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百科

慢性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檢測為陽性,病程超過半年或發病日期不明確而臨床有慢性肝炎表現者.臨床表現為乏力、畏食、惡心、腹脹、肝區疼痛等癥狀.肝大,質地為中等硬度,有輕壓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異常或持續異常.根據臨床表現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病因

一、病因

病因:

人體感染乙肝病毒後,由於機體免疫功能不同,從而病程發展也不同.如果機體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處於低下狀態,機體對已感染病毒的肝細胞反復攻擊,但是又不能完全清除之,導致肝組織慢性炎癥反復發作,這就是慢性乙肝.

病毒性肝炎時肝外系統表現的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①病毒的侵犯及機體對病毒感染的反應.②免疫復合物的形成和沉積.③機體細胞免疫反應引起的病變.④繼發於肝實質損害的影響.

病理變化:

A.輕度慢性肝炎.包括原CPH、CLH及輕型CAH,G1~2,S0~2.肝實質的損害程度較輕,部分細胞水樣變性,點、灶狀壞死.匯管區輕度炎細胞浸潤.部分病例有小葉周邊炎癥,可伴有輕微的碎屑狀壞死.肝小葉結構保持完整.

B.中度慢性肝炎.相當於原中型CAH,G3,S2~3.肝匯管區炎癥及肝小葉邊緣炎癥明顯.肝小葉邊緣出現明顯的碎屑狀壞死,為中度慢性肝炎的主要特征.肝小葉界板破壞可達到50%,纖維組織與炎細胞明顯伸入到肝小葉內.但多數小葉結構仍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症状

一、癥狀

臨床癥狀包括:

消化功能紊亂,表現為食欲缺乏、厭油、惡心、腹脹、便溏等.還有乏力、肝區不適.

或見低熱及神經功能紊亂表現,如頭昏、失眠、多夢或嗜睡、註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急躁易怒、周身不適、腰腿酸軟等.

部分病人可有出血傾向,表現為齒齦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點或淤斑.

部分病人發生內分泌紊亂,出現多毛、痤瘡、睪丸萎縮、男性乳房發育、乳頭色素沉著,乳房可觸及界限清楚的硬塊.

少數病人無任何自覺癥狀.中、重度慢性肝炎病人健康狀況下降,可呈肝性病容,表現為面色晦暗,青灰無華.可見肝掌、蜘蛛痣,肝脾腫大,質地中等或較硬,有觸、叩痛,脾臟可進行性腫大.

常於勞累、情緒改變、氣候變化時癥狀加重.

肝外系統表現:

消化系統可有膽囊炎、膽管炎、胃炎、胰腺炎等;

呼吸系統可有胸膜炎、肺炎;

腎臟可有腎小球腎炎、腎小管酸中毒等;

循環系統可有結節性多動脈炎、心肌炎、心包炎等;

血液系統可有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粒細胞缺乏癥、再生障礙性貧血和溶血性貧血等;

皮膚可見痤瘡、嬰兒丘疹性皮炎(Gianotti病)、過敏性紫癜、面部蝶形紅斑等;

神經系統可有腦膜炎、脊髓炎、多發性神經炎、格林-巴利綜合征等;還可有關節炎、關節痛等癥.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检查

一、檢查

實驗室檢查:顯示ALT及膽紅素反復或持續升高,AST(天門冬氨酸轉氨酶)常可升高,部分病人r-谷氨酰轉肽酶、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AL)、堿性磷酸酶也升高.膽堿酯酶及膽固醇明顯減低時常提示肝損害嚴重.靛青綠留滯試驗及餐後2h血清膽汁酸測定可較靈敏地反映肝臟病變.

中重度慢性肝炎病人清蛋白(A)降低,球蛋白(G)增高,A/G比值倒置,γ球蛋白和IgG亦升高.凝血酶原的半壽期較短,能及時反應肝損害的嚴重程度,凝血因子V、Ⅶ常減少.部分病人可出現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線粒體抗體,類風濕因子及狼瘡細胞等陽性.

