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性閉塞癥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百科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是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在肢體局部表現,是全身性動脈內膜及其中層呈退行性、增生性改變,使血管壁變硬,縮小、失去彈性,從而繼發血栓形成,致使遠端血流量進行性減少或中斷.可發生於全身各主要動脈,多見於腹主動脈下端和下肢的大,中動脈.發生在腎動脈以下的腹主動脈與兩髂總動脈者稱為Leriche綜合征.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病因

目前對本病的發病原因還不明瞭,可能是綜合因素導致發病.

1.類代謝紊亂:應用高膽固醇和動物脂肪飲食給傢兔等動物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結果與人類相似,提出瞭脂類代謝與本病有關的看法,高脂血癥如何侵犯血管壁?經血管緊張素和其他血管收縮劑實驗表明:可能是通過血管收縮劑增加細胞收縮和細胞松解,使細胞裂隙加大,有利脂類進入,在人類高脂血癥者有多少人發生瞭動脈粥樣硬化還不清楚,但糖尿病者可見經常發生動脈硬化,而且起病較早,同時高脂血癥者未必都會患動脈粥樣硬化癥,這在近年的研究已得到證實,可能與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高,比例未見失調,或與載脂蛋白比例失調等有關.

2.血栓生成說:有人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斑系血凝塊之誤,並無脂質瀦留在血管壁,但此說雖難以證實,然而,可看到血栓形成,纖維蛋白堆積和纖維蛋白的溶解,在本病的發病中是起一定作用的.

3.動脈壁血供改變:正常的動脈血管營養來源有:

①血管滋養管分支穿過外膜,但不進入內膜.

②血管腔內營養物質直接供應內膜,當動脈一旦出現病變,則毛細血管形成並穿進內膜,與血管滋養管分支吻合,伸到血管腔內,若壓力改變或支撐組織壞死,這些血管即破裂,引起內膜下小出血,其結果引起脂肪變性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4.動脈壁異常負載:高血壓病人的動脈粥樣硬化,其發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且血壓的高,低與動脈硬化及組織學改變的程度成正比,高壓血流對動脈壁產生張力性機械性損傷,促使局部血栓形成,脂肪變性沉積物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5.遺傳因素:如同一傢族或同胞兄弟本病發生率較其他人高,應引起重視.

6.感染:近年來,感染因素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病中的作用,引起瞭諸多學者的重視,感染可以引起血管壁細胞功能改變,血管通透性改變,以及形成的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血管壁,激活補體進一步損傷血管內膜,都可促使血栓形成,另外感染影響脂質代謝也可促使動脈硬化.

7.其他:肥胖,糖尿病,維生素缺乏,微量元素平衡失調等因素,都與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的關系.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症状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的臨床癥狀主要由於動脈狹窄或閉塞引起肢體局部血供不足所致,我國目前采用的Ⅲ期三級的臨床分期方法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早期出現的癥狀是患肢發涼,麻木,間歇跛行等,根據病變侵犯血管的不同,臨床表現亦不同,常侵犯的血管為:

1.主動脈分叉處閉塞:發病年齡較輕,多在55歲以下,男多於女,表現為陰莖不能勃起,股動脈以下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若病變發展慢,閉塞程度輕,側支循環迅速建立,患肢皮膚溫度和皮色無明顯改變,早期多不出現皮膚營養障礙,5~10年後,出現下肢皮膚營養障礙,且逐漸加重,最終發生肢體壞疽.

2.髂股動脈閉塞:閉塞的部位常見於髂總動脈起始部,臨床主要表現為:間歇跛行引起的疼痛的部位主要在臀部及股部內側,患側股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足部皮膚溫度降低,趾甲生長緩慢,足汗減少.

3.股,膕動脈閉塞:病變常開始於關節後面及內收肌群,股動脈是最易受累的部位,當股動脈閉塞時,小腿部肌肉供血不足,間歇跛行痛點在小腿部,足部怕冷發涼,皮膚幹燥,膕動脈以下動脈搏動消失.

