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病 漢森氏病 麻風
麻風病 漢森氏病 麻風百科
麻風病(Leorsy,Lepra)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粘膜和周圍神經,也可侵犯深部組織和器官.本病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甚廣,據估計全世界現有麻風病人約一千萬人左右主要分佈於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廣,我國則流行於廣東、廣西、四川、雲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區.建國後由於積極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發病率顯著下降.約有一半的麻風病人大概是同麻風病感染者密切接觸而傳染.麻風桿菌感染大概也能來自土壤,同犰狳接觸,以及甚至同臭蟲和蚊蟲接觸而受染.
麻風病 漢森氏病 麻風
麻風病 漢森氏病 麻風病因
致病菌感染(35%):
病原菌是麻風桿菌.在光學顯微鏡下完整的桿菌為直棒狀或稍有彎曲,長約2~6微米,長約0.2~0.6微米,無鞭毛、芽孢或莢膜.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佈(以瘤型一端病人為例)比較廣泛,主要見於皮膚、粘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某些細胞內.在皮膚主要分佈於神經末梢、巨噬細胞、平滑肌、毛帶及血管壁等處.
與病菌攜帶者接觸傳染(30%):
1、直接接觸傳染這種方式是健康者與傳染性麻風病人的直接接觸,傳染是通過含有麻風桿菌的皮膚或粘膜損害與有破損的健康人皮膚或粘膜的接觸所致.這種傳染情況最多見於和患者密切接觸的傢屬.雖然接觸的密切程度與感染發病有關,但這並不排除偶爾接觸而傳染的可能性.2、間接接觸傳染這種方式是健康者與傳染性麻風患者經過一定的傳播媒介而受到傳染.例如接觸傳染患者用過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間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視.
麻風病 漢森氏病 麻風
麻風病 漢森氏病 麻風症状
麻風桿菌侵入機體後,一般認為潛伏期平均為2~5年,短者數月,長者超過十年,如果發病,大多是不知不覺的,在典型癥狀開始之前,有的往往有全身不適,肌肉和關節酸痛四肢感覺異常等全身前軀癥狀,這些表現沒有特異性,免疫力較強者,向結核樣型麻風一端發展,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者,向瘤型一端發展,現根據五級分類法,對各型麻風癥狀特點分述如:
一、結核樣型麻風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較強,麻風桿菌被局限於皮膚和神經,皮膚損害有斑疹和斑塊,數目常一,二塊,邊緣整齊,清楚,常有明顯的感覺(濕,痛,觸)障礙分佈不對稱,損害處毳毛脫落,這是很重要的特征,好發於四肢,面部,肩部和臂部等易受磨擦的部位,斑疹顏色有淺色和淡紅色,表面常無鱗屑,斑塊的顏色常為暗紅色,輪廓清楚,邊緣高起有的向內傾斜,移行到變平的萎縮中心,有的趨向於邊緣厚度不同的半環形,環形或弓狀,表面多幹燥有鱗屑,有時可見多數小丘疹堆積而成的損害,損害的附近可摸到粗大的皮神經,有時損害附近的淋巴結也變大,眉毛一般不脫落.
本型的周圍神經受累後(如耳大神經,尺神經,腓神經等),神經桿變粗大呈梭狀,結節狀或串珠狀,質硬有觸痛,多為單側性,嚴重時因發生遲發型超敏反應可形成膿瘍或瘺管,部分病人中人神經癥狀而無皮膚損害,稱為純神經炎,臨床上表現神經粗大,相應部位的皮膚感覺障礙和肌無力,神經受累嚴重時,神經營養,運動等功能發生障礙,則出現大小魚際肌和骨間肌萎縮,形成“爪手"(尺神經受累),“猿手"(正中神經受累),“垂腕"(橈神經受累),“潰瘍",“兔眼"(面神經受累),“指(趾)骨吸收"等多種表現,畸形發生比較早.
