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化結締組織病 不全型或頓挫型狼瘡 未分化結締組織綜合征

未分化結締組織病 不全型或頓挫型狼瘡 未分化結締組織綜合征

未分化結締組織病 不全型或頓挫型狼瘡 未分化結締組織綜合征

未分化結締組織病 不全型或頓挫型狼瘡 未分化結締組織綜合征百科

近年來,未分化結締組織病(undifferentiatedconnectivetissuedisease,UCTD)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本病具有某些結締組織病的臨床表現,但又不符合任何一種特定疾病的診斷標準.它可能屬於某一種彌漫性結締組織病的早期階段或頓挫型,在部分患者也可能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到目前為止,未發現UCTD有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和特異性的實驗室指標.UCTD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本病是否為另一種結締組織病仍需學術界的進一步研究.

未分化結締組織病 不全型或頓挫型狼瘡 未分化結締組織綜合征

未分化結締組織病 不全型或頓挫型狼瘡 未分化結締組織綜合征

未分化結締組織病 不全型或頓挫型狼瘡 未分化結締組織綜合征病因

環境因素(45%)

1998年Lacey等人對205例UCTD患者及2095例正常人對照進行瞭研究.結果發現205例女性UCTD患者中,25%(52/205)的研究對象有明確的化學溶劑接觸史,而種族構成、受教育程度、婚姻經濟狀況和煙酒嗜好等因素匹配的2095例對照中僅有17%(364/2095)有明確的化學溶劑接觸史.通過病史的詳細研究發現,化學試劑、美容產品、藥物、橡膠制品、油漆及顏料等與UCTD發病顯著相關.接觸油漆、清洗劑和松節油等也可能與UCTD發病有關.Lacey等的研究進一步提示,導管、人工關節和矯形手術的金屬固定支架等醫用植入物也可增加發病風險.以上研究均提示環境因素在UCTD的發病中發揮瞭重要作用.

遺傳因素(35%)

與多數結締組織病一樣,UCTD的發生也有一定的遺傳基礎.一些研究表明,部分患者有自身免疫病傢族史.1988年Ganczarczyk等比較瞭22例UCTD患者和211例SLE的HLA亞型,發現UCTD患者HLA-B8及HLA-DR3亞型的陽性率較正常人明顯升高.而最終進展為SLE的7例患者的HLA-DR1亞型陽性率較正常人明顯降低與SLE患者類似.提示HLA-DR1亞型可能是抗UCTD基因.

未分化結締組織病 不全型或頓挫型狼瘡 未分化結締組織綜合征

未分化結締組織病 不全型或頓挫型狼瘡 未分化結締組織綜合征

未分化結締組織病 不全型或頓挫型狼瘡 未分化結締組織綜合征症状

本病常隱匿起病,從出現臨床癥狀至就診的平均時間為2~3年,平均38個月,患者的臨床表現常較輕,乏力,低熱,淋巴結腫大等非特異性癥狀常見,一些較大規模的臨床調查發現,最常出現的癥狀為關節腫痛,雷諾現象和皮膚黏膜損害,而重要臟器如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等受累者少見,表1總結瞭迄今為止主要的UCTD研究中患者的常見臨床表現和實驗室異常.

在隨訪過程中發現,患者的臨床癥狀可隨病程及治療而波動,多呈逐漸緩解趨勢,但總體而言病情活動度變化不大.

未分化結締組織病 不全型或頓挫型狼瘡 未分化結締組織綜合征

未分化結締組織病 不全型或頓挫型狼瘡 未分化結締組織綜合征

未分化結締組織病 不全型或頓挫型狼瘡 未分化結締組織綜合征检查

CTD患者可出現多種實驗室檢查異常,但是,對每一個體而言,大多數UCTD患者僅有某一兩種化驗異常,自身抗體譜較單一.

血象檢查可見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或貧血,溶血性貧血者可有Coombs試驗陽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患者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尿常規可出現蛋白尿,血尿等,可見血細胞沉降率加快及γ-球蛋白升高,部分患者出現轉氨酶升高,常提示自身免疫性肝損害.

血清學檢查中以ANA陽性最為常見,陽性率在55%~100%,平均58%左右,熒光核型以斑點型最為常見,均質型和核周型均較少見,而滴度與SLE相似.

少部分患者可出現類風濕因子,抗RNP抗體,抗SSA或SSB抗體陽性,抗RNP抗體的出現常與雷諾現象和關節炎有關,而抗SSA抗體陽性者常伴口幹燥,抗dsDNA抗體陽性,抗Sm抗體陽性,梅毒血清試驗假陽性和補體降低少見,UCTD患者自身抗體譜的研究結果參見表2.

其他輔助檢查方面,B超可見肝脾,淋巴結腫大,B超和X線檢查還可能發現心包或胸腔積液,肺功能異常者少見.

未分化結締組織病 不全型或頓挫型狼瘡 未分化結締組織綜合征预防

1.去除誘發本病的誘因,註意衛生,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感染.

2.早診斷早治療,在疾病緩解時不要輕易放棄治療.

3.保持良好的心態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暢,有樂觀、豁達的精神、堅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懼,隻有這樣,才能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4.適當的營養供給,在如今的生活條件下,不宜過多強調高糖、高蛋白、高維生素及低脂肪飲食.但營養的搭配要平衡,葷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肉類、蛋奶類等,其攝入量依人的胖瘦來決定,嚴禁煙酒.