HBV病毒標志物的檢測

1、HBsAg與抗-HBs:HBsAg陽性是HBV感染的標志之一,並不能反映病毒復制、傳染性及預後.HBsAg是急性HBV感染較早出現的抗原,一般持續2~6個月轉陰.HBV感染者血清轉氨酶升高前2~8周,血清中即可檢出HBsAg.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以及HBsAg攜帶者血清中均可呈現陽性反應並持續半年以上.

抗-HBs反映機體對HBV具有保護性免疫力,出現於HBV感染恢復好轉期或接種乙肝疫苗後,是中和抗體.抗-HBs的效價與保護能力呈平行關系,滴度低於1萬U/L時,不能防止HBV再感染.少數患者受染後早期出現抗-HBs與HBsAg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引起皮疹、關節炎、腎炎等.HBsAg陽性的患者,血清中可能檢測不出抗-HBs.慢性HBV攜帶者難以產生抗-HBs,是由於免疫耐受,B細胞形成抗體能力缺陷.重型肝炎可產生高滴度的抗-HBs,因為機體的免疫反應亢進.另外,用合成肽分析已證實HBV前S1是吸附於靶細胞的配體,前S2在吸附中起輔助作用.HBV對末梢血單核細胞的吸附主要涉及前S2.前S1和前S2抗體見於乙型肝炎急性期和恢復早期,表示病毒正在或已被清除,預後好.在HBsAg攜帶者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均查不到前S抗體,前S抗體遲遲不出現,意味預後較差.前S1和前S2的主要臨床意義是:病毒復制的指標;對藥物療效評價的參考指標之一.

2、HBeAg與抗-HBe:急、慢性肝炎和無癥狀攜帶者的血清HBeAg陽性.應註意:HBeAg與HBVDNA、DNA聚合酶活性及Dane顆粒密切相關,為病毒血癥的標志,表明患者具有傳染性.自HBV感染潛伏期的早期至臨床癥狀出現10周,在血清中可以測到.以後逐漸減弱至消失.急性乙型肝炎發病後3~4個月後HBeAg轉陰表示預後良好.HBeAg持續陽性提示肝臟炎癥向慢性發展.

抗-HBe出現於HBeAg消失後,抗-HBe陽性表明傳染性減弱或消失,但在部分慢性乙肝患者或攜帶者中,雖抗-HBe陽性,血循環中仍可檢出HBVDNA,表明抗-HBe陽性並不一定無傳染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抗-HBe檢出率依次增加,表明抗-HBe陽性並不一定預後良好.

3、HBcAg與抗-HBc:HBcAg是HBV的核心成分,含有病毒核酸.HBcAg陽性時表示病毒復制,有傳染性.由於循環中HBcAg外面包裹HBsAg,以及少量遊離的HBcAg可轉化為HBeAg或與抗-HBc結合成免疫復合物,因此用一般方法不能從患者血清中檢出HBcAg,而隻有在肝細胞中才能檢出.隨著檢測技術的提高,當Dane顆粒經去垢劑處理後,HBcAg可以釋放出來.HBsAg高滴度、HBeAg與DNA聚合酶陽性者,HBcAg多為陽性.

抗-HBc是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總抗體,感染HBV後最早出現的是IgM型核心抗體(抗-HBcIgM),高效價的抗-HBcIgM是HBV急性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標志,在慢性肝炎炎癥活動期也常呈陽性反應.核心抗體不是中和抗體,抗-HBcIgG可持續多年,是既往受HBV感染的指標,檢測抗-HBc可提高HBV感染者的檢出率,有助於診斷及流行病學調查.

4、HBVDNA和DNA聚合酶:測定DNA聚合酶可以較靈敏地反映抗病毒藥物的療效.應用核酸雜交技術可直接檢測HBVDNA,如果HBsAg、HBeAg陰性而HBVDNA為陽性,即表示HBV在復制,病患具有傳染性.DNA聚合酶在病毒復制過程中起反轉錄酶作用,其活性越高,表示病毒復制活動越旺盛.

