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營養不良

小兒營養不良

小兒營養不良

小兒營養不良百科

營養不良是由於熱量和/或蛋白質不足而致的慢性營養缺乏癥.多見於嬰幼兒期.隨著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營養不良發病率已顯著下降.目前所見營養不良多為嬰兒期喂養方法不當或疾病因素所造成而且程度多較輕.

小兒營養不良

小兒營養不良

小兒營養不良病因

喂養不當(35%):

長期攝食不足,如母乳不足又未能及早添加輔食;人工喂養者,食物的質和量未能滿足需要,如乳類稀釋過度,或單純用淀粉類食品喂哺;突然斷奶,嬰兒不能適應新的食品等.

飲食習慣不良(30%):

飲食不定時,偏食,反芻習慣或神經嘔吐等.

疾病因素(35%):

疾病影響食欲,妨礙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並增加機體的消耗,易引起營養不良的常見疾病有:遷延性嬰兒腹瀉,慢性腸炎或痢疾,各種酶缺乏所致的吸收不良綜合征,腸寄生蟲病,結核病,麻疹,反復呼吸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等,某些消化道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先天性肥大性幽門狹窄或賁門松弛等)和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均可致喂養困難:某些遺傳性代謝障礙和免疫缺陷病也可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早產和雙胎易引起營養不良,宮內感染,孕母疾病或營養低下,胎盤和臍帶結構與功能異常均可導致胎兒營養不足和宮內生長阻滯,為嬰兒營養不良的先決條件.

重度營養不良大多由於多種因素所致.

病理及病理生理

輕度營養不良的病理改變僅為皮下脂肪減少,肌肉輕度萎縮,機體其它組織,器官的病理改變尚不明顯,重度營養不良則常有腸壁變薄,粘膜皺襞消失,心肌纖維混濁腫脹,肝臟脂肪浸潤,淋巴和胸腺顯著萎縮,各臟器均見縮小,從面產生一系列理生理改變.

由於糖元不足或消耗過多常致低血糖癥,體內脂肪大量消耗,使血清膽固醇下降,蛋白攝入不足而消耗增加形成負氮平衡,細胞外液常呈低滲狀態,血鉀,血鈣偏低,常並有鋅及其它微量元素缺乏,消化液及酶分泌減少,活性減低,影響各種營養素消化吸收,心肌收縮力減弱,心搏出量減少,血壓偏低,脈搏細弱,腎濃縮能力減低,尿比重下降,神經系統調節功能失常,運動和語言發育遲緩,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低下,易並發各種感染,結核菌素試驗可呈陰性反應.

小兒營養不良

小兒營養不良

小兒營養不良症状

(一)臨床表現:

體重不增是最先出現的癥狀,繼之體重下降,皮下脂肪減少,逐漸出出消瘦,病久者皮膚幹燥,蒼白,煩燥不安,肌肉松馳,身高也低於正常,按輕重可分三度:Ⅰ度為輕型,Ⅱ,Ⅲ度為重型.

Ⅰ度營養不良:精神狀態正常,體重低於正常15%-25%,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為0.8厘米-0.4厘米,皮膚幹燥,身高不影響.

Ⅱ度營養不良:精神不振,煩躁不安,肌張力減弱,肌肉松馳,體重重低於正常25%-40%,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小於0.4厘米,皮膚蒼白,幹燥,毛發無光澤,身高較正常減低.

Ⅲ度營養不良:精神萎糜,嗜睡與煩躁不安交替出現,智力發育落後,肌肉萎縮,肌張力低下,體重低於正常40%以上,腹壁皮下脂肪消失,額部出現皺紋,呈老人樣面容,皮膚蒼白,幹燥,無彈性,毛發幹枯,身高明顯低於正常,常有低體溫,脈搏緩慢,食欲不振,便秘,嚴重者可因血清蛋白清降低而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

小兒營養不良

小兒營養不良

小兒營養不良检查

主要做兒科、消化內科或營養科常規檢查.血糖和膽固醇水平下降,白蛋白、總蛋白量減低,轉鐵蛋白較白蛋白減低更敏感,甲狀腺素結合前白蛋白,血漿銅蘭蛋白均減低;堿性磷酸酶下降,血淀粉酶<50IU/L,血鋅減低較多見.

小兒營養不良预防

(一)加強營養指導,鼓勵母乳喂養,母乳不足或無母乳者,應補以含優質蛋白的代乳品(牛,羊奶,豆漿,魚肉等),防止單純以淀粉類食品,煉乳或麥乳精喂養,較大兒童應註意食物成份的正確搭配,適當供應肉,蛋,豆制品,補充足夠的蔬菜.

(二)積極防治疾病:預防傳染病,消除病灶,矯治先天畸形等.

(三)重視體格鍛煉:糾正不良衛生及飲食習慣,飲食定時,保證充足睡眠.

小兒營養不良治疗

小兒營養不良西醫治療方法

(一)祛除病因,積極防治原發病,適時矯治各種先天畸形,及晨改進喂養方法等.

