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後肝炎 血清性肝炎

輸血後肝炎 血清性肝炎

輸血後肝炎 血清性肝炎

輸血後肝炎 血清性肝炎百科

輸血後肝炎,醫學術語.因輸註含肝炎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發生的肝臟損害稱為輸血後肝炎(PTH).

輸血後肝炎 血清性肝炎

輸血後肝炎 血清性肝炎

輸血後肝炎 血清性肝炎病因

一、輸血後乙肝:

HBsAg是乙肝病毒最常見、最重要的標志,檢測HBsAg是我國獻血者篩查的常規項目之一.目前采用EIA法通過篩查獻血者HBsAg,大大降低瞭輸血後乙肝的發生,但仍不可能完全防止.原因:1、急性肝炎處於潛伏期HBsAg未出現或濃度低;2、慢性肝炎攜帶者HBsAg可能低於檢測水平;3、HBV的基因突變;4、檢測技術性錯誤;5、非輸血途徑傳播;6、傳染性強,0.00004ml含有HBV的血液足以使人發生感染.

輸入hbv(+)血液是否感染,取決於感染的病毒量和受血者的免疫水平.有人在80年代的一次調查中發現:hbsag(+)的受血者hbv感染率50.0%,隻有1例發生輸血後肝炎,並且是暴發性肝炎;接受抗hbc(+)供血21.4%和接受hbsas(-)/抗hbc(-)供血5.9%的受血者發生瞭感染,都是一過性無癥狀感染,無顯性肝炎.可能hbsag(-)血液的病毒含量低,實際上這樣的傳播很少在臨床檢出.

顯性的輸血後乙型肝炎多呈急性.因輸血感染的病毒量大,不少輸血後肝炎呈暴發性經過;暴發性乙型肝炎中約有1/4由於輸血,其中45%-60%由hbv引起.

二、輸血後丙肝:

1989年9月在日本東京舉行的國際非甲非乙型肝炎學術會議上,正式將NANBH分為HC和HE.據報道,PTH中90%是HC,其中50%-60%PTH-C可發展為慢性肝炎,在慢性肝炎中,有20%發展為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癌.美國早期研究資料PTH-C發生率21%,現在降到1%-4%.我國正常人群中抗HCV陽性率1.35%,個體供血者13.6%ぁK孀畔籽法的頒佈實施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血液質量從血源方面得到保障,血液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而各地的獻血者陽性率報道也不一致.

臨床表現急性HCV感染者的潛伏期為2-26周,平均7-4周,約40%せ頰呶茨芊⑾置魅返拇播途徑ㄆ淝狽期難以確定.40%-75%是無癥狀的,隻有發現ALT升高,以及血清學檢測HCVRNA才會被偶然發現.如果有癥狀,一般較輕.對丙型肝炎自然病程的研究表明有大約50%(30%-60%)的急性HCV感染者將演變為病毒的持續攜帶態.由於其存在病毒血癥因而可成為重要的傳染源.慢性丙型肝炎包括慢性遷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可由急性肝炎演變而,也可隱匿發病.與乙型肝炎相比,丙型肝炎具有更強的慢性化傾向,約有20%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將在20-30年內發展為肝硬變,這些患者在未來10年內可發展為肝癌.重型肝炎發生率和病死率均較乙型肝少.

三、輸血後庚肝:

庚型肝炎病毒是利用現代分子病毒學技術,從肝炎病人分離的2株疑似肝炎病毒,分別稱為GBV-C型和HGV,序列分析表明,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同源性分別為85%和95%因此GBV-C和HGV為同一病毒不同分離株,與HCV具有相似的結構基因.

傳播途徑已被證實可以通過輸血傳播,易感者包括接受血液透析者以及接觸血源的醫務人員;此外,靜脈註射毒品是另一重要途徑.靜脈註射毒品的患者中,血清庚型肝炎病毒RNA檢出率達11.6%;懷孕婦女感染瞭庚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率最高可達33%;由此可見,庚型肝炎的預防重點是把好輸血關;早期檢測,早期防治.