4.脛前和脛後動脈閉塞:其中一支動脈閉塞,通常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但長時間的脛後動脈閉塞,足部可發生缺血,足溫低,脛後動脈或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检查

1、常規檢查

心電圖及超聲心動檢查可瞭解心功能情況.證實有無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導致心肌缺血.眼底檢查可以直接觀察有無眼底動脈硬化,並確定硬化程度和進展速度,進而明確頭部缺血的程度,還可以作為評價治療效果的指標.X線平片可以發現有動脈鈣化陰影,在腹主動脈或下肢動脈顯示有不規則鈣化斑點分佈,在診斷上有特殊價值.

2、彩色超聲

多普勒檢查是近年廣泛應用的無創檢查方法,簡便易行,能較好地顯示局部的動脈病變,如管腔形態,內膜硬化斑塊,血流狀態等,目前還有連續掃描的超聲血管造影,以顯示整個動脈的走行和病變,彩色超聲多普勒也是術後隨訪監測移植血管的常用檢查方法,但該檢查方法須依靠有經驗的檢查人員方能得到滿意的判定結果,對某些深在部位的血管顯示困難.

3、動脈造影和數字減影

血管造影是最精確的檢查方法,也是目前診斷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對於診斷動脈閉塞性疾病有著重要的價值,動脈造影不僅能清楚顯示動脈的形態,明確動脈阻塞的部位,也能詳細地瞭解阻塞部位遠端血管以及側支循環建立的情況,有助於確定外科治療方案及估計手術預後,然而,這畢竟是一種介入性檢查方法,尤其是造影劑可能對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用受限,因此,該方法多用於需要手術或經皮介入治療的病人,目前動脈造影技術主要應用於血管外科手術前後,除應用於診斷血管疾病外,還可以借助造影法進行狹窄血管的擴張,血管栓塞,血管內支架等血管介入性治療等.

動脈造影:

①下肢動脈病變,胭,股動脈以上病變占60%以上.

②動脈多為節段性閉塞,閉塞段之間的動脈和近心端動脈多呈迂曲,狹窄,因粥樣斑塊沉積,動脈呈蟲蝕樣缺損.

③由於廣泛肢體動脈硬化,側支血管很少,而腸系膜下動脈,骶中動脈,髂內動脈和股深動脈等主要分支動脈,就成為側支血管,可發生迂曲,狹窄,閉塞.

4、行走試驗

令患者在規定的時間內作一定速度的原地踏步,直到出現跛行時為止,根據肌肉酸痛,疲勞及緊固感所出現的部位和時間,可初步判斷病灶的部位和嚴重程度.

5、患肢抬高及下垂試驗

肢體抬高到水平以上1~2分鐘,正常人足底保持粉紅色;該病患者則足底變蒼白,坐起,使肢體下垂,正常人足背靜脈充盈時間<20秒,發紅時間<10秒,如肢體發紅在15秒內不恢復者,為中度缺血;30秒內不恢復者,為明顯缺血;60秒內不恢復者,為重度缺血,操作應在暖室中進行,包括:磁共振血管造影,多層螺旋計算機血管成像等.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预防

1、患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嚴密監視病情,切勿掉以輕心,肥胖患者應減輕體重.

2、走路步伐不宜過快,以免引起缺血癥狀發作,適當運動可增加側支循環,但不能搬動重物.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治疗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西醫治療方法

一般療法

嚴禁吸煙、防止受冷、受潮和外傷.但不應使用熱療,以免組織需氧量增加而加重癥狀.疼痛嚴重者,可用止痛劑及鎮靜劑,慎用易成癮的藥物,如哌替啶等.患肢應進行鍛煉,以利促使側支循環建立.如Buerger運動法:先平臥抬高患肢45°以上,維持1~2分鐘,再在床邊下垂2―3分鐘.然後放置水平位2分鐘.並作足部旋轉、伸屈活動,反復活動20分鐘,每天數次.

手術療法

目的是增加肢體血供和重建動脈血流通道,改善缺血引起的後果.

(1)腰交感神經切除術:適用於動脈遠側動脈狹窄或閉塞,處於第一、二期的病人.先施行腰交感神經阻滯試驗、如阻滯後皮肢溫度升高超過l-2℃者,提示痙攣因素超過閉塞因素,可考慮施行交感神經節切除術―切除范圍應包括同側2、3、4腰交感神經節和神經鏈.可解除血管痙攣和促進側支循環形成.近期效果尚稱滿意,但遠期療效並不理想.

