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癤 耳疔

耳癤 耳疔

耳癤 耳疔

耳癤 耳疔百科

耳癤是指發生於外耳道的癤腫,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紅腫、突起如椒目為其特征.古代醫籍中尚有“耳疔"、“黑疔"等別稱,如《外科證治全書·卷2》中說:“耳疔生耳竅暗藏之處,色黑形如椒目,疼如錐刺,引及腮腦,破流血水".西醫學的“外耳道癤"可參考本病進行辨證施治.

耳癤 耳疔

耳癤 耳疔

耳癤 耳疔病因

風熱邪毒外侵(30%):

因邪熱搏結耳竅所致或挖耳以致損傷外耳道皮膚,風熱邪毒乘機侵襲,或因污水入耳,或因膿耳之膿液浸漬染毒而發.

肝膽濕熱上蒸(25%):

濕熱邪毒壅盛,引動肝膽濕熱,循經上乘,蒸灼耳道,壅遏經脈,瘡頂可有黃白膿點,逆於肌膚而致耳道紅腫、疼痛.

耳癤 耳疔

耳癤 耳疔

耳癤 耳疔症状

一、癥狀

1、多發於氣候濕熱的季節或地區.

2、發病前多有膿耳,或遊泳、沐浴污水入耳病史.

3、耳內疼痛或劇痛,甚則牽引頭部,講話、咀嚼、張口時疼痛加重.

4、檢查見外耳道外段皮膚呈丘狀紅腫,外耳道因此狹窄,壓迫耳屏或牽拉耳廓時疼痛加重;病程三天以上者,瘡頂可有黃白膿點,潰破後流出少許黃膿,或夾有血液,疼痛亦隨之減輕.

5、可伴耳前後皮膚紅腫、核腫痛.

耳癤 耳疔

耳癤 耳疔

耳癤 耳疔检查

1.外耳道:將額鏡反光的焦點先投射到受檢者的外耳道口處進行耳廓和外耳道檢查,看外耳道是否有異物,損傷,細菌感染.

2.耳鏡檢查法:耳鏡形如漏鬥,口徑大小不等,耳鏡放在外耳道以便觀察耳道各部及鼓膜之全貌有無異常.

3.聽力計:它測定個體對各種頻率感受性大小的儀器,通過與正常聽覺相比,就可確定被試的聽力損失情況.

耳癤 耳疔预防

一、預防

預防與調護

1、註意耳部衛生,戒除挖耳習慣.

2、避免污水入耳,若有污水入耳,應外耳道口朝下,單足跳躍,使耳內積水倒出.

或用幹棉簽拭幹凈.

3、保持外耳道清潔,如癤腫成膿潰破,應清除膿液.睡眠時應側臥,患耳朝下,以利膿液排出.

耳癤 耳疔治疗

一、辨證論治:

1.風熱犯耳證:疏風清熱.銀翹散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2.毒火犯耳證:清熱解毒.龍膽瀉肝湯加赤芍、連翹、紫花地丁、皂角刺,便秘加大黃.

二、其他治療:

1.外敷療法:醋調紫金錠,或如意金黃散,外敷癤腫處,耳前後腫痛者亦可以此外敷,或塗黃連膏、魚石脂軟膏於癤腫處,2次/日.初起時,亦可塗碘酊於癤腫處,2次/日.

2.切開療法:癤腫化膿未潰者,在局部消毒後,用三棱針或小刀刺破,放出膿血,塗黃連膏.

耳癤 耳疔饮食

一、飲食

耳癤屬於皮膚組織感染性疾病,註意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可以多吃點番茄、胡蘿卜、大白菜、冬瓜等食物,同時可以適當的加強營養,多吃點豆漿、魚類等,但要註意不宜食入過多的糖和脂肪,因為這些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多與糖代謝和脂代謝有關,多脂多糖的食物能使病情加重.

耳癤 耳疔并发症

1.形寒,發熱,痛如錐刺、寒熱頭痛,全身不適,不思飲食,苔黃膩,脈弦數.

2.若出血在耳膜外,可能是耳癤,另外頭疼頭痛也是耳癤的並發癥.隨著膿血流出,耳癤的好轉,頭疼會減輕或消失.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紫外線傷 電光性眼炎 低鈉血癥 泌尿生殖系損傷 結直腸黑變病 外陰腫瘤 生殖感染 性傳播疾病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