本型查菌一般為陰性,麻風菌素實驗為強陽性,細菌免疫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組織病理變化為結核樣肉芽腫,其特點是在表皮下看不見“無浸潤帶",抗酸染色查不到抗酸桿菌,少數病人不經治療可以自愈,若經治療消退較快,一般預後良好,但形成的畸形常不易恢復.
二、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本型發生的與結核樣型相似,為斑疹和斑塊,顏色淡紅,紫紅或褐黃,邊界整齊清楚,有的斑塊中央出現“空白區"或“打洞區"(又稱無浸潤區,免疫區),形成內外邊緣都清楚的環狀損害,洞區以內的皮膚似乎正常,損害表面大多光滑,有的上附少許鱗屑,損害數目多發,大小不一,有的散在,以軀幹,四肢,面部為多,分佈較廣泛,但不對稱,雖有感覺障礙,但較TT輕而稍遲,眉睫一般不脫落,神經受累粗大而不對稱,不如TT粗硬而不規則,粘膜,淋巴結,睪丸,眼及內臟受累較少而輕.
本型查菌一般為陽性,細胞密度指數(對數分類法,後同)1~3+,麻風菌素試驗為弱陽性,可疑或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較正常人低下,組織病理變化與TT相似,但上皮樣細胞周圍的淋巴細胞較少,較松散,在表皮下可見有一狹窄的“無浸潤帶",切片抗酸染色無或有少許麻風桿菌,預防一般較好,“升級反應"可變TT,“降級反應"可變為BB,麻風反應後易致畸形和殘廢.
三、中間界線類麻風本型皮損的特點為多形性和多色性,疹型有斑疹,斑塊,浸潤等,顏色有葡萄酒色,枯黃色,棕黃色,紅色,棕褐色等,有時在一塊皮損上呈現兩種顏色,邊緣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損害的形態有帶狀,蛇行狀或不規則形,若為條片狀,則一側清楚,一側浸潤不清,若為斑塊,中央有“打洞區",其內環清楚高起,漸向外體面斜,外緣浸潤而不清,呈倒碟狀外觀,有的損害呈紅白的環狀或多環狀,形似靶子或徽章,稱為“靶形斑"“徽章樣斑",有的病人面部皮損呈展翅的蝙蝠狀,顏色灰褐,稱為“蝙蝠狀面孔",常見一個病人不同部位的皮膚上存在似瘤型和結核樣型的損害,有時可見到“衛星狀"損害,有的病人在肘,膝的伸面和髖部可風由結節組成的厚墊狀塊片,損害表面滑,觸之較軟,損害數目較多,大小不一,分佈廣泛,多不對稱,神經受損後,輕度麻木,比結核樣型輕,比瘤型重,眉睫常不脫落,粘膜,淋巴結,眼,睪丸及內臟可以受累.
本型查菌為陽性,細菌密度指數2~4+,麻風菌素試驗反應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界於兩極型之間,組織病理變化為組織細胞肉芽腫,表皮下“無浸潤帶"大部分存在,可見組織細胞不同程度地向上皮樣細胞分化,一般較小,有的切片中可見典型,不典型泡沫細胞,淋巴細胞少而分散,切片抗本鄉染色有較多的麻風桿菌,預後介於兩極型之間,本型最不穩定,“升級反應"向BT發展,“降級反應"向BL發展.
四、界線類偏瘤型麻風本型皮膚損害有斑疹,丘疹,結節,斑塊和彌漫性浸潤等,損害大多似瘤型損害,數目較多,形態較小,邊界不清,表面光亮,顏色為紅或桔紅色,分佈較廣泛,有對稱的傾向,損害內的感覺障礙較輕,出現較遲,有的損害較大,中央呈“打洞區",內緣清楚,外界浸潤模糊,眉,睫,發可以脫落,常不對稱,在晚期,面部的深在性彌漫性浸潤亦可形成“獅面",中晚期病人粘膜充血,浸潤,腫脹,淋巴結和睪丸腫大有觸痛,神經受累傾向多發雙側性,較均勻一致,觸之較軟,畸形出現較晚.
