聤耳
聤耳百科
聤耳,以耳內腫痛劇烈,赤熱流膿為主要表現的中醫病證.又稱膿耳.相當於西醫的化膿性中耳炎.聤耳常見證型有:①風熱邪毒型聤耳.②肝膽火盛型聤耳.③腎陰虧損型聤耳.聤耳多因平素肝膽火盛,感受風熱邪氣,上犯於耳;或污水灌耳及挖耳損傷等感染邪毒;或肝腎陰虛,虛火上炎等引起.
聤耳
聤耳病因
因久病損傷陰液,腎陰不足,則頭暈耳鳴,聽力減煺,耳竅流膿稀少等.
聤耳
聤耳症状
①泛指耳竅中流膿的病證.
②僅指耳中出膿帶黃色的病證.《諸病源候論》卷二九:“勞傷血氣,熱乘虛也,入於其經,邪隨血氣至耳,熱氣聚,則生膿汁,故謂之聤耳.”引起聤耳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暴病多屬產癥,久病多屬虛證.實證多由肝、膽、叁焦濕熱火毒熏蒸所致;虛證多由腎經虛損所致.實證中因風熱所致者,宜疏風清熱,用銀翹散加減.因濕熱上蒸所致者,宜清熱除濕,用黃連溫膽湯加減.因肝膽濕火熏蒸所致者,宜清瀉肝火,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因肝經血熱所致者,宜清熱涼血,用犀角地黃湯加減.虛證中因腎陰虧損,虛火上炎所致者,宜滋陰降火,用知柏地黃湯加減.本病的外治法也頗多.如熊膽用開水溶化滴耳;膽礬散為末吹耳中等.本病類今之急、慢性中耳炎.
③聤耳,病名.聤,音義同膿.聤耳系聤耳的別稱.《閆氏小兒方論》:“治聤耳,白礬水飛一錢,麝香、胭脂少許,研勻,用線裹杖子蘸藥末入耳中.”癥狀為耳深部銳痛,逐漸加重為跳痛、鉆痛,當噴嚏、嗬欠時疼痛可連至大部,聽力下降等.
常見證型有:
①風熱邪毒型聤耳.起病較急,證見耳內刺痛發脹,痛連頭部,並見耳鳴,聽力障礙,或有膿液流出,色黃質稠,伴有發熱,怕冷,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治宜疏散風熱,消腫解毒,方用蔓荊子散等.
②肝膽火盛型聤耳.證見耳內疼痛發脹,有膿液稠黃,量多,頭痛,煩躁易怒,口苦,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清瀉肝火,方用龍膽瀉肝湯等.
③腎陰虧損型聤耳.證見耳內流膿,纏綿不愈,時流時止,膿色白量多,一般無紅腫疼痛,伴有眩暈,耳鳴,口幹煩熱,舌紅無苔,脈細數.治宜補腎、養陰、清熱,方用知柏地黃丸等.
聤耳多因平素肝膽火盛,感受風熱邪氣,上犯於耳;或污水灌耳及挖耳損傷等感染邪毒;或肝腎陰虛,虛火上炎等引起.
聤耳
聤耳检查
可能用到的相關檢查項目:外耳道、耳、鼻、咽拭子細菌培養、耳鏡檢查法、中耳、耳部檢查.
聤耳预防
1、耳不妄聽不同的聲音或語言對大腦是一種刺激.因此,不聽對健康不利的東西,且音量要適宜.聽廣播也要有選擇地聽.
2、耳勿久聽如久聽噪音可發生噪音性耳聾.強烈的聲音對聽力損害更大,可閉口掩耳避免之.聽時間久應休息一會兒,避免聽力疲勞,如有時開長會,中間不休息,效果就會降低.
3、叩鳴天鼓靜坐閉目養神,用雙手心緊貼兩耳孔,五指貼耳後腦部,用示指、中指和無名指叩後腦部24次,然後快速將雙手掌離開耳孔,如此,連續做10次.此運動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有醒腦強志、聰耳明目等作用,可防耳病.
