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腫瘤
膀胱腫瘤百科
膀胱腫瘤是泌尿系最常見腫瘤,也是全身比較常見的腫瘤之一,大部分發生在三角區、兩側壁及頸部,我國部分城市腫瘤發病率報告顯示膀胱癌發病率有增高趨勢.膀胱腫瘤目前位居泌尿男生殖系腫瘤的首位.膀胱癌男性發病率為女性的3-4倍..
膀胱腫瘤
膀胱腫瘤病因
(一)發病原因
膀胱腫瘤的病因復雜,雖經很多研究,仍不完全清楚.
化學致癌物質:現已肯定β萘胺,聯苯胺,4-氨基雙聯苯等是膀胱癌質,這些物質廣泛應用於染料,紡織,印刷,橡膠及塑料工業,長期接觸這類致癌質容易生發膀胱癌,但個體差異很大,潛伏期很長,吸煙比不吸煙者危險度高1.5~4倍,煙中的苯並芘是致癌物質.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分子生物學研究認為,某種因素致使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失活,均可導致癌腫發生.
其他:色氨酸和煙酸代謝異常可為膀胱癌病因,寄生在膀胱的埃及血吸蟲病,膀胱黏膜白斑,腺性膀胱炎,尿石,尿瀦留等也可能是膀胱癌的誘因.
(二)發病機制
腫瘤的生長方式:分為原位癌,乳頭狀癌和浸潤性癌,原位癌局限在黏膜內,移行細胞癌多為乳頭狀,鱗癌和腺癌常有浸潤,腫瘤浸潤深度是臨床(T)和病理(P)分期的依據,臨床可分為:原位癌(Tis);乳頭狀無浸潤(Ta);限於固有層以內(T1);浸潤淺肌層(T2);浸潤深肌層或穿透膀胱壁(T3);浸潤前列腺或膀胱鄰近組織(T4),病理分期(P)同臨床分期.
病理:膀胱腫瘤大多來源於上皮細胞,占95%以上,而其中90%以上為移行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和腺癌較少見,但惡性程度遠較移行細胞癌為高,非上皮來源的腫瘤如橫紋肌肉瘤等則罕見,膀胱腫瘤在病理改變上根據細胞大小,形態,染色深淺,核改變,分裂相等分為四級,一,二級分化較好,屬低度惡性;三,四級分化不良,屬高度惡性,乳頭狀瘤細胞形態與正常移行細胞無明顯差異,但有復發和惡變傾向,因此在治療上仍視為癌腫對待,膀胱腫瘤在生長方式上,有原位癌,乳頭狀癌和浸潤性癌三種,在臨床上三者混合性存在不很少見,在膀胱鏡下或活體標本大體觀察可以看出腫瘤有蒂者常為低度惡性,廣基無蒂者為高度惡性,潰瘍浸潤型的腫瘤總是高度惡性的,臨床上對膀胱腫瘤生長浸潤深度按Jewett-Marshall分期方法分為四期.
1期:腫瘤限於黏膜.
2期:腫瘤累及黏膜下層,但未侵及肌層.
3期:腫瘤累及淺肌層.
4期:腫瘤累及深肌層,但尚來侵及肌層外組織.
5期:腫瘤侵及全肌層及膀胱周圍脂肪組織.
6期:腫瘤侵及膀胱周圍組織及盆腔內器官,局部有淋巴結轉移.
7期:腫瘤發生遠處轉移.
膀胱腫瘤最多分佈在膀胱側壁及後壁,其次為三角區和頂部,其發生可為多灶性,亦可同時或先後伴有腎盂,輸尿管及尿道的腫瘤,膀胱腫瘤的擴散主要是向深部浸潤,繼則發生遠處轉移,轉移途徑以髂淋巴結,腹主動脈淋巴結為主,晚期少數病人可經血流轉移至肺,骨,肝等器官,膀胱癌的轉移發生較晚,擴散較慢.