輸血後肝炎 血清性肝炎

輸血後肝炎 血清性肝炎

輸血後肝炎 血清性肝炎症状

肝炎病人的癥狀:

全身乏力,不想吃飯,發燒,惡心,嘔吐,怕吃油膩食物,上腹部發堵或飽脹不適,尿黃明顯等.

患肝炎後,由於肝細胞的功能受到影響,排膽紅素的能力下降,使膽汁不能按照正常通路排到小腸,使血液中的膽紅素增加.因此,肝炎病人常常出現黃疸、尿黃等現象.由於肝臟發炎腫脹,肝表面的肝包膜過於緊張,病人會出現肝區疼的現象.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病人還常常有性機能減退的表現.例如,男性病人可能性欲下降或消失,陰毛、腋毛可減少和脫落,睪丸萎縮變小,陽痿,不育,乳房增大以及發生肝掌、蜘蛛痣等;女性病人可引起月經不調,如月經不準期、月經過少或過多、閉經、痛經等.這類現象是由於肝臟對性激素的調節功能減退,致使性激素失調所引起的.

重癥肝炎及肝硬化病人,肝硬化病人的門脈壓力升高等原因,都可使病人出現水腫或腹水.

肝炎病人常見的體征:

1、肝臟腫大:絕大多數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肝臟腫大,一般在肋弓下1~3厘米..但重癥肝炎病人由於肝細胞大量壞死,肝臟不僅不腫大,反而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縮小.

1、肝臟壓痛及叩擊痛:肝臟腫大伴有壓痛及叩擊痛,是肝炎最重要、最常見到的體征.

3、黃疸:黃疸輕者,往往僅有白眼珠(鞏膜)發黃;黃疸較重者,全身皮膚都可有明顯黃染.

4..脾臟腫大:急性肝炎病人,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脾臟腫大.

5、肝掌及蜘蛛痣:

6、面色灰暗: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病人常常面色灰暗、沒有光澤,或者面色發黑.

輸血後肝炎 血清性肝炎

輸血後肝炎 血清性肝炎

輸血後肝炎 血清性肝炎检查

(一)血象:

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稍低,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偶有異常淋巴細胞出現.重癥肝炎患者的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均可增高.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血小板減少.

(二)肝功能試驗:

肝功能試驗種類甚多,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進行.

1.黃疸指數、膽紅素定量試驗黃疸型肝炎上述指標均可升高.尿檢查膽紅素、尿膽原及尿膽素均增加.

2.血清酶測定常用者有谷丙轉氨酶(ALT)及谷草轉氨酶(AST),血清轉氨酶在肝炎潛伏期、發病初期及隱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於早期診斷.業已證實AST有兩種,一為ASTs,存在於肝細胞質中,另一為ASTm,存在於肝細胞淺粒體中.當肝細胞廣泛壞死時,血清中ASTm增高,故在重癥肝炎時以ASTm增加為主.由於ASTm的半衰期短於ASTs,故恢復也較早,急性肝炎中ASTm持續升高時,有變為慢性肝炎可能.慢性肝炎中ASTm持續增高者,應考慮為慢性活動性肝炎.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在重癥肝炎時升高最早,在助於早期診斷.果糖1、6-二磷酸酶是糖原合成酶之一,各型慢性肝炎血清含量明顯升高.血清鳥嘌噙酶(GDA)與ALT活性一致,並具有器官特異性.

3.膽固醇、膽固醇酯、膽鹼脂酶測定肝細胞損害時,血內總膽固醇減少,梗阻性黃疸時,膽固醇增加.重癥肝炎患者膽固醇、膽固醇酯、膽鹼脂酶均可明顯下降,提示預後不良.