(二)飲食療法

補充營養應在原有基礎上逐漸增加食物的質、量和品種,操之過急反使小兒不能碉受,導致相反後果.

1、熱量

供應患兒的熱量不僅要保證生長發育,而且還包括修復過程的需要,因此就在患兒原有熱量基礎上,於1-2周內逐漸增加到6.27~0.711MJ/Kg/d(150~200千卡/Kg/d日)(嬰兒期),水分隨熱量相應增加.但高熱量的攝入隻能維持一個短時期,當體重增至接近正常時,應恢復該年齡正常生理所需熱量.重癥患兒由於對食物耐受性差,最初熱量一般從0.167~0.251MJ/Kg/d(50~70千上卡/kg/日)基礎熱卡開始.

2、食物品種

蛋白供應量應較正常為高,食欲和消化功能良好者,可於數日內加至2~4gKg/日,且應補充含必需氨基酸豐富的優質蛋白,蛋白應占總熱量15%以上.植物油較動物油易於消化,應適當供應.並註意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豐富的食品.在乳兒期仍以人乳喂養為宜,如無人乳可予脫脂乳,待消化功能恢復後再給鮮牛奶或奶粉等.原來以淀粉類食品為主食者,應根據消化機能逐步用乳類取代,並較早添加輔食.若患兒不能接受大量食品,可口服水解蛋白,10~20g/次,放入糖水果汁中服下,2~4次/日.

對少數極嚴重患者,或胃腸對食物不耐受者,可短期給予靜脈營養療法,酌情選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劑等療.

(三)支持、剌激療法

1、補充各種消化酶(胰酶、胃蛋白酶等)和多種維生素.

2、酌情少量多次輸血或血漿以及白蛋白制劑,每次25~50毫升,可糾正貧血和低蛋白血癥,促進代謝機能的恢復,並提高機體抵抗力.

3、食欲差者,短期應用苯丙酸諾龍,每次0.5~1mg/kg,每周1-2次,療程2-3周,嚴重者靜脈點滴葡萄糖,胰島素,鉀鹽、ATP液,以增加熱量貯存和利用.胰島素2-3U/次,加入25%葡萄糖40~60毫升,靜點,2次/日,註射前需口服10-20%葡萄糖50~100毫升,1-2周為一療程.

4、血鋅過低者,可用1%硫酸鋅0.5毫升/kg/d開始,逐增加至2毫升/kg/d,連用四周.

小兒營養不良中醫治療方法(僅供參考,詳細請詢問醫生)

本病的治療以顧護脾胃為主,消導、殺蟲、清熱為輔.病初氣虛未甚,積滯內停,應以消導為主,兼顧正氣.病之中期,應權衡虛實輕重,標本主次,或先補後攻,或先攻後補,或攻補兼施.後期純虛無實,則應以補益為主,但不宜峻補、大補.此外,尚可采用外治法配合治療.

一、中藥治療

1.積滯傷脾

治法:調和脾胃,益氣助運.

方藥:資生健脾丸加減.黨參、白術、茯苓各12g,薏苡仁、神曲、麥芽各1Og,枳殼、厚樸、焦楂各6g,黃連2g.能食善饑加胡黃連、丹皮;性情煩急加鉤藤;腹脹噯氣加雞內金.

2.脾虛氣弱

治法:消積理脾,和中清熱.

方藥:疳積散加減.黨參、白術、茯苓各15g,青皮、陳皮各1Og,胡黃連、使君子各6g,砂仁3g.腹脹膨起加大腹皮、木香、枳實;大便下蟲加檳榔、蕪荑;煩躁性急加鉤藤、牡蠣、石決明.

3.氣血兩虛

治法:補益氣血,健脾溫陽.

方藥:八珍湯加減.黨參、熟地、白術、茯苓各15g,當歸、白芍、神曲各1Og,麥芽、川芎、炙甘草各6g.口幹欲飲加烏梅、麥冬、石斛;面?肢冷,大便稀溏者,去熟地、白芍,加炮薑、附片.

中成藥:

1.參術健脾丸:具有益氣健脾,消食導滯的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運化失司者.1~3歲每次1.5g,3~6歲每次3g,6歲以上每次6g,每日3次.

2.開胃理脾丸:具有健脾開胃,消食化滯的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食積內停者.1~3歲每次1/4丸,3~6歲每次1/3丸,6歲以上每次1/2丸,每日3次.

3.啟脾丸: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瀉的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傷食腹瀉者.1~3歲每服1/2丸,3~6歲每服1丸,6歲以上每服2丸,每日2~3次.

4.資生丸:具有健脾化濕,消食止瀉的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濕阻中焦者.1~3歲每服0.5~1g.3~6歲每服1~2g,6歲以上每服2~3g,每日3次.5.人參健脾丸:具有健脾養胃,消食除脹的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者.1~3歲每服1/2丸,3~6歲每服1丸,6歲以上每服2丸,日服2次.

二、專方驗方

1.磨積散:雞內金30g,生谷芽30g,焦麥芽30g,生黃芪25g,胡連12g,五谷蟲30g,蜣螂30g.共研細面.每晚服3~6g,以紅糖水調服.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虛食積者.