4、耳常按摩用雙手按、揉摩兩耳廓,再牽拉兩耳廓,以其發熱發紅為度,反復進行多次.可在鳴天鼓後進行.
5、防藥損耳有些抗生素如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毒素和氯黴素等,可引起藥物性耳聾,盡量不用或少用.
6、切忌挖耳.俗話說:“耳不掏不聾”是有一定道理的.耳癢用火柴棒、頭發夾和毛線針等硬物挖耳道,可引起耳道損傷發炎化膿,應當禁止.耳癢可用酒精棉簽洗擦,耳癢可用酒精棉簽洗擦,必要時可就醫耳科檢查處理.
聤耳治疗
治療概述
就診科室:耳鼻喉科五官科
治療方式:藥物治療支持性治療
治療周期:2周
治愈率:90%
常用藥品:阿莫西林雙氯西林鈉膠囊頭孢羥氨芐膠囊
治療費用:根據不同醫院,收費標準不一致,市三甲醫院約(1000--5000元)
1.二味消毒散(《外科大成》卷一)
藥物組成白礬、明雄黃.
制法上為末,茶清調化.
用法鵝翎蘸掃患處.
功能除濕止癢.
主治紅腫痛癢流水;聤耳.
2.幹胭脂膏(《嬰童百問》卷四)
藥物組成幹胭脂、白龍骨、白礬(煅)、白石脂(研)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用棗肉為棗,如棗核大.
用法以綿裹l丸,納耳中,一日換叁次.
功能收濕生肌.
主治小兒聤耳,常出膿水不止.
3.大黃散(《太平聖惠方》卷叁十六)
藥物組成川大黃15g,黃連末7.5g,龍骨末7.5g.
制法上為末.
用法每用少許,綿裹納耳中.
功能瀉火燥濕,收斂生肌.
主治耳有惡瘡,時流膿水.
4.白龍散(《外科精義》卷下)
藥物組成寒水石120g(燒半白,研),烏賊魚骨(研)、滑石(研)各30g,硼砂9g,輕粉3g.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每用於摻;耳中痛者,油調如煳,滴紅於耳中.
功能生肌止痛.
主治聤耳;耳中猝然大痛.
5.白龍散(《不知醫必要》卷二)
藥物組成枯礬1.2g,龍骨4.5g.
制法上為末.
用法先用綿杖攪凈膿水,然後將藥少許吹人,一日二叁次.
功能收濕生肌.
主治耳有膿水不幹.
6.白礬灰散(《太平聖惠方》卷叁十六)
藥物組成白礬灰7.5g,白龍腦22.5g,烏賊魚骨7.5g,蒲黃15g.
制法上為細散.
用法每次1.5g,紗佈包裹,塞耳中,日叁易之.
功能解毒收濕.
主治聤耳出膿水,延久不愈.
7.白礬灰散(《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九)
藥物組成白礬灰、黃柏(銼)、烏賊魚骨、龍骨各15g.
制法上為細散.
用法以綿纏柳杖,展去膿血盡,幹摻藥末於耳內,一日二叁次.
功能清熱解毒,收濕止血.
主治小兒聤耳有膿血,疼痛不止.
8.紅玉散(《醫級》卷八)
藥物組成枯礬、黃丹各1.5g,水龍骨(即底老油灰)3g(煅,研),海螵蛸3g.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以綿梃子攪盡耳內膿水,用藥少許,摻灌耳中,每日二次.勿令風入.
功能收濕斂瘡.
主治聤耳流膿.
9.紅綿散(《普濟方》卷五十五)
藥物組成枯礬6g,胭脂1.5g,爐甘石(研)6g,麝香少許.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用棉杖子纏繳耳中,令膿汁盡,別用棉杖子蘸藥入耳,或幹吹少許亦可.
功能祛濕生肌.
主治聤耳出膿及黃汁.
10.紅綿散(《丹溪心法附餘》卷十二)
藥物組成枯礬、海螵蛸各3g,麝香少許,幹胭脂1.5g.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先清洗耳中膿水,再用吹藥管將藥吹入耳中.
功能祛膿生肌.
主治聤耳有膿及黃水.