4.血清蛋白質及氨基酸測定慢性活動性肝炎時蛋白電泳示γ-球蛋白常>26%,肝硬化時γ-球蛋白可>30%.但在血吸蟲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瘤、結節病等γ-球蛋白百分比均可增高.

血清前白蛋白系由肝臟合成,又名甲狀腺結合蛋白、維生素A轉運蛋白,其分子量為60000,半衰期1.9天,pH為8.6,其電泳移動速度比血清白蛋白快,故稱前白蛋白.肝實質細胞損害時,其濃度即下降,其下降幅度與肝細胞損害程度一致,重癥肝炎時其值很低,甚至接近零.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值降低者分別可達92%和83.8%,隨著病情的恢復而恢復正常.但肝癌、肝硬化、梗阻性黃疸等疾病中其值亦可降低,應予註意.

檢測血漿中支鏈氨基酸(BCAA)與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比值,如比值下降或倒置,則反映肝實質功能障礙,對判斷重癥肝炎的預後及考核支鏈氨基酸的療效有參考意義.

5.血清前膠原Ⅲ(PⅢP)測定血清PⅢP值升高,提示肝內有纖維化將形成可能文獻報道其敏感性為31.4%,特異性為75.0%.PⅢP正常值為<175μg/L.

(三)血清免疫學檢查:

甲型肝炎:測定抗HAV-IgM對有早期診斷價值;判斷有無乙型肝炎感染:HBV標志(HBsAg、HBEAg、HBCAg及抗-HBs、抗-HBe、抗-HBc);確定乙型肝炎病人體內有無HBV復制:HBV-DNA、DNA-P及PHSA受體測定;急性乙型肝炎的診斷:高滴度抗HBc-IgM陽性.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中前S抗原在肝細胞中的定位:用組織化學及固相放射免疫測定可研究;抗-前S1陽性可作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診斷指標,抗-前S2可為肝炎恢復的指標.

丙型肝炎常有賴排隊甲型、乙型、戊型及其他病毒(CMV、EBV)而診斷,血清抗HCV-IgM或/和HCV-RNA陽性可確診.

丁型肝炎的血清學診斷有賴於血清抗HDV-IgM陽性或HDAg或HDVcDNA雜交陽性;肝細胞中HDAg陽性或HDVcDNA雜交陽性可確診.

戊型肝炎的確診有賴於血清抗HEV-IgM陽性或免疫電鏡在糞便中見到30~32nm病毒顆粒.

多聚酶鏈反應(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是一種高特異性和高靈敏度檢測病毒性肝炎的新方法.PCR是試管內特異性DNA在引物(primer)作用下的多聚酶鏈反應,在幾小時內能合成百萬個同一種DNA,大大增加試驗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在病毒性肝炎時,因血清中病毒含量太少,目前檢測方法尚不夠靈敏,易造成漏診.而PCR能檢測血清中病毒含量104/ml時亦能呈陽性反應,大大提高瞭檢測的靈敏度.PCR最初應用於乙型肝炎的診斷,目前對丙型肝炎亦可用此法檢測而確診.

免疫復合物(IC)、補體(C3、C4)、IgG、IgA、IgM、IgE以及自身抗體(抗-LSP、抗-LMA等)測定對慢性活動性肝炎診斷有參考意義.

(四)肝穿刺病理檢查:

對各型肝炎的診斷有很大價值,通過肝組織電鏡、免疫組化檢測以及以KnodellHAI計分系統觀察,對慢性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癥活動度以及纖維化程度等均得到正確數據,有利於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

輸血後肝炎 血清性肝炎预防

輸血後肝炎的發生與血液的來源、血制品的滅活處理及制備方法有關.

