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結直腸癌

大腸癌 結直腸癌

大腸癌 結直腸癌

大腸癌 結直腸癌百科

大腸癌是指大腸粘膜上皮在環境或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惡性病變,預後不良,死亡率較高,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中由粘膜上皮發生的惡性腫瘤統稱為大腸癌,為胃腸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起源於間葉組織者稱為肉瘤,約占大腸惡性病變的1%.手術切除後的5年生存率平均可達40%~60%,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及開展規范化的手術治療仍是提高大腸癌療效的關鍵.

大腸癌 結直腸癌

大腸癌 結直腸癌

大腸癌 結直腸癌病因

    病因尚未明確,可能和下列因素有關.
遺傳因素(20%):
國內外均有"大腸癌傢庭性"的報道,大腸癌患者血親中死於本病者比一般人明顯增高.有些大腸腺瘤,如多發性傢庭性腺瘤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傢族中患病率可達50%,如不治療,10歲以後均有患大腸癌的可能.最近有學者對腫瘤抑制基因與大腸癌發生關系進行研究發現:大腸癌的易感性與發病機制均與遺傳因素有關.
大腸腺瘤(15%):
根據各地的屍檢材料研究發現,大腸腺瘤的發病情況與大腸癌頗為一致.有人統計,具有1個腺瘤的病人其大腸癌的發生率比無腺瘤者高5倍,多個腺瘤者比單個腺瘤患者高出1倍.
慢性大腸炎癥(25%):
據報道,腸癌流行與血吸蟲病的流行區域呈正相關系,一般認為,由於血吸蟲而導致腸道的炎性改變,其中一部分會發生癌變.腸道的其他慢性炎癥也有癌變的可能,如潰瘍性結腸炎,約有3%~5%癌變.中醫認為大腸癌發病與腸胃虛寒、飲食不節、外邪內侵等有關.
環境因素(20%):
經研究證明,在各種環境因素中,以飲食因素最重要,大腸癌的發病率與食物中的高脂肪消耗量有正相關系.另外,也可能與微量元素缺乏、生活習慣改變有關.