二、鑒別

HBv的現癥感染,可根據下列任何一項指標陽性而確立:①血清HBsAg陽性;②血清HBVDNA或DNA多聚酶陽性;③血清IgM抗-HBc陽性;④肝內HBcAG和(或)HBsAg陽性,或HBVDNA陽性.肝超聲波檢查和心電圖有異常改變.

臨床觀察: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具有消化道癥狀、黃疸、肝脾大及ALT升高等肝炎表現,結合必要的化驗檢查及影像學檢測,全面綜合分析.

需與以下疾病區分:

1、其他肝膽疾病:如脂肪肝、藥物性肝損害、乙醇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膽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膽管炎、中毒性肝炎、肝豆狀核變性及膽石癥等.重型肝炎需與妊娠急性脂肪肝、四環素急性脂肪肝、重癥黃疸出血型鉤端螺旋體病、藥物性肝損害及肝外梗阻性黃疸相區別.如心肌梗死、心肌炎、馬方綜合征、心力衰竭及佈-加綜合征所致之淤血肝.

2、其他病毒引起的肝炎:可利用血清病原學檢查和相應臨床表現作鑒別.較多見者為EB病毒引起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成人巨細胞病毒肝炎,單純皰疹病毒、腺病毒、風疹病毒、麻疹病毒、黃熱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及柯薩奇病毒B群等均可引起肝臟損害及類似肝炎的表現.

3、能引起ALT升高及肝脾大的疾病及藥物:如傷寒、斑疹傷寒、瘧疾、中華支睪吸蟲病、佈魯氏分枝桿菌病、慢性血吸蟲病、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癥、系統性紅斑狼瘡、白血病、肝淀粉樣變性和原發性肝細胞性肝癌等及藥物性肝損害.

4、細菌感染引起的肝損害:如敗血癥、中毒性休克、大葉性肺炎、急性腎盂腎炎、肺結核、胸膜炎、肝結核及肝膿腫等.

5、消化系統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胰腺炎、膽囊炎及一些腸寄生蟲可引起ALT輕度升高.

6、黃疸患者尚需與溶血性黃疸、各型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如Dubin-Jehnson綜合征、Rotor綜合征、Gilbert綜合征等)鑒別.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预防

一、預防

預防:

1、加強個人衛生意識:加強衛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防止醫源性傳播,確保一人一針一管一消毒,提倡一次性註射器,對帶血污染物品徹底消毒處理.加強血液制品管理.

2、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註意對具感染性病患的隔離,註意恢復期病毒攜帶者定期隨訪.直接接觸入口食品的人員及保育人員,應每年定期作健康體檢.慢性患者應調離直接接觸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疑似病例未確診前,應暫停原工作.對於住院病例,隻要肝功穩定就可以出院.按國傢規定要求,嚴格篩選獻血員.

HBsAg攜帶者是指HBsAg陽性,無肝炎癥狀體征,各項肝功能檢查正常,經半年觀察無變化者.此類人員不應按現癥肝炎病人處理,除不能獻血及從事直接接觸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外,可照常工作和學習,但要加強隨訪.攜帶者要註意個人衛生和行業衛生,防止自身唾液、血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圍環境.所用食具、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具應與健康人分開.

3、註射疫苗,保護易感人群:乙肝疫苗高效安全,可按0、1、6月程序,三角肌肌註.血源疫苗每次10~30μg,重組疫苗5~10μg.產生的抗-HBs效價與保護作用呈正相關關系,一般認為10U/L才具有保護作用.對於血液透析病人和其他免疫損害者應加大接種劑量或次數.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主要用於HBe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可與乙肝疫苗聯合使用,國內生產的HBIg多數為U/ml,用量應為0.075~0.2ml/kg.

