.HBcAg與抗-HBc的檢測:應用電鏡和免疫酶染色技術可檢出肝細胞核內的HBcAg,一般認為血清內無遊離的HBcAg,故不能直接從血清中測定HBcAg,但可從血中找Dane顆粒,用去垢劑脫去Dane顆粒的蛋白外殼,暴露出HBcAg,以已知的抗-HBc用酶標法可檢測HBcAg,HBcAg陽性表示HBV在體內復制,反映血清中Dane顆粒數量與DNA多聚酶關系密切,抗HBc包括抗HBc總抗體,抗HBcIgM和抗HBclgG,抗HBc出現於急性乙型肝炎的急性期,恢復後可持續數年或更長,滴度則逐漸下降,慢性HBV感染者,抗HBc持續陽性,單項抗HBc陽性表示過去可能感染過HBV,須與其他標志結合起來判斷,分別測抗HBcIgM和HBcIgG更有意義,急性乙肝病人抗IgM呈高滴度陽性,特別對於HBsAg已轉陰性的病人(“窗口期"),抗HBclgM陽性可確診為急性乙肝,抗HBcIgG出現時間較遲於HBclgM,主要見於恢復期和慢性感染.

D.前S1,前S2和PHSA受體(與多聚人血清白蛋白結合的能力)均為HBV的外殼蛋白,其陽性率和滴定度與HBsAg滴度,HBeAg,HBV-DNA呈正相關,可作為HBV感染的新標志,血清中前S1抗體陽性是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診斷指標,因抗-前S1在乙肝潛伏期出現,前S2抗體在病毒復制終止前出現,故血清中抗-前S2是肝炎恢復期的指標.

②病毒標志:

A.HBV-DNA的檢測:應用DNA分子雜交和PCR技術測定,HBV-DNA陽性表示體內有HBV復制,對本病確診和抗病毒藥物療效考核有參考意義.

B.DNA多聚酶的檢測:為HBCAg核心成分,DNA多聚酶(DNAP)陽性為HBV存在的直接標志之一,並表示體內病毒在復制.

(3)丙型肝炎:目前HCV體外培養系統還沒建立,還不知道HCV抗原的全部免疫學特征,並由於病毒變異和血清標志水平低微,故HCV的檢測困難,血清抗原低於現行方法的可檢出水平,隻能檢出抗體.

①抗HCV檢測:血清中出現HCV抗體可診斷為HCV感染,現在抗-HCV試劑分別來自各個基因片段,存在著不同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亦可能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如抗體陽性不能區分是現癥感染或是既往感染,不能確定感染已痊愈還是仍攜帶病毒具有傳染性,故對每一檢測報告的解釋,需要密切聯系臨床,並要熟悉各種試劑的特點,意義,價值和限制,判定發生困難時,還須用PCR法檢測HCV-RNA來確定.

②HCV-RNA檢測:檢測血清抗體不是病毒血癥的直接證據,近年來采用反轉錄RNAPCR檢測血中HCV-RNA特異性強,敏感性高,陽性出現早,應用較廣,可檢測組織和體液中RNA,但操作程序較復雜,技術要求嚴,檢測成本高,隻限於有條件實驗室進行研究.

(4)丁型肝炎:HDV是缺陷性病毒,隻能依附HBV感染而復制和表達,而丁型肝炎無特殊臨床特征,遇下列情況應考慮:HBsAg攜帶者急性肝炎發作,急性肝炎有雙相轉氨酶升高,乙型慢活肝但無HBV復制,原有乙肝合並重型肝炎或肝衰竭,主要診斷根據血清內病毒RNA,HDAg,抗HDV抗體和肝組織內HDAg和病毒RNA測定,但以血清學方法測抗原和抗體最普通.

①HDAg:當患急性肝炎時,血清HDAg出現於潛伏期後期和急性期早期,以後很快消失,慢性感染時,用RIA或EIA的檢出率極低,但用免疫印漬法測定仍可檢出,或當抗HDV出現後轉陰,但肝臟內持續有HDAg.