大腸癌 結直腸癌

大腸癌 結直腸癌

大腸癌 結直腸癌症状

    大腸癌的癥狀:
    便秘便血大便習慣改變糞柱變形變細腹部壓痛腹水腹痛
    早期大腸癌癥狀不明顯,可無癥狀或僅隱約不適,消化不良,隱血等,隨著癌腫進展,癥狀逐漸明顯,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痛,腹塊,腸梗阻以及發熱,貧血和消瘦等全身毒性癥狀,因腫瘤浸潤轉移尚可引起相應器官的改變,大腸癌依其原發部位不同而呈現不同的臨床征象和體征.
    1.右半結腸癌
    突出癥狀為腹塊,腹痛,貧血,部分可出現粘液或粘液血便,便頻,腹脹,腸梗阻等癥,但遠較左半結腸少見,右半結腸腸腔寬大,原發癌待發現時常已增大甚大,以潰瘍腫塊多見,許多患者可於右腹部捫及腫塊,除非癌腫直接累及回盲瓣,一般較少出現腸梗阻,由於大便在右半結腸內仍呈半流體稀糊狀,因此由大便在右半結腸內仍呈半流體稀糊狀,因此由大便摩擦癌灶而引起的出血就較少,多數出血是因癌腫壞死潰瘍所致,因血液與糞液均勻混合而不易察覺可致長期慢性失血,患者往往因貧血而就醫,腹痛亦多見,常為隱痛,多由腫塊侵及腸壁所致,癌腫潰瘍繼發感染可致局部壓痛和全身毒血癥等.
    2.左半結腸癌
    突出癥狀為大便習性改變,粘液血便或血便,腸梗阻等,左半結腸腔狹小,原發癌多呈環狀浸潤生長,易致腸腔縮窄,故便秘多見,隨後因縮窄上端腸腔積液增多,腸蠕動亢進,故在便秘後又可出現腹瀉,常兩者交替出現,由於大便進入左半結腸漸由糊狀變成團狀,因而由大便摩擦病灶引起的肉眼便血多見,患者常就醫較早,因長期慢性失血所致貧血就不如右半結腸突出,癌腫向腸壁四周浸潤致腸腔狹窄引起的腸梗阻多為慢性不完全性,患者常有較長期的大便不暢,陣發性腹痛等,由於梗阻部位較低,嘔吐多不明顯.
    3.直腸癌
    突出的癥狀為便血,排便習慣改變及因晚期癌腫浸潤引起的伴發病征,原位癌部位較低,糞塊較硬,癌腫易受糞塊摩擦而易引起出血,多為鮮紅或暗紅色,與成形糞便不混或附於糞柱表面而誤診&ldquo痔&rdquo出血,因病灶刺激和腫塊潰瘍的繼發性感染,不斷引起排便反射,易被誤診為&ldquo菌痢&rdquo或&ldquo腸炎&rdquo,癌腫環狀生長導致腸腔縮窄,早期表現為糞柱變形變細,晚期表現為不全梗阻癥.
    4.腫瘤浸潤及轉移癥
    局部擴展是大腸癌最常見的浸潤形式,癌瘤侵及周圍組織常引起相應的病征,如直腸癌侵及骶神經叢致下腹及腰骶部持續疼痛,肛門失禁等,由於癌細胞的種植脫落,直腸指檢可在膀胱直腸窩或子宮直腸窩內捫及塊物,播散廣泛者可出現腹水,早期癌瘤亦可沿腸壁神經周圍的淋巴間隙擴散,以後則由淋巴管轉移到淋巴結,當癌細胞轉移到腹主動脈旁淋巴結進入乳糜池後,可通過胸導管而發生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引起該處淋巴結腫大,尚有少數患者由於上行淋巴管為癌栓所堵塞而使癌細胞逆行播散,在會陰部出現無數彌漫性小結節,女性患者,腫瘤可轉移至兩側卵巢而引起Kruken-berg氏病,晚期大腸癌亦可經血行轉移到肝,肺,骨等處.

