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 G51.301 面肌抽搐 偏側面肌痙攣癥

面肌痙攣 G51.301 面肌抽搐 偏側面肌痙攣癥

面肌痙攣 G51.301 面肌抽搐 偏側面肌痙攣癥

面肌痙攣 G51.301 面肌抽搐 偏側面肌痙攣癥百科

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為一種半側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癥.抽搐呈陣發性且不規則,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緊張及自主運動等而加重.起病多從眼輪匝肌開始,然後涉及整個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後發生,常見於女性.本病病因不明,現代西醫學對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對癥治療,但效果均欠理想.西醫治療多采用伽馬刀,中醫治療一般建議采用三位一體綜合療法.

面肌痙攣 G51.301 面肌抽搐 偏側面肌痙攣癥

面肌痙攣 G51.301 面肌抽搐 偏側面肌痙攣癥

面肌痙攣 G51.301 面肌抽搐 偏側面肌痙攣癥病因

血管壓迫因素(30%):

引起面肌痙攣的因素有:血管因素、非血管因素及其他因素.血管因素是由於面神經處腦幹區存在的血管壓迫而產生瞭動脈瘤.

疾病因素(30%):

繼發性者亦稱癥狀性面肌痙攣,凡在大腦皮層到面神經分支末梢的整個通道中,任何壓迫刺激性病變均可誘發此病.臨床常見的如中耳乳突炎癥和腫瘤,橋小腦角的占位性病變(膽脂瘤和聽神經瘤)及腦炎,蛛網膜炎,多發性硬化,Paget病和顱凹陷癥等.

其他因素有(20%):

面部受風受涼或病毒入侵導致的面部神經受損.

面肌痙攣 G51.301 面肌抽搐 偏側面肌痙攣癥

面肌痙攣 G51.301 面肌抽搐 偏側面肌痙攣癥

面肌痙攣 G51.301 面肌抽搐 偏側面肌痙攣癥症状

面肌痙攣的癥狀鼻塞抽搐疲勞神經痛頭痛眼皮跳進食流淚不能持續睜眼面部叩擊征有些原發性面肌痙攣的病人多數在中年以後發病,女性較多.病程初期多為一側眼輪匝肌陣發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漸緩慢擴展至一側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為人註意,嚴重者甚至可累及同側的頸闊肌,但額肌較少累及.抽搐的程度輕重不等,為陣發性、快速、不規律的抽搐.初起抽搐較輕,持續僅幾秒,以後逐漸處長可灰數分鐘或更長,而間歇時間逐漸縮短,抽搐逐漸頻繁加重.

嚴重者呈強直性,致同側眼不能睜開,口角向同側歪斜,無法說話,常因疲倦、精神緊張、自主運動而加劇,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其發作.一次抽搐短則數秒,長至十餘分鐘,間歇期長短不定,病人感到心煩意亂,無法工作或學習,嚴重影響著病人的身心健康.入眠後多數抽搐停止.雙側面肌痙攣者甚少見.若有,往往是兩側先後起病,多一側抽搐停止後,另一側再發作,而且抽搐一側輕另一側輕重,雙側同時發病、同時抽搐者未見報道.少數病人於抽搐時伴有面部輕度疼痛,個別病例可伴有同側頭痛、耳鳴.

面肌痙攣 G51.301 面肌抽搐 偏側面肌痙攣癥

面肌痙攣 G51.301 面肌抽搐 偏側面肌痙攣癥

面肌痙攣 G51.301 面肌抽搐 偏側面肌痙攣癥检查

面肌痙攣檢查項目肌電圖顱腦CT檢查面肌痙攣的檢查主要為常規進行腦電圖、肌電圖檢查,必要時還應進行乳突、顱骨X線攝片,頭顱CT及MRI檢查,以排除乳突及顱骨疾患.

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通過電極記錄下來的腦細胞群的自發性、節律性電活動.EEG是癲癇診斷和治療中最重要的一項檢查工具,盡管高分辨率的解剖和功能影像學在不斷的發展,但在癲癇的診治中EEG始終是其他檢測方法所不可替代的.

頭顱CT是一種檢查方便,迅速安全,無痛苦,無創傷的新的檢查方法,它能清楚的顯示顱腦不同橫斷面的解剖關系和具體的腦組織結構.因而大大提高瞭病變的檢出率和診斷的準確性.總體上講,CT對人體硬組織的顯像要比軟組織的更好.頭顱CT檢查對於顱內、顱骨、頭皮的大部分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包括外傷、腫瘤、炎癥、血管病變、中毒、變性和代謝性疾病等).