②抗HDV:分別測定HDV-IgM和抗HDV-IgG,急性HDV感染時,臨床癥狀出現數天後,抗HDV-IgM出現陽性,一般持續2~4周,抗HDV-IgG隨後陽性,二者抗體的滴度一般不高,慢性HDV感染時,抗HDV-IgM持續陽性,並伴有高滴度的抗HDV-IgG,測定HDV-IgM不僅有助於早期診斷,其滴度的下降和增高,往往表示疾病緩解或進展.

③HDV-RNA:用分子雜交技術,核酸印跡試驗或PCR法可測定血清和肝臟內病毒核酸的存在.

(5)戊型肝炎:

①糞便病毒檢測:從潛伏末期和急性期初期的病人糞便中,急性和恢復期血清處理後,可用免疫電鏡(IEM)檢測到27~34nm病毒樣顆粒.

②特異性抗體測定:患者急性期血清內含有高滴度的IgM抗體,在恢復期病人血清內可測出低水平的IgG抗體.

B型超聲診斷對判斷肝硬化,膽道異常,肝內外占位性病變有參考價值,肝活檢對確定彌漫性肝病變及區別慢性肝炎臨床類型有重要意義.

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预防

1.加強宣教和圍生期保健

急性期患者應隔離治療,應特別重視防止醫源性傳播及醫院內感染,產房應將HBsAg陽性者床位,產房,產床及器械等嚴格分開;肝炎流行區孕婦應加強營養,增加抵抗力預防肝炎的發生,對最近接觸過甲型肝炎的孕婦應給予人血丙種球蛋白,患肝炎婦女應於肝炎痊愈後半年,最好2年後懷孕,HBsAg及HBeAg陽性孕婦分娩時應嚴格實行消毒隔離制度,縮短產程,防止胎兒窘迫,羊水吸入及軟產道裂傷,加強飲食衛生宣傳教育,註意餐具消毒,特別對生拌涼菜要註意衛生,甲肝為良性自限性疾病,甲肝病毒由糞便污染,經口傳染,特別是對毛蚶類食品更應註意.

2.免疫預防

甲型肝炎滅毒活疫苗可對1歲以上的兒童或成人預防接種,如註射過人血丙種球蛋白,應於8周後再註射.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是高效價的抗HBV免疫球蛋白,可使母親或新生兒獲得被動免疫,是預防乙肝感染有效的措施,產前3個月每月給HBsAg攜帶孕婦肌內註射HBIG,可使其新生兒的宮內感染明顯減少,隨訪無不良反應,新生兒註射時間最好在出生後24h以內,一般不超過48h,註射次數多效果好,可每月註射1次,共2~3次,劑量每次0.5mL/kg,或每次1~2ml,意外暴露者應緊急註射,一般為1~2ml,最後1次同時開始註射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有血源疫苗及基因重組疫苗2種,後者免疫原性優於血源性疫苗,兩種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保護性及產生抗體持久性相似,疫苗的免疫對象以HBV攜帶者,已暴露於HBV的易感者及其新生兒為主,保護率可達80%,對HBsAg及HBeAg均陽性母親的新生兒聯合使用HBIG可提高保護率達95%,全程免疫後抗體生成不好者可再加強免疫1次,HCVDNA疫苗的研制尚停留在動物實驗基礎上,但可用來源安全可靠的人血丙種球蛋白對抗-HCV陽性母親的嬰兒在1歲前進行被動免疫,丁,戊等型肝炎尚無疫苗.


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治疗

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西醫治療方法

一、處理

註意休息,加強營養,高vit,高蛋白,足量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積極護肝治療,產科處理.

妊娠期:孕早期患急肝,應積極治療,病情好轉後行人流,中、晚孕時給予大劑量vit、C、K等治療,如病情發展,應考慮終止妊娠.

