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腦膜外血腫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百科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較少見,系指傷後2~3周以上出現血腫者.一般而言,傷後13天以上,血腫開始有鈣化現象即可作為慢性血腫的診斷依據,本病以青年男性為多,可能是因為硬腦膜在顱骨上的附著沒有婦女、兒童及老人緊密,而易於剝離之故.好發部位與急性硬膜外血腫正好相反,即位於額,頂、枕等處為多,而顳部較少,究其原因,多系顳部血腫易致腦疝,故而病程發展較速.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病因

(一)發病原因

慢性硬膜外血腫的致傷因素與急性者並無特殊之處,其不同者乃是病人傷後能較長時間地耐受血腫,且臨床癥狀表現十分遲緩,這可能與血腫的大小,形成速度,所在部位和病人顱腔容積的代償能力有關,故有出血源於靜脈的說法,此外,亦有人認為是因外傷後引起的腦膜中動脈假性動脈瘤破裂所致.

臨床上可發現少數遲發性硬腦膜外血腫:即首次CT掃描時無明顯影像異常,但在相隔幾小時甚至十多天之後再次CT掃描時,才發現血腫,這是指血腫的時間或病程的急緩,占整個硬腦膜外血腫的5%~22%,以男性青年較多,原因可能是患者頭部外傷時存在硬腦膜的出血源,但因傷後腦組織水腫,其他與此形成的血腫及某些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因素,形成瞭填塞效應而對出血源有壓迫作用,但後來采用過度換氣,強力脫水,控制腦脊液漏,清除顱內血腫及手術減壓等措施,或因全身性低血壓的影響使顱內高壓迅速降低,突然失去瞭填塞效應,故而造成硬腦膜自顱骨剝離,遂引起遲發性硬腦膜外血腫.

(二)發病機制

慢性硬膜外血腫的發生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多數人用出血速度來解釋血腫形成過程,Gallagher(1968)提出“靜脈出血”觀點,他認為腦膜中靜脈的解剖位置比腦膜中動脈更易受損,Burres(1979)亦發現在慢性硬膜外血腫病例術中動脈是完好的,因此,他同意這種觀點,Iwakuma(1973)認為在小兒病例中,帽狀腱膜下出血可經骨折縫與硬膜外腔相通,這也是形成慢性硬膜外血腫的機制之一,因為硬膜外血腫病例幾乎均合並有顱骨骨折,但Ford(1963)認為靜脈出血不能造成硬膜剝離,故他不同意“靜脈出血”的觀點,Clavel(1982)認為血腫的部位是造成慢性硬膜外血腫的最主要因素,發生在不常見部位的硬膜外血腫,因這些部位硬膜與顱骨結合比較緊密,不易短時間內迅速形成血腫,他認為用“出血源”來解釋慢性硬膜外血腫的發生是不全面的,因為在相當部分慢性硬膜外血腫病人術中未發現有明確的出血源,Mclaurin及Duffner(1993)認為血腫的部位,血腫大小,顱腔容積的代償作用,顱骨骨折及個體耐受差異是慢性硬膜外血腫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出血源則是次要的,因為52%~67%的慢性硬膜外血腫位於額頂部,此部位的出血源多為靜脈竇,板障靜脈出血,緩慢出血過程所致的顱內壓增高可因腦脊液的排出而代償,此處硬膜粘連緊密,不易迅速形成血腫,另外,硬膜外出血可通過顱骨骨折縫透入骨膜下或帽狀腱膜下而減少或吸收,顱骨骨折發生同時造成硬膜剝離而發生的滲血,形成慢性硬膜外血腫可解釋部分病例術中找不到出血源的原因,另外,有人提出外傷性假性腦膜中動脈瘤破裂也是發生慢性硬膜外血腫的原因之一,有人復習14例假性腦膜中動脈瘤破裂出血發生硬膜外血腫,均表現為亞急性或慢性過程.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的通常在早期呈血細胞凝集塊狀,後期在局部硬腦膜上形成一層肉芽組織,這些肉芽組織可在CT上顯示,僅有少數慢性血腫形成包膜及中心液化,但為時較久,一般約需5周左右.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症状

以青年男性為多見,好發部位與急性或亞急性硬腦膜外血腫相似,多位於額區,頂區,枕區等處,位於顳區較少,病程一般在12~180天,平均25天,可以無癥狀或中間清醒期長達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幕上慢性硬膜外血腫常表現為進行性頭痛,惡心嘔吐,輕度嗜睡,動眼,滑車神經麻痹,視盤水腫以及偏癱,行為障礙等,幕下者則以頸部疼痛和後組腦神經,小腦受累為主要表現.