面肌痙攣 G51.301 面肌抽搐 偏側面肌痙攣癥预防

特發性面肌痙攣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人,可能與動脈硬化,高血壓病變有關,如患者是30歲以下青年,常暗示腦小腦角,內聽道,膝狀節,中耳乳突或腮腺內存在著神經刺激性病變,如先天性膽脂瘤,血管瘤,聽神經瘤和蛛網膜囊腫等,痙攣是該病的一個危險信號,遇有此等情況,應及時進行神經系統全面檢查,必要時應進行顱腦CT或MRI檢查,絕大可觀察等待,以免貽誤治療.

為瞭預防微血管減壓手術的並發癥,首先在手術體位上註意,避免采用坐位或半坐位,以防大量空氣進入靜脈,造成多臟器空氣栓塞,手術醫生要加強基礎手術技巧訓練,打開乳突氣房要及時封閉,熟練使用吸引器和它的壓力調整,仔細辨認面神經出腦幹區的血管壓迫形式,避免盲目地電凝,分離和切斷血管,如能註意以上幾點將會明顯減少並發癥的發生.

面肌痙攣 G51.301 面肌抽搐 偏側面肌痙攣癥治疗

一、藥物治療除苯妥英鈉或卡馬西平等藥對一些輕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樞鎮靜藥、抑制劑和激素等均無顯著療效.過去常用普魯卡因、無水酒精或5%酚甘油等做莖乳孔處註射,以造成一時性神經纖維壞死變性,減少異常興奮的傳導,一次註射量為0.3~0.5ml,以達以出現輕度面癱為度.劑量過大將產生永久性面癱,劑量過少3~5個月後仍要復發,現已很少采用.

註射方法:患者側臥,常規碘酒酒精消毒患側耳下乳突周圍,於外耳道底軟骨與乳突前緣交界處,用20~21號針頭,接2ml註射器,針尖指向前內上方,與顱底水平線呈30度角,刺入3厘米即進入一凹陷內,先註射1%普魯卡因1ml,不撥出針頭,觀察1~2分鐘有無出現面癱,如出現面癱表示刺中神經幹,然後接上有水酒精空針,註入0.3~0.5ml酒精或酚甘油,將發生明顯面癱而痙攣消失.經過半年後面癱多能逐漸恢復,約2/3的病人痙攣亦將復發.

二、射頻溫控熱凝療法用射頻套管針依上法刺入莖乳孔內,利用電偶原理,通過射電使神經纖維間產生熱能,溫度在65~70℃,在面神經功能監測儀監護下,控制溫度使神經熱凝變性,以減少傳導異常沖動的神經纖維.術後同樣要發生面癱,在1~2年內的面癱逐漸恢復過程中又會舊病復發,否則電熱過度,痙攣雖可長期不發作,但取而代之的是永久性面癱.

三、手術治療面神經幹壓榨和分支切斷術在局麻下,於莖乳孔下切口,找出神經主幹,用血管鉗壓榨神經幹,壓榨力量應適當控制,輕則將於短期內復發,重則遺留永久性面癱.如將遠側分支找出,在電刺激下找出主要產生痙攣的責任神經支,進行選擇性切斷,效果雖較壓榨術好,但術後仍要發生輕度面癱,1~2年後亦有復發.

面神經減壓術即將面神經出顱之骨管磨開減壓,系1953年首先由Proud所采用.在局麻下鑿開乳突,用電鉆將面神經的水平垂直段骨管完全磨去,縱行切開神經鞘膜,使神經纖維得以減壓.1972年Pulec認為,單純乳突內減壓范圍太小,應同時將內聽道頂部和迷路段全部磨開減壓.手術中也曾發現神經有病理改變如神經水腫、彌漫性肥厚和神經鞘纖維性收縮等與病因相矛盾的現象,但手術後確實有些病人得到治愈.1965年Cawthorne曾報告13例手術並未發現任何異常.減壓術較復雜,尤其全段減壓術不僅難度大,而且有一定危險.所謂療效是否因手術中創傷面神所致,並非減壓之效,也值得商榷.