二、護理

1、註意休息,休息對乙肝患者的病情恢復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活動量越大,肝臟的血流量越小,到達肝臟的營養成分也就越少,肝炎的痊愈也就越慢.休息臥床時以右側臥位為佳.因肝臟位於膈下腹腔右上部,腹腔動脈的下方,右側臥能便動脈血液走下行路線流向肝臟,對動脈血液為肝臟輸送營養物質十分有利,可促進肝細胞的再生,有利於乙肝患者早日康復.

2、保持情緒穩定,中醫所謂“怒則傷肝”,處事待人要胸懷寬廣、冷靜.

3、註意飲食,慢乙肝患者常伴有失眠,可指導其睡前喝一杯熱牛奶;用熱水或治失眠的熱湯藥泡腳,時間稍長一些;另外睡時可聽一些輕柔緩慢的輕音樂以舒緩緊張的神經.

4、忌有病亂投醫,濫用藥,無論是西藥還是中藥,不少都有一定的毒性,對肝臟可造成直接損傷甚至引起肝細胞壞死.

5、生活規律,忌暴飲暴食,忌煙、酒,忌亂吃補藥.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治疗

一、西醫

慢性肝炎一般病程較久,超過半年.在現有醫學手段下,無法清除患者體內乙肝病毒.且這個疾病的服藥時間漫長,因此首選強效、低耐藥、安全性高的抗病毒藥物,長期抑制病毒復制,延緩疾病向肝硬化、肝癌進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患者生活上動靜結合,有規律;飲食上適量進食優質高蛋白,適當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不宜過多吃糖及高脂肪的食物,要戒酒病配合醫生給與必要的治療:

1、抗病毒藥物: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藥物隻能抑制HBV復制,從而緩解炎癥活動性,對整合病毒無作用,對肝細胞核內HBV的超螺旋共價閉合環形DNA(cccDNA)亦無作用,故停藥後CCCDNA又重新成為病毒復制轉錄的模板.目前對抗病毒治療的研究有:①導向抗病毒治療:應用現代醫學生物技術,將有效抗病毒藥物、生物活性多肽因子、毒素蛋白等,與一定的靶向載體交聯,特異地將治療藥物運送到靶器官或靶細胞,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此法具有選擇性較強、特異性較好、藥物用量小、毒性低、能提高療效等優點.目前國內正在研究的有脂質體幹擾素,脂質體冬蟲夏草治療慢性乙肝;脫唾液酸糖蛋白受體導向Ara-amp的研究也見有報道.這種給藥方法為抗病毒作用強,但副作用較大的抗病毒藥物的實際應用提供瞭可靠途徑.②乙肝治療性疫苗的研究:上海通過改變抗原遞呈途徑,激活耐受動物的免疫應答,從而打破免疫耐受狀態.提出免疫復合物型治療疫苗途徑,已初步顯示其治療效果.③DNA免疫用於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將含有目的基因的質粒直接接種到肌肉內,使其在體內較長期地表達目的基因,從而誘生體液和細胞免疫反應.由於它比較穩定、幾乎無抗原性、較易生產、便於應用;由於其抗原提呈方式與一般疫苗不同,有可能打破免疫耐受,故既可用於預防,又有可能用於治療.例如Tiollaais(1997)給小鼠肌註能夠編碼HBV包膜蛋白的質粒DNA,在兩周內所有免疫動物均產生瞭抗體,抗-HBs滴度大於100IU/L.同時可見細胞免疫反應增強.這種治療方法尚處於研究階段.④基因治療研究.

A)阿昔洛韋(ACV):屬於核苷類似物,對病毒DNA多聚酶具有抑制作用.劑量為每日15mg/kg,靜脈滴註,30天為1療程,根據情況可重復療程.利巴韋林(Ribavirin):為單磷酸肌苷(IMP)脫氫酶抑制劑,抑制IMP,從而阻止病毒核酸合成.與α-IFN合用治療丙型肝炎可增強療效.也可單獨用於IFN有抗藥性病例.成人劑量10~15mg/(kgd),肌註或靜脈滴註或0.8~1.2g/d,分次口服,療程3~6個月.個別病人用藥後發生輕度溶血性貧血,適當減量可恢復,個別有血中尿酸水平升高,無需停藥.

