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真紅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真紅百科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簡稱真紅)是一種克隆性以紅細胞增多為主伴有白細胞,血小板增多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總血容量絕對增多,血液粘稠,臨床表現皮膚紅紫、頭昏、頭暈,頭痛,高血壓,肝脾腫大,嚴重患者可出現血管、神經並發癥出血、梗塞等.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真紅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真紅病因
“內生性”紅細胞克隆的形成:骨髓體外進行幹細胞培養時,正常骨髓細胞形成晚期紅系祖細胞集落(CFU-E)需要在培養基中加EPO,而PV患者的骨髓細胞不加入EPO即能生長,提示本病患者這種不依賴EPO生成的紅細胞克隆具有“腫瘤”性質,如果PV患者的骨髓培養也另外加入EPO,則在形成的CFU-E中,既有PV的細胞,又有正常紅細胞,說明PV患者體內除PV細胞克隆外,尚殘留正常幹細胞,但其增殖受到PV克隆的抑制,目前認為PV的異常克隆是從單一細胞起源,持續增生,具有優勢抑制正常克隆,同時具有細胞遺傳學不穩定性,臨床上可發現PV轉化為急性白血病的病例.
紅系祖細胞對EPO敏感性增強:PV患者及正常人的骨髓細胞做幹細胞培養時,加入相同濃度EPO,PV患者早期紅系祖細胞集落(BFU-E)和CFU-E數均比正常人顯著增多,亦比患者不加EPO時生長CFU-E明顯增多,當培養中加入EPO抗體後,PV患者CFU-E生成數即減少,上述結果提示PV患者紅系祖細胞對EPO的敏感性增強,這也是導致紅細胞增多的原因之一.
多能幹細胞水平增殖異常:正常紅細胞含A型和B型2種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的同工酶,而PV患者的紅,粒細胞和血小板僅含A型一種,而成纖維細胞和淋巴細胞中仍含A,B二型G-6-PD同工酶,說明本病是起源於同一多能幹細胞水平的單一克隆性疾病.
細胞凋亡的異常:有研究發現PV患者有核紅細胞生存時間明顯長於正常人,PV集落對IL-3,SCF都高度敏感,而這些因子均能延緩紅系祖細胞發生凋亡,細胞培養發現PV患者和正常對照在缺乏細胞因子的培養條件下均發生細胞凋亡,但PV患者的細胞凋亡少於正常對照,這種差異可能與PV患者bcl-2高表達有關.
其他:另有實驗提示PV患者血清中可能有一種糖蛋白,能刺激紅細胞生成,對粒細胞和血小板也有刺激作用,稱為骨髓刺激因子,此因子的抗原性與:EPO不同,但需要少量EPO參與才能起作用,其性質有待進一步研究.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真紅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真紅症状
本病起病隱匿,常有數月至數年的無癥狀期,常在血常規檢查時被發現,有的病例在出現血栓形成和出血癥狀後才明確診斷,很多癥狀和體征與血容量和血液黏滯度增高有關,最早出現的癥狀常為血液循環障礙和神經系統方面的有關癥狀,主要臨床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皮膚改變
有特征性,表現為皮膚變紅,特別是顏面,頸部和肢端部位,黏膜充血,呈淡藍色,Osler描述其癥狀為“夏日如玫瑰紅,冬日如靛青藍”,常見毛細血管擴張,齒齦出血和鼻衄,也見皮膚發紺,紫癜,瘀點,含鐵血黃素沉積,酒渣和匙形甲,50%患者患有水源性瘙癢,可由沐浴或淋浴促發引起瘙癢,灼熱或刺癢感,通常持續30~60min,與水溫無關,也可發生與水無關的瘙癢,血中和皮膚中組胺增高.
2.神經系統
頭痛最為常見,50%病人均有此表現,可伴頭昏,眩暈和耳鳴,疲乏,健忘,肢體麻木,多汗等,嚴重者可出現盲點,復視和視力模糊等視覺異常,也可有心絞痛和間歇性跛行,少數患者以腦血管意外為首發表現就診,該組癥狀主要是因紅細胞數增加,全血容量增多和血黏度增高而導致的血管擴張,血流緩慢淤滯和組織缺氧引起的.