一般認為,如果不進行篩選的話,職業獻血員的血液常比真正志願獻血者的血液引起輸血後肝炎的危險性大;不經過滅活處理的血制品比經過滅活處理的要大;混合血漿比單份血漿要大;這是因為職業獻血員的文化衛生水平常比較低,特別是經過反復獻血,被感染的機會較大:尤其是單采血漿還輸血球的獻血員中,其抗一HCV陽性率可達50%以上、因此,輸不經篩查獻血員的血很容易發生輸血後肝炎.血制品滅活處理不嚴或不經滅活消毒.存在肝炎病毒的可能性較大,輸瞭這種血後,輸血後肝炎發生的可能性也較大.混合血漿中隻要有一份丙肝病毒陽性就可以污染整個血漿,當然混合血漿的危險比單份血漿人.

輸血後肝炎除與上述因素有關外.與受血者機體抵抗力、輸血次數和輸血量也有關系.受血者機體抵抗力越低下,輸血次數和輸血量越多,輸血後肝炎的發生率也越高:因此,做好血制品的滅活和獻血員的篩查工作,改進血制品制備力一法,提倡成分輸血,嚴格掌握輸血指征,不濫輸血制品,對防止輸血後肝炎十分重要.

輸血後肝炎 血清性肝炎治疗

就診科室:肝病科感染中心.

治療方式:藥物治療支持性治療.

治療周期:1-2個月.

治愈率:80-85%.

常用藥品:胸腺肽腸溶片註射用還原型谷胱甘肽鈉.

治療費用:根據不同醫院,收費標準不一致,市三甲醫院約(1000--5000元).

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治療均不需抗病毒治療,主要以支持治療,輔以適當保肝藥物如甘草酸制劑、水飛薊素類、還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膽堿等,避免飲酒、疲勞,避免使用損肝藥物.強調早期臥床休息,至癥狀明顯減退,可逐步增加活動,以不感到疲勞為原則,需住院隔離治療至起病後3周、臨床癥狀消失、血清總膽紅素在17.1umol/L以下,ALT在正常值2倍以下時可以出院,但出院後仍應休息1-3月,恢復工作後應定期復查半年-1年.

急性乙型肝炎的治療基本同上,至於是否進行抗病毒治療需根據患者HBVDNA及乙肝五項血清學轉換的情況來定,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若具備抗病毒治療的適應癥,在上述保肝治療的基礎還需要進行抗病毒治療.我國2010年乙肝防治指南對乙肝抗病毒治療的適應癥為:HBeAg陽性者,HBV-DNA≧105拷貝/ml(相當於20000IU/ml);HBeAg陰性者,HBV-DNA≧104拷貝/ml(相當於2000IU/ml);②ALT≧2×ULN;如用IFN治療,ALT應≦10×ULN,血清總膽紅素應﹤2×ULN;③ALT﹤2×ULN,但肝組織學顯示KnodellHAI≧4,或炎性壞死≧G2,或纖維化≧S2.對持續HBV-DNA陽性、達不到上述治療標準,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亦應考慮給予抗病毒治療:①對ALT大於ULN且年齡﹥40歲者,也應考慮抗病毒治療;②對ALT持續正常但年齡較大者(﹥40歲),應密切隨訪,最好進行肝組織活檢;如果肝組織學顯示KnodellHAI≧4,或炎性壞死≧G2,或纖維化≧S2,應積極給予抗病毒治療;③動態觀察發現有疾病進展的證據(如脾臟增大)者,建議行肝組織學檢查,必要時給予抗病毒治療.乙肝抗病毒治療藥物有普通幹擾素、聚乙二醇化幹擾素及核苷(酸)類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韋、替比夫定、恩替卡韋及替諾福韋).幹擾素類起效相對較慢,但若取得療效維持穩定的機會相對較高,療程相對較短,缺點是副作用相對較多;核苷(酸)類似物起效快、副作用小,但療程較長,停藥後復發的機會較多.所以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用藥,並根據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應答情況適時調整方案來進行個體化治療.若選用核苷(酸)類似物治療中還需註意病毒耐藥變異的可能.