大腸癌 結直腸癌

大腸癌 結直腸癌

大腸癌 結直腸癌检查

    大腸癌檢查項目:
    氧化酶試驗血常規血管造影腸鏡內鏡檢查便常規直腸指檢直腸鏡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
    除作血常規以瞭解患者有無貧血外,尚可根據診斷和鑒別診斷需要進行其它各項化驗檢查,其中大便潛血試驗,大腸癌生物學標記物的檢測等對早期診斷大腸癌,具有積極的意義.
    1.便潛血試驗
    由於大腸癌常因粘膜糜爛潰瘍而呈現不同程度的出血,因此可利用簡便易行的便潛血試驗監測大腸癌,早期的便潛血試驗為化學呈色方法,常用試劑為聯苯胺或愈創木脂等,近年來逐漸被特異性更強的免疫潛血試劑所取代,但由於便潛血試驗並不能區分癌性和非癌性出血,故目前多用於作為大規模人群大腸癌普查的初篩手段,但少數早期癌亦可呈假陰性結果而致漏診.
    2.直腸粘液T抗原試驗
    又稱半乳糖氧化酶試驗,是檢測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特異標記物的簡便方法,隻要將直腸指套上沾液塗抹在特制的紙膜或玻片上,經半乳糖氧化酶反應及雪夫氏試劑顯色,便可判斷患者腸粘膜是否有T抗原表達,經臨床及普查驗證該法對大腸癌的檢出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將其用於普查,與免疫潛血試驗篩檢大腸癌有互補效果,但亦存在一定的假陽性和假陰性率.
    3.血清CEA的檢測
    大多數大腸癌患者血清CEA水平常升高,超過50&mug/ml,但該試驗的特異性並不強,在一些非消化道腫瘤及良性病變,血清水平亦可升高,此外,CEA對早期結腸癌和腺瘤性息肉敏感性較差,因此將其用於早期大腸癌檢測,效果並不明顯,1982年Magagi等利用人結腸癌細胞系免疫小鼠制備的CA19-9,可以識別有高度癌特異性的唾液神經節苷脂,結果發現19%~49%結直腸腫瘤水平升高,但它對胃胰肝膽管的敏感性更強,作為大腸癌血清學檢測,並不比CEA敏感.
其他如大腸癌相關抗原的檢測,鳥氨脫羧酶及血清唾液酸含量的測定,白細胞粘附抑制試驗等等,研究表明有一定效果,但應用於臨床,其特異性,敏感性尚待進一步提高.
    二.內鏡檢查
    已在臨床普遍推廣應用,對有經驗的內鏡醫生常可取常規X線檢查,對於高度可疑的大腸癌臨床患者尤倡導全結腸鏡檢查以免漏診,由於纖維結腸鏡安全可靠,不僅能檢視腫瘤大小,形態,部位,活動度,且能行息肉或早期微小癌灶切除,對可疑病灶能定向鏡取組織進行活檢,因此是目前大腸癌診斷最有效的手段,在大腸癌普查中,常作為評價各種初篩檢效果的金標準.
    三.X線檢查
    可發現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不能窺視的病損,對於纖維結腸鏡難以送達回盲部的患者尤為首先,亦是診斷大腸癌的有效手段,一般均行鋇餐灌腸檢查,主要征象為粘膜局部變形,蠕動異常,腸腔狹窄,充盈缺損等,對較小的,特別是直徑小於2cm的早期癌顯示常有困難,采用氣鋇雙重顯影,對早期癌的發現有幫助.
    四.活體組織檢查和脫落細胞學檢查
活體組織檢查對於確定大腸癌尤其是早期癌和息肉癌變以及對病變鑒別診斷有決定性意義,它不僅可明確腫瘤的性質,組織學類型及惡性程度,而且可判斷預後,指導臨床治療,脫落細胞學雖準確性高,但取材較繁瑣,不容易獲得滿意的標本,觀察時需要有經驗豐富的細胞學醫生,故臨床應用少,目前多由內鏡下直接刷檢塗片進行細胞學診斷所取代.
    五.其他
    如B型超聲檢查,CT斷層攝影,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淋巴結99mTc同位素掃描等用於臨床大腸癌診斷,效果評價不一.