(2)動脈重建術:手術方法有兩種:

①旁路轉流術,適用於主幹動脈閉塞,但在閉塞動脈的近側和遠側仍有通暢的動脈通道者;例如僅動脈阻塞,可作股、脛動脈旁路轉流術.

②血栓內膜剝脫術,適用於短段的動脈阻塞利用內膜剝離器,或直視下切開動脈壁,將增厚的內膜連同血栓一並切除,然後縫合動脈壁切口.

對於動脈廣泛性閉塞,即?動脈遠側三支動脈均已閉塞時.可試用以下手術:

①大網膜移植術:手術原則是整片取下大網膜後裁剪延長,將胃網膜右動、靜脈分別與股動脈和大隱靜脈作吻合,經皮下隧道拉至小腿與深筋膜固定,借建立側支循環為缺血組織提供血運.

②分期動、靜脈轉流術:原理是首先在患肢建立人為的動-靜脈瘺,意圖利用靜脈途徑逆向灌註,來為嚴重缺血肢體提供動脈血;4―6個月後,再次手術結紮瘺近側靜脈.目前雖有文獻報告稱已取得不同程度成功,但經靜脈逆向灌註的血流能否達到組織營養交換等基礎問題,有待進一步闡明;而且靜脈高壓及回心血流量增加可能造成嚴重後果.因此,應慎重考慮後方可試用本法.

5.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PDA的血管腔內介入治療: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內科降壓、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療僅能延緩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的病程進展,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血管的狹窄、閉塞.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外科血管內膜剝脫、人工血管置換、旁路重建手術創傷大、風險大,尤其不適宜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合並嚴重心腦血管疾患、糖尿病的患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血管腔內介入治療具有微創、操作簡單、療效確切、可重復操作的優點,是診治血管性疾病的發展方向.

(1)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經皮球囊血管成形術(PTA)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PTA是血管疾病治療上的重大進展,目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球囊成形術(BaHoonAngioplasty)已經是一項比較成熟的技術.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PTA擴張血管的主要機理在於氣囊擴張分離狹窄硬化的內膜,同時破壞中膜平滑肌強力層和膠原纖維.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斷裂,中膜伸展,因而球囊血管擴張術是一種機械擴張導致血管重塑的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方法.為取得良好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PFA療效,血管壁的裂開深度必須達到中膜彈力層"“.Capek等在1989年報道的一組股胭動脈介入.

治療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病人中,1年、3年和5年的累積通暢率分別為81%、61%和58%[171.而Schwarten等在1988年報道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144例胭動脈以下的介入治療中,介入成功率達到97%,隨訪二年的保肢成功率為86%.同樣是Capek他在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治療中發現,足背動脈搏動是股胭動脈PTA治療成功的關鍵因素,因此他認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股胭動脈PTA治療合升胭動脈以下的介入治療可以提高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PTA技術的遠期通暢率.

(2)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血管內支架(Stent)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PTA可導致血管夾層撕裂和彈性回縮,而支架植入通過擠壓斑塊和壓迫管壁,克服瞭PTA的兩個主要缺陷,是一種新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腔內治療手段.Palmaz等采用隨機預期試驗(Randomizedprospectivetrial,RPT)發現兩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病人分別采用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支架植入和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單純PTA治療結果有顯著差異,隨訪2年的結果表明前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通暢率要高10%-15%.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血管內支架根據是否需要球囊擴張而分為二大類: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球囊擴張支架(balloonexpandabletent)和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自膨脹支架(self-expandablestent).美國FDA在90年代初就批準瞭球囊擴張式支架(Palmaz)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主髂動脈狹窄,這類支架剛性強,可支撐較長的狹窄閉塞病變.

自膨脹式支架(Wallstent)是近年來使用較普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一種支架,具有柔性好、可通過較扭曲的病變,貼壁性佳和不易移位等優點,易受壓、血管迂曲、長段病變合適.Intracoil纏繞型自膨脹支架是一種較新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外周支架,具有理想的柔韌性、覆蓋度和支撐力,特別適宜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在關節部位釋放.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股胭動支架植入遠期療效有限,主要是由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內膜增生導致的管腔再閉塞,目前有用覆膜支架進行外周介入治療的報道,但遠期通暢率仍未有明顯改善1201.