B)幹擾素(IFN):IFN是目前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其抑制病毒復制具有廣譜性、間接性、種屬特異性及受性依賴性.α-IFN的常用劑量為3~5MU/次,每周3次,療程4~6個月.也可采用3~5MU/d,1次/d,1個月後改為每周3次,療程同上.可酌情應用1~2個療程.較小劑量(如1Mu/次)達不到治療效果,更大劑量(如10MU/次),易出現不良反應,對治療不能耐受的病例增加.適當延長療程可以減少反跳.治療後約有40%的病人可獲得持久治療反應,即HBVDNA(斑點雜交法)消失,HBeAg轉陰,ALT降至正常或基本正常,大部分病人抗-HBe轉陽,隨訪1年,仍保持穩定不變.經α-IFN治療後HBsAg轉陰病人約占10%左右,一般發生在治療中或治療結束後3個月內.持久治療效應病人在治療結束後一年,肝活檢顯示較治療前有明顯好轉.獲持久治療效應的病人,約有20%~30%可復發,復發者多數為治療不夠充分,如重復治療,一般仍有良好反應.

C)單磷酸阿糖腺苷(AraAMP):能選擇性抑制DNA多聚酶,從而抑制病毒DNA合成.用法:每日10mg/kg,肌肉註射或靜脈滴註,6天後減半量,療程1個月.停藥後易復發.其他核苷類似物,如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為胞嘧啶核苷類似物,抑制病毒反轉錄酶,動物實驗顯示對鴨、土撥鼠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成人用量為每日100mg,口服,經1~2個月治療後多數病人HBVDNA可轉陰,ALT也隨之下降但停止治療後易反跳.泛昔洛韋(Famciclovir)為鳥嘌呤核苷類似物,經歐洲、澳大利亞多中心研究,認為抗HBV復制效果與3TC相似.

D)膦甲酸鈉(PFA):為焦磷酸類似物,當病毒RNA或DNA合成時,作用於反轉錄酶,抑制DNA多聚酶活性.成人應用60mg/(kgd),緩慢滴註,可用2~3周.可引起多系統不良反應,腎功能不足需減量用藥.E)苦味葉下珠:屬大戟科油柑屬中藥,味苦、性涼,對四氯化碳和氨基半乳糖誘導的肝細胞毒性具有保護作用,其抗HBV效能,實驗結果差異較大,此類藥有600多種,產地不同、采集時間不同可能效果也不同.有報告廣西產葉下珠加環丙沙星可增強抗病毒作用.

2、免疫調節藥物

A)胸腺素(Thymosin):用法5~20mg/d;肌註或靜滴,療程2~3個月,美國人工合成28氨基酸多肽α-胸腺素(日達仙),用法為每次1.6mg,每周2次,皮下註射,療程6個月,可使少數病人HBeAg、HBVDNA轉陰但價格昂貴.國內亦已有大劑量胸腺素治療重肝的報告(160mg,每日或隔日一次,靜滴).

B)白細胞介素-2(IL-2):用法:重組IL-210萬U/d,肌肉註射,28天為一療程.大劑量應用可出現惡心、嘔吐、一過性發熱、水腫,嚴重的低血壓,暫時性腎功不全,停藥後可消失.

C)左旋咪唑(Levamisole):用法;成人150mg/d,療程4~8周.左旋咪唑塗佈劑應用方便、副作用小,用法:5ml,每周2次塗佈於皮膚,療程3~6個月.

E)特異性免疫核糖核酸(IRNA)用法:1~4mg,每周2次,療程3~6個月.

F)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潑尼松治療慢性乙肝,經隨機、雙盲、對照的多中心臨床觀察,無明顯效果,且可能有害.