膀胱腫瘤
膀胱腫瘤症状
膀胱腫瘤的癥狀
腹部腫塊潰瘍尿急尿頻膀胱刺激征膀胱膨隆膀胱容量的減少膀胱纖維化排尿疼痛盆腔腫塊
膀胱腫瘤的早期和最常見的癥狀是間歇性,無痛性,全程肉眼血尿,血尿常間歇出現並可自行停止或減輕,容易造成“治愈”或“好轉”的錯覺,一般為全程血尿,終末加重,也有個別患者為鏡下血尿或僅有少量終末血尿,血尿程度和腫瘤大小,數目,惡性程度不一致,非上皮性腫瘤血尿較輕,膀胱腫瘤如有壞死,潰瘍,合並感染或瘤體較大尤其是位於三角區者,可有膀胱刺激癥狀,以尿頻,尿急,尿疼等,腫瘤位於膀胱頸附近或瘤體大時可發生排尿困難,尿瀦留,盆腔廣泛浸潤時有腰骶部疼痛,下肢水腫,鱗癌和腺癌高度惡性,病程短,小兒橫紋肌肉瘤常以排尿困難為主要癥狀,因下腹腫塊就醫者多數已屬病程晚期.
腫瘤好發於兩側壁及後壁,其次為三角區和頂部,腫瘤常為單發,多發性占16%~25%,膀胱腫瘤可先後或同時伴有腎盂,輸尿管,尿道腫瘤.
膀胱腫瘤
膀胱腫瘤检查
膀胱腫瘤檢查項目
染色體膀胱鏡體位
尿液檢查血尿或終末血尿,尿P53測定陽性.
尿脫落細胞學檢查簡便易行,為重要的篩選性診斷方法,腫瘤惡性程度高,細胞分化差者陽性率高,亦為監測腫瘤復發,高危人群普查的有效方法,定量熒光圖像分析法靈敏度更高.
核基質蛋白22(NMP22)是近年來出現的檢查,主要是檢查尿液中腫瘤脫落細胞的核基質蛋白的含量.
玻璃酸酶(HA)及玻璃酸酶測定(HAase)尿中可發現HA和HAase增高.
膀胱腫瘤及ABO抗原,流式細胞計,腫瘤染色體,唾液酶以及癌基因,抑癌基因的測定對腫瘤惡性程度,浸潤趨勢及預後等生物學特性可有較深的瞭解.
膀胱鏡檢查:是診斷膀胱腫瘤最主要的方法,能直接窺視腫瘤生長部位,大小,數目,形態,基底情況,與輸尿管口及膀胱頸關系,並可同時行腫瘤活檢及膀胱黏膜隨機活檢,確定腫瘤分化情況及有無原位癌.
線檢查:排泄性尿路造影能瞭解腎盂,輸尿管有無腫瘤及腎功能情況,如上尿路有腫瘤在則膀胱腫瘤可為種植性,腎,輸尿管積水或顯影不清,表明腫瘤已浸潤輸尿管口引起梗阻,膀胱造影可見充盈缺損,膀胱壁僵硬不規則示腫瘤浸潤較深,CT,MRI檢查可顯示腫瘤浸潤深度及盆腔轉移情況.
型超聲:日益受到重視,能顯示0.5cm以上的膀胱腫瘤,可動態觀察,經尿道超聲掃描可準確顯示腫瘤浸潤膀胱壁的深度及范圍,膀胱腫瘤的直接聲像可表現為向膀胱腔凸起或向膀胱壁浸潤.
乳頭狀瘤,分化良好的移行上皮乳頭狀癌,瘤體向膀胱腔凸起,表現為膀胱無回聲區內見菜花樣或乳頭狀強回聲,後無聲影,膀胱壁連續性好,肌層回聲未受破壞,有蒂者在改變體位或拍擊膀胱時,可見該強回聲團在尿液中晃動.
分化不良的乳頭狀癌,基底寬,瘤體的一部分凸向膀胱腔,另一部分浸潤肌層或向外凸起,腫瘤生長部位膀胱壁回聲零亂不清.
膀胱腫瘤预防
加強勞動保護,減少外源性致癌物質的接觸,平時多飲水,及時排尿,可能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對已行手術治療的病人,膀胱內藥物灌註,定期隨訪膀胱鏡檢查對預防復發十分重要.