總的來說,有下述三方面的癥狀:

1.意識障礙:病人受傷後的意識改變有以下五種類型,①傷後一直清醒;②傷後一直昏迷;③傷後清醒隨即昏迷;④傷後昏迷隨即清醒;⑤傷後清醒後,有一中間清醒期,隨即又昏迷.

2.神經系統癥狀:早期較少出現神經系統體征,僅在血腫壓迫腦功能區時,才表現出相應癥狀,但如持續增大,引起腦疝時,則可表現出患側瞳孔散大,對側肢體癱瘓等典型征象.

3.顱內壓增高:隨著血腫的體積增大,病人常有頭痛,嘔吐加劇,出現柯興反應,如血壓增高,脈搏減弱,宏大有力,呼吸變慢等.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检查

1.X線:絕大多數患者有顱骨骨折,骨折線往往穿越硬腦膜血管壓跡或靜脈竇.

2.CT掃描:慢性硬膜外血腫幾乎均發生在幕上,且主要發生在額,頂部,CT掃描可見腦表面的梭形高密度影,多數慢性硬膜外血腫在CT平掃中呈雙凸球鏡片形低密度影,周界光滑,邊緣可被增強,亦可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影,強化CT掃描可減少漏診率,強化CT中慢性硬膜外血腫呈周邊高密度影,周邊強化除血腫部位硬膜本身強化外,還與硬膜外層表面形成富含血管的肉芽組織有關,血腫亦可有鈣化或骨化,絕大多數病人合並有顱骨骨折,其發生率要比急性硬膜外血腫更高文獻中報道合並顱骨骨折的發生率在75%~100%之間,平均為93%.

3.MRI:MRI診斷慢性硬膜外血腫更具有其特點,尤其是對小而薄的慢性硬膜外血腫發現率比CT要高,典型病例均表現為T1及T2像上均呈邊界銳利的梭形硬膜外高信號區.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预防

1.對頭部受傷的病人要提高警惕,不管傷重傷輕,都要及時到醫院診治,一般作X線頭部攝片,CT檢查就可明確診斷,急性病情者應及時手術,清除血腫.

2.本病病人如果處理得當,不伴發嚴重並發癥,預後均較好.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治疗

(一)治療

慢性硬膜外血腫可以自行機化、吸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報道硬膜外血腫保守治療成功.但是,也有人強調均應采取手術治療,其根據是手術效果良好,保守治療病例中偶有數月、數年後病情惡化或發生遲發性癲癇或再出血.

手術治療

對已有明顯病情惡化的患者,應及時施行手術治療.除少數血腫發生液化,包膜尚未鈣化者,可行鉆孔沖洗引流之外,其餘大多數患者須行骨瓣開顱清除血腫,達到暴露充分與不殘留顱骨缺損的目的,同時,利於術中查尋出血點和施行止血操作.對已液化的慢性硬膜外血腫可行鉆孔引流術,但多數情況下,為瞭清除機化的血凝塊或尋找出血源應行開顱清除血腫.

非手術治療

對個別神志清楚、癥狀輕微、沒有明顯腦功能損害的患者,亦有人采用非手術治療,在CT監護下任其自行吸收或機化.

術前準備、手術入路與操作、術中註意事項、術後處理與並發癥及其防治與急性、亞急性硬腦膜外血腫處理基本相同.

(二)預後

慢性硬膜外血腫的預後與診斷和治療是否延誤及恰當有密切關系.該病的病死率及致殘率很低.絕大多數病人預後良好.綜合文獻報道83例病人,僅1例死亡,病死率為1.2%,有2例病人遺有永久性神經功能缺陷.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饮食

多攝入一些高纖維素以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營養均衡,包括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等必需的營養素,葷素搭配,食物品種多元化,充分發揮食物間營養物質的互補作用.


慢性硬腦膜外血腫并发症

本病如血腫持續增大,可引起腦疝,顱骨骨折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陰莖纖維性海綿體 陰莖硬結癥 結節性陰莖海綿體炎 腎動靜脈瘺 腎動脈靜脈瘺 腔隙性腦梗死 腔隙梗塞 粉塵性上呼吸道職業病 小兒紅白血病 兒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小兒Di Guglielmo綜合征 小兒紅細胞增多癥 小兒紅血球增多 小兒紅血性骨髓增生癥 小兒急非淋白血病 小兒急性紅細胞骨髓病 小兒兒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脂肉瘤 脂肪肉瘤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