G)從中藥提取的免疫調節藥物:豬苓多糖註射液,用量為每日40mg,肌肉註射,連續20天,休息10天,可重復3個療程.同時配合乙肝基因疫苗5μg,每2周1次皮下註射,6次為1療程.香菇多糖可與α-IFN合用以增強療效,每日8mg,肌肉註射,8周為1療程.其他如枸杞多糖、蟲草菌絲、黃芪註射液等均有調節免疫功能之功效,可依據病情適當選用.

3、護肝降酶藥物:

A)強力寧或強力新:用法:40~120ml溶於葡萄糖液中靜點,1次/d,ALT正常後宜逐漸減量停藥,以防止反跳.長期大量應用時個別病人呈現類固醇樣副作用.

B)甘利欣為甘草酸二胺,降酶作用優於強力寧,每天30ml(150mg)稀釋後滴註;口服為每日450mg,分次服用.註意事項同強力寧.

C)肝炎靈:降ALT效果顯著,每天4ml肌註.宜逐漸減量停藥,防止反跳.無不良反應.

D)門冬氨酸鉀鎂:用法:10~20ml加入葡萄糖液中緩慢靜點,1次/d.對於降低血清膽紅素,改善肝功能有效,有助於肝性腦病病人的蘇醒.

E)馬洛替酯:用法:200mg,3次/d,12周為1療程.少數人有惡心、皮疹、瘙癢等副作用.F)中藥提取物:五味子及聯苯雙酯滴丸:前者根據病情酌量服用,後者每天20~45mg,分次服用.停藥後ALT易反跳,需緩慢減量停藥;垂盆草:用量:幹品30g或垂盆草甙24mg,3次/d,服用2周即可見ALT下降,肝功正常後宜減量緩慢停藥.其他尚有益肝靈、雲芝多糖、齊墩果酸、葫蘆素、黃芩甙、華蟾素等等.可酌情選用.

預後

慢性乙型肝炎的預後主要取決於肝臟炎癥程度.有橋樣壞死或多小葉壞死的慢性肝炎,約80%在5年內可發展為肝硬化.靜止的肝硬化,亦可長期代償;有廣泛炎癥壞死者,病情可迅速惡化.HBeAg(+)者由免疫耐受進展為免疫活動,肝臟炎癥活動可由輕度發展為重度.抗-HBe(-)期多數病人經免疫清除而病變恢復,但也可重疊感染其他病毒或HBV發生變異,持續的病毒復制使炎癥持續,持續的炎癥可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細胞性肝癌.

二、中醫

中醫治乙肝,主要是從濕、鬱、虛三個方面著手.

1、濕

中醫認為,乙肝病毒屬於一種“濕熱疫毒”的邪氣.臨床研究也發現,濕熱阻滯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中醫臨床證型.溪黃草、茵陳蒿等眾所周知能治療乙肝的中草藥,就是針對濕熱的.中醫還認為,濕性黏膩,纏綿難去,因而容易造成病程延長,形成慢性病.所以說濕邪不去,肝炎是無法痊愈的.雖然如此,但不是每個肝炎病人都要用溪黃草、茵陳蒿祛濕的.

濕邪一般分為濕熱和濕濁兩種.

濕熱這類患者比較多,表現為口幹、口苦,喜歡喝冷水,吃瞭煎炸的東西容易上火,小便比較黃,舌苔黃、厚、膩.這類患者在治療方面一般選用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為主方,再酌情加減藥物治療.中成藥方面,可選用龍膽瀉肝丸、溪黃草沖劑、雙虎清肝顆粒、乙肝清熱解毒顆粒等.食療方面,可用溪黃草、鹵陳蒿、板藍根、田基黃、雞骨草、佈渣葉等清熱利濕的中藥煲湯,或煮水代茶喝.