未分化結締組織病 不全型或頓挫型狼瘡 未分化結締組織綜合征治疗

UCTD患者的臨床表現常較輕,一般以對癥治療為主.治療目的在於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使病情長期緩解及預防不良轉歸.治療方案和藥物劑量應註意個體化的原則,並註意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

1.對癥治療乏力、發熱、關節痛或關節炎者可選用非甾體抗炎藥治療.非甾體抗炎藥療效的個體差異較大.一般而言,癥狀較重者首選雙氯芬酸等抗炎效果較好者;癥狀較輕或長期用藥者可選擇不良反應小、服用方便的緩釋非甾體抗炎藥,如美洛昔康及萘丁美酮等;有上消化道炎癥、潰瘍等病史者宜選用羅非昔佈及塞來昔佈等選擇性COX-2抑制劑.

出現雷諾現象的患者需註意保暖,並視病情程度給予擴血管藥物如鈣通道拮抗劑等治療.癥狀嚴重或伴有肢端潰瘍者可靜脈給予前列腺素及雷吉停等改善循環藥靜點,臨床觀察在多數患者有較好療效.

有光過敏患者應註意避免陽光直曬.

2.腎上腺皮質激素面部皮疹者可局部應用激素類軟膏.難以緩解的關節炎也可給予關節腔局部註射倍他米松(得寶松)、醋酸去炎松等抗炎治療.

有器官受累如心包炎、血小板減少或溶血性貧血等可應用全身激素治療,但不宜采用大劑量激素.除特殊情況外,一般潑尼松0.5mg/(kg·d)即可使病情改善,此時應盡快減至10mg/d以下的小劑量維持,以減少激素不良反應的發生.歐洲抗風濕聯盟的調查發現,有38%的患者在初次診斷後口服潑尼松治療,但激素量均≤10mg/d,1年和2年隨訪時該比例分別為43%和27%.

1989年Jonathan等總結3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發現,僅需非甾類抗炎藥治療的患者占47%(18/38),局部激素治療者為11%(4/38),口服激素治療者為32%(12/38),使用羥氯喹或氯喹治療者為29%(11/38),需用免疫抑制劑治療者僅1例,占3%.除1例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患者外,口服激素的劑量多在20mg/d或以下,並可很快減量.

3.免疫抑制劑對於常規治療無效的患者也可試用免疫抑制劑,目前針對其臨床治療經驗的報道較少.一般根據臨床癥狀的不同,參照其他結締組織病的治療給予不同方案.但宜采用小劑量、短療程方案.常用免疫抑制劑包括甲氨蝶呤和硫唑嘌呤等.

1995年Wise等報道,對多關節炎和激素減量困難的患者可試用甲氨蝶呤治療,劑量與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應用類似.接受治療的患者中有53%有效,以多關節炎和皮膚黏膜病變改善最為明顯.60%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其中33%的患者不得不因此而中斷治療.在25mg/周劑量治療組有1例患者出現機會致病菌感染,發生隱球菌腦炎,該患者同時服用潑尼松30mg/d.

總體而言,註意采用較低劑量並能在治療過程中註意密切隨訪,甲氨蝶呤治療的安全性尚可.

此外,在難治性UCTD患者,給予適量來氟米特、環孢素A等免疫抑制劑可能有效,但尚需更多臨床研究的證實.

4.抗瘧藥對於伴有發熱、面部皮疹、關節炎的患者可試用抗瘧藥治療,並可與非甾體抗炎藥合並應用.羥氯喹的常用劑量為200~400mg/d.在此劑量下,極少出現眼底的損害.但是,為慎重起見,應在用藥前和用藥後每3~6個月進行1次眼科檢查,註意視野變化和眼底等病變的發生.

2000年歐洲抗風濕聯盟的調查發現,在112例UCTD患者中接受抗瘧藥治療者約占17%,但2年後該比例上升至32%左右.該結果提示患者對抗瘧藥治療的順應性良好,因不良反應停藥的發生率低,可以長期應用.

未分化結締組織病 不全型或頓挫型狼瘡 未分化結締組織綜合征饮食

一般應進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生冷,油膩之物.飲食不可片面,不可偏食.註意飲食宜忌避免如油炸,燒烤,過咸,過甜的食物.忌食麻辣,腥膩等厚味及煙酒刺激之品.同時需要註意的是,未分化結締組織病的危害是很大的,晚期甚至會帶來多系統或器官的損害,因而要及早治療.

未分化結締組織病 不全型或頓挫型狼瘡 未分化結締組織綜合征并发症

1.雷諾現象長期頻繁發作者可出現局部軟組織萎縮,壞死等營養不良表現,嚴重者出現肢端骨吸收,約有5%的患者可出現高血壓,還可出現重要臟器血管炎如心臟血管炎,腎動脈狹窄,動靜脈栓塞等.

2.胸腔積液,心包積液或兩者同時並發.

3.個別病例有明顯出血傾向,甚至造成死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皮膚過敏 皮炎 白色胎記 脫色素母斑 夏季低熱 暑熱證 脊索瘤 M93700 3 結腸癌 成纖維性纖維瘤 成纖維性纖維瘤癥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