3.出血
發生率<10%,主要是由於血管充血,血管內膜損傷,血小板第3因子減少等,血小板功能紊亂及凝血機制異常導致出血傾向,常見為鼻出血,牙齦出血和皮膚黏膜上的淤點和淤斑,也可表現消化道出血,拔牙後出血,月經量多等.
4.組胺增高的表現
本癥伴顆粒細胞增加,嗜堿粒細胞也增多,後者富含組胺,組胺釋放增加可致消化性潰瘍,故本病患者消化性潰瘍發生率為10%~16%,較正常人高4~5倍,潰瘍所致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多見,可威脅生命,皮膚瘙癢也常見,40%發生在熱水浴之後,10%可伴蕁麻疹.
5.其他
本病因骨髓細胞過度增殖,使核酸代謝過高,血液尿酸濃度升高,少數病人可發生尿酸腎病,表現為尿結石和腎絞痛或痛風性關節炎癥狀,有些病人可發生膽結石,阻塞性黃疸和膽絞痛,最常見的體征是多血引起的面部,鼻,耳,唇,手掌和結膜充血,呈絳紅色,如酒醉狀,視網膜和口腔黏膜也顯示充血,約70%以上患者動脈血壓升高,約75%以上的患者可有脾臟腫大,通常為中,重度腫大,與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有一定的鑒別診斷意義,約40%患者可能有肝大,隨疾病的發展,腫大逐漸明顯.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真紅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真紅检查
外周血主要表現為紅細胞計數,紅細胞壓積,紅細胞容量和血紅蛋白增高,紅細胞壓積男性>60%,女性>55%的患者常為紅細胞容量絕對值增高,因此,這些患者可以不做紅細胞容量檢查,約50%的患者同時有白細胞和血小板增高,早期患者紅細胞常表現為缺鐵的形態特征,為小細胞低色素,晚期常為骨髓纖維化特征,可有9-著的大,小不均和淚滴狀紅細胞,晚期患者可見中,晚幼粒細胞,約2/3的患者可出現嗜堿粒細胞增高,外周血塗片中常可見巨大血小板,骨髓檢查常為三系高度增生,可有網狀纖維增生,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水平約70%的患者增高,40%的患者血清VitB12濃度增高,70%的患者血清VitB12結合蛋白增高,大部分患者尿酸和組胺水平增高,動脈PO常較正常人低,全血粘度常增高,血清EPO水平減低或為正常低值,PT,aPT和纖維蛋白原正常.血小板計數>1000X109/L的患者可出現類似II型VWD的獲得性VWD,表現為出血時間延長,ⅧC:VWF正常,瑞斯托黴素輔助因子活性減低,大的VWF多聚體數減低或缺如,部分患者有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蛋白S缺乏.
1.紅細胞
(1)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增高:多次檢驗紅細胞均>6.5×1012/L(男性)或>6.0×1012/L(女性);血紅蛋白>180g/L(男性)或>170g/L(女性).
(2)血細胞比容增高:男性≥54%,女性≥50%,患者常在55%~80%.
(3)用51Cr標記法測定血細胞容量大於正常值:男性>36ml/kg,女性>32ml/kg.
(4)紅細胞形態改變:紅細胞形態隨疾病發展而變化,早期紅細胞形態大多正常或輕度大小不均,當疾病發展出現脾臟高度腫大伴活躍髓外造血時,外周血出現有核紅細胞,紅細胞大小,形態不等,可見橢圓,淚滴樣紅細胞和嗜堿點彩樣紅細胞.
(5)紅細胞壽命:隨疾病進度而不同,病初正常或輕度縮短,晚期由於脾臟的髓外造血及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功能增強,紅細胞壽命可縮短.
2.粒細胞:約2/3患者白細胞計數呈中度增高,多在(12~25)×109/L,常有核左移,65%左右病人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增高,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大多增高,而繼發性紅細胞增多患者積分一般均正常.