大腸癌 結直腸癌预防

    大腸癌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惡性腫瘤,世界范圍內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表明,大腸癌在各類惡性腫瘤中的發病率居第3位,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腸癌發病率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因此大腸癌預防的意義越來越重要.
一級預防
減少,消除大腸癌的致病因素,抑制正常細胞的癌變過程.
1.飲食調整
雖然大腸癌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但絕大多數散發性的大腸癌與環境因素,特別是飲食因素密切相關,對飲食幹預,可以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
①能量攝入
能量攝入與大腸癌發生有關,大部分的研究表明,總的能量攝入與大腸癌危險性有關系,無論攝入的能量是蛋白質,脂肪還是碳水化合物,減少能量的攝入有可能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
②脂肪與紅肉
大腸癌的發生與動物脂肪和肉類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高脂射入的婦女與低脂婦女相比大腸癌相比大腸癌風險增加32%,而肉類中攝入紅肉是大腸癌發生的一個強的危險因素,減少食物中脂肪的含量,特別是盡量少吃煎烤後的棕色肉類,有助於大腸癌的發生.
③水果,蔬菜和膳食纖維
纖維素能增加糞便量,稀釋結腸內的致癌劑,吸附膽汁酸鹽,從而能減少大腸癌的發生,因此在平時的飲食,應該盡量多攝入蔬菜,水果,纖維素,合理飲食,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④維生素與微量元素
有研究表明,補充維生素A,C,E能使腺瘤患者的結腸上皮過度增生轉化為正常,但目前資料並不支持用抗氧化維生素來預防大腸癌,微量元素與大腸癌的關系,目前研究還不甚詳細,葉酸能減少大腸癌的發病,但具體機制不清楚.
⑤膳食抗致癌原
膳食中的大蒜,洋蔥,韭菜,蔥中含有的硫醚柑桔類含有的萜葡萄,草莓,蘋果中含有的植物酚以及胡蘿卜,薯蕷類,西瓜中含有的胡蘿卜素,都被認為是能夠抑制突變,具有抗癌作用,尤其是大蒜,有研究表明,大蒜是具有最強保護作用而使人們免患遠端結腸癌的蔬菜.
2.改變生活習慣
①肥胖與運動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獨立的大腸癌的危險因素,體力活動過少是大腸癌的危險因素,體力活動可以影響結腸蠕動有利於糞便排出,從而達到預防大腸癌的作用.
②吸煙
吸煙與大腸癌的關系還不十分肯定,但吸煙是大腸腺瘤的危險因素已經得到證實,目前研究認為,吸煙是大腸癌基因產生的刺激因素,但需要經過大約40年的時間才能發生作用.
③飲酒
酒精的攝入量與大腸癌的有關系,酒精也是大腸腺瘤的危險因素,但具體原因不清楚,減少酒精攝入量有利於預防大腸癌.
④生殖因素
激素與生殖因素可能影響大腸癌的發生,美國研究表明,單身女性的大腸癌發病率高於結婚女性,有人認為這與激素能影響膽汁酸鹽代謝有關.
3.藥物
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者,大腸癌發病率降低,每月服用10~15次小劑量阿司匹林,可以使大腸癌的相對危險度下降40%~50%,但也有研究並不支持這一說法,並且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的用量,用藥時間,長期應用所致的副作用也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大腸癌 結直腸癌治疗

