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魯菌病

佈魯菌病

佈魯菌病

佈魯菌病百科

佈魯菌病(brucellosis,佈病),也稱波狀熱,是佈魯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屬自然疫源性疾病,該疾病常見癥狀有發熱、出汗異常、頭痛、神經痛、腹瀉、關節疼痛等.

佈魯菌病

佈魯菌病

佈魯菌病病因

一、病因

佈魯菌為一不活動、微小的多形球狀桿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胞形成.該菌對光、熱、常用化學消毒劑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鐘、濕熱60℃10~20分鐘、3%漂白粉澄清液等數分鐘即可將其殺滅.佈氏桿菌在外界環境的生活力較強,在幹燥土壤、皮毛和乳類制品中可生存數周至數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個月.

佈魯菌僅產生內黴素,對實驗動物具一定毒性.

佈魯菌自皮膚或粘膜進入人體後,中性多核粒細胞首先出現,被吞噬的牛型細菌可部分被殺死,但羊型菌不易被殺.存活的佈魯菌隨淋巴液到達到局部淋巴結.根據人體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數量及毒力,病菌或在局部被消滅,或在淋巴結中生長繁殖而形成感染灶.當病菌增殖達到相當數量後,即沖破淋巴結屏障而侵入血循環,此時可出現菌血癥、毒血癥等一系列癥狀.

病菌進入血循環後易在肝、脾、骨髓、淋巴結等網狀內皮系統中形成新的感染灶,後後中網病菌又可多次進入血循環而導致復發.發熱呈波狀型(故本病又稱波狀熱).

佈魯菌主要寄生於巨噬細胞內,與其他寄生細胞內細菌所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一樣,其發病機理以遲發型變態反應為主.

佈病的發生發展乃甚為復發,一則與菌血癥、毒血癥、變態反應有關,二則該菌侵犯多個器官,三則抗菌藥物與抗體不易進入細胞,所以本病臨床表現復雜、難治.

佈魯菌病

佈魯菌病

佈魯菌病症状

流行病學資料及職業對協助診斷本病有重要價值,若同時有本病的一些特殊臨床表現,如波狀熱,睪丸炎等,則診斷可基本成立,血,骨髓,膿液等培養的陽性結果為確診的依據.

凝集試驗(或ELISA,補結試驗等)宜月逐周測定,高效價或效價成倍升高者有診斷價值,慢性患者凝集試驗陰性時宜作ELISA或抗人球蛋白試驗,為鑒別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或明確疾病是否活動,則可作2-ME試驗.

佈魯菌病

佈魯菌病

佈魯菌病检查

㈠周圍血象

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偏低,淋巴細胞相對或絕對增多,血沉在急性期增速,慢性期亦偏高,貧血不清,僅見於嚴重患者或有延徒性病灶者.

㈡各種培養

需時較長,4周後仍無生長方可放棄,骨髓培養的陽性率高於血液,慢性期尤然,急性期羊型患者的血培養陽性率可達60%~80%,牛型佈魯菌初分離時需10%的二氧化碳,從尿液,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膿液等中也可分離出病菌,可將標本接種於豚鼠或小白鼠.

㈢各種免疫學試驗

1.血清凝集試驗試管法乃直接檢測脂多糖抗原的抗體,效價≥1∶160為陽性,但註射需亂菌苗後也可呈陽性,故應檢查雙份血清,若效價有4倍或以上增長,乃提示近期佈氏桿菌感染.

2.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該法的陽性率高於凝集試驗,且檢測IgM及IgG的敏感性相似,因慢性患者的抗體屬IgG型,故本法可同時用於急,慢性病人的診斷,近來有采用親和素酶聯試驗,較ELISA更敏感.

3.2-巰基乙醇(2-mercaptoethanol,2-ME)試驗本法可檢測IgG,用於鑒別自然感染與菌菌免疫,自然感染達1個月後,體內凝集即以IgG型為主(初為IgM型),該IgG對2-ME有耐受性;而菌菌免疫後3個月內的凝集素均以IgM為主,可為2-ME所破壞.

4.補結試驗補吉抗體亦屬IgG,病程第3周的效介可超過1∶16,本試驗的陽性率高於凝集試驗,特異性亦高,但出現時間晚於凝集試驗.

5.抗人球蛋白試驗病人尚可產生一種不完全抗體,後者雖可與抗原結合,但肉眼不可見,當將抗人球蛋白免疫血清加入抗原-不完全抗體復合物中,即出現直接可見的反應,不完全抗體出現早而消失晚,故可用於急,慢性期病人的診斷,鑒於本法操作復雜,隻適用凝集試驗陰性的可疑病人,效價>1∶80為陽性.

6.皮內試驗佈魯菌素皮試乃為一種延遲超敏反應,24~48小時觀察結果,僅有局部紅暈而無腫塊者為陰性,局部紅腫和硬快的直徑達2~6cm者為陽性,皮試在病程6個月內的陽性率很低,慢性期患者幾近100%呈陽性或強陽性反應.

7.其他免疫學試驗有反向被動血凝試驗,放射免疫,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等,因操作復雜,不適於普遍采用.

㈣其他檢查

腦脊液檢查適用於腦膜炎患者,腦脊液細胞增多(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增高,其餘均正常,心電力產可示P-R新時期處長,心肌損害,低電壓等,骨,關節的X線檢查可見軟組織鈣化,骨質修復反應強而破壞性小,椎間盤和椎間隙變窄等,肝功能及腦電圖的改變的均屬非物異性.