面神經垂直段梳理術年)依上法將垂直段面神經骨管磨開後,用纖刀將垂直段縱行剖開1cm,並在其間隔以矽膠薄膜,其目的是切斷交叉的神經纖維,以減少異常沖動傳導,缺點是很難確切地達到既不明顯面癱又不出現痙攣的程度.

面神經鋼絲絞紮術為作者設計,用直徑1mm鋼絲將面神經幹絞紮,做永久性壓榨,絞紮程度可以隨意調整,方法簡便可靠,適用於年老體弱、不宜進行開顱探查者,更適用於一般基層醫療單位.

局麻,於耳垂後下,沿下頜角做弧形切口,分離腮腺後緣,找出面神經主幹,取不銹鋼絲貫穿於乳突前方骨衣上,扭緊固定以作為支點,然後繞穿神經幹絞紮之,一面絞紮一面觀察面肌活動,直到痙攣停止而呈輕度面癱為止.一般以眼裂閉不上達1~2mm為宜.鋼絲留置切口外,暫不剪斷,俟次晨觀察痙攣有無復發,再做最後一次壓力調整,剪去多餘的鋼絲,埋入皮下.術後如有復發,可打開切口,找出鋼絲尾段現進行絞紮.如長期面癱不恢復,亦可進行鋼絲松解.本法的缺點是術後肯定要有3~6個月的面癱,復發率較高,達30%.

顱內顯微血管減壓術於1966年倡用,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外科常用的方法.

全麻,采用枕下或乙狀竇後徑路,切除枕骨做3×4cm骨窗,切開腦膜,進入橋小腦角,找出Ⅶ、Ⅷ顱神經,如發現有占位性病變或蛛網膜粘連即進行切除和分解,如有壓迫性血管,可在顯微鏡下利用顯微器械給以分離開,如果分不開,可用Silicone或Teflon片隔墊開,亦可用肌肉片填塞在血管與神經之間.這些血管多是小腦前下動脈絆,是腦幹的主要供血者,手術中如有損傷出血或誘發血管痙攣或血栓形成,都將引起腦幹缺血水腫,造成嚴重不良後果.即使內聽動脈痙攣或血栓形成,也可致全聾.臨床上觀察到,1/3的病人動脈穿行在Ⅶ、Ⅷ神經之間,或絆頂有內聽動脈支進入內聽道,進行血管減壓術操作都會遇到困難,或者根本不可能進行分離和墊隔,還有不少病人查不到可壓迫的血管,因此血管減壓術也無法應用.為此,作者設計出一套新的手術方法,叫顱內段面神經幹梳理術,取得滿意效果.

顱內面神經幹梳理術(神經縱行劈裂術按血管減壓術操作,進入橋小腦角,找到Ⅶ、Ⅷ顱神經,遊離出面神經幹,於腦幹根部與內聽道口之間,用纖刀順其長軸進行多層次劈開,按痙攣的程度確定劈開的層次,一般劈開10~20次,多者可劈開數十次,將原來壓迫的血管梳理後,恢復原位.經2~5年隨訪,手術有效率可提高到98%以上,而復發率減低到6%.本法主要優點是適應癥比血管減壓術廣,復發率少而治愈率高,特別是減少瞭耳聾並發癥,現已取代瞭血管減壓術(圖1).其所以有效,可能是神經纖維梳理後,破壞瞭神經根區的異常電位蓄積,阻止瞭異常沖動的電位發放.

綜上所述,治療面肌痙攣的手術方法很多,各有利弊,臨床上應根據病人情況和醫療條件靈活選用.

面肌痙攣 G51.301 面肌抽搐 偏側面肌痙攣癥饮食

根據不同的癥狀有不同情況的飲食要求,具體詢問醫生,針對具體的病癥制定不同的飲食標準.

面肌痙攣 G51.301 面肌抽搐 偏側面肌痙攣癥并发症

面肌痙攣為緩慢進展,逐漸加重,一般不會自愈,如不給予,部分病人於病程晚期出現麻痹而抽搐停止,對於發作數年後不見痊愈的病人,應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以防面肌麻痹的發生,對面肌痙攣病人施行微血管減壓術可有部分出現聽力下降,面癱及腦脊液漏等並發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牙齦纖維瘤病 膈肌膨出 腹臟突出癥 膈突出 輸卵管畸形 細菌性陰道病 細菌性陰道炎 非特異性陰道炎 陰道炎 腸息肉 上頜竇癌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