11.紅棉散(《壽世保元》卷六)
藥物組成枯白礬1.5g,幹胭脂粉0.75g,麝香少許,片腦0.3g,熟爐甘石1.5g.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先以綿杖子搌幹膿水,另將鵝翎管子送藥入耳底.
功能祛膿生肌.
主治聤耳生膿並流黃水.
12.花胭脂丸(《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九)
藥物組成花胭脂、白龍骨、白礬灰、白石脂各15g,
制法上為末,棗肉為丸,如棗核大.
用法用時以綿裹1丸,納入耳中,一日換叁次.
功能收濕生肌.
主治小兒聤耳,常出膿水,久不止者.
13.吹耳散(《青囊秘傳》)
藥物組成功勞葉(燒炭)、枳殼(燒炭)、梅片少許.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吹入耳中.
功能除濕清熱.
主治耳中流膿.
14.青礬散(《瘍科選粹》卷叁)
藥物組成枯礬3g,龍骨0.6g,黃丹0.6g,麝香0.09g.
制法上為末.
用法幹摻.
功能收斂生肌.
主治膿耳.
15.香礬散(《楊氏傢藏方》卷十二)
藥物組成白礬、膽礬、紅花各3g,麝香少許,蛇蛻1條(燒留性).
制法上為細末,瓷瓶收貯.
用法先用新綿纏細箸頭搌幹耳中膿,然後挑藥少許入耳中.次日用斡耳子搟去昨日藥,再用上法,以愈為度.
功能祛風活血,燥濕解毒.
主治久患聤耳不愈,耳中有膿,時發癢痛.
16.礬黃散(《聖濟總錄》卷一一四)
藥物組成礬石(熬令汁枯)15g,雄黃7.5g.
制法上為極細末.
用法先以綿杖子拭耳內令幹,卻滴生麻油一二點入耳內,仍以綿杖子粘藥末少許在耳內.不拘久近,隻一二度愈.
主治耳內膿水,疼痛不止.
17.珍奇散(《凡臺玉案》卷六)
藥物組成珍珠、爐甘石(煅)、紫草茸各9g,麝香、枯礬各0.6g.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每次少許,吹耳內.
功能解毒燥濕,生肌斂瘡.
主治耳瘡並耳內流膿.
18.香附散(《普濟方》卷五十五)
藥物組成香附子末9g,幹胭脂3g,密陀僧3g,輕粉少許.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每用少許,吹入耳中.
功能收濕斂膿.
主治耳內有膿水不幹.
19.禹餘糧丸(《太平聖惠方》卷叁十六)
藥物組成禹餘糧7.5g(燒,醋淬七遍),烏賊魚骨7.5g,龍骨7.5g,釜底墨7.5g,伏龍肝7.5g,附子1枚(去皮、臍,生用).
制法上為末.每用如皂莢子大,以綿裹.
用法納耳中,一日二次.
功能斂濕祛膿.
主治聤耳有膿者.
20.胚礬散(《普濟方》卷五十五引《海上方》)
藥物組成枯白礬、烏賊骨各3g,麝香少許.
制法上為末.
用法先用綿杖拭去膿汁,後將藥吹入耳內.
功能斂瘡排膿.
主治耳中膿出.
21.蠶香散(《聖濟總錄》卷一一四)
藥物組成蠶紙(已出者,燒灰)、烏賊骨(去甲)、染胭脂各3g,麝香(研)1.5g.
制法上為散.
用法滿塞耳中,不動,候自落;未愈再用.
功能收濕生肌.
主治耳中流膿久不愈.
22.莫愁湯(《辨證錄》卷叁)
藥物組成白芍、生地各15g,當歸30g,炒梔子、天花粉、香附各6g,甘草、蒼術各3g,炒荊芥9g,枳殼1.5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疏肝清火.
主治婦人經來之時兩耳出膿,兩太陽作痛,乳房脹悶,寒熱往來,小便不利.
23.黃礬散(《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九)
藥物組成黃礬15g,烏賊魚骨7.5g,黃連7.5g(去須).
制法上為細末.綿裹,如棗核大.
用法塞耳中,一日換叁次.