本型查菌強陽性,細菌密度指數為4~5+,麻風菌素反應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顯示有缺陷,組織病理變化,肉芽腫性質傾向於泡沫細胞肉芽腫,有的組織細胞發展為不典型的上皮樣細胞,有的發展為泡沫細胞,淋巴細胞常呈灶狀,存在於泡沫細胞浸潤之間,為本型的病理特點,切片抗酸染色有多量麻風桿菌,預後比LL好,比TT差,但仍不穩定,“升級反應"可變為BB,“降級反應"可變為LL.
五、瘤型麻風本型病人對麻風桿菌缺乏免疫力,麻風桿菌經淋巴,血液散佈全身,因此組織器官受侵的范圍比較廣泛,皮膚損害的特點是數目多,分佈廣泛而對稱,邊緣模糊不清,傾向融合,表面油膩光滑,皮膚的顏色除淺色斑外,大多由紅色向紅黃色,棕黃色發展,感覺障礙很輕,在較早期就有眉睫毛稀落的表現,先由眉的外側開始脫落,以後睫毛亦稀落,這是瘤型麻風的一個臨床特點,麻風桿菌檢查強陽性,皮膚損害有斑疹,浸潤,結節及彌漫性損害等,早期斑狀損害分佈於全身各狀,以面部,胸部,背部多見,顏色淡紅色或淺色,邊界不清,須在良好的光線下仔細檢視,方可辯認,稍晚,除斑損繼續增多外,陸續形成淺在性,彌漫性潤和結節,在面部由於浸潤彌漫增厚,外觀輕度腫脹,眉睫常有脫落,稍晚,斑損融合成大片浸潤,或在斑損和彌漫性浸潤上出現結節,彌漫性浸潤向深部發展,更增明顯而嚴重,往往遍及全身,在面部彌漫增厚,皮紋加深,鼻唇肥厚,耳垂變大,眉睫脫光,頭發稀脫或大片脫落,結節和深在性浸潤混融在一起,眼結膜充血,形成“獅面"樣外觀,四肢伸側,肩,背,臀部,陰囊等處有多數大小不等的結節,更晚,由於彌漫性損害部分吸收,並有明顯感覺障礙和閉汗,在小腿,皮膚輕度變硬,光滑發亮,出現魚鱗樣或蛇皮樣損害,長久不退,有的頭發幾乎脫光,可見殘發多沿血管存留分佈.
神經幹雖然受累,但感覺障礙較輕,表現較晚,神經幹輕度粗大,對稱而軟,到晚期亦可出現肌肉萎縮,畸形和殘廢.
鼻粘膜損害出現較早,先充血腫脹,以後隨著病情加重,發生結節,浸潤和潰瘍,嚴重者可有鼻中隔穿孔,當鼻梁塌陷即見鞍鼻,淋巴結在早期即已受累,輕度腫大,往往不為人們所註意,到中晚期則腫大明顯,並有觸痛.
睪丸受累,先腫大後萎縮,並有觸痛,出現乳房腫大等.
眼部受累,可發生結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狀體炎等.,內臟組織器官亦同時受累,如肝脾腫大等.
本型查菌強陽性,4~6+,麻風菌素試驗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顯示有明顯缺陷,組織病理變化特點為泡沫細胞肉芽腫結構,主要由胞漿豐富的典型泡沫細胞構成,表皮下有“無浸潤帶",切片抗酸染色有大量麻風桿菌,可成束或成球,早期治療,預後良好,畸形較少,晚期可致殘廢,本型比較穩定,隻有極少數在一定條件下可向BL轉變.
六、未定類麻風本類為麻風的早期表現,是原發的,未列入五級分類中,性質不穩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它類型轉變,演變為何種類型可依病人機體免疫力的強弱,向其它類型轉變,多數向結核樣型演變,少數向界線類及瘤型演變,臨床癥狀較輕,不累及內臟,皮損單純,上有淡紅斑或淺色斑,表面平無浸潤,不萎縮,毳毛可脫落,皮損為園形,橢園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清楚或部分不清楚,分佈不對稱,皮損可有輕度感覺障礙,神經幹受累較輕,雖有增大但硬度較低,產生運動障礙和畸形者少,查菌多為陰性,麻風菌素試驗多為陽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有的正常或接近正常,有的明顯缺陷,組織病理變化為非特異性炎細胞浸潤,預後取決於機體的細胞免疫發展的程度,麻風菌素試驗陽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正常者預後良好,其發展有的可以自愈,有的向其它類型演變.