    
(一)治療
大腸癌西醫治療方法
1.大腸癌的外科治療
手術原則:
隨著大腸癌發病率的逐年增加,各種新技術、新療法不斷出現.然而,就目前狀況來看,手術仍是治療大腸癌最有效的方法.大腸癌手術的基本原則與腫瘤手術的基本原則一致,概括起來說,就是根治性、安全性、功能性三性原則,其中,在腫瘤能夠切除的情況下,首先要求遵循根治性原則,其次考慮到安全性,最後才盡量考慮功能性原則.
手術治療:
①大腸癌的手術方式:A.局部切除術:局部切除術指腫瘤所在區域的部分腸壁切除,適於局限於黏膜或黏膜肌層的早期淺表型結腸癌及良性腫瘤.部分位於黏膜肌層和位於黏膜下層的惡性腫瘤,其中少數病例可能已存在區域淋巴結微轉移和轉移,僅作局部切除術可能達不到根治要求,此類病例應審慎采用局部切除術.局部切除術切除范圍可包括腸壁全層,切緣距腫瘤不少於2cm.亦可以經內鏡作黏膜切除,或經擴肛行黏膜層、黏膜下層和部分肌層的切除.B.腸段切除術:腸段切除術指切除包括腫瘤在內的一定長度的腸管,一般要求上、下切緣距腫瘤不應小於5.0cm,腫瘤腸段切除應包括相應的系膜切除,即達到DL的要求.適用於較大的良性腫瘤以及部分限於黏膜下、淺肌層且無淋巴結轉移的癌腫.C.根治術:根治術或絕對根治術是指手術徹底切除腫瘤並清除區域淋巴結,而組織學檢查的各個切緣均無癌殘留者.D.聯合臟器切除術:結腸癌聯合臟器切除術適用於鄰近臟器受侵的病例,常作為根治性術式應用.但在某些情況下,如癌瘤侵及其他臟器,可能出現梗阻或穿孔,或已形成內瘺,且術後生存預期較長者,即使已發生遠處播散,仍可行姑息性聯合臟器切除術.E.姑息性腫瘤切除術:絕對姑息性腫瘤切除術,指肉眼見有腫瘤殘留者.如已存在腹膜、肝及非區域性的遠處淋巴結的轉移,無法行全部轉移灶切除的情況.相對姑息性腫瘤切除術(或相對根治術),雖為根治性術式,術中肉眼判斷腫瘤亦已切除殆盡,但術後組織學證實有切緣、腫瘤基底殘留或清除的最高一級淋巴結已有轉移者.
2.大腸癌的放射治療
(1)治療分類
根據治療的性質和目的,放射治療可分為根治性放射治療和姑息性放射治療.
(2)放射治療
①術前放射治療:術前放療在直腸癌綜合治療中的地位已逐步得到肯定.
②術後放射治療:直腸癌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死亡的病人中約一半死於局部復發.如直腸癌手術後盆腔、吻合口、會陰部等的局部復發,在Ⅱ期病人術後可達20%~40%,在Ⅲ期病人則可高達40%~70%.因此如何預防和治療局部復發仍是大腸癌研究的重點.目前,雖然對術後放療的療效各傢報道還不一致,但直腸癌手術後聯合放化療仍是標準的輔助治療方法.一般認為,術後放療開始早者效果較好,以在術後2個月內開始為好.Ⅰ期病人由於術後局部復發率較低,故無必要再加用放療.Ⅱ、Ⅲ期病人,尤其是病灶外侵明顯、有較多的區域淋巴結轉移、手術有局部殘留者,常需作術後放療.
③“三明治"式放射治療:術前日或術晨一次照5Gy,使癌細胞活性減弱,然後手術,如術後病理檢查屬DukesB或C期則術後再放療45Gy/5周.也可術前予15Gy/5次,術後對DukesB或C期病人再予40Gy/20次.Mohiuddin報道“三明治"式治療病人的5年生存率為78%,與單純手術組的34%有顯著差別.近年,由於認為前後治療間隔時間較長,缺乏完整性,且放射劑量不易掌握,此方法有應用減少的趨勢.
(3)肛管癌的放化療
肛管癌中約85%為鱗癌,而鱗癌對放化療均較為敏感,化療藥物中如5-FU、絲裂黴素(MMC)及順鉑(DDP)等已被證實有放射增敏作用.鑒於此,目前在歐美國傢“放化療"已成為肛管鱗癌的首選治療方式,並已取得瞭良好的療效.
(4)放射反應及其處理
放療後應每隔2~3個月隨訪1次,進行常規檢查,以瞭解放療後的反應、並發癥,並及時處理.術前放療劑量≥40Gy時可使會陰部傷口愈合有明顯推遲,但愈合質量沒有改變.Wassif等報道的一組隨機試驗的結果認為術前放療的手術死亡率及並發癥都等於零.如果放療時能夠充分地遵守分次、分割劑量、劑量一體積效應等放射生物學的基本原則,術前放療幾乎不會有並發癥,同時也不會由於術前放療而增加手術後患者的並發癥.術後放療可使會陰部瘢痕硬化或有輕度的小腸炎、膀胱炎,對癥處理後一般均可緩解.
3.大腸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治療
大腸癌根治術後,約40%的患者出現腫瘤的復發轉移.這些復發轉移的患者中20%~30%為局部復發,50%~80%為遠處轉移.一般結腸癌容易發生遠處復發,而直腸癌易於局部復發.大約80%的遠處轉移患者,病灶限於腹部,最常見的遠處轉移部位是肝臟,其次是肺、骨和大腦.小於15%的患者發生單一部位的復發轉移腫瘤、且有再次根治切除的可能.局部復發灶應視病變累及的范圍選擇是否再次手術以及決定手術的方式和范圍.肝轉移的病人如除肝以外無其他部位復發或轉移,肺轉移的病人如除肺以外無其他部位復發或轉移,則視轉移灶的數目和范圍決定能否手術,並加用化療等綜合治療.一般情況下20%~30%的肝轉移灶和10%~20%的肺轉移癌可經手術切除.在大多數報道中,其切除術後總的5年生存率是20%~30%.因此隨訪中發現肝和肺轉移癌也應視情況爭取手術切除.對無法切除者如化療後有效,部分病人可能仍可獲切除機會而治愈.