功能清熱燥濕,收澀斂膿.
主治小兒耵耳,出膿水.
24.潤膽湯(《辨證錄》卷叁)
藥物組成白芍30g,當歸30g,柴胡3g,炒梔子6g,玄參30g,天花粉9g,菖蒲2.4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潤膽開竅.
主治雙耳忽然腫痛,內流清水,久創變為膿血.
25.清腎湯(《壽世保元》卷八)
藥物組成防風、天花粉、貝母、黃柏(鹽水炒)、白茯苓、玄參、白芷、蔓荊子、天麻、半夏(泡)各1.5g,生甘草0.75g.
制法加生薑3片,水煎,去滓.
用法分二次溫服.
功能清腎化痰.
主治耳熱出汁作癢.
26.麝香散(《小兒衛生總微論》卷十八)
藥物組成蜘蛛1個,坯子胭脂、麝香0.15g.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以綿捻子搌耳中膿盡,用藥少許,摻入耳內.
主治小兒聤耳內生瘡,或有膿汁.
27.舒膽湯(《慈幼新書》卷二)
藥物組成當歸、白芍、玄參、花粉、炒梔子、柴胡、石菖蒲.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行氣舒膽,清熱解毒.
主治兩耳腫痛,內流清水,久則變為膿血.
28.蛸礬散(《仙拈集》卷二)
藥物組成海螵蛸、枯礬各3g,麝香0.3g,幹胭脂1.5g.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每用少許,吹耳內.
功能收濕生肌.
主治耳出膿水.
29.鼠黏子湯(《古今醫鑒》卷九)
藥物組成連翹、黃連(酒炒)、玄參、桔梗、梔子(炒)、生甘草、牛蒡子(炒)、龍膽草(炒)、板藍根.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食後服,隨飲酒適量.
功能清泄肝膽,消腫止痛.
主治耳內腫痛.
30.蔓荊子散(《仁齋直指》卷二十一)
藥物組成蔓荊子、赤芍藥、生地黃、桑白皮、甘菊花、赤茯苓、川升麻、麥門冬(去心)、木通、前胡、炙甘草各3g.
制法用水300ml,加生薑3片,紅棗2枚,煎至150ml.
用法食後服.
功能疏風清熱.
主治耳出膿汁.
31.犀角飲(《誠書》卷七)
藥物組成菖蒲、犀角、赤小豆、赤芍藥、木通、玄參、甘菊花各3g,炙甘草1.5g.
制法加生薑,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疏風清熱,解毒消腫.
主治耳門腫痛,膿水流出.
32.解瘡散(《普濟方》卷五十五)
藥物組成赤芍藥、白芍藥各15g,木鱉子仁、當歸、甘草各30g,大黃汁1升,黃芩、防風各7.5g.
制法上為末,每次15g,水煎,去滓.
用法食後、臨臥服.
主治耳內閉痛,膿血流出.
33.聤耳明礬散(《景嶽全書》卷六十)
藥物組成枯礬、龍骨(研)各6g,黃丹(飛)4.5g,幹胭脂2.1g,麝香少許.
制法上為細末.
用法先以綿杖拭去膿,別用棉杖,蘸藥引入耳中.
功能收濕斂瘡.
主治膿耳.
34.蠍倍散(《普濟方》卷五十五)
藥物組成五倍子30g(炒),全蠍9g(燒存性),白礬(枯)3g.
制法上為末,人麝香少許.
用法吹人耳中.
主治聤耳,膿出不止.
35.麝紅散(《楊氏傢藏方》卷十二)
藥物組成蠍梢7枚(去毒,燒幹,取末),坯子胭脂1.5g(別研),乳香0.3g(別研),麝香1.5g(別研).
制法上並研末令勻.
用法每日以斡耳子挑少許入耳中,一日夜叁四次.
功能祛膿定痛,收濕生肌.
主治膿耳.
聤耳饮食
1、聤耳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註意營養充足.
2、聤耳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辛辣.忌油膩忌煙酒.忌吃生冷食物.
聤耳并发症
粘連性中耳炎、氣壓創傷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化膿性中耳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