分娩期:分娩前準備新鮮血,第二產程陰道助產,縮短第二產程.

產褥期:應用對肝臟損害小的藥物,護肝為主,對癥治療.

二、針對不同病原采取不同措施:

1.妊娠合並甲型肝炎

目前對甲肝尚無特效藥,一般多采取下列綜合措施:

(1)休息、保肝支持療法.常用茵陳沖劑、垂盆草沖劑以及維生素C和復合維生素B,或靜脈滴註葡萄糖液等.

(2)由於甲肝病毒不通過胎盤屏障,不傳給胎兒,故不必進行人工流產或中期妊娠引產.在孕晚期必須加強胎動計數等自我監護,這是因為肝功能受損可影響母體代謝、產生缺氧等,以致較易發生早產.有早產先兆者需及早住院治療,並行無激惹試驗(NST)及B超等生物物理指標監護,臨產過程中註意縮短第二產程、預防產後出血和產褥感染.

(3)關於哺乳.分娩後甲肝已痊愈者可以哺乳,如在急性期則應禁止哺乳,不僅可防止母嬰垂直傳播,而且有利於母體的康復.

2.妊娠合並乙型肝炎

(1)一般治療:除應在肝炎急性期予以隔離和臥床休息外,並予以清淡及低脂肪飲食,每日應供給足夠熱能,如消化道癥狀較劇,則應予葡萄糖液靜脈滴註.

(2)保肝藥物的應用:

①每天需給大量維生素C、維生素K1及維生素B1、B6、B12等.采用維生紗C3g、維生素K14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靜脈滴註,每日一次.因維生素C為機體參與氧化還原過程的重要物質,有增加抗感染能力、促進肝細胞再生與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維生素K1可促進凝血酶原、纖維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因子Ⅶ、Ⅹ)合成作用.

②同時給予能量合劑,如25%葡萄糖液250~500ml加輔酶A100u及維生素C3g

③同時肌內註射維生素E50mg,對防止肝細胞壞死有益.

④對ALT高者可用強力寧80ml、門冬氨酸鉀鎂20ml加入葡萄糖液,靜脈滴註.

⑤如有貧血或低蛋白血癥者,可予適量輸鮮血、人體白蛋白或血漿.

(3)產科處理

①妊娠早期:如HBsAg滴定度高且HBeAg陽性伴有臨床表現者應在積極治療情況下,可行人工流產術,因為妊娠和乙肝之間互有不良影響.但妊娠中晚期的患者當以保肝治療而不宜貿然行引產術,以免由於引產而引起不良後果.

②分娩與產褥期:必須註意以下3個方面:①防止出血;②防止感染:應在產後應用對肝腎無不良影響的抗生素預防感染;③密切註意臨床癥狀及肝功能檢測結果,防止病情發展.

從產科角度觀察胎兒有無頭盆不稱,產程雖然進展良好,亦應適當縮短第二產程而行產鉗助產,有利減少產婦的體力消耗及減少新生兒窒息.產後應常規留臍血檢測肝功能和肝炎血清學指標.

(4)新生兒的處理:近年來主張對HBsAg陽性孕婦所生的嬰兒,需在出生後24小時內、出生後1個月及6個月各皮內註射乙肝疫苗30μg,一般可阻斷90%的母嬰傳播率.如有條件可於出生後再肌註一支人類HBs免疫球蛋白(HBIG)則更有利於防止母嬰垂直傳播.我國的乙肝疫苗作用能保持5年左右,故在進入小學之前應再作一次加強免疫註射.

3.妊娠合並重癥肝炎:

原則:(1)保護肝臟;(2)預防及治療肝昏迷;(3)預防及治療DIC;(4)預防及治療腎功能衰竭.

治療:

(1)一般處理:①需專人護理,正確記錄血壓、呼吸、脈搏及出入水量;②予以低脂肪、低蛋白、高糖類流汁或半流汁飲食,保證熱能為6276kJ/d(1500kcal/d),並予以大量維生素.