大腸癌 結直腸癌饮食

    膳食原則
(1)結腸、直腸癌病人多有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的腹瀉,消化能力弱,故應予以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
(2)結直腸癌病人多有便中帶血,晚期病人常大量便血,故應少服或不服刺激性和辛辣的食物.
(3)病人久瀉或晚期病人長期發熱、出汗、損傷津液,故宜多飲水或湯液,主食可以粥、面條等半流滇飲食為主.
(4)病人多有食欲不振、惡心,甚至嘔吐等癥狀,故宜攝取清淡飲食,切忌油膩.
(5)結直腸癌晚期病人久瀉、便血、發熱,大量營養物質和水分丟失,身體消瘦,體重減輕,氣血兩虧,宜服富有營養的滋補流汁藥膳.
(6)腸癌術後,有的患者常感覺胃口不好或腹脹等腸胃不適,術後喝酸奶可緩解上述不適.因為腸癌術後,腸道有益菌群平衡被打破,而適量飲用酸奶,可幫助腸道菌群恢復正常.
(7)對於結腸造口的人,啤酒會產生稀便,而汽水會增加氣體的排出,應多註意.
另外尚可服用(僅供參考,詳細請詢問醫生)
(1)蘑菇粥:鮮蘑菇30g(或幹品9g),紅糯米30g,加鹽油味精適量.空腹頓服.具有健中和胃的功效,用於大腸癌的預防和早期直腸癌的輔助治療或手術後的康復治療.
(2)箬竹葉綠豆粽:新鮮箬竹葉1㎏,綠豆500g,糯米2㎏.箬竹葉洗凈濾幹,綠豆冷水浸泡半小時,與糯米一起洗凈利濾幹,捶勻.用箬竹葉4張,綠豆糯米30~40g,包成三角粽或四角粽,用線紮牢.然後,將粽子放於鍋內,冷水浸沒,用旺火煮3~4小時,直到湯變濃,糯米綠豆均熟為止.每天二次,每次喝粽湯1小碗,吃粽子2隻.具有解毒化積之功效,主治直腸癌.
食療方(僅供參考,詳細請詢問醫生)
(1)濕熱蘊結
肛門直腸有腫瘤,腹痛腹脹,大便次數增多,帶粘液膿血,或裡急後重,飲食減少.舌苔黃膩,脈滑數.膳食以清淡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為主.
①馬齒莧綠豆湯.新鮮馬齒莧120g(或幹品60g.將上述原料加水適量,煎湯500ml.每日1~2次,連服2~3周.馬齒莧酸寒無毒,綠豆性寒,共奏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生津養液之功.二味合用對濕熱蘊結患者較為宜.本方對脾虛泄瀉者不宜.
②鮮獼猴桃.鮮獼猴桃250g.每日生食.清熱和胃,利尿通淋.鮮獼猴桃甘酸必涼,味美可口,可作為腸癌患者的食療果品.其根稱為藤梨根,具有活血解毒、清熱利濕潤的作用.煎湯代茶,同食更佳.
③赤小豆苡米粥.赤小喜50g,生苡米浸透.以文火煮爛,加大米共煮成粥,加糖服食.清熱利水,散血解毒.方中赤小豆甘酸平,行水,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生苡米甘淡微寒,健脾滲濕,清熱排膿,祛風除濕;大米補脾和胃.共用於濕熱蘊結型大腸癌患者.可連服10~15天.
(2)氣滯血瘀
