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日本人病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日本人病百科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是指因頸椎的後縱韌帶發生骨化,從而壓迫脊髓和神經根,產生肢體的感覺和運動障礙及內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疾患.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的發生與發展一般均較緩慢,因此患者早期可不出現任何臨床癥狀,但當骨化塊增厚增寬到一定程度引起頸椎椎管狹窄時,或是病變進程較快及遇有外傷時,或後縱韌帶骨化雖不嚴重但伴有發育性椎管狹窄癥時,則可造成對脊髓或脊髓血管的壓迫,因而患者多在中年以後出現癥狀.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日本人病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日本人病病因
糖代謝紊亂因素(18%):
我國有文獻報道,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患者中有15.6%合並糖尿病,日本學者報道,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患者中合並糖尿病者占12.4%,而糖耐量試驗異常者達28.4%,糖尿病患者後縱韌帶骨化的發生率也較正常人高.
創傷因素(10%):
有人在臨床觀察中發現,喜歡彎曲脊柱的人易發生後縱韌帶骨化,因而表明後縱韌帶骨化與脊柱的動靜力學負荷有關,頸椎活動量較大時,易引起後縱韌帶附著部的損傷而發生反應性骨化,尤其是當頸椎反復做前屈動作時,由於反復使後縱韌帶受到牽拉而引起後縱韌帶損傷,並導致骨化的發生.
其他因素(5%):
主要是鈣代謝異常學說和遺傳學說,前者是因有人發現在甲狀旁腺功能低下和傢族性血磷酸鹽低下性佝僂病(familialhypophosphatemicrickets)患者中,常出現鈣代謝異常及後縱韌帶骨化現象,因此推測二者相關,後者則主要是由於有人發現在後縱韌帶骨化癥患者的二級親屬中,後縱韌帶骨化的發生率高達30%,明顯超過一般人群的發生率.
椎間盤變性因素
日本學者鈴木及寺山等人認為:椎間盤變性後發生後突,後縱韌帶所受的應力增大,在其周圍組織的變性修復過程中,引起局部組織的增生,鈣鹽沉積而導致骨化,亦有學者如濱田等人認為:連續性後縱韌帶骨化的椎間盤變性程度較輕,而間斷性者骨化的椎間盤變性則較重,因此,他認為連續型後縱韌帶骨化系全身因素所致,與椎間盤變性無關,而間斷型後縱韌帶骨化則是由椎間盤變性所致.
全身骨質肥厚因素
許多學者發現,在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的患者中,約占23.9%的病例合並有脊椎特發性彌漫性肥大性關節炎,6.8%合並黃韌帶骨化,2%合並強直性脊柱炎,因此推測其與全身骨關節處肥厚性改變相關.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日本人病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日本人病症状
1.一般概況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的發生與發展一般均較緩慢,因此患者早期可不出現任何臨床癥狀,但當骨化塊增厚增寬到一定程度引起頸椎椎管狹窄時,或是病變進程較快及遇有外傷時,或後縱韌帶骨化雖不嚴重但伴有發育性椎管狹窄癥時,則可造成對脊髓或脊髓血管的壓迫,因而患者多在中年以後出現癥狀.
2.頸部癥狀
病變早期,患者頸部可由無痛而逐漸出現輕度酸痛及不適;頸椎活動大多正常或有輕度受限,以頭頸後伸受限為明顯;當被動活動超出其正常活動范圍時,可引起頸部疼痛或酸脹感.
3.神經癥狀
主要是脊髓壓迫癥狀,其特點是不同程度的,可有間歇期的,慢性進行性,痙攣性四肢癱瘓,一般先從下肢開始漸而出現上肢癥狀,少數病例亦可先出現上肢癥狀或四肢同時發病.
(1)上肢癥狀:主要是一側或雙側手部或臂部肌力減弱,並又出現麻木,無力及手部活動靈活性減退,嚴重者不能拿筆,持筷或捏取細小物品;患者握力大多減退,肌肉呈中度或輕度萎縮,尤以大,小魚際為明顯,檢查時可發現有痛覺障礙;霍夫曼征多為陽性.
(2)下肢癥狀:主要表現為雙下肢無力,抬舉困難,拖地而行或步態顫抖不穩,有踩棉花感,內收肌痙攣明顯者,行路呈剪式步態,同時可有雙下肢麻木,無力及痙攣,嚴重者不能自行起坐及翻身,完全癱於床上,下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或活躍,髕陣攣陽性,病理反射多為陽性,可有深感覺及淺感覺減退.