麻風病 漢森氏病 麻風
麻風病 漢森氏病 麻風检查
一、體格檢查要系統全面,在自然光線下檢查全身皮膚,神經和淋巴結等.
二、檢查神經時既要註意周圍神經幹的變化,又要註意感覺和運動功能的變化,周圍神經幹檢查:一般註意耳大神經,尺神經和腓神經,其他如眶上神經,頸前神經,鎖骨上神經,中神經,橈神經,腓淺神經,脛後神經和皮損周圍及其下面的皮神經,檢查時應註意其硬度,粗細,結節,有無膿瘍以及壓痛等,神經功能檢查,是測定神經未稍受累的情況,分為主觀檢查和客觀檢查法.
1.主觀感覺檢查法皮膚感覺障礙的順序,一般先失溫覺(冷熱覺),次失痛覺,最後失觸覺,檢查時應先將檢查方法告訴病人,進行示教性檢查,然後依次檢查:冷熱覺檢查,可用兩個大小相同試管,分裝冷水和熱水(50℃),分別先在健康皮膚上試驗,然後在皮損處兩管交替,無一定順序接觸皮膚,讓病人回答冷熱是否正確,痛覺檢查可用大頭針或縫衣針先在健康皮膚上紮刺,然後再刺皮損,測試痛覺消失或遲鈍;觸覺檢查可用毛或棉簽的棉毛輕輕劃觸皮膚,讓病人立即用手指出劃觸的部位,測試觸覺喪失或遲鈍.
2.客觀試驗方法①組胺試驗:用1/1000的磷酸組胺水溶液0.1毫升,分別註入健康皮膚和皮損處皮內,經過20秒鐘左右,正常是局部先出現一個直徑10毫米的紅斑,再經40秒鐘,又在原紅斑的周圍出現一個直徑30~40毫米的紅斑,紅斑的邊緣彌漫不整,稱為繼發性紅斑,最後在紅斑的中央形成一個風團,如不出現繼發性紅斑即為異常,此法用於淺色斑和白色斑的檢查.
②毛果蕓香堿試驗(出汗試驗):選擇正常皮膚和皮損,分別塗上碘酒,待幹後,在兩處皮內註射1/1000毛果蕓香堿液0.1毫升,立即在上面撒上薄層淀粉,約經3~5分鐘後,正常皮膚出汗,淀粉立即變為藍紫色,如不出汗,淀粉不變色.
③立毛肌功能試驗:用1:100000的苦味酸菸堿液0.1毫升,分別註射於皮損及健康皮膚的皮內,如神經末稍正常,則立毛肌收縮出現雞皮現象,否則,不出現雞皮現象.
3.運動功能障礙檢查檢查時讓病人抬額,皺眉,鼓腮,吹哨,露齒等動作,觀察面部神經是否麻痹,讓病人作屈伸手腕,內外展指,對指,握掌等動作,觀察上肢的神經功能,讓病人作足的背伸,蹠屈,內翻,外翻等動作,觀察腓神經是否麻痹.
三、麻風桿菌檢查主要從皮膚和粘膜上取材,必要時可作淋巴結穿刺查菌,皮膚查菌取材:選擇有活動性,皮膚損害,消毒皮膚,檢查時戴消毒手套,用左手拇,食兩指將患者皮膚捏緊提起,使局部皮膚變白,然後右手持脫刀切開一個5毫米長,3毫米深的切口,以刀刃刮取組織液,塗在載物片上,固定抗酸染色,鏡檢,切口棉球貼壓,取材部位的多少視需要而定.