常見於大腸癌進展期.腹塊刺痛,堅硬不移,腹脹腹瀉,痢下紫黑膿血,裡急後重.舌紫或瘀斑,苔黃,脈澀而沉弦.飲食應稀軟,清淡易於吸收,少渣少油.因體液丟失,故應多用藥茶、湯液以補充津液.
①佛手柑粥.佛手柑15g,粳米100g,冰糖適量.佛手煎湯備用.粳米加水適量煮為粥,粥成人佛手汁及冰糖微煮沸即可.每日一次,連服10~15天.佛手辛苦酸溫,入脾胃肝經,理氣止痛,健胃止嘔.用於治療本癥有腹脹表現的患者.
②紫莧粥.新鮮紫莧100g,粳米100g.將紫莧去根洗凈切碎,同粳米煮粥.每日2次,連服10~15天.紫莧味甘性涼,有清熱涼血散瘀作用,制成為粥,有助於體力恢復.
③桃花粥.鮮桃花瓣粳米.煮稀粥,隔日服一次,連服7~14天.利水活血通便.桃花苦甘無毒,消腫滿,下惡氣,利水,消痰飲積滯,治大便艱難,配粳米使其作用緩和.此方適用於燥熱便秘者,使通即停,不可久服.
(3)脾腎陽虛
腹中隱通,喜按喜溫,大便失禁,污濁頻出,或肛門下墜,癌塊脫出,面色萎黃,畏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膳食宜予易消化吸收富有營養的溫補飲食.
①參附燉雞.黨參30g,附子30g,老母雞一隻(約1500g),調料適量.將雞去內臟洗凈,把附子、黨參、調料裝入雞腹中,文火燉爛,吃肉喝湯.溫補脾腎.方中附子辛大熱,補火助陽,溫中暖腎;黨參甘平,補中益氣,養血健脾;雞肉甘溫,善補脾腎.相合燉服對癌瘤日久,脾腎陽虛患者有治療作用.
②核桃蓮肉糕.核桃仁100g,蓮肉(去芯)300g,芡實粉60g,糯米500g.核桃、蓮肉加水煮爛,搗碎成泥.糯米浸水2小時後,與桃肉蓮泥及芡實粉置盆內隔水蒸熟,稍涼切塊,撒白糖一層.每日早晚各一次,酌量服通知,連服10~15天.溫腎健脾,厚腸止瀉.核桃甘溫補腎,蓮肉甘澀性平,能補脾澀腸,交通心腎.諸藥合制成糕,厚腸胃,因精氣,除寒濕.芡實甘溫性平,健脾止泄,益腎固精.
③補骨脂丸.補骨脂120g,肉豆蔻60g,大棗50枚,生薑120g.補骨脂研粉,先凈薑、棗同煮,棗爛去薑,以棗肉補骨脂、肉豆蔻末做成梧桐大小丸.每次50粒,鹽水送下,早晚各一次,連服10~15天.溫補脾腎,澀腸止瀉.補骨脂辛苦澀溫,入腎、脾二經,補腎助陽,溫脾止瀉;肉豆蔻辛溫,入脾、胃、大腸經,用於久瀉不止;薑棗溫補脾胃.
(4)肝腎陰虛
頭暈目眩,腰腿酸軟,五心煩熱或潮熱盜汗,口渴咽幹,大便燥結.舌紅,苔少或無苔,脈弦細或細數.飲用滋補肝腎易消化的粥或湯汁.
①貞杞豬肝.女貞子30g,枸杞子30g豬肝250g,調料適量.將女貞子、枸杞子用水煎30分鐘,加入用竹簽刺過的豬肝,文火煮30分鐘,加入調料,即可切片食用.滋補肝腎.女貞子、枸杞子滋補肝腎.豬肝甘平養血.為血肉有情之口.三味配伍,作用更佳.
杞地鱉肉湯.甲魚1隻,枸杞子30g,女貞瞭15g,熟地黃15g.加水適量,文火燉至爛熟.去女貞子,加調料食用.滋補肝腎.枸杞子,女貞子、熟地大補肝腎;懷山藥益脾補腎.與鱉共用,其功尤著.