(3)其他癥狀:主要是尿道括約肌功能障礙,表現為排尿困難或小便失禁;排便功能亦多低下,每3~5天一次,常有便秘及腹脹,患者胸腹部可有束帶感,並易於查出痛覺障礙平面,腹壁反射及提睪反射減弱或消失.
4.後縱韌帶骨化癥脊髓受累程度的分型
脊髓及脊神經根受累的程度不一,甚至可毫無改變,臨床上一般是根據神經組織受累的程度不同而分為以下五型.
(1)脊髓橫斷癱瘓型:指脊髓受累水平以下運動及感覺功能呈橫斷性障礙,這是後縱韌帶骨化癥中常見的也是較為嚴重的類型,其癥狀包括四肢麻木,運動障礙,手指精巧活動受限,步行困難及排尿失控等表現.
(2)佈朗(Brown-Sequard)征:表現為一側運動麻痹而對側感覺障礙,此在後縱韌帶骨化癥中較為常見,但在臨床上所遇到的典型病例較少,大多為癥狀互相交叉發展,並逐漸過渡到癥狀日益明顯的典型表現.
(3)襪套樣麻痹型:手與足的指,趾部感覺異常(麻木,異物感),並伴有手足的運動障礙等,呈套狀,此乃由於脊髓的外周部分受到自外向內的壓迫所致,亦是臨床上常見的類型.
(4)脊髓中央管型:後縱韌帶骨化癥患者在受到外傷時,比正常人更容易發生癱瘓,其中包括脊髓中央管損傷,表現為手部嚴重癱瘓,而足部卻幾乎沒有癥狀,或僅有輕度運動障礙.
(5)神經根型:嚴格地說,此型患者在臨床上是很少遇到的,如患者有頸項部疼痛或一側上肢疼痛,則需考慮為神經根的損害.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日本人病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日本人病检查
1.單純X線平片及斷層攝影:頸椎的X線側位片上,能見到椎體後方有異常陰影,白色棍棒狀的大片骨化陰影為連續骨化型,大片散在的骨化影為混合型,診斷容易,但是細小的骨化影如分節型,局限型等,單憑X線平片診斷會造成誤診,此時就常常需要做頸椎的側位斷層攝影,在斷層片上,可拍攝到比椎體更濃密的白色棒狀突出物黏附在椎體後方.
2.CT檢查:能夠獲得頸椎橫斷面狀態的CT檢查,對於診斷本癥是極其有用的,大體說來,在一個椎體的范圍內分3層進行掃描攝影時,就可明顯地顯示出椎管內突出的骨化物(OPLL),骨化物的形態不一,有廣基型的,也有小而尖的,另外,從CT指數也可看出骨化的成熟程度,此對治療方法的選擇,尤其是手術操作程序的進行至關重要.
3.MRI檢查:近年來,MRI檢查已普遍應用於對頸椎及頸髓的診斷,對於診斷椎間盤病變與脊髓病變尤為重要,但對於本病來說,其特異性並不太高,因為骨化陰影在MRI圖像上表現為低信號,很難與其四周的硬膜外組織,正常的後縱韌帶等相區別;但可以看到因為骨化部位的壓迫而變細的脊髓形態,此外,MRI檢查對於頸椎病性脊髓病變,頸椎椎間盤突出,脊髓腫瘤等的鑒別診斷也具有重要意義.
4.其他
(1)脊髓造影:在決定手術部位時常需要選用脊髓造影來加以判定,下行性造影用小腦延髓池側方穿刺法,上行性則用腰椎穿刺法,可從攝片所見的狹窄,阻塞征象等來決定手術部位;亦可同時做CT(CTM)檢查,從脊髓造影的CT橫斷面上瞭解狹窄的情況.
(2)椎間盤造影:如能確定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是主要原因,並能否定椎間盤病變的,就不必做椎間盤造影,但有時椎間盤突出可能是主要致病因素而又缺少MRI檢查技術時,則需行椎間盤造影術,以瞭解椎間盤變化及觀察檢查時有無誘發痛出現.