四、組織病理檢查對麻風的診斷,分型和療效判定都有重要意義,取材應選擇活動性損害,宜深達脂肪層,如損害不同,取材時需要同時切取兩處送檢,這對界線類麻風診斷是有價值的.
麻風菌素試驗:是一種簡易的測定機體對麻風桿菌抵抗力的方法,它可部分地反映機體對麻風桿菌細胞免疫反應的強弱和有無,麻風菌素的種類有粗制麻風菌素,純桿菌麻風菌素和純蛋白麻風菌素,目前通用者為粗制麻風菌素(又稱完整麻風菌素).
試驗方法和結果判斷:在前臂屈側皮內註射粗制麻風菌素0.1毫升,形成一個直徑約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後觀察反應結果,早期反應:註射後48小時觀察判斷結果,註射處有浸潤性紅斑直徑大於20毫米者為強陽性(卅),15~20毫米者為中等陽性(廿),10~15毫米者為弱陽性(+),5~10毫米者為可疑(±),5毫米以下或無反應者為陰性(-);晚期反應:註射21天觀察判斷結果,註射處發生紅色浸潤性結節並有破潰者為強陽性(卅),結節浸潤直徑大於5毫米者為中等陽性,結節浸潤直徑3~5毫米者為弱陽性(+),輕度結節浸潤或在3毫米以下者為可疑(±),局部無反應者為陰性(-).
麻風病 漢森氏病 麻風预防
一、預防1、預防:
要控制和消滅麻風病,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貫徹“積極防治,控制傳染"的原則,執行“邊調查、邊隔離、邊治療"的做法.發現和控制傳染病源,切斷傳染途徑,給予規則的藥物治療,同時提高周圍自然人群的免疫力,才能有效的控制傳染、消滅麻風病.鑒於目前對麻風病的預防,缺少有效的預防疫苗和理想的預防藥物.因此,在防治方法上要應用各種方法早期發現病人,對發現的病人,應及時給予規則的聯合化學藥物治療.對流行地區的兒童、患者傢屬以及麻風菌素及結核菌素反應均為陰性的密切接觸者,可給予卡介苗接種,或給予有效的化學藥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2,其他註意事項:
懷疑自己患瞭麻風病怎麼辦?現在麻風的分類是:查到有菌或未查到菌,但皮損超過5塊的屬於多菌型(MB);未查到菌,皮損少於5塊的歸屬少菌型(PB).如果你懷疑自己的癥狀象麻風,主要及早去當地的皮防站(所)或防疫站就診,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以免貽誤病情,失去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的機會.麻風病一般不致命,但它會損害神經而且是不可逆的.如果耽誤瞭治療會給自己留下終身的殘疾!
麻風病 漢森氏病 麻風治疗
要早期、及時、足量、足程、規則治療,可使健康恢復較快,減少畸形殘廢及出現復發.為瞭減少耐藥性的產生,現在主張數種有效的抗麻風化學藥物聯合治療.
1.化學藥物(1)氨苯礬(DDS)為首選藥物.副作用有貧血、藥疹、粒細胞減少及肝腎功能障礙等.近年來,由於耐氨苯砜麻風菌株的出現,多主張采用聯合療法.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風桿菌,且可抗Ⅱ型麻風反應.長期服用可出現皮膚紅染及色素沉著.
(3)利福平(RFP)對麻風桿菌有快速殺滅作用.
2.免疫療法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風菌的特異免疫治療可與聯合化療同時進行.其他如轉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可作為輔助治療.
3.麻風反應的治療酌情選用反應停(酞咪哌酮)、皮質類固醇激素、氯苯吩嗪、雷公滕、靜脈封閉及抗組胺類藥物等.
4.並發癥的處理足底慢性潰瘍者,註意局部清潔,防止感染,適當休息,必要時須擴創或植皮.畸形者,加強鍛煉、理療、針灸,必要時作矯形手術.
麻風病 漢森氏病 麻風饮食
患者應加強營養,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適當參加勞動,忌房事.並註意保持居室空氣新鮮和陽光充足.
麻風病 漢森氏病 麻風并发症
一、並發病癥
導致畸形或者殘廢.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