3.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血小板計數大多高於正常,大多在(400~800)×109/L,可見體積增大,畸形血小板和巨核細胞碎片,血小板壽命輕度縮短,其黏附,聚集及釋放功能均減低,而出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及纖維蛋白原含量一般正常.
4.血容量及血液黏滯度:血漿容量一般正常或稍減,總血容量增多及紅細胞容量增多,血液粘滯度增高,可達正常人的5~8倍.
5.骨髓象
(1)塗片幾乎均顯示細胞高度增生,脂肪顆粒減少,紅,粒,巨核三系均增生,以紅系最為顯著,巨核細胞不僅數量增多而且形態增大.
(2)鐵染色顯示細胞內外鐵降低甚至消失,推測與慢性隱匿出血或鐵利用增加,貯存鐵減少有關.
(3)疾病晚期,可由於合並骨髓纖維細胞增生而呈“幹抽”現象,骨髓活檢比塗片檢查更有助於判斷骨髓纖維化的並發癥,用網狀纖維染色法,可以證實10%~20%的患者有纖維組織增加.
6.染色體檢查:未治患者染色體異常為18%~26%,最多見的是非整倍體,假二倍體和多倍體,染色體異常大多是+8,+9及20q-,隨病程延長,染色體異常發生率會逐漸升高,病期超過10年病人,染色體有異常者可達87%,PV初次診斷時,已發現有異常染色體克隆的患者生存時間比當時染色體正常者短.
7.紅系祖細胞培養:PV患者的紅系祖細胞在半固體培養基上可不加EPO而形成CFU-E,即內源性CFU-E,如有PV患者紅系祖細胞的特點,可作為早期非典型病例的確診依據.
8.紅細胞生長素測定:應用放射免疫法測定患者血漿和尿中紅細胞生成素減少或缺如,與大多數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有明顯不同.
9.其他:絕大多數PV患者動脈血氧飽和度在正常范圍動脈血氧飽和度>92%,有助於除外心肺疾患引起的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血漿維生素B12結合力及維生素B12均增高以前者更明顯,此與白細胞及幼稚粒細胞釋放的Ⅰ及Ⅲ型運鈷胺素較多有關,這兩種蛋白均能結合維生素B12,上述兩者測定有助於將本病與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相鑒別,並可作為療效和疾病活動指標,40%患者診斷時有高尿酸血癥和高尿酸尿,60%未經治療患者血尿中組胺升高,與血中嗜堿粒細胞增多有關.
10.骨髓活檢:表現為骨髓纖維化.
11.B超:示肝脾腫大,腎結石,膽結石.
12.其他:根據病情選擇心電圖,胃腸鏡,X線,CT,MRI等檢查.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真紅预防
本病屬於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尚未有明確的預防措施.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真紅治疗
治療原則
治療目的是盡快使血容量及紅細胞容量接近正常,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從而緩解病情,減少並發癥.
1、靜脈放血
可在較短時間內使血容量降至正常,癥狀減輕,減少出血及血栓形成機會.每隔2~3d放血200~400ml,直至紅細胞數在6.0×1012/L以下,紅細胞壓積在50%以下.放血一次可維持療效1個月以上.本法簡便,可先采用.較年輕患者,如無血栓並發癥,可單獨放血治療.但放血後有引起紅細胞及血小板反跳性增高的可能,反復放血又有加重缺鐵傾向,宜加註意.對老年及有心血管疾患者,放血要謹慎,一次不宜超過200~300ml,間隔期可稍延長.血細胞分離可單采大量紅細胞,但應補充與單采等容積的同型血漿,放血時應同時靜脈補液,以稀釋血液.
2、化療
(1).羥基脲:系一種核糖核酸還原酶,對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有良好抑制作用,且無致白血病副反應,每日劑量為15~20mg/kg.如白細胞維持在3.5~5×109/L,可長期間歇應用羥基脲.