(3)EMG檢查:肌電圖檢查對診斷神經癥狀的水平與范圍亦有其意義,可酌情選用.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日本人病预防
本病發病原因尚不清楚,故目前尚無有效預防措施.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長期出現精神緊張、焦慮、煩燥、悲觀等情緒,會使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失調,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日本人病治疗
(一)治療
1.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的保守治療
對於有頸項部疼痛及頸部活動受限等局限性癥狀以及具有輕度神經癥狀的患者,例如有雙手手指麻木等的病例,應選擇保守治療.保守治療的方法包括口服藥物、膏藥外敷、溫熱理療、支架療法和註射藥物等.口服藥物常用的有止痛解痙劑、消炎鎮痛劑和肌肉松弛劑等.此外,為瞭改善神經癥狀也可用維生素B12制劑.膏藥外敷可緩解局部疼痛,使用具溫熱效應與清涼效應的膏藥都可有收效.溫熱法是理療的手段之一,如石蠟療法等,對相應的病例很有效.支架療法的目的是保持頸椎安靜、矯正頸椎的不良位置與姿勢以及防止頸椎的非生理性運動,有軟型與硬型兩種支架可供選用.支架制動2~3個月後癥狀多獲緩解.但是,頸椎的間歇性牽引法與推拿療法因有引起癥狀加重的病例報道,不應選用.用於註射的藥物有消炎鎮痛劑,維生素B12制劑等常規藥劑也確有一定療效,近年來亦用於臨床,顯示其確有鎮痛效果.此外,前列腺素制劑也被用來改善脊髓的血流,對於手足麻木者具有療效.
2.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的手術治療
(1)基本原則:手術治療的基本原則是解除骨化的後縱韌帶對脊及神經根的壓迫,但在具體要求與操作上一定要細心、耐心和精心,否則易造成手術療法的失敗.
(2)手術方法:手術方法有兩種減壓法,即自前方顯露椎體、刨削切除椎體、刨削切開骨化的後縱韌帶,將漂浮的後縱韌帶拉向前方,再於椎體刨削部植骨固定的前路法和自後方入路,切除椎板擴大椎管以期對脊髓減壓的後路法.兩種方法現均較定型,現分別敘述如下.
①前方減壓法:
A.病例選擇:骨化范圍(或脊髓受壓的長度范圍)為3個椎體以下者,適用前路法.因為前方減壓融合術適應證是骨化范圍較小,最多是4個椎體者,但在某些情況下骨化范圍達5個椎體時也還能施行手術.
B.術前準備:術前先給患者裝上Halo支架.手術時,Halo支架的前方暫時拆除.
C.手術步驟:以脊髓造影片所示的充盈缺損處為中心,切除2~3個椎間盤,再用咬骨鉗將椎體部分咬去,並用氣磨鉆磨削切除椎體的後緣.隨著椎體後緣的切除,黃白色的骨化的後縱韌帶便逐漸顯露於術野.骨化物的四周,即其與椎體相延續的部分應完全削開,以使骨化物遊離.
上述操作應在顯微鏡下進行,為瞭避免對脊髓的異常壓迫,切勿隨意牽拉骨化物,待到確認骨化物四周均已軟化時即暫停操作,並讓骨化物逐漸地自行向前方浮升.
D.術後處理:術後2~3周以CT觀察,此時顯示骨化物大多都向前方移動.被削除椎體處植入髂骨塊者,可允許於術後1周左右在Halo支架支持下開始步行.癥狀改善的時間因病例而異.病變早期施術者可立即改善;晚期施術者則要在術後2~3個月方才恢復;也有因減壓的刺激而引起暫時性上肢癱瘓者,大多在術後1~2個月恢復.
②後方減壓法:後方減壓法即椎板切除術,或稱椎管擴大術,適用於多個椎體後縱韌帶骨化者,由桐田開始應用,現已得到推廣.椎板切除的范圍為脊髓造影所見阻塞部分再加上上、下各1個椎體.手術時先將諸棘突切除,再用咬骨鉗咬薄椎板,然後用氣鉆將椎板繼續磨削到硬膜也能隱約可見的菲薄程度,此時用剪刀將菲薄的椎板自正中線處切開,並向左右擴延,使硬膜囊逐漸膨隆而獲得減壓效果.與普通的椎板切除術相比,此種椎板切除術可以免除硬膜囊與脊髓的部分性膨隆,從而開創瞭一下子就將脊髓全段性減壓的先例.
此外,研究者們也探索瞭多少還保留一些椎管形態的椎管擴大術.如今已有將椎管中間敞開而兩側保留的巖崎法,正中切開加植骨的黑川法,隻切開單側椎板的平林法等,這些方法各有其優缺點.作者選用較方便的巖崎法,即用咬骨鉗將椎板咬薄,其正中部則用氣磨、鉆磨削到幾乎穿透到硬膜的程度,然後再在椎板的兩側刨掘出兩條溝槽,以便翻開並擴大椎管.