這類患者一定要註意兩個問題:1.不能過早使用滋補藥品.濕熱的祛除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有些慢性肝炎的患者,連續用瞭3個月的藥,舌苔才退幹凈.如果沒把濕熱祛除幹凈,就過早使用補品,不僅不能改善患者的身體素質,反而會使濕熱的情況加重.2.要定期到醫院復診.清熱祛濕的藥物相對比較苦寒,有損傷脾胃的可能,因此患者服用--段時間後,應該找醫生看舌查脈,瞭解濕熱是否已經祛除幹凈.如果是,就不要再繼續服用那些藥物,以免損傷人體的正氣.

濕濁這類患者相對少.他們與濕熱患者的區別是,舌苔雖然厚膩但不黃;也有口幹口苦,但卻不喜歡喝水.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們有明顯的身體困重感,每天都覺得很累,好像背著很重的東西.濕濁患者,胃口一般都比較差,嚴重者還有口中發黏的感覺,大便也是偏爛的.治療方面,可選用胃苓湯、藿樸夏苓湯等.中成藥方面,可用利濕散、健脾祛濕沖劑等.作為飲食調理,最值一提的就是土茯苓煲龜,它有祛濕清濁的作用.

濕濁患者千萬不能用治療濕熱的藥物,否則會損傷脾胃,使濕濁更難祛除.

2、鬱

鬱就是肝氣鬱結,中醫認為:“肝主疏泄,為風木之臟,其性剛暴,喜條達而惡抑鬱.”所以,肝炎病毒侵犯肝臟,首先會抑制肝氣的疏泄.

3、虛

中醫認為,肝屬木,脾屬土,肝病會損傷脾胃功能,而脾胃功能不好,營養吸收不良,反過來自然就會影響肝臟.--補益脾胃.脾胃虛弱的患者常表現為沒有胃口、精神疲倦.他們跟濕濁患者的臨床表現有點相似,但脾虛患者的主要感覺是虛弱,沒有困重.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這類患者的舌苔一般都不厚膩.治療方面,四君子湯或香砂六君子湯是比較好的選擇.中成藥方面,香砂六君子丸、補中益氣丸也是不錯的.平時用黨參、黃芪、白術、大棗等藥物煲湯或煮粥,也可以起到飲食調理的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饮食

一、飲食

一、乙肝食療方(下面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

1.田基黃煲雞蛋

田基黃,雞蛋,同煲,飲湯吃蛋.治療急、慢性肝炎.

2.黑木耳湯

黑木耳,煎湯代茶,加糖適量,可小量長期食用.用於恢復期無濕熱者.

3.泥鰍粉

泥鰍烘幹,焙末,飯後服.用於慢性肝炎.

4.枸杞雞蛋羹

雞蛋,去殼,加枸杞,精鹽少許,加水適量攪勻,隔水蒸熟後食用.用於:慢性肝炎.

5..泥鰍燉豆腐

泥鰍、豆腐,泥鰍洗凈去腸煎熟燉豆腐,每周1-2次.用於慢性重型肝炎,有退黃利水的作用.

6.苡仁綠豆粥

薏苡仁,綠豆,粳米,洗凈,加水,文火煮1小時後食用.本方健脾益氣,清熱化濕,用於急、慢性肝炎脾虛兼濕熱者.

7.荸薺煲豬肚

豬肚,荸薺,微火燉至熟爛,每日1次,每次1小碗,治療慢性肝炎.

8.雞胗蘿卜煲

鮮雞胗,蘿卜,陳皮,生薑,共放入砂鍋中,微火燉至熟爛,連湯帶渣服用,治療慢性肝炎.

9.貫眾烏梅湯

貫眾,烏梅,先將烏梅打碎,與貫眾共放鍋內,加水500ml,慢火煎至250ml,撈出藥渣,再加冰糖,溶化後分次服用,每日1劑,治療慢性肝炎.

10.芝麻母雞

母雞、黑芝麻、陳皮,將雞去掉毛,洗凈內臟,用幹凈紗佈將黑芝麻、陳皮包好,置入雞腹內,放入砂鍋內燉至爛熟.治療慢性肝炎.