(2).烷化劑有效率80%~85%.環磷酰胺及左旋苯胺酸氮芥(馬法侖)作用較快,緩解期則以白消安及苯丁酸氮芥為長,療效可持續半年左右.苯丁酸氮芥副作用較少,不易引起血小板減少,為其優點.烷化劑也有引起白血病但較放射性核素為少.烷化劑的用量和方法:開始劑量環磷酰胺為100~150mg/d,白消安,馬法侖及苯丁酸氮芥為4~6mg/d,緩解後停用4周後可給維持劑量,環磷酰胺為每日mg,白消安等為每日或隔日2mg.
(3).三尖杉酯堿:國內報告應用本品2~4mg,加於10%葡萄糖液中靜脈滴註每日一次,連續或間歇應用到血細胞壓積及血紅蛋白降到正常為止.達到緩解時間平均為60d,中數緩解期超過18個月.
3、α幹擾素治療
幹擾素有抑制細胞增殖作用,近年也已開始用於本病治療,劑量為300萬U/m2,每周3次,皮下註射.治療3個月後脾臟縮小,放血次數減少.緩解率可達80%.
4、放射性核素治療
32P的β射線能抑制細胞核分裂,使細胞數降低.初次口服劑量為11.1×107~14.8×107Bq,約6周後紅細胞數開始下降,3~4個月接近正常,癥狀有所緩解,約75%~80%有效.如果3個月後病情未緩解,可再給藥一次.緩解時間達2~3年.32P有可能使患者轉化為白血病的危險,故近年已很少應用.
對癥治療:
①繼發性痛風性關節炎:服別嘌呤醇、消炎痛治療.
②瘙癢:賽庚啶4mg,3次/d,口服;或息斯敏10mg,2次/d,口服;或西米替丁300mg,3次/d,口服.
③對伴有肢端或腦缺血表現者,可短期應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阿斯匹林、潘生丁.
此類病癥,醫院一般常以化療,或者“放血”,將體內膨脹的血液排出體外,尤其是“放血”能收立竿見影之效.不過這隻是一種點水止沸的方法,隻能解一時燃眉之急,但痛苦大,病人不易接受.中醫治療此類病癥則是采用釜底抽薪的方法,換句話說,是用自然療法綜合治理.臨床實踐證明,療效較好.這種自然療法綜合治療經濟、簡便、容易做到.所謂綜合治療,是以藥物療法、飲食療法和氣功療法互相配合的一種治療方法.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真紅饮食
1、有氧運動;做深呼吸;在氧氣多的地方,微張開嘴慢吸氣咽下,癌細胞害怕氧氣.
2、心情愉快.
3、充足睡眠.
4、合理飲食,以植物性營養為主,定時,定量,健康人才隻吃7分飽.
5、多用綠茶、靈芝、螺旋藻、番茄、紅薯、絞股籃、蜂蜜、蜂王漿、花粉、海帶、山楂等.
6、避免熱氣,健脾化濕破淤.健脾胃用山楂、麥芽、雞蛋內金等.化濕用淮山、苡米、茯苓.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真紅并发症
1.血管並發癥
其發生率20%~80%,意大利PV研究組報道1213例PV患者診斷前或隨訪中血栓發生率為40%,主要是由於高血容量和高黏滯血癥導致靜脈血栓和血栓性靜脈炎,也可發生在周圍動脈,腦動脈和冠狀動脈,引起偏癱和心肌梗死等嚴重後果,血栓性靜脈炎伴栓塞主要發生在肺部,但腸系膜,肝,脾和門靜脈也可發生,可引起急腹癥,血細胞比容明顯升高,伴血小板,白細胞計數升高,年齡的增加和既往有血栓病史及反復靜脈放血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2.MDS
作為PV的並發癥已日漸引起人們的關註,那些:
①標準治療後迅速脾大.
②無明顯骨髓纖維組織增生.
③骨髓極度活躍(<90%)伴髓系,紅系和巨核系三系增生異常.
④外周血單核細胞計數>1×109/L,增生異常的髓系細胞極度浸潤肝脾的患者,提示可能出現MDS.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