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紅斑 第五病

傳染性紅斑 第五病

傳染性紅斑 第五病

傳染性紅斑 第五病百科

傳染性紅斑(Erythemainfectiosum)常在兒童中集體發生,有些學者認為本病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但未分離出病毒.也可能是一種腸道病毒.多在春秋季節發病,可能通過呼吸道傳染,在傢庭、幼兒園、學校中造成流行.好發於2~10歲兒童,春夏季節多見,潛伏期5~15天.常突然發病,一般無全身癥狀,有時可有低熱、咽痛、眼結膜及咽部輕度充血.

傳染性紅斑 第五病

傳染性紅斑 第五病

傳染性紅斑 第五病病因

    一、病因

    由於本病常在兒童中集體發生,有些學者認為本病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但未分離出病毒.也可能是一種腸道病毒.

    二、發病原因

病毒所致的傳染病,其病原體為細小病毒B19,初次感染此病毒就可發生主動性胎盤傳播.B19病毒亦被認為是慢性貧血的原發性病因.長期以來,多認為本癥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但未能獲得實驗室方面的證據.直到1983年Andersorl等從33例傳染性紅斑患者的血清中檢測出細小病毒(parvirusB19;PVB19)的IgM及IgG抗體,因此認為此種病毒就是引起傳染性紅斑的病因.後來Plummer等也在傳染性紅斑患者的皮疹中檢測到PVDNA,且他們還發現患者某些傢庭成員及其所在學校中接觸者雖不出現癥狀,但他們皆有抗PV的IgM及IgG抗體升高.作者認為PVB19可以引起很多臨床表現,包括無臨床癥狀到典型的發疹.有一些研究發現孕婦感染PVB19可引起流產、死胎及胎兒水腫.

    三、發病機制

    發生水皰膿皰性皮疹,導致貧血,再生障礙性危象及慢性骨髓性衰竭,此可能由於此病毒侵及骨髓先祖細胞所致.

傳染性紅斑 第五病

傳染性紅斑 第五病

傳染性紅斑 第五病症状

    潛伏期為5~14天.病人多數為4~12歲兒童.常突然發疹而無全身癥狀,僅少數病人輕微發熱,有時出現咽痛、嘔吐、眼結膜及咽部充血.皮疹首先出現在面頰部、呈水腫性蝶形紅斑,邊界清楚,其上無鱗屑,局部溫度增加,偶有微癢和燒灼感.皮疹不發生於口唇周圍.經過1~2天後,在軀幹、臀部及四肢出現對稱性邊界清楚花邊狀或網狀斑丘疹,為本病特征.4~5天以後,紅斑自頰部及軀幹上消退.皮疹消退次序和出疹次序相同.皮疹消退後不脫屑.有時復發.常見於春季,病程10天左右.預後良好.

    診斷:根據面部有蝶形水腫性邊界清楚的紅斑.具流行性、全身癥狀輕微.常見於春季的兒童,即可診斷.

    診斷鑒別:

    (1)猩紅熱本病呈急性病容,臨床表現咽痛、高熱、皮疹為彌漫性紅斑,口周有蒼白圈,草梅舌及愈後脫皮等征象.帕氏征:陽性.

    (2)風疹上呼吸道卡他癥狀較明顯、發熱、麻疹樣皮疹,耳後、枕後淋巴結腫大.

(3)麻疹高熱、上呼吸道卡他癥狀明顯、皮疹為斑丘疹,皮疹之間有正常皮膚.早期頰粘膜可見費克斑(Koplik斑).

    治療措施:患病期間,需要隔離至皮疹消退為止.一般對癥治療,無需特殊處理.

傳染性紅斑 第五病

傳染性紅斑 第五病

傳染性紅斑 第五病检查

    一、檢查

    急性期用電鏡可見到病毒顆粒,急性期或恢復早期檢測血清中的特異性IgM抗體.血清和咽喉分泌物中可檢出特異性病毒DNA.

    1、血象檢查外周血白細胞可輕度減低或正常,有再障危象者血紅蛋白和血小板可減低.

    2、B19DNA檢查PCR法可從患者血清、CSF及病變組織檢測到DNA,為確診手段.

    3、免疫學檢查可用放射免疫法或ELISA法檢測血清中的B19抗原,用的更多的為檢測B19的IgM抗體,病期1周時即可達高峰,持續2個月後下降,故有現癥感染的診斷價值.IgG抗體出現稍晚,可持續很長時間,有保護作用.

    病理變化:表皮細胞水腫,真皮乳頭層血管擴張,內皮細胞腫脹,在血管、毛囊和汗腺周圍有組織細胞浸潤,但為慢性炎癥改變,無診斷價值.

    二、鑒別

    1、需與風疹、麻疹相鑒別.

    2、需與皮膚、血管受損性疾病鑒別.

(1)血管性紫癜(vascularpurpura):患者有小兒,也有成人.首先出現發熱、咽痛、流涕等,48h後出現皮疹,其特征為血管性紫癜.先出現於四肢,後向軀幹、頸部甚至面部擴展.紫癜持續數天即退,同時可伴有短期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部分患者伴有腹痛或大關節痛.組織學檢查有壞死性血管炎亦有非壞死性血管炎表現.