丙型病毒性肝炎,無論急性還是慢性,隻要HCVRNA能夠檢測到就需進行抗病毒治療.標準的抗病毒治療方案是聚乙二醇化幹擾素加利巴韋林,若經濟調節不允許用聚乙二醇化幹擾素,也可用普通幹擾素來代替,療程根據患者在治療的4周、12周及24周時的應答情況來確定(即應答直到的治療--RGT治療).對於應答不佳的基因型為1型患者還可以考慮加用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藥物如博賽匹韋(Boceprevir,BOC)或特拉匹韋(Telaprevir,TVR)治療.

輸血後肝炎 血清性肝炎饮食

飲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為宜.應含多種維生素,有足夠的熱量及適量的蛋白質,蛋白質攝入爭取達到每日1-1.5g/kg,適當補充維生素B族和C,進食量過少時可以靜脈補充葡萄糖及維生素C,不強調高糖及低脂肪飲食.

1、提供適當的熱量.

2、足量的蛋白質供給可以維持氮平衡,改善肝臟功能,有利於肝細胞損傷的修復與再生.

3、供給適量的碳水化物:碳水化物應提供總熱量的50-70%,適量的碳水化合物不僅能保證慢性肝炎病人總熱量的供給,而且能減少身體組織蛋白質的分解、促進肝臟對氨基酸的利用、增加肝糖原儲備、增強肝細胞的解毒能力.

4、適當限制脂肪飲食:脂肪是三大營養要素之一,其所提供的不飽和脂肪酸是身體的必需營養素,其他食物無法代替,所以不必過分地限制.另外,攝入適量的脂肪有利於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E、K等)等的吸收.由於慢性肝炎病人的食欲下降,經常合並膽囊疾病,脂肪性食物常常攝入不足,慢性肝炎病人需要進食適當量的脂肪食物,但過度限制脂肪是不合適的.全日脂肪供給量一般在40-60g,或占全日總能量的25%左右為宜.對伴有脂肪肝、高脂血癥者、膽囊炎急性發作期的慢性肝炎病人則應限制脂肪.

5、補充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維生素對肝細胞的解毒、再生和提高免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維生素常作為慢性肝炎的輔助治療藥物.補充維生素主要以食物補充為主,在攝入不足的情況下適量補充維生素制劑還是有益的.慢性肝炎患者容易發生缺鈣和骨質疏松,堅持飲用牛奶或適當服用補鈣藥物是有必要的.

6、戒酒、避免損害肝臟的物質攝入:乙醇能造成肝細胞的損害,慢性肝炎病人肝臟對乙醇的解毒能力下降.即使少量飲酒也會使加重肝細胞損害,導致肝病加重,因此肝炎病人應戒酒.

輸血後肝炎 血清性肝炎并发症

大約50%(30%-60%)的急性HCV感染者將演變為病毒的持續攜帶態.由於其存在病毒血癥因而可成為重要的傳染源.慢性丙型肝炎包括慢性遷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可由急性肝炎演變而,也可隱匿發病.與乙型肝炎相比,丙型肝炎具有更強的慢性化傾向,約有20%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將在20-30年內發展為肝硬變,這些患者在未來10年內可發展為肝癌.

庚型肝炎可與其他肝炎病毒聯合感染,其中以合並HBV、HCV感染者居多.據統計ㄔ誄贍曷性乙肝和丙肝患者中分別有10%-20%的人同時感染GBV-C/HGV.在我國,有調查表明,臨床乙肝、丙肝、非甲戊型肝炎中℅BV-C/HGV的感染率分別為9%、10%和17%.雖然GBV-C/HGV能夠引起慢性感染和病毒血癥,但很少引起肝細胞的炎癥,而且大多數感染的人都沒有癥狀,ALT水平通常是正常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十二指腸良性腫瘤 D13.201 乳房結核 結核性乳房炎 乳癆 乳癧 乳癖 三尖瓣狹窄 I07.002 心臟病 瓣膜病 腱鞘囊腫 M67.401 thecal cyst 耳癤 耳疔 跟骨骨刺綜合征 跟骨痹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