膀胱腫瘤治疗
(一)治療
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治療分為經尿道手術、膀胱切開腫瘤切除、膀胱部分切除術及膀胱全切除術等.應根據腫瘤的部位、浸潤深度、數目、惡性程度及病人全身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放射和化學治療是輔助治療.
表淺膀胱腫瘤(Tis、Ta、
原位癌:可單獨或在癌旁出現.一部分細胞分化良好,長期穩定,可暫不處理或藥物灌註治療,但應嚴密觀察.另一部分細胞分化不良、癌旁原位癌或發展為浸潤癌時,則及早行膀胱全切除術.
期:可行經尿道電灼、電切術,腫瘤較大者可切開膀胱電灼或切除.多發較小的T1腫瘤及原位癌亦可行膀胱藥物灌註治療.常用藥物有凍幹卡介苗(BCG)、塞替派、絲裂黴素、多柔比星(阿黴素)、羥喜樹堿、幹擾素等.方法如塞替派60mg用蒸餾水或等滲鹽水60ml稀釋,經導尿管灌註入膀胱腔內,每15分鐘仰、俯、左右側臥更換體位,保留2h排出,每周1次,6次為1個療程.現認為凍幹卡介苗(BCG)效果最好.白細胞<400/mm3血小板低於10萬/mm3即應停止用藥.多發T1期腫瘤,復發且惡性程度增加時,應行膀胱全切除術.
浸潤性膀胱腫瘤(T2、T3、T4)T2、T3期腫瘤根據腫瘤范圍選擇膀胱部分切除或膀胱全切除術.膀胱部分切除應包括距腫瘤邊緣2cm以上的全層膀胱壁,輸尿管口在此范圍一並切除,另行輸尿管膀胱吻合術.膀胱全切除術包括前列腺和精囊,適應多發性、復發性及累及三角區和頸部腫瘤.膀胱全切除後須行尿流改道或重建.常用的方法有輸尿管皮膚造口術,回腸膀胱術,近年應用的可控膀胱術和會腸新膀胱術,對提高病人生活質量,取得較好效果.
T3期腫瘤,配合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可提高5年生存率.
期腫瘤,采用姑息性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可減輕癥狀,延長生存時間.
膀胱腫瘤切除後容易復發,而復發的仍有可能治愈.凡保留膀胱的各種手術治療,2年以內超過半數要復發,復發常不在原來部位,實屬新生腫瘤,而且10%~15%有惡性程度增加趨勢.因此,任何保留膀胱的手術後病人都應進行嚴密的隨診,每3個月作膀胱鏡檢查1次,1年無復發者酌情延長復查時間.這種復查應作為治療的一部分.
(二)預後
表淺膀胱腫瘤手術後1年內有50%~70%的患者復發,繼續進展到浸潤性病變者占10%~30%,一旦癌腫侵及深肌層,大部分患者預後不佳.
膀胱腫瘤饮食
宜
(1)宜多吃具有抗膀胱和尿道腫瘤作用的食物,如蟾蜍、蛤蟆、田螺、海帶、紫菜、玳瑁、甲魚、烏龜、海蜇、水蛇、薏米、菱、核桃、羊腎、豬腰、刀豆、沙蟲、鱸魚、鮐魚.
(2)尿道梗阻宜吃海帶、裙帶菜、紫菜、青蟹.
(3)感染宜吃黃魚鰾、鯊魚翅、水蛇、鴿子、海蜇、藕粉、蕎麥、馬蘭頭、地耳、大頭菜、橄欖、茄子、無花果、綠豆芽、豆漿、莧菜、紫菜、泥鰍.
(4)出血宜吃芹菜、金針菜、韭菜、冬瓜、烏梅、柿餅、芝麻、蓮子、海參、老鼠肉.
忌
(1)忌煙、酒、咖啡、可可.
(2)忌辛辣、燥熱動血的食物.
(3)忌黴變、油煎、肥膩食物.
膀胱腫瘤并发症
膀胱腫瘤可經淋巴或血行轉移,以局部淋巴結轉移多見,晚期可有遠處轉移,多見於肝,肺,骨和皮膚等處.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