(3)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血管腔內硬化斑塊旋切術(PAC)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本技術始於80年代中期,其原理是利用高速旋轉裝置將粥樣斑塊研磨成極細小的微粒,被粉碎的粥樣斑塊碎屑及微粒粒可被網狀內皮系統吞噬,不致引起遠端血管堵塞.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動脈粥樣斑塊旋切術理論上能在切除血管壁鈣化硬斑同時,不損傷血管壁.該類手術有幾個優點: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一)介入操作成功率高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二)治療指征寬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三)可重復操作.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PAC導管種類眾多,主要有Kensey動力血管成形導管、Simpson導管和Auth旋切器(AuthRotablator).

一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46例股胭動脈阻塞病人,病變長度在2-20cm之間,應用Kensey導管治療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臨床結果顯示,操作成功率為87%,其中有4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穿孔但無需進一步手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半年通暢率為72%,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1年通暢率為70%.但也有報道稱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此項技術與以往PTA的報道相比,雖然該技術初期成功率高,但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近期和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無期療效比PTA低得多,可能原因包括鉆頭振動引起對血管壁的機械性刺激.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饮食

患者飲食宜忌

戒煙、禁食高脂黏膩不易消化食物,飲食清淡.在飲食中,忌油膩、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導致病情加重.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過饑或過飽,忌飲濃茶.

多食水果蔬菜、豆類食品,增加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如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無機鹽和水等,多食含纖維素豐富、含膽固醇量低以及低熱量、低脂肪的飲食,多喝水或淡茶水,可以減少腸內膽固醇的吸收,防止高血脂癥與動脈硬化.宜常吃紅辣椒、牛奶和魚,多吃些水產海味食物,如海帶、海蜇、淡菜、紫菜、羊棲菜、海藻之類.

食療方法:

(1)消脂減肥茶:生首烏30g、生山楂15g、草決明15g、冬瓜皮20g、烏龍茶3g.先將首烏等四味共煎,去渣,以其湯液沖泡烏龍茶,代茶飲用,每日1劑.連續飲用二月為一療程,一般服用3~5療程.此方有降脂、活血、降壓、利水等功用.

(2)決明子海帶湯:草決明20g、海帶30g.水煎濾藥除渣,吃海帶飲湯,每日1次,一月為一療程,一般服用1~3療程,此方有祛脂降壓作用,適用於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或肥胖病人食用.

(3)首烏片:每次口服5片,一日3次,連服2~4個月.本藥的降脂作用,主要機理是滋補肝腎,調整人體陰陽平衡.有關實驗研究表明,首烏含大黃根酸,能促進腸道運動,阻止或減少脂類在腸道吸收,因而血脂下降.(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細請咨詢醫生.)

動脈硬化性閉塞癥并发症

1、缺血性神經炎

嚴重血管閉塞者,可因滋養末梢神經的血管病變導致缺血性神經炎,患者常有足部夜間疼痛,稱休息性疼痛,將下肢下垂時,疼痛可減輕,患肢皮膚尤其趾部皮溫低,感覺異常,刺痛或針刺感,蒼白,發紺,皮膚萎縮,幹燥發亮,足和趾背等處毛發脫落,甲生長受阻,甲板增厚,足跟和趾部萎縮,骨質疏松等.

2、幹性壞疽和潰瘍

嚴重缺血時,趾,足和小腿可發生幹性壞疽和潰瘍,皮膚栓塞亦可發生於中等度缺血者,開始為暗黑色膿皰樣損害,漸形成潰瘍,或壞死化膿,上覆焦痂,有劇痛(除糖尿病合並神經病變外),潰瘍上有灰色污穢腐肉和黑色基底,邊緣有紫色暈,逐漸擴展,潰瘍可較淺,亦可深達筋膜,動脈粥樣硬化栓子形成栓塞,偶可引起小而多發性潰瘍,有反復陣發性趾部疼痛和發紺,並出現淤斑,網狀青斑,動脈搏動可存在,糖尿病患者潰瘍易發生關節,腱鞘,筋膜間隙感染,以及急性發展的蜂窩織炎和敗血癥,可危及生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甲醇中毒 生殖道感染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五積 良性脂肪母細胞瘤 產後泌尿道感染 分娩後泌尿道感染 呼吸衰竭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