佈魯菌病预防

一、預防

傳染途徑:

本病全球分佈,每年上報WHO的病例數愈50萬.地中海地區、亞洲及中南美洲為高發地區.國內多見於內蒙、東北、西北等特區,全國104個疫區均達到基本控制標準,但90年代以來,散發病例以30%~50%的速度增加,個別地區還發生暴發流行.

一傳染源羊在國內為主要傳染源,其次為牛和豬.這些傢畜得本病後,早期往往導致流產或死胎,其陰道分泌物特別具傳染性,其皮毛、各臟器、胎盤、羊水、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菌.病畜乳汁中帶菌較多,排菌可達數月至數年之久.

二傳染途徑在國內牧民接羔為主要傳染途徑,獸醫為病畜接生也極易感染.此外,剝牛羊皮、剪打羊毛、擠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兒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從接觸處的破損皮膚進入人體.實驗室工作人員常可由皮膚、粘膜感染細菌.進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類時,病菌可自消化道進入體內.此外,病菌也可通過呼吸道粘膜、眼結膜和性器官粘膜而發生感染.

三易感人群人群對佈魯菌普遍易感,青壯年男性由於職業關系,其發病率高於女性.國內以特區牧民的感染率最高,多發生於春末夏初或夏秋之間,乃與羊的產羔季節有關.患病後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再感染者並不太少見.

預防:

1、患病動物必須予以隔離或宰殺.污染地區要仔細進行消毒.奶和奶制品必須施行巴氏消毒法.

2、在流行地區的工作人員,均應施行菌苗的預防接種.牛群中可接種減毒活菌苗或19-B菌苗.

3、對傢畜進行定期檢疫,發現病畜進行隔離治療,病畜產物和死畜必須深埋.

4、對其污染的環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皮毛可用過氧乙烷熏蒸消毒,並放置3個月以上再運出疫區.病畜用過的牧場需經3個月自然凈化後再使用.

5、禁食病畜肉及乳品.與牲畜或畜產品接觸密切者,要做好個人防護,如戴口罩、眼罩、手套,穿防護衣.皮膚有傷口者,應暫時避免接觸傢畜.

佈魯菌病治疗

1、患病動物必須予以隔離或宰殺.污染地區要仔細進行消毒.奶和奶制品必須施行巴氏消毒法.

2、在流行地區的工作人員,均應施行菌苗的預防接種.牛群中可接種減毒活菌苗或19-B菌苗.

3、對傢畜進行定期檢疫,發現病畜進行隔離治療,病畜產物和死畜必須深埋.

4、對其污染的環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皮毛可用過氧乙烷熏蒸消毒,並放置3個月以上再運出疫區.病畜用過的牧場需經3個月自然凈化後再使用.

佈魯菌病饮食

佈魯菌病患者宜食

飲食宜選擇清淡而易於消化的流汁或半流汁,以補充人體消耗的水分,如湯汁,飲料,稀粥之類;

宜吃具有清熱,生津,養陰作用的食品;

宜吃富含維生素及纖維素的蔬菜瓜果;

宜吃以下食物:梨子,橘子,李子,柑,香蕉,椰子漿,甘蔗,西瓜,番茄,黃瓜,蘿卜,冬瓜,金銀花等等.

佈魯菌病患者忌食

忌吃黏糯滋膩,難以消化的食品;

忌吃高脂肪及油煎熏烤炒炸的食物.

忌吃以下食物:糯米,牛肉,狗肉,羊肉,羊髓,雞肉,雞蛋,鯽魚,鰻魚,楊梅,胡椒,肉桂,炒米,薄荷等等.

佈魯菌病并发症

有心內膜炎,心包炎,腦膜腦為,腦膜炎,脊髓炎,支氣管肺炎,胸膜炎,子宮內膜炎等,個別病人可發生失語,癱瘓,聽力減退,耳聾,角膜炎,視神經炎,視網膜炎,腎炎,腎盂腎炎等,妊娠患者發生流產者約占1%,

全身性佈魯菌病又稱波浪熱,潛伏期5~30d或更長,初起病人有頭痛,背痛,全身不適及間歇性發熱,其它如胃腸道及神經系統癥狀也可發生,約有半數病例淋巴結及脾臟腫大;1/4病例肝腫大;10%的病例發生非特異性皮疹,較常見的為麻疹樣,猩紅熱樣及薔薇疹樣發疹,少數可發生丘疹,水皰或出血性皮疹,還有報告在小腿發生潰瘍性結節,本病經過不定,通常3~4個月,有急性暴發型與極端慢性型,後者可有持久的骨,膀胱或其它器官的感染,接觸性佈魯菌病又稱佈魯菌皮炎,多見於獸醫及常與感染動物接觸的人,病人對佈魯菌抗原發生高度過敏,接觸感染動物的分泌物以後幾個小時內,在接觸的部位如上肢,有時在面頸部即發生瘙癢性紅色斑點,丘疹或風團,幾日後可自行消退,較重者在48h內出現多數散在性毛囊性丘疹,並演變成水皰和膿皰,以後水皰或膿皰結痂,痂下方的組織壞死,經10~14d後痊愈,遺留微小瘢痕,有時在非接觸部位發生繼發性多形性紅斑樣皮疹,若病菌侵入皮膚擦傷的傷口,可引起無痛性潰瘍,病人沒有發熱等全身癥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噪聲病 處女膜閉鎖 Q52.301 斜頸 M43.621 先天性肌性斜頸和先天性骨性斜頸 小兒葉酸缺乏病 小兒葉酸缺乏 胃竇炎 K29.702 胃竇炎癥 埃佈斯坦綜合征 埃佈斯坦綜合癥三尖瓣下移畸形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