2.加味三甲散:制鱉甲15g,制龜板15g,炮山甲15g,雞內金15g,炒大白15g,砂仁6g,番瀉葉1.5g.共為細面.1歲以內每服0.5~1g,1~3歲每服1.5~2g,3~6歲每服2.5g,日服3次.用於營養不良屬積滯傷脾者.

3.八仙膏:雞內金9g,焦山楂9g,神曲9g,麥芽9g,懷山藥9g,芡實9g,薏苡仁9g,蓮子肉9g.焙幹共研細面,加入面粉500g,芝麻1OOg,紅糖50g,烙焦餅食用,量不限.逞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氣虛,食滯內停者.

4.羊肝散:鮮羊肝500g,白術、海螵蛸各150g,茯苓、淮山藥、雞內金各1OOg,甘蓽30g.羊肝蒸熟曬幹炒黃,海螵蛸去硬皮切成蠶豆大炒黃,餘藥均以文火炒黃,共為細末.1~2歲每服2~3g,3~4歲每服4~5g,5~6歲每服6g,日服2~3次.用於治療小兒重度營養不良.

5.加味消積散:人參1Og,制附子6g,僵蠶6g,雞內金1Og,檳榔1Og,神曲1Og,麥勞1Og,山楂15g,甘草6g.共研細末.1~3歲每次0.15~0.3g,3~6歲每次0.3~0.5g,6~9歲每次0.5~1.Og,9~12歲每次1.0~1.5g.每日3次.適用於營養不良屬氣血兩虛者.

中藥1.參術健脾丸:具有益氣健脾,消食導滯的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運化失司者.1~3歲每次1.5g,3~6歲每次3g,6歲以上每次6g,每日3次.

2.開胃理脾丸:具有健脾開胃,消食化滯的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食積內停者.1~3歲每次1/4丸,3~6歲每次1/3丸,6歲以上每次1/2丸,每日3次.

3.啟脾丸: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瀉的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傷食腹瀉者.1~3歲每服1/2丸,3~6歲每服1丸,6歲以上每服2丸,每日2~3次.

4.資生丸:具有健脾化濕,消食止瀉的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濕阻中焦者.1~3歲每服0.5~1g.3~6歲每服1~2g,6歲以上每服2~3g,每日3次.5.人參健脾丸:具有健脾養胃,消食除脹的功效.適用於營養不良屬脾胃虛弱者.1~3歲每服1/2丸,3~6歲每服1丸,6歲以上每服2丸,日服2次.

三、針灸療法

1.體針:取中脘、天樞、氣海、足三裡、脾俞、胃俞、腎俞穴.用毫針刺,中等刺激,不留針.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刺四縫:取雙手四縫,局部皮膚消毒後,用三棱針或粗毫針針刺,約1分深,刺後擠出粘性黃色透明液體.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針後無液體擠出為止.

3.推拿:推補脾經、運內八卦、揉足三裡、揉中脘、推三關、推補大腸、摩腹、揉臍、捏脊.便秘加推下七節骨,腹脹加拿肚角,食積者加揉板門.每日推拿1次,7次為1療程.

4.貼敷:將桃仁、杏仁、生山梔各20g,曬幹研末,加冰片、樟腦各1g和勻,制成疳積散.每次取藥末20g,用雞蛋清調拌成糊狀,敷佈在兩側內關穴.紗佈包紮,不宜太緊.24小時後除去,3天敷1次,連敷3次.

小兒營養不良饮食

加強營養指導,鼓勵母乳喂養,母乳不足或無母乳者,應補以含優質蛋白的代乳品(牛、羊奶、豆漿、魚肉等),防止單純以淀粉類食品,煉乳或麥乳精喂養.較大兒童應註意食物成份的正確搭配,適當供應肉、蛋、豆制品,補充足夠的蔬菜.忌食牛、羊肉、帶魚、辣椒、韭菜、大蒜等.

小兒營養不良并发症

(一)感染上呼吸道感染,鵝口瘡,中耳炎,肺炎,腸炎,腎盂腎炎等.

(二)多種維生素缺乏癥口角炎,齒齦出血,佝僂病,角膜幹燥,軟化或潰瘍等.

(三)鋅缺乏癥生長發育遲緩,頑固性食欲缺乏,骨骼發育障礙,嚴重者呈侏儒狀態,並有肝大,貧血,皮膚粗糙和色素沉著以及性發育障礙等.

(四)自發性低血糖癥重癥營養不良患兒,有時突出現出汗,心慌,脈搏減慢,呼吸暫停等自發性低血糖癥,多在夜間發作,若不及時搶救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氣臌 骨壞死 夾陰傷寒 兔熱病 A21.901 大原病 野兔病 土拉倫斯菌病 野兔熱 鹿蠅熱 土拉菌病 流行性乙型腦炎 日本腦炎 乙腦 跗管綜合征 跗管綜合征 踝管綜合征 蹠管綜合癥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