11.蘑菇銀耳燜豆腐

鮮蘑菇、銀耳、豆腐,將蘑菇洗凈,削去根部黑污;銀耳用清水浸發後去蒂,豆腐切小塊.超油下鍋,下豆腐煎至微黃,加少許清水,下蘑菇、銀耳,文火燜透,調入鹽、糖、味精、醬油、麻油等,下芡粉煮沸即可.隨量食用.治療慢性肝炎屬脾虛陰虧者,表現為體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幹燥、咽幹口幹,伴有煩熱.

12.紅蘿卜芹菜車前草

紅蘿卜、鮮車前草、鮮芹菜,三物共洗凈切碎搗汁,加蜜糖適量調服.治療慢性肝炎屬肝熱脾虛者,表現為脅肋脹痛,口苦吐酸,心煩易怒,飲食減少,體倦乏力,面色萎黃,小便短.

13.酸棗湯

將酸棗50克,加水500克,文火煎1小時,加白糖適量.每日服1次,隨量飲.適用於急慢性肝炎、轉氨酶高、心煩不安患者.

14.柴胡疏肝糖漿

柴胡白芍香附子枳殼生麥芽各30克甘草川芎各10克白糖250克.將上述藥物、食物加水2000克,煮汁去渣,取汁1500克,加白糖250克,制成糖漿.每服30克,每日2次.服完再配,保持藥液新鮮.疏肝解鬱,理氣寬中,健胃消食.用於慢性肝炎、肝鬱氣滯之脅痛低熱者有效.

二、乙肝吃哪些對身體好?

1、為促進肝細胞的修復與再生、應增加蛋白質供給,一般應占總熱能的15%,特別應保證一定數量優質蛋白,如動物性蛋包質、豆制品等的供給.

2、保證維生素供給.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等B族維生素以及維生素C,對於改善

癥狀有重要作用.除瞭選擇富含這些維生素的食物外,也可口服多種維生素制劑.

3、供給充足的液體.適當多飲果汁、米湯、蜂蜜水、西瓜汁等,可加速毒物排泄及保證肝臟正常代謝功能.

4、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

三、乙肝不要吃哪些食物?

1.禁忌酗酒.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在肝臟內可以轉化為醛,它們對於肝臟都有直接的損害作用,可使肝細胞發生變性和壞死.乙肝患者本身肝細胞已有損害,加上飲酒更加是雪上加霜,促使病情加重,向肝硬化甚至肝癌方向演變.

2.禁忌飲食過量,特別是過多食肉和糖類.過多的吃肉類和糖類,會使多餘的蛋白質和糖類食物轉化為脂肪而儲藏,其中肝臟也是重要儲藏點,天長日久,身體肥胖,勢必形成脂肪肝,使有病的肝臟負擔加重,促使乙肝惡化.乙肝患者最好安排多樣化的均衡飲食,尤其是要自我控制體重,少食動物脂肪、油炸食品、咸肉、全脂牛奶等.

3、慎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并发症

一、並發病癥

1、肝源性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有兩型,第一型是胰島素依賴型,是由於慢性乙肝損害瞭胰島β細胞,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要靠補充胰島素治療.第二型是非胰島素依賴型,是肝臟對胰島素降糖的生理作用降低,以致胰島素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2、脂肪肝:慢性乙肝易繼發脂肪肝,常在肝炎後發胖,血清谷丙轉氨酶(ALT)中度升高、血脂升高,肝臟B超檢查呈脂肪肝波型.主要是由於進入肝臟的脂肪酸和糖增多、肝臟合成脂肪酸增加或氧化減少所至.

3、慢性乙肝後高膽紅素血癥:指慢性乙肝後部分病人遺留輕度黃疸,黃疸持久不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膿性指頭炎 直腸脫垂 K62.302 扁桃體炎 扁桃腺炎 佈氏桿菌病 馬耳他熱 波浪熱 佈魯氏菌病 外陰炎 N76.253 細菌性外陰炎 肩峰下滑囊炎 肩峰下囊炎三角肌下滑囊炎三角肌下囊炎
热门文章
为你推荐