(2)輸溫鮮血600~800ml,以增加凝血因子,並需輸人體白蛋白或凍幹血漿,有利防止肝細胞壞死和降低腦水腫的發生.

(3)胰高糖素1mg加正規胰島素8u,10%氯化鉀10~20ml加10%葡萄糖液500~1000ml,靜脈滴註.

(4)胎肝細胞懸液200ml,靜脈滴註,每日或隔日一次,可用3~5次,能收到極好效果.此亦可稱為胎肝細胞移植.

(5)可用幹擾素每日300萬u,連續7~14天,肌內註射,也可每次100萬u,每日3次肌內註射.

(6)14-氨基酸-800250ml或復方支鏈氨基酸250ml,靜脈滴註,每日1~2次,可促進肝臟情況好轉.

(7)10%門冬氨酸鉀鎂40ml溶於10%葡萄糖液250ml中,靜脈緩滴.

(8)無論有無感染征象,均應予以對肝腎功能影響最小的廣譜抗生素.

4.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處理

(1)妊娠合並重癥肝炎並發DIC的診斷標準:①血小板≤50×109/L(50000/mm3);②凝血酶原時間較正常延長1倍以上;③纖維蛋白原≤1.25g/L(125mg/dl);④魚精蛋白副凝(3P)試驗或乙醇膠試驗陽性.

(2)並發DIC之處理:

①根據產科特點,在無產兆而發生DIC時,可用肝素,其用法與用量:首次劑量為25mg(3125IU)加5%葡萄糖液100ml,靜脈滴註(一般在30分鐘左右滴完),之後再用25mg加5%葡萄液200ml,靜脈緩滴.

②再根據化驗結果決定肝素的應用劑量.

③如已臨產或在產後24小時之內發生DIC者,應以輸溫鮮血、凍幹血漿等為主,而不宜貿然使用肝素.因為此時已有嚴重的凝血因子缺乏,加之產後子宮血竇開放,所以如肝素使用不當,可更加重出血.

產科處理:入院後必須按急癥處理,首先予以輸溫鮮血、人體白蛋白及凍幹血漿,有肝昏迷者積極治療24小時後,應盡快結束分娩.由以上的數據說明此等患者的產科處理原則如下:

(1)經產婦早產者可在上述積極治療情況下,經陰道分娩.

(2)凡初產婦且已足月或近足月者,應在上述積極治療1~2天采取局麻行剖宮產術,但術後禁用哌替定(度冷丁)等鎮痛藥,以免加重肝臟負擔使病情加劇,甚或死亡.

(3)術後行繼續支持療法和給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

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中醫治療方法

妊娠合並乙型肝炎:

中草藥治療:以清熱利濕為主,常用茵陳湯加減.方劑:茵陳30g,山梔12~15g,生黃芪15~20g,黃芩12g,川連6g,茯苓15g,當歸12g,敗醬草12~15g,柴胡9g,陳皮9g.每日一貼煎服,對退黃疸、改善肝功能和臨床癥狀有益.

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饮食

肝炎急性期應臥床休息,飲食宜清淡,必要時靜脈輸液,以保證液體和熱量的攝入,具體飲食建議需要根據癥狀咨詢醫生,合理膳食,保證營養全面而均衡.

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并发症

(1)妊娠早期合並病毒性肝炎可使妊娠反應加重,流產、胎兒畸形發生率約高2倍.

(2)妊娠晚期合並病毒性肝炎可使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病率增加:可能與肝臟對醛固酮滅活能力下降有關.可使產後出血發生率增高:因凝血因子合成功能減退有關.若為重癥肝炎,常並發DIC,出現全身出血傾向,直接威脅母嬰安全.

(3)肝臟病毒的母嬰垂直傳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髕骨不穩定 弱視 懶惰眼 兒童攻擊行為 口腔扁平苔蘚 宮頸癌前病變 小兒繼發性腹膜炎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