    (2)傳染性紅斑(erythemainfectiosum):本病亦稱第五病.1889年Tschamer對此病已做過詳細描述.在世界各地曾有多次流行,直到1981年才明確HPV-B19為其病原.

    小兒患傳染性紅斑的臨床表現,先有發熱、全身不適、咽痛、鼻流涕等癥狀.2~3天後出現皮疹,多始於面部,很快融合成片並伴有輕度水腫,形成巴掌臉特殊表現.皮疹很快擴展到軀幹及四肢.先為斑丘疹,後中間先褪色形成網狀或花邊樣.皮疹可因日曬、運動、洗澡而加重,伴有瘙癢感.持續2~4天皮疹消退,留有色素沉著可於數天後消退,全病程為5~9天.

    成人感染HPV-B19亦有少數表現為傳染性紅斑者,但很少出現巴掌臉,皮疹亦較少.但在病後數天至數周,80%的人出現關節痛.

    (3)猩紅熱本病呈急性病容,臨床表現咽痛、高熱、皮疹為彌漫性紅斑,口周有蒼白圈,草梅舌及愈後脫皮等征象.帕氏征:陽性.

    (4)風疹上呼吸道卡他癥狀較明顯、發熱、麻疹樣皮疹,耳後、枕後淋巴結腫大.

(5)麻疹高熱、上呼吸道卡他癥狀明顯、皮疹為斑丘疹,皮疹之間有正常皮膚.早期頰粘膜可見費克斑(Koplik斑).

傳染性紅斑 第五病预防

    保持衛生,控制感染.復發的可能性不大.

傳染性紅斑 第五病治疗

    一、西醫

    1、治療

    對癥處理,無需特殊治療.發病時傳染期已過,故不必隔離.對於兒童患病期間,以隔離為宜,至皮疹完全消退為止,一般對癥治療,局部可給予爐甘石洗劑以安撫止癢.尚無抗病毒治療的報道.病情較重者需予以對癥處理,再障危象患者可以輸血治療.關節痛及指趾麻木刺痛者,可予以止痛藥及營養末梢神經的藥物.因免疫功能低下易使感染慢性化,可應用免疫增強劑,病毒血癥期可應用大劑量免疫球蛋白IVIG,小兒400mg/(kg·d),連用3~5天,如為慢性患者則每半月至1個月重復1次,可取得清除病毒的效果.

    2、預後

    本病多呈自限過程,預後良好.

    二、中醫

    1、中醫療法:

    (1)內治法

    ①風寒束表:每於寒冷潮濕時發作,天氣轉暖時減輕或消失,紅斑呈暗紅色.皮膚溫度偏低,可伴惡寒,肢冷,腹痛,

    便溏,舌苔薄白,脈灌緩.

    治法:疏風散寒,養血和營.

    方藥;桂枝10克、白芍15克、麻黃6克、細辛6克、幹薑6克、白術10克、防風10克、當歸10、炙甘草10克.

    ②濕熱鬱衷;發作不分季節,紅斑呈鮮紅色,可有較多水皰,伴發熱,口幹咽痛,便秘溲赤,苔薄黃或膩,脈滑數.

    治法:疏風清熱利濕.

    方藥:荊芥10克、防風10克、蟬衣6克、知母10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生地10克、苦參15克,茯苓10克、木通1O克、滑石刃克(先煎)、甘草6克.

    ③火毒上壅:發病突然,先有惡寒高熱,頭痛無力,咽痛咳嗽,關節疼痛等,除全身皮疹外,口腔、陰部黏膜亦可累及,有紅斑、糜爛、大皰、出血,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利濕.

    方藥:黃芩10克、黃連10克、連翹15克、板藍根15克、金銀花15在、生地15克、玄參10克、自茅根15克、牛蒡子IO克、澤瀉1O克、茯苓15克、生甘草6克.

    (2)外治法:用三黃洗劑外搽或青黛膏外塗,有糜爛者可用黃柏、地榆水濕敷.

    2、中醫偏方:

    1、鮮山藥適量,蓖麻子仁5粒,洗凈後,共搗爛,

    敷於患處.

    2、油菜適量,洗凈,搗爛為泥敷於患處

    3、將鮮青苔與醋拌和,搗爛,外敷於局部.

    4、公丁香30克,薄荷腦5克,95%乙醇750毫升.泡3天後外搽.

傳染性紅斑 第五病饮食

    一、食療方:

    夏方涼血湯

    生地15克,丹皮6克,赤芍6克,知母6克,黃芩6克,浮萍6克,蟬衣3克,竹葉6克,白蒺藜6克,炙僵蠶3克,忍冬藤9克,六一散6克(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2、傳染性紅斑吃以下這些食物對身體好:

    雞肉、兔肉

    3、傳染性紅斑最好不要吃以下這些食物:

傳染性紅斑 第五病并发症

    隻出現於有免疫缺陷的患兒身上.如果對此病沒有抗體(多數情況下如此)的妊娠婦女感染,如果發生在妊娠前半期,可給胎兒帶來致命傷害,如發生在後半期,風險可忽略.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眼異物傷 眼眶內異物摘除術 老年性陰道炎 萎縮性陰道炎 慢性支氣管炎 J42.X02 chronicbronchitis 小兒腦外傷 環狀胰腺 Q45.101 子宮癌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