(3)術後處理:
術後一般臥床2周,並逐漸利用支具進行站立位及步行訓練,約2~3個月後出院.
(4)手術並發癥:
①前路手術並發癥:在前路法,有因氣管、食管被拉鉤長時間牽拉所致的暫時性咽喉痛,有因聲門水腫而造成的呼吸困難,也會引起前面提過的脊髓刺激征及暫時性根性障礙,甚至有發生單側上肢癱瘓的病例.
上述癥狀經觀察後一般在數月內消失.在手術操作上,前路法有移植骨片移位、滑脫及植骨片插入過深等問題.植骨片滑動多因骨塊過大所致,因而須留心將大小合適的骨塊插至恰當的位置.如骨片移動度過大,有必要重新手術,放妥骨塊.對手術後2~3天起癥狀漸漸惡化甚至造成四肢癱瘓者,應用X線、CT等檢查手段確認骨塊的位置.如安放過深,應從前方再次手術糾正之;如骨塊位置正好而癱瘓情況嚴重,則可從後方行椎板減壓術.總之,千萬不能錯過再手術的恰當時機.前路法手術操作的又一問題是,在損傷瞭骨化物旁的硬膜並造成腦脊液漏出時,雖可用纖維蛋白予以修補,但仍會產生腦脊液瘺,此時不應置放引流過久,應拔去引流條,並對局部皮膚外方加壓,一般均能自愈.
②後路並發癥:後入路手術操作的並發癥主要是,在行椎板減壓時,如果損傷側方的硬膜,也可引起腦脊液瘺.采用纖維蛋白糊進行修補一般均能愈合.如硬膜再次損傷,則隻能用人工硬膜片修補之,此時務必註意防止感染.
(二)預後
作者根據不同的病情,分別對諸多患者進行瞭前路和後路法手術,效果均屬良好,尤其是起病後發展迅速及病程較短者,以及年紀較輕的病例.而老年患者及外傷後致病者的療效則較差,可能是由於老年病例中不少是多次發作、病情不斷惡化,以致脊髓病變已呈不可逆改變的緣故;而在外傷性病例,則主要是由於,受骨化物壓迫的、已處於病理狀態的脊髓,如再受外傷勢必容易招致不可逆變化.此外,尚有其他問題,包括後路法有行多節段椎板切除術後椎節不穩定的問題,以及前路減壓術椎管長度受限制的問題等.因此,欲獲得良好的療效,應對具有脊髓癥狀者及早施術.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日本人病饮食
多攝入一些高纖維素以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營養均衡,包括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等必需的營養素,葷素搭配.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日本人病并发症
1.頸椎退行性改變:
頸椎退行性改變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加重,其病理改變累及椎間盤,椎體,椎板,小關節,韌帶等各個部位,如椎間盤脫水變性,突出,椎間隙狹窄,椎體後緣骨贅增生,小關節增生,椎板增厚,韌帶肥厚等,頸椎退行性改變與後縱韌帶骨化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一方面,盡管後縱韌帶骨化的病因尚未明確,但退行性改變是引起後縱韌帶骨化的因素之一已為大傢所公認,另一方面,當頸椎某一節段發生後縱韌帶骨化而使活動受到限制時,該部位的上,下椎間隙和小關節承受的負荷活動將增加,可逐漸出現並加速退行性改變.
2.彌漫性特發性骨肥厚癥(DISH):
此病又稱Forestier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疾患,大多數患者臨床癥狀並不明顯,其主要病理變化為脊柱連續數個椎體前,外側鈣化和骨化,伴有或不伴有神經壓迫癥,外周骨與肌腱和韌帶附著處通常也發生鈣化和骨增生,DISH多見於下胸段和腰段,典型X線片表現為脊柱前外側連貫性,寬大的骨化帶,受累區域椎間隙正常,臨床上發現相當多的OPLL伴發DISH,或者說DISH伴發OPLL,有作者認為OPLL是DISH的一種特殊類型表現,但經過流行病學調查後發現,DISH與OPLL兩者間存在著差異,不應視為同一種疾病.
3.還可並發小便失禁及排便功能低下,可出現間歇性,慢性,進引性,痙攣性四肢癱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