②貞邊桑蜜膏.鮮桑椹1000g(或幹品500g),女貞子100g,墨早蓮100g.白蜜適量.女貞子、墨早蓮煎湯取汁,加桑椹久煎,每30分釧取煎液一次.加水再煎,共取煎液2次合並,以小火濃縮至較粘稠時加蜂蜜300g,至沸停火,待冷裝瓶備用.每次1湯題匙,以沸水沖化飲用,每日2次.滋補肝腎.前三味均能滋補肝腎.桑椹尚能補血生津,利水消腫;女貞子善清虛熱;早蓮草更兼涼血止血.另外白蜜解毒.諸味同用,治療肝陰虛型患者內熱出血,效果頗佳.
(5)氣血兩虛
形體消瘦,面色蒼白,神疲氣短,大便浪薄白,脈細弱,本證多見於晚期患者.宜服食易消化且營養豐富的滋補飲食.
①十全大補湯.黨參30g,炙黃芪30g,肉桂10g,熟地黃30g,炒白術30g,炒川芎10g,當歸10g.酒白芍30g,茯苓30g,炙甘草30g,豬肉1000g,豬肚1000g,,墨魚150g,生薑100g,雜骨及雞鴨爪、翅、豬皮適量.上術藥物用紗佈裝袋,墨魚發透去盡骨膜,豬肚、豬肉皮洗凈,將上述藥物食品入鍋加清水適量,武火加熱至沸,移至文火上燉2小時,將崩、魚、雞爪撈出,晾涼切片或絲,再入藥湯內即成.酌量服食,連服3~4周.補氣養血.此湯由十全大補湯加味而成,原方治氣血虧損,加豬肉、墨魚使其滋陰補益作用加強.
②黃芪猴頭湯.猴頭菌150g,黃芪30g,嫩雞肉250g,生薑15g,蔥白20g,清湯250g,小白菜心100g.猴頭菌溫水發脹30分鐘後洗凈切成片,雞肉剁成小方塊,煸炒後用發猴頭菌的水及少量清湯文火燉約1小時,撈出雞塊猴頭菌片,湯內下小白菜心略煮即可,分次酌量服用,連服10~15天.補氣養成血.黃芪甘溫,能補脾腎,益肝氣,生陰血;猴頭菌甘平,營養高,味鮮,能提神醒腦,與雞肉同煮更富有營養.
③黃芪參刺粥.生黃芪300g,黨參30g,甘草15g,粳米100g,大棗10枚.將生黃芪、黨參、甘草濃煎取汁.粳米、大棗同煮,待粥成後兌入藥汁調勻,早晚服用.連服10~15天.補氣養血.黃芪、黨參、甘草等補中益氣為主藥,以助生化之源;大棗補脾益血;粳米除煩止渴,益氣補中.對氣血不足患者適宜.

大腸癌 結直腸癌并发症

    1.便血
因病變距肛門較近,血色多呈鮮紅色或暗紅色,且往往是血、便分離.隻在出血量較多時才可見大便呈棕紅色、果醬樣.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收治的右半結腸癌病人中有這種肉眼可見的便血者占36.5%.
2.貧血
當長期慢性失血超過機體造血的代償功能時,病人即可出現貧血.
3.腫瘤阻塞
當腫瘤長至相當體積或浸潤腸壁肌層時,可引起腸管狹窄,腸腔變小,腸內容通過受阻.腸膨脹、體液丟失、電解質紊亂、感染和毒血癥.
4.穿孔
當癌灶呈深潰瘍穿透腸壁時可發生穿孔.
5.當腫瘤浸潤或壓迫坐骨神經或閉孔神經根(腰骶叢)時還可出現坐骨神經痛或閉孔神經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射精障礙 小兒細菌性肺炎 小兒急性肺炎 小兒急性支氣管肺炎 皮脂腺囊腫 粉瘤 脂瘤 風熱感冒 情感障礙 情感性精神障礙 心境障礙 薑片蟲病 B66.501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